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09 07:36:50瀏覽550|回應1|推薦1 | |
昨天下午在圖書館翻閱一本關於英語學習的書,不是很新的書,作者在開頭前言部分就提起了一個在一九九O年代發生於美國的悲劇:一位日本留學生誤闖民宅,主人喊 「freeze」,很不幸的由於語言的隔閡,那位日本人被槍殺了。作者提到,如果民宅主人當時說的是「stop」,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嗯,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前言,而且我相信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應該會跟那位不幸的日本人落得同樣下場。 只要市面上一推出教人如何學好英文的書籍時,往往可獲得讀者廣大的迴響,可是台灣人的英文程度真的有提升了嗎?相信在台灣,總有許多人想讓自己的英文變好,買許多工具書、語言教材來充實自己的英文,也會羨慕英文很棒的人,例如過世沒多久的David Wang,他的道地英文腔調總是令人無法置信他是個台灣人。可是無論學了英文多少年,總覺得英文就是距離自己日常生活如此遙遠,就拿我最近的經驗來說好了,即使我學到了再多的英文新單字,或是只是個很平常很實用的英文字,可是找不到場合來使用,周圍沒有一個聽得懂的人來聆聽,真的是令人很挫折的事。 不久前看到網路部落格有人在談學習語言的理論過程,一個專有名詞~「語言習得」令我印象深刻,也終於讓我了解,為什麼再怎麼努力學習英文,就是無法像使用中文這麼的得心應手。那篇文章裡面提到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是要先由聲音模擬,意義確定,錯誤的嘗試與糾正,文字的印記,符號與抽象意念結合,再經不斷反覆練習,建立思考途徑,才有可能利用記號轉化為一套思維系統,與外界交流。 期許自己能因為知道這個語言習得過程,開始努力嘗試在不斷犯錯中學習英文,也希望這個資訊能對熱愛學習英文的人能有一點點幫助。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