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彭博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指出,當前全球供應鏈分裂的局面,讓全球數百家製造與物流業者思考下一步何去何從,他們可以跟隨台積電與鴻海的全球發展軌跡,因為這兩家台灣公司正引領這股供應鏈重整風潮。
文章指出,台積電是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廠,蘋果、輝達、超微都是其客戶。鴻海將這些元件組裝成終端產品,蘋果的iPhone與輝達的人工智慧伺服器是其最知名的產品之一,但鴻海將業務延伸進工業領域,包括特斯拉的汽車、工業自動化系統的西門子,甚至以色列的衛星製造商都是其客戶。
台積電與鴻海的規模、技術優勢以及全球影響力使他們無可取代,如果當中1家驟然消失,全球沒有任何1家企業可以填補所遺留的空白,這讓華府至坎培拉等各國政策制定者,對於台海緊張升高至軍事衝突感到憂心。但這兩家公司較少思考戰爭,而更多考量全球化如何擴大領先優勢。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說,台海的不穩定絕對是供應鏈韌性的考量因素,但全球化也有利於台積電,「因為我們能從全球獲得最好的」。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表示,「多元化我們的全球足跡是鴻海競爭優勢的重要部份;在當前地緣政治局面該優勢甚至更為重要、明顯」。他強調鴻海在24個國家有205個生產基地。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年後,中國已從讓客戶與供應商雙贏的世界工廠,轉變成巨大風險。勞動力短缺、升高的成本與在地激烈的競爭,使許多外商力圖從中國轉向他處。
高燦鳴說,台積電不僅控制先進晶片絕大部分的生產,也是用於玩具、工業與農業設備的成熟製程半導體最大供應商,而鴻海雖以生產消費性產品聞名,但也是工業製造與工廠自動化領域的重要參與者。這意味他們全球布局的地點是供應鏈其餘部份遷移的「路標」。
以台積電為例,儘管不生產汽車,但台積電選擇汽車供應鏈核心的德國德勒斯登設立其歐洲廠,在該附近,座落福斯、BMW與保時捷的車廠,台積電歐洲廠共同投資者包括英飛凌、恩智浦與博世集團,這使得任何希望供應台積電材料與設備的廠商必須在該城附近開展業務。
在美國亞利桑那,即使台積電迫於美國政府壓力設廠,但李長榮化工廠與崇越科技等供應商也快速跟進設廠。
文章說,由於台積電與鴻海在產業核心的關鍵地位,不僅這兩家台灣巨頭的供應商必須跟隨他們全球布局,任何其他希望成為國際供應鏈一部分的業者也將別無選擇,只有跟進一途。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