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起自7月2日(還真有那麼巧的事,香港回歸的第二天!),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算是真正的美國後台老闆之一吧,帶頭的國際炒家,攜巨額資金襲擊東亞各地金融市場。當天泰銖立即倒地,緊接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甚至新加坡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各地金融市場一片狼藉。
該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此時,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只是巧合嗎?這些歷史都會記得很清楚。),要剛接手香港的中共好看,盡在不言中。當時負責大陸金融和經濟的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親自坐鎮,注入巨量的大陸資金。使香港得以強力護住港元,而成為唯一讓索羅斯鎩羽而歸的傷心之地。接著11月裡倒地的是韓圜(同圓或元,此處不唸 huan)和韓國的金融;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要求,韓國百姓甚至需捐出私人擁有的黃金救急。1998年下半年,國際炒家乘日元匯率大幅下跌之際,又對香港發動新一輪的進攻。港府有著大陸的支撐,運用大量資金,強烈回擊,穩住匯率,激戰月餘,國際炒家損失慘重。亞洲金融危機持續至1999年結束,以日本經濟受損最巨。
【插播最新新聞節錄】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2014年9月13日報道《中國“崩潰”理論再次被埋葬》,引用《真理報》文章稱,1989年西方世界的專家們曾預言,中國的政治體制行將崩潰。但已經過了20年時光,中國卻找到了自己的發展之路。1978年到2013年期間,中國的 GDP增加了155倍(真正的力道出現在後鄧小平時代,別以為這是巧合,且看本格的後文。)。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西方又滋生出新的理論,認為中國經濟面臨崩潰,甚至指出,中國的經濟體系堅持不了5年時間。但讓這些理論始作俑者失望的是,中國經濟不僅抵住了金融危機的打擊,而且實際上遏制了東亞股市的崩盤。在為香港直接提供援助後,中國對亞洲經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008年發生全球經濟危機後,西方國家第三次談及“中國社會崩潰論”,但這種預想還是落了空。中國一如既往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並將爭取很快坐上“頭號交椅”。
是諷刺也好,是巧合也罷;時光來到 2014年5月29日,躲至俄國的美國 CIA人員斯諾登,在NBC的訪談中證實,香港支聯會的錢是來自索羅斯(又是他!)的反華基金,且數目巨大。明眼人看得出,香港支聯會搞的“民主運動”(諸如每年“紀念六四”、佔領中環、..等)骨子裡,最少不了的就是“反華”。
如果香港沒有回歸,就算沒倒在1997年的東亞金融風暴裡(英國不可能拿出,也拿不出那麼大筆資金來挹注香港),後來2000年的科網股爆破、2008年的金融海嘯和迄今未解決的歐債危機,這些挑戰和打擊,都是香港難以承受之重。英國是無法像大陸那樣讓香港背靠著的;對英國來講,香港是要替英國下金雞蛋的,而不是拿來做個門面,甚至淪為負債。不知目前有些在香港高喊民主的“諤諤之士”和“同情”他們的人士,記得或知道這些嗎?(更多相關論述於緊隨主文的【後記】裡。)
由於一些歷史的偶然,造就了這百年來,尤其是20世紀後半段的香港,然而歷史終究會回到其必然,那就是東亞的世界級金融中心直指上海,而不是香港。並且,看來再三、五年,以 GDP及其它的指標為準,香港將大概只等同大陸的二線城市。~~別把這筆帳算在“香港回歸”的身上!(香港回歸反而延緩了這事的進程。)(1920年代末,上海被稱為東方巴黎時[當然那時主要靠的是列強的租界],香港在做什麼?)
------------------------------------------
【後記】
英國這個老牌的帝國主義者和操弄國際地緣政治的高手,在放手、離開它的殖民地時,總是留著日後會出問題的尾巴,前例屢屢,歷歷在目。(自然,在他離開時,如果接交的統治者仍然是白人,尤其是英吉利白人,那就另當別論。)不例外地,在中英於1984年就香港前途談判底定後,港英利用中英香港(君子)協議的漏洞和(小人)擅自解讀,開始在香港大肆引入在英國統治近150年不曾談過,當然更沒實施過的西式民主之概念和舉措,好讓現在這批“民主人士”在97年後接手,欲繼續保持英美對香港的影響力~~正所謂司馬昭之心,...。
作為因應港英圖謀的主要反制,大陸政府於1990年推出《香港基本法(簡稱)》,以防範英國的叵測居心。談民主,當然要依法行事,在一國兩制下,依的法就是《香港基本法》;少數“民主人士”無可奈何,除了胡鬧,就只想引進在一旁覬覦的外部勢力(參閱 境外黑手在香港)。我們也看到有一些在香港工作和居住的外地人,不管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參閱 戴卓爾夫人前私人秘書:香港自治權遠超英方當年預期)不清楚近代史和國際地緣政治,僅以美國倡導但已左支右絀且有多重標準的“普世價值”為衡,就瞎起哄,胡論斷;看來為的就只是“反共”。
就正如面對大陸的崛起(事實上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一些受限於並且跳不出過去時空裡所接受和被灌輸的反共教育、片面史觀及冷戰思維,或許還參雜有家恨,賭著氣而放不下意識形態的“反共人士”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呵!中華民族的復興怎能由非“正統”的“萬惡共匪”來擔綱?)
因而面對大陸,夾雜著一股莫名而空泛的優越感,能酸就酸;正好借助對中國一向有成見和偏見,卻幾乎獨佔國際話語權的美歐媒體。他們傳播之刻板式的資訊,選擇性強,報憂報喜不成比例,道聽途說者有之,扭曲、誇大、造假也不鮮見(說黑成白時,不見他們臉紅。)。 不然,有些人就是以身邊的小確幸把自己封閉,“中國之事”於我如浮雲。 更有甚者則嗤之以“大中國主義”(一個奇怪的名詞);出乎蔣公意料之外,驚動他老人家於九泉,反共變成了反華。
【延伸閱讀】境外黑手在香港 烈日春風作(特別推薦)
台灣對香港占中應有的認知 蕭何作
關於一國兩制,別冤枉中共! 徐百川作
李顯龍談普選,評「佔中」一針見血 烈日春風作 (特別推薦)
[節錄] 李顯龍說: 現時人大決定,不但為2017年的特首普選「開閘」,更符合國家安全以及香港的整體利益,無疑是目前最好的方案。任何不帶政治偏見的人,都應在人大決定的基礎上設計特首普選方案,斷沒有理由以不著邊際的「公民提名」去令政改一拍兩散,甚至不惜重創香港。反對派的極端行徑不但港人不明白,連國際社會也難以理解。
李嘉誠的肺腑之言 烈日春風作
石之瑜:港、台民主化的悖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薦視頻】馬丁·雅克:西方要謙虛地向中國學習(附中文字幕)
是一篇兼具宏觀和客觀論點,不可錯過的簡短而精彩之演講。
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1945 -)是英國作家、倫敦經濟學院 LSE亞洲研究中心IDEAS(該中心主要從事區域研究、國際事務研究、發展研究、外交和宏偉戰略研究等)的高級客座研究員。
這是馬丁·雅克在和香港那個著名女"民主"派陳安方生辯論時的發言。他說:『不同國家的社會結構有不同的民主進程,美國的黑人直到 1965年才真正獲得選舉權力;中國的民主必須在自身的工業化後才能逐漸成就。』 雅克在結語裡也特別強調中國政府執行能力(state competence)的優越性,西方國家需要學習。
【最新】英學者(馬丁·雅克):中國大陸是香港的未來而非敵人
[節錄] 曾是香港居民的馬丁·雅克說:席捲香港的混亂比表面看起來要複雜得多。香港正經歷著某種身份上的認知危機,害怕被人取代。他們知道將來發展離不開中國大陸,卻難以接受現實。然而他們沒有選擇:中國大陸才是香港的未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直接視聽某曲,可點擊左上角的 playlist 選用) 音樂編制:reaizuguo*
- 《上海灘》主題曲原聲版。兩位大師黃霑(作詞)和顧嘉輝(作曲)的不朽傑作;香港歌唱天后葉麗儀演唱,一唱造極,迄今尚無人能超越。
- 羅大佑詞、曲《東方之珠》的鋼琴演奏。
【資情】發覺 chrome瀏覽器和 iPad的 Safari瀏覽器,與 YouTube的相容性不佳,有些後者的功能,如 playlist和自動循環播放等,無法在前兩個瀏覽器裡被應用。建議用 IE或火狐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