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西方一直試圖打破中國對國防和綠色產 業所需關鍵礦產的控制,儘管用盡各種方法,中國企業的主導地位未降反升,其中包括電動車相關產業所需要的鎳、鋰、鈷礦。雖然西方國家意識到中國壟斷關鍵礦產的危機迫近,並採取關稅與建立獨立供應鏈等方式應對,但仍無法解決中國擁有壓倒性競爭優勢的問題。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佩恩研究所(Payne Institute)所長巴吉里安(Morgan Bazilian)的分析指出,「中國不會原地踏步等著美國迎頭趕上,他們大規模建立關鍵礦產供應鏈,現在還在此基礎上追加投資。」

報導說,以電動汽車電池所需的鎳為例。印尼的陸企鎳加工廠正在建置新設施並大量開採,引起鎳市場的波動。與此同時,瑞士礦業巨頭嘉能可(Glencore)已暫停其位於法屬新赫里多尼亞的鎳工廠運營,英國賀里松(Horizonte Minerals)的巴西鎳礦也因市場供過於求而決定撤資,西澳洲至少有4個鎳礦已經停產。

在電動車電池使用的鋰礦上,中國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鋰產量激增後,美國和澳大利亞的鋰礦項目已被推遲或暫停。美國唯一一座專用鈷礦在去年停產,因為中國在印尼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大量開採的鈷湧入市場,讓美國礦商面臨困境。

報導說,陸企在海外開採鋰礦在全球的市佔率從2018年的14%上升至目前的35%,中國國內提煉的鋰在全球市佔率從2018年的63%上升至70%。這種飛速擴張令西方企業感到不安,他們認為,中國企業的大量礦物供應無法消化時,過剩的鋰輸出會導致全球鋰價格大跌。而令西方生產商更加擔憂的是,這一趨勢完全沒有放緩的跡象。

Fastmarkets卑金屬研究主管亞當斯(William Adams)說:「這就是中國做事的方式。無論是鋁、水泥還是鎳,他們都傾向於建設更多的產能」,中國公司會「全力以赴爭奪市場份額,最後造成供過於求」。

加拿大副總理弗里蘭(Chrystia Freeland)在回答中國鎳生產商主導地位的問題時說,市場已經氾濫,而這行為可能是故意的,刻意要逼西方企業退場。不過她沒有為此說法提供或任何證據,中國外交部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報導說,中國礦商財大氣粗、野心勃勃,他們樂於在那些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被西方視為腐敗或不穩定的國家投資,如印尼、馬利、玻利維亞和辛巴威等。中國國有銀行則為外國發電廠和工業園區提供融資,為中國民企進一步投資鋪平了道路。

西方礦商認為,陸企在政府幫助下獲得了廉價融資,藉此在全球市場獲得定價控制權,這是一項不計代價的戰略性要務。相比之下,西方企業仍必須遵守市場經濟與商業的規則,西方銀行也不願為坐落在礦產資源豐富但風險高的國家的項目提供融資,於是中國往往就成了那裡專案的唯一參與者。

報導說,美國在2022年立法建立有關鋰製成品友岸外包的規定,並在最近宣佈對中國電動車與石墨加徵關稅,不過美商仍認為中國企業仍可以找到變通辦法。因此,對於綠能產業來說,中國企業的做法造成價格崩跌,經濟效益並不樂觀,除非價格上漲,否則像鋰供應鏈這種綠能產業在西方完全沒有商業價值。

文章來源:中國在全球礦產爭奪戰中佔據上風
#關鍵礦產 #綠色產業 #電動汽車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