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11 08:06:31瀏覽50|回應0|推薦0 | |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九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說十善業道落實在五根「定根」上,定根能「攝心正助,相應不散」。昨天我們說了,修道有正助雙修。不僅僅是淨宗法門,任何一個法門,乃至於世間其他的宗教,甚至於世間法,都有主修的與助修的,我們現在一般講選修的,有主修的、有選修的。 什麼叫「定」?我們心定在修學法門上,決定不輕易改變。對佛法契入到一個相當深的程度,他才真正理解佛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我們選定一門之後,真正能做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定就有根。有根他才能成長,才能夠開花結果。自古以來,修學沒有成就的人,最嚴重的毛病就是沒有定根,他心是浮動的,用現在的話說,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看到這個也喜歡、那個也喜歡,樣樣都喜歡,多方面的興趣,於是他的精力分散掉了,時間分散掉了,所謂是「門門通,門門鬆」,都涉及到一些皮毛,都不能夠紮根。 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廣學多聞」不是我們現在這個階段。經上常常勸導我們,「廣學多聞」是對誰說?對法身菩薩說的,那個時候應當廣學多聞。在我們現在這個時候不可以,只能「一門深入」,一個門,依一法。我們今天選擇的這一法是淨宗,尤其是淨宗「持名念佛」這一法,這一法裡頭要生起定根,實在不容易!為什麼?事太簡單了,人家不容易相信;理太深了,很不容易透徹理解。可是它的效果非常顯著,連不認識字的人,真正能做到老實念。 我們常常提起諦閑老和尚早年那個徒弟鍋漏匠,人家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什麼都不會,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能老實念。換句話說,他這個人了不起,老師傳授這一句佛號,他是信、進、念、定、慧五力具足,他相信老師的話,他不懷疑。老師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再念。」這是精進,真的是二六時中念念不忘佛號,念力成就。一心專注,什麼妄想都不夾雜,定力成就。所以人家能夠在三年多就成功,往生站著走的。 他是不是三年之後,正好他壽命到了?我想決定不是,而是功夫成就了。許許多多念佛人往生,不是壽命到了,功夫成就了提前走。像宋朝的瑩珂法師,阿彌陀佛告訴他,他還有十年陽壽,他不要了,他說:「我現在就跟你去。」三天之後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就是自己還有壽命,不要了。一般功夫到這個程度都會走,絕對不會留在這個世間。留在這個世間只有一個條件,他還有度化眾生的緣分;如果有度化眾生的機緣不可以走,如果沒有這個機緣立刻就走。 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住世時間長短與自己毫無關係,是看化緣,教化眾生的機緣;有緣就住,無緣就走,來去自由,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我們自己修成了,亦復如是。所以「定」非常非常重要,選擇這個法門,選定之後決定不疑惑,一定要專注。最近從中國來了很多團,有不少同修都問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我們專念一句佛號,專受持一部《無量壽經》,能往生嗎?」好像懷疑這個還不夠,太少了。「有些法師說這個不可以,應當要受持許許多多經論。」都提出這個問題,這就是連信根都沒有,怎麼能成就?所以關鍵在此地。 我們從《彌陀經》上讀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你才曉得這個科目的重要。《彌陀經》上開出的科目,前面三科沒有提到,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由此可知,前面三科是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完成,沒有前面三科就沒有根。要知道信、進、念、定、慧這五種根,是從前面三科基礎上生的根,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出來勸勉同修們的。念處、正勤、神足不能不重視,你要不重視,你就沒有根。 我們學佛的人,冷眼觀察,許許多多不僅是在家同修,出家同修甚至於出家幾十年了,聽到外面一些東西心還動搖,還猶疑不決,這是信根沒有。我們提倡《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希有難逢,我們遇到,確確實實是大乘經典裡頭的第一經,這會集本。最近這一、兩年來,有不少人有組織的來反對。不少同修來跟我說,我告訴他們:「他不是反對會集本,他是反對我這個人。我要不提倡這個會集本,就沒事;我提倡哪個本子,他就會反對那個本子。他是對人不是對事,這要搞清楚。」對人,所謂是「樹大招風」,惹的這些麻煩。 確確實實不少人為這些謠言生起疑惑,信心動搖了。我絕對不會動搖的,我說:「整個世界上人都不相信,我一個人還相信,我絕對不會動搖。」我在這個經本上深受利益,我怎麼會動搖?而且這個本子是老師親自傳給我的。我相信老師,我對老師有決定的信心,老師才肯把東西傳給我。我們同學那麼多,他為什麼不傳給別人?「尊師重道」,我沒有別的能力,就是從小學得這麼一點,對老師尊敬,對老師不懷疑。即使有懷疑的,我直接向老師請教,老師給我解釋,我不會輕易被別人動搖了,這是我的長處。 我過去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也曾經有過兩、三次這種疑惑的問題,我向他請教。有些是對老師毀謗的,我向他請教。有一次是經論上的問題,他所說的我沒有聽到,從前沒聽過,我問他,是他自己的意思,還是經典裡面有依據?他告訴我,不是他自己意思,經典上的。我們讀經太少了,經過他指點出來,我們才曉得,字字句句都是有經典做依據,決定不敢妄談。所以我們對於老師的信心就愈加堅固,這個道業才能奠定一點基礎。所以我常說,這是佛在經上也經常勸導我們,「親近善知識」。誰是我的善知識?我對他深信不疑,他說的話我完全依教奉行,這個人就是我的善知識。我的善知識未必是你的善知識,你的善知識未必是他的善知識;善知識沒有標準的,是個人對對方的信仰,從這裡決定的。 我們在中國古籍裡面看到,《五燈會元》,宗門的,教下也不例外,學人去參訪一位善知識。接見,談了之後,這個法師很可能就跟他說:「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到某個地方去,你去親近某一個人,你的緣在那裡。」他有這種本事,有這種能力,為什麼說「你的緣不在我這邊,在某人那裡」?其實中國文字記載簡單,我們想像當中,談話哪裡就談那麼幾句話?至少接見也會有一、兩個小時。談話內容很多,寒喧起來一定問問你:你是哪裡人?你多大年歲?你什麼時候學佛的?你過去看過什麼東西?對於當代善知識,你最景仰、佩服的是哪個人?他這一說出來,他最景仰、最佩服的,「那個人跟你有緣,你到那兒去」;不是有神通。就是說,你心目當中最佩服、最景仰的,你跟那個人學,你一定有成就。為什麼?他說的話你百分之百的服從。如果不是最景仰的,這個老師說同樣的話,你對他打折扣,你不能完全相信,所以你就不能成就。我們懂這個道理,善知識沒有一定的,因素在此。 我們要追隨的,就是自己心目當中的聖人,心目當中最景仰的人;他說的話,我都能做到,甚至於他自己做不到。這個情形很多,古人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老師講得沒有錯,老師沒有做到,學生做到了,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中國古語常說:「有狀元的學生,沒聽說有狀元的老師。」狀元的老師往往是個窮秀才,他為什麼教出來的學生能中狀元,自己一生作窮秀才?他所說的沒有做到,學生跟他學的都能做到,所以學生成就超過老師,這個事情古今中外太多太多了。天台大師說得尤其好,「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他說得一點不錯,他自己沒做到,「師」是老師,好老師;「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那是非常希有的。天台大師這兩句話說得好,我們要知道,「行」比什麼都重要,不但能說,而且要能行。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個悲慘的時代!我們冷靜觀察這個社會,社會大眾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的是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還得了嗎?這個現象,現在是加速度的在增長,加速度的在擴張,後果是什麼?一般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這是一點迷信都沒有。我們是非常幸運,真是無量劫來修得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在這個時代能遇到正法。只要我們建立五根,我們這一生當中不會遭難,大劫難來的時候我們往生淨土,隨時可以去,肯定去得了。身留在這個世間只為一樁事情,住持正法。什麼叫「住持正法」?依照正法修行,我活一天我修一天,這叫住持正法。弘揚正法,弘揚正法是教化眾生。我們住持也是弘揚,住持是做出榜樣給別人看。至於助道的,助道就是「斷一切惡,行一切善」。 善惡的標準,總的來說就是依「十善業道」。佛跟我們講這部經,這部經很重要,字字句句都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言行,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我們的存心沒有別的,「正道」,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不忘西方依正莊嚴,這是我們正道;「助道」,念念不忘苦難眾生,我們要為苦難眾生做出一個好榜樣,要做出來給他看,幫助他們覺悟,這個作法就有無量功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福慧雙修,那個地方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決定是福慧圓滿具足。我們做榜樣給別人看,教化一切大眾,這是「福德」這一邊的,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是「定慧」這一邊的;有福、有定、有慧,這才能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