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9 23:30:39瀏覽183|回應0|推薦0 | |
自從美國次級房貸所產生的金融風暴以來,陸陸續續也導致全球的經濟與產業大洗牌,體質不良的企業逐漸收攤;體質還可以的企業,雖然苦撐,卻也免不了裁員的決定。就我所知道的公司,很少沒有裁員的舉動,有的可能是投資保守的公司,負債比自然不高,也相對現有資金較多,可以暫緩應付這艱難的時刻。但只要風暴的時間拉長,最終也難逃縮編的命運。 先前大家只專注於美國次貸問題,可是真的只有美國才有次貸嗎?其實我相信各國都有,雷曼兄弟趴下去所造成的骨牌效應,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歐洲的消費模式也許與美國不盡相同,但銀行團之間的運作模式我相信是差異不大的。英國是歐洲的金融指標,而更深的金融問題也開始慢慢浮現。銀行的負債增多,導致資金週轉不易,惡性循環之下,難保是次級房貸的衍生。 曾經,我持有荷蘭銀行的金卡,讓我覺得捨不得剪卡;但由於荷蘭銀行的財政問題,引起了各個銀行團爭奪經營權,最終由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GB-RBS)取得經營權。查詢資料結果,雖然英國政府持有過半的股份,算是不會倒的銀行,但卻也在上半年度虧損了133億美元。全球的經濟不斷惡化,我並沒有部分國內分析師那樣的樂觀,我相信一年內絕對不會復甦與落底,只要歐洲的潛在金融問題沒有完全爆發,那都是全球經濟體的一個大變數吧?! 反觀國內的企業,能不縮編的就偷笑了,更不敢去奢望有更多的福利。畢竟在這景氣低迷的惡劣環境下,又有多少人可以承受失去工作的痛楚?看看新聞,科技業每天都上演著裁員的戲碼,甚至於兩波三波不斷;而能留下來的也不好過,一人兼數職,為了餬口飯吃,只好配合公司共體時艱,事情忙到爆的任勞任怨了。但有許多的科技人,也由於長期服務於一個職場,鮮少更換工作領域,也讓在這波科技業不景氣中,產生了許多的科技新貧。更有人抱怨為何許多傳統產業的公司,景氣不好,卻還是依舊雇用外勞。我想,這確實是一個社會現象,但這卻也是因果問題啊。 早期,台灣正處於3C發達時代,成為世界電子產品的代工廠。也因為電子業大賺錢,員工拿了高額股票,自然也產生了許多科技新貴。於是大家便一窩蜂的狂往科技業擠,使得產業生態失去了平衡。傳統產業找不到人,只好被迫僱用外籍勞工,因為苦力沒人要做,即使薪資優渥,卻也乏人問津。因為就算年薪過五十,卻也不如科技業工作一年領好幾張股票來的好;反觀於科技業,因為供過於求,於是乎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基本薪資也越來越低,卻還是搶破頭。因為股票嘛,可以認購兩位數而賣出三位數,這個數字與期望,就總是那麼的吸引人。 長年的發展失衡下,這個問題並沒有被突顯出來。社會大眾的一貫印象,都還是認為只要是電子公司工作的工程師,都麻很有錢。(他們都不知道,其實我們這群科技人是賣命給公司的啊,錢雖然不多,但絕對有一部分是準備賺來給醫生花的。真正有錢的是那些一級主管啊,基層工程師的薪資,都還不如一個高中教師咧!真想寫一個字~慘!)所以在科學園區週邊的消費,莫名奇妙的被提高了,房子不見得比台北貴,但消費絕對不比台北低,卻還是很多人爭相進駐。充其量,不過是許多電子科技公司就在竹科嘛,工作機會多,當然也容易跳槽啊。 時過數載,這下子好了,好死不死,給他爆出個次貸問題與金融風暴;公司倒的倒,垮的垮,苟延殘喘的也好過不到哪裡去,大量竹科工程師也無奈的被迫失業。這才有更多人認真的思考,原來科技業並沒有那麼的理想。所以,考公務人員的報名人數也暴增了不少。正因為這場金融風暴,開始了經濟結構的改變,產業開始大洗牌,併購的併購,重整的重整,在市場機制的決定下,部分人才也開始逐步回流到傳統產業。 雖然,不知道是否這樣的轉變,所產生的結果是喜是憂,但希望可以更強化台灣的整個產業結構,更均衡的發展經濟環境,讓各行各業的人才濟濟,而非集中於科技業。因為我相信,台灣可能無法再次承受相同層度的金融風暴。至於上次的亞洲金融風暴,台灣之所以屹立不搖,並不全然是政府的危機處理得當;而是台灣當時的中小企業非常的多,不像日本南韓那樣,都是超大財團在支撐國家經濟體。相對之下,台灣被影響層度也受到了一定的侷限。(因為我相信多數政府官員沒那麼厲害囉,通常只是把問題理想化而已,能有危機處理能力的官員並不多) 我想,我認同多位科技大老的看法,更相信 Morris Chang 的觀感。台灣的經濟要好,至少要2-3年。兩岸大三通的實現,也許可以帶動相當的觀光旅遊發展;但是否真能刺激台灣的景氣,卻也是個未知的變數。畢竟,大陸目前也是泥菩薩過江,國家有錢,但人民還是很窮的。 只能祈禱天佑台灣,國運昌隆,讓災難快快過去,人民可以富足而衣食無虞啊。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