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08 05:10:20瀏覽2043|回應1|推薦8 | |
四月的北加州仍然下雨,後院橙樹上的白花灑落一地。門一開,香味便飄進室內。漫步或開車在街上,花開滿枝的景色俯拾皆是。遠山,綠意盎然。 我讀書,近來讀紀德的自傳:「如果麥子不死」。 一個早我近百年出生的人,但我郤似乎可以瞭解他。彷彿我們都同樣地在生命裏探討自巳,並聽任上天所賜予的身心靈在生命的旅程裏作出回應。然後,如旁觀者般對自巳說:「哇!原來你是如此。」差別點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出現了不同的回應。 我們同樣追求聖潔的感覺,但不認為聖潔只存在於良家婦女。平等的心,愛其他的種族,這點他試圖做到並予以實踐。真實的答案僅出現在身心靈同意時,而前人的答案僅作參考,絶非範本。寫下自巳,才有具體的形象。不然,只是虛幻且無可捉摸的感覺。 這本書從作者的童年道起,一開始有些瑣碎,直到後段才出現驚爆點,並讓人明白這本書的價值與作者的書寫勇氣。 紀德的父親早逝,他由母親帶大,經常與母親抗爭。年輕時嫖妓,會刻意讓母親察覺。中年時與少年私奔,再度傷害另一個母親 (即他的妻子),但死後郤要求與妻子葬在一起。每個人的一生,或許有如迴旋狀,類似情結糾結,且重覆出現。 紀德 (André Gide),1947年的洛貝爾文學獎得主。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