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人缺乏邏輯嗎?但缺少的是能夠冷靜思考的腦,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敢於自我剖析和否定的精神
2010/04/15 15:43:52瀏覽464|回應0|推薦0








中國人缺乏邏輯嗎?
更多哈佛博客
文章 »
張 濤


近在肯尼迪學院上的一門課叫《文化、政治和權力》,這門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方式,針對本國以外的政治體制和
文化盡量拋去可能的成見和假設。除了拉美和非洲幾個小國外,中國是這門課討論的唯一大國。教授是位美國中年男子,對邏輯思維的重要性推崇備至,所以每次上
這門課時,我都會思考一下自己作為中國人在邏輯方面的心歷和體會。

有過出國留學經歷的人都不會對GRE或GMAT感到陌生,除了要死記硬
背一些生活中根本用不上的單詞外,其中的邏輯題往往是中國學生眼裡最大的攔路虎,記得當時周遭的大多數人聲稱這是最沒把握和信心的環節。時有國人檢討自己

在邏輯思維能力方面的不足,但我似乎很少看到嘗試從文化、政治和歷史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綜合審視和比較的文章,看到過的少許文章也大都淺嘗則止,不夠暢
快。


中學時上政治課的最大收獲可能就是辯証法的概念了,至今在聽同胞們相互之間爭論時,也會經常聽到“一分為二看事
情”的說法。我們
這一代,包括在歐美呆過很久的人,不管中學時代的政治課考試成績如何,目前應該都是殊途同歸,思維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辯証有余但邏輯不足的烙印。


個人的體會是,中國人
在 辯論時注重於列舉具體事例,尤其喜歡類比,來增強自己的論點,雖然這種邏輯方式容易使討論跑題,甚至流於不知所雲的境
地。西方的邏輯注重就事論事,必要的時候甚至將事物從一個整體中分離出來,通過描述和定義事物的性質來進行判斷和推理,証明自己的觀點,所以他們時常會有
所謂不要“拿桔子和蘋果比”( compare apples and oranges)的說法,也就是論題跑偏。



實,縱觀歷史,
國並非一個缺乏邏輯思維的民族,只不過我們建立在陰陽學說、易經理論和孔孟之道基礎上的思維模式是另一種套路而已。和西方比較而言,中國傳統的邏輯思維偏

重於自然人文倫理的協調,西方更習慣在個體基礎上進行細節推演。也就是說,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通常是在大框架內不斷細化,而西方人更喜歡從細枝末節處不斷向
外延伸
。肯尼迪學院的一名中國同學就此舉例說明:寫信寫地址的時候,中國人是從大往小處寫,西方人則是以人名起頭。兩種邏輯方式談不上孰
優 孰劣,著重點各 有不同,一方強調整體,另一方注重個體而已。

當然,這並不是說當代中國人的邏輯思維就安然無恙了。恰恰相反,不少
中國人的邏輯缺失有點
大發,既不是古為今用,也談不上洋為中用。網上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很多評論基本上張嘴就來,情緒色彩濃厚,成見和假設泛濫,不但沒有任何邏輯而言,而且歪
理比較多。在海外的幾個知名華人論壇上,就時常能夠看到邏輯缺失的言論。最近看到的一個帖子,探討和批評國內諸如毒牛奶、地溝油這樣的社會現象,幾名“革
命小將”立刻跳腳出來,大聲疾呼美國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所以對中國不可多加責怪。姑且不說論據是否正確,這種邏輯方式就很有問題,不能說美國有同樣問題,
就可以下結論說問題在中國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在肯尼迪政府學院讀書,平常免不了要就一些敏感的政治話題和老外們唇
槍 舌劍。這些年在 歐美的經驗告訴我,作為中國 人即使有合理的論點論據,但若在邏輯思維和溝通方式上卻不能或不願進入到一個不同的環境裡,最終還是很難說服對方。對於海外的
中國人來說,除了文化上的不同以外,其實不妨多挑戰一下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想想為什麼西方人在很多中國問題上的認知上和我們存在諸多不同,這樣也才能最
大程度地避免自身在思維上的封閉性,也才能最有效地與對方溝通。


據說肯尼迪學院曾經發生過這麼一檔子事兒:一名中國
學 者和老外們展開 辯論,由於邏輯思維方式的大相徑庭,雙方始終在兩個平行的軌道上各說各話。這名教授出身的學者很是急躁,幹脆拿出了文攻武鬥的架勢,近距離指著
對方的鼻子 大聲吼叫,最後引來校警出面,被架走了事。有意思的是,傳說中的這位老兄在國內大學裡被不少學生推崇,認為他既幽默,又有風度。



得看過 一部講中國問題的紀錄片,一位前政府官員在其中說過這麼一段話,原話記不清了,大體意思是:當今中國不乏可以熱血澎湃的心,但缺少的是能夠冷靜思考的腦, 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敢於自我剖析和否定的精神。他的這番
話,也不妨可以理解為一種對邏輯的呼喚吧。


(作者是ACBridge
投資咨詢公司的創始人及執行董事,曾經先後做過駐外記者、跨國公司大中國區總經理以及風險投資人等工作,目前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梅森學者(Mason
Fellow),就讀資深MPA 項目。本欄目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394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