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03 07:11:21瀏覽6650|回應2|推薦77 | |
一個月內來兩次東石,從雲林南下到了口湖大雨不斷打擊信心。因為這次專程要來搭船遊外傘頂洲,若是下雨,船不開,那麼兩次行程都泡湯。 ↓也許天公疼憨人,到了東石雖然烏雲罩頂,依舊高溫,但是厚厚雲層減去不少熱浪,滿適合海邊遊玩。 我們提早到,先到漁人碼頭逛逛。 ↓鐵皮屋頂由彩色鋼骨撐著,鮮豔又有安全感,地面舖上大片不規則石板,下過雨的地面,泥土從夾縫中鑽出,路過必須小心「地雷」。
↓↑色彩繽紛的商店大門緊鎖,近午了,儼然還沒開市,步道上就只有我們一家人,和幾個工作人員。 ↓↑大大的雕塑,完全是人型比例。 ↓原來遊客在這裡消暑,噴水是這個季節聖品,大人小孩都愛。
↓↑沙坑超好玩,踩在上面很舒服,大孫子就是愛沙,國一的侄子陪他玩。我們不知有這個設施,不然就帶玩沙工具來,他一定玩到不想離開。 ↓↑沙坑旁的戲水池則吸引小六的侄女與小孫子,兩人泡得非常開心。 ↓玩了一輪,搭船時間快到了,此時烏雲散去,太陽大大露臉。 ↓↑工作人員帶我們來這裡準備搭船 ↓這艘就是今天帶我們鮮體驗的專船,船老大正在「倒屎」……倒車啦 ↓↑搭船費用大人600元,包括保險、船費、遊外傘頂洲,還有在船上吃一餐,這是今天的海鮮餐點,炒米粉、鮮蝦、炸花枝丸、炸竹筴魚、炒鮮蚵、旁邊櫃檯上還有海鮮粥、香菇雞肉湯,採buffet(包肥)方式取餐。 ↓準備出發了,海巡人員上來點人頭。
↑↓整個行程大約2.5小時,行船途中會經過潟湖(外傘頂洲與海岸間水域),這裡有許多蚵棚,近鏡頭處是浮動式棚架,這種養蚵方式熟成比較快,大約7、8個月可收成。因棚架是浮動式,不管漲、退潮永遠都在水面,蚵仔都在水中,吸引養份不中斷,所以長得快。 ↓↑這是固定式棚架,退潮後棚架有些露出水面,蚵仔就要曬太陽,影響蚵仔「用餐」,因此長得慢,要一年才能採收。上圖蚵農利用退潮出來採收。 ↓還有釣客頂著大太陽垂釣,導覽小姐說,他們是蚵仔的天敵之一。 ↓↑終於「靠岸」了,人生第一次踏上外傘頂洲。這是移動的國土,數十年前在雲林海域,經過日月星移,現在漂移到嘉義,也為嘉義帶來觀光收益。 以下是維基資料 外傘頂洲,又稱外傘頂沙洲、外傘頂汕,日治時期稱為佐佐木島,是台灣沿海最大沙洲,現存面積約100餘公頃,因形狀似傘得名。行政上屬雲林縣口湖鄉,如今大部份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約10餘公里處,主要由濁水溪泥沙沖積而成,是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景點之一。 近年來由於河川興建攔砂壩,導致沙源減少而逐漸縮小,嘉義沿海也因此逐漸失去屏障。洲上已無常住人口,上面的塭港堆燈塔是該沙洲唯一的燈塔。 在1984年資料中,退潮時面積約1000多頃,漲潮只剩200餘公頃,南北長10餘公里,現在不斷縮小,而且程逆時針方向漂移,每年南移約50至60公尺。 外傘頂洲上游段逐漸變寬,下游段漸漸變窄,兩端都慢慢向臺灣本島靠近。專家推算,外傘頂洲北側將於2060年、南側於2174年與本島連接。(這些我都看不到了) 而塭港堆燈塔又稱外傘頂洲燈塔,跟一般水泥燈塔不一樣,是採鋼架結構。因為所處海域沙洲甚多,容易發生擱淺。 導覽小姐說1914年首建,1920年傾倒,隔年重建,後因沙洲移動而流失。 1957年另建20.7公尺高方形鋼架塔。 1974年因沙洲移動,移至附近新址,改建為方錐形鋼架塔。 自1914年首建以來,塭港堆燈塔因沙洲漂移、海水浸蝕等因素,傾斜倒塌多次,前後歷經七次重建,是全臺燈塔中,重建次數最多的。 ↑↓沙洲上一顆顆小沙粒是螃蟹推出來的,人影一到,螃蟹萬頭亂跑,各自找洞鑽回去。
↑↓小孫子只敢在有水的地方下來玩,這種沙灘,怎麼哄,都不願下來,總是要抱著才有安全感,因為怕螃蟹會咬他。 ↓耙啊耙!大家都在找沙中生機,侄子耙到一顆很大的蛤蜊殼。 ↑↓還好小舅子幫忙抱,不然我都沒機會拍照。 ↓沙洲漂移到此之後,原有蚵架已荒廢,僅剩柱子讓遊客想像。 ↓這些柱子都是塑膠管 ↓看起來一望無際的沙洲,還是有盡頭的。 ↑↓導覽小姐說,製作這樣蚵串(將蚵殼鑽洞串起來),一串代價只有3元,每串蚵殼數量不一,有10 個,及10個以上,提供給深淺不一樣的棚架使用。 遊客手中的叫──蚵螺,是蚵仔天敵之二,專門噬蚵仔,價錢還比蚵仔貴許多。 另一個天敵是黑雕(黑格) 這趟外傘頂洲之旅是人生初體驗,學了不少知識也開眼界,值回票價。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