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51師弟之道-師弟相待應如父子相契
2009/06/18 11:33:28瀏覽760|回應0|推薦1

聖嚴法師開示【學佛知津】

師弟之道-師弟相待應如父子相契

所謂師弟之道,應該是師弟雙方建立起來的,師弟雙方各守其分際,各各反身自問,站在個人尤其是佛教學人的立場,處處要以弟子的身分自居,也處處要以師表的身分自居。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之時,我是弟子,下化時,我又是師表,所以我們要有弟子的孝順恭敬之心,也要有師表的慈悲仁厚之心。

事實上,一個好學生,必可成為好老師;一個好老師,也必經常是個好學生。因此,教學者,亦教亦學,不但向書本學,也得向學生學。所以眾生以三寶為福 田,諸佛菩薩又以眾生為福田。站在自己的立足點上看出去,他人向我學的,實在不多;我向他人學的,則的確不少。我要學的是他人的長處善處,他人要向我學的,也是長處善處,故我應該常常自問:我有多少長處善處去讓他人來學?他人的長處和善處,我又到底學得多少?因此,我對我的弟子,要生一種慚愧心,我對我的師友,要懷一種恩義之情。

在儒家的五倫之中,沒有師弟一倫,原因是師弟的倫理關係很難分得清楚。師弟之誼,有同兄弟,有同朋友,也有同於父子的,但看師弟之相處相契的程度如何而定。最親切、最深沈、最著實、最可愛的,莫過於父子之恩情,所以師弟相得而達最高境界時,便同父子一樣了。我們知道,孔子當時最喜歡,也最值得他喜歡的弟子,便是顏回,故孔子與顏回之間,便是一種父子的情分了。

我們看《論語.先進篇》:「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顏回將孔子當作父親看待,孔子也願意將顏回當作兒子看待,可是孔子的其他幾個弟子,為顏回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卻不像是孔子的兒子了,所以孔子非常難過。這是師弟若父子的一個明證。在佛教,我們更可發現很多類似的例子,佛說:「弟子於師應如父想,師於弟子應作子想。」師當愛護弟子,弟子當敬事於師。

佛陀等視一切眾生如羅睺羅(佛的兒子),佛為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慈父,佛陀常稱諸大弟子為法子。佛為法王,因稱文殊菩薩為法王子。所以我人一旦皈依三寶,就要生孝順、供養、信仰、禮敬之心,所以要稱三寶弟子為佛子,亦即三寶之子。那麼,父子的情分是怎樣的呢?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父子之間,不得互宣其醜,不得相揚其惡。佛教的《梵網經》上則說:「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涅槃經》上說:「一闡提輩……沒三惡道……喜說法師過失故。」又說:「菩薩摩訶薩見眾生諸惡過咎,終不說之……恐眾生煩惱,若生煩惱,則墮惡趣。如是菩薩,若見眾生,有少善事,則贊嘆之……令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佛教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原則下,確定眾生之間無始以來,乃是互為師弟,也是互為父子的,所以我們對三寶、對佛法,固有一孝順之情,固不忍聽到他人的誹謗與自作誹謗;對一切眾生的過失,也不忍心去說,否則的話,既傷自己的悲心,又會引起眾生的下墮惡道之因(煩惱)。所以〈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要主張:隨喜功德與恆順眾生。我們學佛的人,不但對於三寶,要起孝順之心,即對一切眾生,都該存一感恩之念與孝子之心。我們雖也嘗為眾生的師友與父母,但卻應以父母之懷化為孝子之心,去順事眾生,在關懷愛顧之中,常帶一供養恭敬的虔誠,庶幾不落於施恩者的盛氣凌人。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學佛知津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聖嚴法師學佛知津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8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