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欄】《沉思 Méditation》
鷹的沉思,深邃無際,海闊天空,浩瀚無比
琴聲典雅笛悠遠,河山,也是秀麗也巍然 ~ reaizuguo*
(查選曲目,請點擊左上角) 曲目編選 ~ reaizuguo*
【因原曲目被YouTube移除,於2018.12.16更改曲目】《沉思 Méditation》為法國作曲家馬思涅(Jules Massenet, 1842-1912)的歌劇《泰伊思 Thaïs》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的間奏曲(流傳度高過在本格介紹過的 歌劇間奏 ♪《鄉村騎士》甚多),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是馬思涅的代表作品。它常被單獨演奏,歷來被作為最為優美的小提琴曲之一,其婉轉抒情的曲調也成為了小提琴作品中的經典。後來也有以大提琴、長笛、排笛等作為主奏。這裡安排的兩首,分別由小提琴和排笛(大師詹斐爾吹奏羅馬尼亞排笛,難得且別緻。 愛樂的孔夫子常被排笛憂鬱之音感動,自然那是中國排笛。)主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吟詩詞,話歷史,不懼汗青盡成灰
歷史和政治各有其範疇,但政治常遮掩或扭曲歷史
往事歷歷未如煙,回顧,既以宏觀亦客觀
兼聽則明偏信暗,沉思,也須慎慮也明辨 ~ reaizuguo*
回顧史實
【引言】
- 今天是台灣光復七十週年日,而六十五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50年10月25日,剛(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的中方志願軍打響了與已瀕臨江畔,以美軍為首之聯合國十六國聯軍的戰役,揭開了韓戰的第三階段:“抗美援朝”,中美對決。(見附圖1)(早在四個月之前,1950年6月27日,韓戰一爆發才兩天,美國就在無任何條約的規範和約束下,把它的第七艦隊派到台灣海峽,介入了中國的內戰;而這個介入,至今實質上從未曾中斷。)裝備上明顯落後又無海空軍支援的志願軍,卻把美軍一路從鴨綠江畔打到漢城以南,造成美軍自成軍以來,首次也是迄今唯一的大潰敗。
- 五十三年前的今月,也就是1962年10月,一面倒的中印邊境之戰發生在喜馬拉雅山之巔。儘管當時印度有著美、蘇兩個超強的奥援,東西兩線挑釁的印軍一觸即潰,新德里危在旦夕,印度國內一片恐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顧之一 朝鮮戰爭
鴨綠江畔見狼煙,運籌方寸筆硯間,【1950~53年朝鮮戰爭(韓戰);附圖1】
千里境外拼超強,直搗美軍漢城南;【中方志願軍入朝鮮,美軍自鴨綠江邊潰敗至漢城以南】
炎黃子孫贏征戰,叱咤風雲國威展,
秦皇漢武立榜樣,華夏尚武得復原。
自恃霸氣無倫比,卻落潰敗前無例;
美從此雷池不越,中顧盼周邊無敵。【空前的美軍潰敗,美決再也不派地面部隊涉足或接近中國大陸】
悔不當初太自大,毫無遲疑過三八;【美軍仁川登陸,中方多次警告不可過38度線,麥克阿瑟揶揄以對】
惹來潰敗不成樣,倉惶美軍驚且訝。
越戰乖乖才聽話,十七度線絕不跨;【1960-70年代越戰,美陸軍乖乖聽話,堅持不過17度線😄】
尼總還得去說項,顏面勉強能留下。【1972年,尼克森赴北京拜訪毛澤東,為美軍有顏面的撤出南越】
回顧之二 中印邊境戰爭
救釋農奴於倒懸,鞏固大西南。 【1950~59年推翻西藏農奴制度】
駐軍喜馬拉雅巔,史上為空前; 【中華民族史上,1950年首次中央政府直接派軍駐防喜馬拉雅山】
取險要阿克賽欽,吉克遭全殲; 【1962年中印之戰;“阿克賽欽”和“吉克全殲”,註於下方】
功在千秋非等閒,疆藏得暢安。
《東撤掩護西守,堵列強悠悠口》 【中印之戰,東西線印軍一觸即潰,中方卻主動西守東撤,舉世震驚】
東線藏南候,破列強之謀, 【參閱下方附圖2,藏南為圖中橘色部分。】
避補給之困,顯武德之厚;
西線石灘守,戰略居上游,
制高穩在握,鄰望印度首。
外行看熱鬧,內行識門道, 【眾多人不解中方在壓倒性勝利後,為何立即自動東撤西守】
智謀掌竅訣,民族利益保。 ~ reaizuguo*
【吉克全殲】印度自韓戰起,藉機蠶食中印邊境的中國領土,引發了1962年中印之戰。當時印度把其“常勝軍”吉克聯隊從克什米爾急調到西境新疆前線;而吉克聯隊是百年老店,參加過兩次鴉片戰爭,夥同過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火燒圓明園,1904年又入侵拉薩。中印之戰爆發之際,那位不世出的戰略家、民族主義者說這是百年國恥,大手一劈,曰:掃了它! 第二天新疆前線接到中央軍委的命令:吉克聯隊,務必全殲。 [參考閱讀:印最自豪這支超強部隊 中印戰卻被解放軍全殲滅!]
【阿克賽欽】4.27萬平方公里,面積大於台灣的阿克賽欽(Aksai Chin,突厥語:中國的白石灘)自古是由新疆進入西藏必經之地。 阿克賽欽居於中亞的制高點,在阿克賽欽進可以制服亞洲中部內陸地區的各國,退可抵擋亞洲中部內陸地區的各種勢力的滲入,是中國控制中亞的橋頭堡和穩定新疆的屏障。 居高臨下的阿克賽欽鄰望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一旦中印再次發生戰爭,中國的重裝部隊從阿克賽欽可以輕而易舉的直下新德里和孟買等印度政經中心,使印度處於戰略劣勢。因此,中國收復的阿克賽欽多年來牽制了印度大量的人力和資源。(參閱下方【附圖2】中印領土爭議示意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圖1】這三幅地圖清晰展現了韓戰過程的三階段:[左圖]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北朝軍隊勢如破竹,一直將南韓軍隊壓縮到大邱、釜山一片狹小區域。[中圖] 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箭頭所指處)後,北朝鮮軍隊被攔腰切斷,戰局急轉直下。至10月24日,被趕到了鴨綠江邊,差點亡國。[右圖] 10月25日,剛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打響對決美軍的第一戰役,接著僅用兩個月時間,收復平壤,並重新佔領漢城,戰線延至漢城以南,此為韓戰第三階段,中美對決。
【附圖2】中印領土爭議示意圖:
(綠色部分為阿克賽欽,橘色部分為藏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回首】中華民族歷史上有兩次劃時代、俱有深遠影響的對外戰爭,都發生在近兩百年之內:
- 1840年的鴉片戰爭,衍生出清季持續不斷的不平等條約,淪中華大地為次殖民;列強得出的一個結論:“中國不堪一擊,不打白不打”。造成了中華民族超過百年的不振和恥辱,其中包括割讓台灣的甲午戰爭和1930年代日軍的大舉侵華。(台灣的命運可以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分得開嗎?)
- 1950年的朝鮮戰爭,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自1840年以來第一次得出結論:“絕不可進攻中國大陸”、“不要在陸地上跟中國較量”。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是那位不世出的戰略家在 討論出兵的與否,力排眾議之名猷;結局他先看透!
德國的名宰相俾斯麥曾說:“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上面的兩個不同的結論都是經由鐵和血得出來的,沒有空話,沒有多數決。
值得注意的是,朝鮮戰爭是中國出兵在國境之外,對本國經濟和人民的傷害幾可忽略(經濟反而有積極效應); 不堪回首,甲午辛丑,東北九一八,南京大屠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隨想】悲劇英雄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完人當然也不一定是
民族英雄須獻出對民族有深遠影響的功績
並讓民族的敵對勢力喪膽
所以,真正的中華民族英雄
另一位是少年英雄霍去病 (在韓戰戰場,彷彿又見驃騎將軍的作戰方式和身影)
而這個民族裡有人不清楚、不知道、不承認
甚至篤信國內外的敵對文宣、鑽牛角尖、見樹不見林
而詆毀自己的民族英雄
那是民族的悲哀、英雄的悲劇!
偶有鷹翔比雞低 振翅瞪目仍威儀
平川虎落被犬辱 低吟悶聲不寒慄 ~ reaizu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