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2 16:38:15瀏覽985|回應3|推薦57 | |
大家都知道中國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消失的表形、音、義的古文字,她和拼音表音文字是完全不同的體系。很多人都說中文是世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我倒覺得中文是世界上最容易學習的語言之一!為什麼呢?因為最早期的象形文是普遍性的,是國際性的表意文字,而且只有兩百多個左右。不論你是講哪國話,圖像表意勝過千言萬語,大家都懂!然後再由這些表意「初文」(部首)分門別類從簡至繁的層次結構衍生出各種類型的「合體字」。因此只要掌握這些「初文」(分門別類的部首),很快就能增加字彙量。當新詞隨著社會變遷而增加時,中文只要利用原有的文字進行組合,產生新意即可。例如「電腦」、「原子」,其中所用的字兩千多年前就有了,人們一直都很熟悉。如今把他們重新組合在一起,產生新的意義,卻沒有增加辨認新字的負擔。拼音文字就不同了,任何新的概念和事物出現就得造個新字來表示,總覺得新字不斷湧現,甚至連字典也來不及收。由此,可見中西方的差異。另外還有一點不同就是拼音文字是附屬於語言,直接記錄語言的發音,而語言又是隨時間在變遷的。因此,幾百年前的英文就沒多少人看得懂,一千年前的英文就如同外國文字了!如果漢字採用拼音,別說省和省之間無法溝通如同外國語言,甚至古時的唐詩,宋詞也會變得沒人看得懂。這就是為什麼表意的漢字有很大的獨立性,不受時間的束缚。不論百年、千年後,語言怎麼變,字形總是穩定的!不會感到有太大的隔閡或困難,上下數千年融為一體,有利於智慧的累積、文化的傳承,這就是漢字具有超越時空的特性使然! 中國的文字在歷史的長河裏經過多次演變到漢朝為止直至今日,她呈現出多種面貌。特別是書寫工具和造紙術發明和精進得以讓書畫家們有了更多自由揮灑的空間以後,似乎所有可能的寫法都在那時被催生出來,從最嚴謹的記錄到最奔放的喧洩寫法都在漢朝完成了!其中就出現一種極端個人的藝術表現形式,那就是草書。草書是一種逐漸脫離六書造字原則,扼殺了中文最精華望文生義的語言表義文化功能,而走向一種表現線條行氣之美的個人的抽象的藝術形式。做為一種藝術表現方式或簡筆急就章倒也無可厚非但做為一種語言文化上代表性的傳承就未免太不知輕重了!然而即便如此,簡化漢字在1956年2月1日起,第一批簡化漢字開始在中國大陸推行,「可以說,黨一聲號令,全國服從。」部分簡體字是簡化偏旁,減少筆畫;部分則是從歷代皆有的草書「俗字」中選用,簡體字在當時被視作通向拼音文字的「過渡時期的一種權宜辦法」。
要談簡化字的產生,必須先談談漢字的拼音化,即漢字的拉丁化運動。毛澤東當時確定的方針是:「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行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同一個漢字在各地方言的發音和文字都不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文字和語言互不相通的很多地區,造成民族的分裂和國家的分裂。 簡化字不是只有簡化那麼簡單,而是去掉了很多字,用一個字替代,使語意清晰的字變得不知所云,要從上下文來猜,多此一舉。這是典型的去中國化,造成炎黃子孫們與自己的歷史文化產生沒有必要的斷層隔閡。希望大家能正視這個嚴重自殘的文化浩劫! 其實學習中文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熟讀兩百多個分門別類的部首,很快就能觸類旁通,反而容易記住!字彙量會成等加速度的成長,像蜘蛛網一樣,因為你會知道為什麼要這麼組字,所以不容易忘記。有人把漢字比喻為IC板,實在很恰當,因為漢字的訊息量比拼音文字大且可由更多、更易、更快的管道掌握文字訊息。文要說,字要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了「說文解字」這本工具書,看看我們老祖宗想得多周到。只要認得兩千多字就能看報,覺得中文難學是因為方法不對!希望學子在學中文的同時多開口問:「為什麼中文字要這麼寫?它原來又是怎麼寫的?」相信你對我們老祖先的智慧會有異想不到的驚豔!「漢字是一種高度發展成熟的文字,它是全體中國人智慧的結晶。 從歷史上看,漢字在發揚文化、團結民族上,一直起著巨大的作用。鑑往知來,我們深信未來漢字仍將繼續繁榮壯大,永不可能為拼音文字所取代。」
P. S. 參考資料:竺家寧的「中國的語言和文字」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