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25 08:54:16瀏覽485|回應0|推薦0 | |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甚麼都沒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這是佛自己提出來的,就是自說自話,提出來告訴須菩提。他說你啊,千萬不要有這麼樣的一個觀念,甚麼觀念﹖你不要認為佛在這個世界上說了法──實際上,他老人家三十一歲悟道後就開始說法,八十歲入涅槃,說了四五十年,他這裡都一慨否認了。「莫作是言」,千萬不要有這個觀念,認為我說過佛法,「何以故」﹖甚麼理由﹖假使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真正說過某一種法,「即為謗佛」。 譬如說,佛叫我們念佛,叫我們修止觀,叫我們修戒、定、慧,所謂三十七道品,說般若,說法相,說唯識,都是他說的。現在他都說,如果有人講我有說法,即為謗佛,就是毀謗他。這很奇怪了!他說這個人在毀謗佛法。甚麼理由呢﹖「不能解我所說故」。因為這個人雖然學佛法,聽了佛法,但他不能理解我所說的佛法,他沒有懂,所以才說我有說法,這是錯誤的話。 我們先從教育來說,一個真正的教育家,會體會到佛說的這個道理,的確一句都不假的。一個教書教了幾十年的人啊,在我認為是受罪,是罪業深重才教書,那真是非常痛苦。這話怎麼講呢﹖假使有一百個人聽課,同樣一句話,這一百個人的反應和理解,統統不同。有時候甚至老師說是白的,結果很可能有五六個同學告訴你,老師說是灰的。所以從事教育多年的人,會感覺到教育是一件受罪的事,非常痛苦。另一方面講,一切眾生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文字,因為語言文字不足以表達人的意識。所以,現在有一門新的學問叫語意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 譬如我們說,「你吃飯沒有﹖」這一句話隨便問人,會產生幾個結果,一種是覺得這個人非常關心自己,連有沒有吃飯,他都知道,多關心我。另有一種人會覺得是在恥笑他,分明曉得今天沒有錢吃便當,偏要問我吃飯沒有,可恨!還有一種人會覺得這個人很滑頭,你看,故作關心狀,故作多情的樣子,很討厭。同樣一句話,四面八方反應不同。所以人與人之間意思的溝通,有如此之難。 有時候不說話反而容易懂,一說話反而生誤會。不但人是如此,世界上很多的生物,也不大會用語言的。魚跟魚兩個眼睛一看,彼此就懂了。蝙蝠在空中飛,兩個翅膀一感覺,就飛開了。人類的語言,除了嘴吧說話以外,身體皮膚都會講話﹔我們被人家靠近,就會感覺熱,就想躲開一點,皮膚會說話的原故。語意的道理就是如此,光憑說話是極容易誤解的﹔所以佛說,他說法的本意是要使一切眾生聽了不要著相,不要抓住他所說 的不放。 悟道、成佛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所說的法如筏喻者﹔等於一個過河的船,你過了河不必要把船背在身上走。換句話說,如果過河不要你的船好不好﹖當然好!你會游泳就自己游過去,佛並不要你一定坐他的船過去。禪宗就有許多教育法,有時連船都不給你,要你自己設法過去,你只要有方法過了這個苦海就行了。 所以佛的說法,就是要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殊不知大家學佛聽了他的法,自己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悟道,反而拚命抓住他所說的法,當成真實,真是拿著雞毛當令箭。所以他現在否認這個,因為這些人「不能解我所說故」,不能理解他所說法的意思。接著他陳述理由。 迦葉笑了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話說完了,就是不可思議。後世到了禪宗,講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有一天上座說法,學生徒弟們都等他講,等了半天他沒有說話,忽然抓起面前講台上一朵花,那麼一轉,大家也不曉得他甚麼意思,誰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是典籍的記述。這個「破」字形容得妙極了,大家等了半天,心情都很嚴肅,場面非常莊重,迦葉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來。這一下被佛看到了,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因為迦葉懂了,這是禪宗的開始。 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個是甚麼﹖佛拿一支花那麼看一下,到底是甚麼意思﹖這正表示說法者無法可說,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態來表達。真正佛法到了最後是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說出來都非第一義,都是第二義。無上妙法本來不可說,所以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以後,馬上要入涅槃,就要走了。本來他也不想講甚麼金剛經,甚麼都不想講。根據經典的記載,那時帝釋天人都下來向他跪著請求,你老人家不能這樣搞啊!你多生多世發大願,說大徹大悟之後要度眾生,現在你大徹大悟證道了,你反而要走路,不管大家,這個不行啊!佛講了一句甚麼話呢﹖華嚴經、法華經上都有:「止。止。我法妙難思。」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句話就是金剛經的含義了。他連續兩個字,止,止,就是說你停止,你停止,我證得的法,說了你們也不懂。「止」這個字,也告訴了你一念不生全體現。止,一切妄念不生,一切煩惱不起,萬法皆空,定在這裡,然後你可以懂佛法了。所以說,止,止,我法妙難思,一句話說完了,金剛經都用不著講了。 實際上只有一個止字,就是此心難止,此心止不了。如果能止,一切戒、定、慧,六度萬行,就都從此而建立,從此而發生。所以所有的說法,都是方便﹔換句話說,佛經三藏十二部所說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於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個東西,如果抓住老師的教育法當成學問就錯了。 下面接著轉了一個方向,大家注意!前面都是須菩提,須菩提,接著這裡加了幾個字。 須菩提與佛對答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這裡對須菩提突然加了兩個字,稱為慧命須菩提,好像鳩摩羅什翻譯經典時故意多寫兩個字一樣。其實佛也沒有說甚麼法嘛!他只叫我們第一不要把肉體身當成佛﹔第二,不要著相﹔第三他說他沒有說法。除了這三個要點外,他並沒有講一個甚麼法門!可是,好像有一個人懂了,這個人就是我們的大師兄須菩提。懂了就是荷擔如來慧命,所以這裡稱慧命須菩提。佛的弟子裡說般若的空性,須菩提屬第一位證得空性的人。今天我們大家在座學佛的人,一念之間證得了自性空,這個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續了慧命,所謂然燈也就是這一念之間證得了自性空,這個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續了慧命,所謂然燈也就是這一盞燈可以點下去,不會熄了,可以傳燈了。 慧命須菩提聽到這裡就懂了,佛法是不可說,不可說,沒有甚麼東西可說的。因為他懂了,所以他擔心一件事。他說:佛啊,「頗有眾生」,他說也許將來有眾生,聽你那麼講,能生起信心嗎﹖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嘿!佛答的更妙,根本不理他這個問題。 甚麼叫眾生﹖本來就沒有眾生。這個話很嚴肅了,後世一切眾生都被否定了。甚麼叫眾生﹖本來就沒有眾生。 這是甚麼話!照儒家顧亭林的解釋,就是兩個桶,一桶有水一個空,倒過來倒過去就是那一桶水﹔是法者,即是非法,是名為法。色身者,即非色身,是名色身,都是這個話。 是啊,表面一看是不通嘛!須菩提一問,將來有些眾生聽你老人家這樣一講,會起信心嗎﹖佛並沒有說會不會起信心,只說甚麼眾生啊﹖「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所謂眾生,根本就沒有眾生。 聽佛這麼說,我們趕快下課吧!大家也不要聽金剛經了,因為我們都不是眾生。 頑石點頭為甚麼 不是眾生是甚麼呢﹖個個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佛揭穿的方法。換句話說,你不要替大家擔心,個個都會成佛。這個道理,佛在法華經,涅槃經上就講過。中國文學上有兩句話,「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就是與涅槃經有關的典故。 當南北朝的時候,一位叫道生的和尚,是年輕的法師,現在來講,就叫做才俊法師。當時佛涅槃時最後的說法涅槃經,才翻譯過來半部,這個翻了半部的經,中間提到一個問題,就是一闡提人能不能成佛﹖一闡提是罪大惡極,壞透了的人。他們不孝,殺父殺母,殺佛殺羅漢,壞事做盡,罪業深重,下無間地獄﹔就好像世間判罪無期徒刑,永遠不會翻身。這些大惡性眾生能不能成佛呢﹖當時佛法還沒有完全過來,涅槃經只有半部,這位青年法師寫篇論文,認為一闡提人也能成佛,一切眾生最後都要成佛。 道生這個論點一出,全國的法師都要打死他,這還得了!佛都沒有敢這樣說過。當時這個道生年紀輕,文章好,學問好,最後大家看在出家人情面,算他不懂,把他趕到江南去了。那個時候佛法都在長江以北,道生被趕到江南,就到蘇州,金山這一帶,在山上住茅蓬,也沒人聽他講了,他只好對著一些石頭講。 有一天他又講到這個問題時,他仍說一切罪大惡極的眾生,最後還是能成佛,你們說對不對﹖這時那些石頭就搖起來了。這就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 道生離開北方的時候曾說:我說的法絕對是合於佛法的,如果我說的法合於佛法,我死的時候坐師子座。以後涅槃經全部翻譯過來了,原來佛也是這樣說的,一切眾生皆會成佛。所以金剛經這裡,告訴慧命須菩提,所有眾生,即非眾生,不要看不起人啊!一切眾生都是佛。 眾生與佛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這個道理就說明,一切眾生生命的存在,都是幻有的,是幻相。三界六道和二十五有的眾生,都是因緣所生,是沒有固定的。法身的生命,在六道輪迴中遷流不息,也是根據自己的業果因緣而來的﹔所以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它的本義是說明,一切眾生自性本來是佛﹔自己能夠反照而明心見性,就不叫做眾生了,個個都是佛了。剛剛提出來,道生法師說的一闡提人,最後都要成佛,這個意義在涅槃經、法華經中,也是這樣說的。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劫數中第四尊佛,就是第四個梯次的佛,這個劫數叫賢劫,有千佛出世,最後成佛的是樓至佛,現在化身為韋馱菩薩的,因為他的願力,要護持賢劫裡一千個佛,待他們個個都成佛以後,他才最後成佛。這是佛教對於賢劫組織的一個說法。 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眾生,不僅是人,凡有生命有靈知的生物,都能夠成佛。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 要徹底的研究這個道理,就是法相唯識的道理,這個地方揭發出來見法,就是見地。人世間因為一切眾生有我見,所以就有人﹔有人就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痛苦,如此等等一連串下來。我們雖有一個身體,但身體非我之所有,暫時歸我之所屬,這是因緣所生,四大假合而成,不究竟,總歸會幻滅的。 真正的這個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這個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須要無我才能達到。當你修證到一個無我的境界,就得到一個智慧,就是唯識中所講的平等性智。無我就無人,無人就無他,無眾生相,無煩惱,無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無眾生之相。這個唯識是表詮,金剛般若法門是遮詮,說明這個道理。 對於這一段我們給他的偈語是: 第二十一品偈頌 為誰辛苦說菩提 倦臥空山日又西 遙指海東新月上 夜深忽聞遠雞啼 「為誰辛苦說菩提」,佛不是說了嗎﹖我沒有說過法,別的經典也曾經講過﹔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 佛法是不可說不可說,法身之體是不可說處。所以,他辛辛苦苦說這些菩提證道的法門,為誰而說﹖為眾生而說。等於唐人羅隱的兩句詩,「採得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一首詩是非常有名的,人生也本來如此,像蜜蜂一樣,把百花辛辛苦苦採來,釀成蜂蜜,結果呢﹖這個蜂蜜自己吃不到,為誰辛苦為誰甜,這是感嘆人生。 那麼佛呢,他倒不是為這個辛苦,他為了度一切眾生,為使眾生個個見自性成佛而辛苦。可是本來無我,為誰辛苦呢﹖ 「倦臥空山日又西」,所以後世佛的弟子們之中,許多高僧悟了道,永遠隱山高臥不出,不說一句。譬如天台宗的祖師慧思禪師,在南岳悟道後,始終沒有下過山,人家勸他說,你這位大師悟道了,為甚麼不下山度眾生﹖他獨住孤峰頂上,一個人都沒有去過。他說我何必下山度眾生呢﹖我獨坐孤峰頂上,已經一口吞盡諸方,一切眾生我度完了。 後來有人也提這個問題來問過我,我說他當然可以那麼講,慧思大師一輩子不下山,他卻有一個智者大師這樣的徒弟,號稱東方的小釋迦﹔這一個徒弟就夠了,用不著他出來,所以他可以說這樣的話。如果沒有這樣福報,這樣成就的人,也得不到像智者大師這樣的弟子的話,這個話就不能隨便講。但是,的確有人悟道以後,一生不說法而度人無數。 譬如我們曉得禪宗一位大師,畫上經常畫的布袋和尚,他的說法就是背著一個布袋,人家問他佛法,他把布袋一放,就在你前面一站,甚麼都不說,他看你懂了,他笑笑﹔你不懂,他把布袋一背又走了。 布袋和尚就是泗州大聖,據說是彌勒佛的化身來的,他永遠背個布袋。實際上他說得很清楚呀,人家問他,甚麼是佛法﹖他把布袋一放,我們現在這個布袋還放不了呢!這個媽媽給我們的布袋永遠放不下來,所以他把布袋一放,叉手一站,這就是佛法。 他看看你不懂,布袋又背起來走,你放不下就提起來走,都一樣,佛法就是那麼簡單,他沒有說一句話,這就是佛法了。那麼,不說法能不能度眾生呢﹖不見得不能,但眾生還是靠 「遙指海東新月上」,後世的禪宗,把祖師悟道的故事編集為指月錄。佛在楞嚴經上說,一個人問月亮在那裡﹖有人用手指向月亮,說月亮在這裡。但是你不要看指頭,只看月亮,你光去看指頭,不看月亮,是沒有用的,指頭不是月亮。 佛說的法,不是這個指頭﹔我們大家學佛學了半天,都抓到指頭當月亮,都錯了。不過這個故事,說明眾生都是同樣的心理。 另一個是道家呂純陽的故事,也與指頭有關。呂純陽最後是由禪宗悟道,是黃龍禪師的弟子,所以呂純陽也變成佛教的大護法。他就有一句話,「眾生易度人難度」,他說的「眾生」不是佛學這個眾生,是指人以外的生命。眾生容易度,人最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有一天呂純陽到南京,變成一個很可憐,苦惱的老頭子,到一個專門賣[米+慈][米+巴]的老太婆那裡,天天去吃[米+慈][米+巴],吃了不給錢,吃了好幾年,這個老太婆永遠不問他要。他後來問這個老太太,為甚麼不要錢﹖我看你這個老頭子沒有錢啊!呂純陽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只有你是個好人,你要不要成仙呀﹖老太婆說我不要成仙,我賣我的[米+慈][米+巴],很舒服。你要不要發財﹖我有一個法子傳給你可以點鐵成金。呂純陽說著就在她那個鐵鍋上一點,鐵鍋就變成黃金了。老太婆說:嗯!蠻有道理,我還是不要。 呂純陽心裡想,這個人真好,世界上只有這個人是好人。最後又問:老太太,你究竟要甚麼呢﹖老太太說把你的指頭給我就好了。呂純陽只好搖搖頭說,眾生易度人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佛經上有一個指月的公案,叫我們看月亮,不要抓指頭,可是一般學佛的人,也同呂純陽碰到這位老太婆一樣,專抓指頭不看月亮。這就是第三句遙指海東新月上。 「夜深忽聞遠雞啼」,不要灰心,遠遠聽到雞啼了,總歸有一個人會出來的,不要看長夜漫漫,總會有天亮的時候。 (文章來自金剛經說甚麼-南懷瑾講若有侵權不妥還請告知)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index.html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