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35佛教不重神通
2009/06/01 10:50:35瀏覽1185|回應0|推薦1

聖嚴法師【學佛知津】

佛教不重神通

神通的境界,雖以佛教最高,佛教卻是一個不重視神通的宗教。基督徒們總喜歡誇讚耶穌的神蹟,比如耶穌使水變酒,使聾子能聽,使瞎子能見,使幾個餅、幾尾魚餵飽幾千人,能夠趕鬼,能在水上行走等等。其實這些神蹟,在佛教中簡直數不勝數,除了佛陀,即在佛教的高僧,能有這些神蹟的,也是不勝枚舉。但是佛教,並不重視這(註一五),佛教多數的高僧,不以有了神通而成為高僧,乃由於他們的人格,他們的道行(道德的行為),超過了常人,所以成為高僧。在佛教史上,雖然也有好多「神僧」,高僧傳中,也以神僧列為一科,但是最受後人敬仰,並於後世影響最大的高僧,卻不是神僧,而是有學有行、有德有成、有作有為的出家人。神通的作用,雖能轟動一時,但不能影響及後世。

佛教是人的宗教而不是神的宗教,佛教學佛,教人從人的本位上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地做起,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也不主張仰賴神通度化眾生,甚至禁止弟子們現神通。佛陀曾說:「苾芻(即比丘)不應於俗人前現其神力,若顯現者,得越法罪。」(《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九則說:「若對俗人現神通者,得惡作罪。……無犯者,為顯聖教,現希有事,自陳己德,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調伏故,故現無罪。」可見,佛在原則上是不許弟子們現神通的。佛在僧團之中也很少用神通,佛在人間遊化時,在印度境內,由南到北,由北到南,來往周遊於恆河兩岸,也絕少乘神足通的。弟子之中的目犍連尊者常用神通,化度眾生與折伏外道,佛也絕少明白地要他使用神通,但他所用神通,都能恰到好處,否則,佛陀也是不許的。比如賓頭盧尊者,有一次為了得到一隻掛在半空中的鉢,在俗人面前現了神通,便被佛陀訶責了一頓。又有一次,蓮華色比丘尼在佛前現作轉輪王身,也被佛陀訶責了一頓。

雖然如此,為了折伏凡夫的傲慢心,為了顯現佛及佛的羅漢弟子們的聖行聖德,並且因此而可化度無數的眾生之時,佛及佛的弟子們,是會現神通的。佛陀為度外道迦葉,曾現十種神通;為降伏六師外道,曾大現神通;為彰薄福善來(大弟子)的德行,便使他去以神通降伏失收摩羅山的毒龍。

但是,佛教雖有神通,並也會在必要之時利用神通,佛教卻不是一個重視神通,更不是以為有了神通為光榮的宗教。佛教的偉大,乃在有其偉大的智慧與偉大的文化,尤其是偉大的慈悲精神,並不在於區區的神通而已。(一九六三年二月寫於臺灣美濃大雄山朝元寺,刊於《香港佛教》三五期)

註解

註一

(一)禪定者於印度宗教一般視為最大之事。

(二)禪定可發神通:吾人之精神若常離外界而住安靜之狀態,不涉思慮、不加分別,自然能判斷一切而無誤。精神既得自由而不受物欲之束縛,不受五官之束縛,則智慧自然顯發其本性。其見聞覺知之作用,遂出於肉體五官以上──精神可以自由役使肉體,即所謂神通是也。

(三)神通或云四如意足,或云五神通,或云六神通者。神通力用者終不外智慧之自在力而已,以智慧之自在力能使肉體之作用如意變化故。(境野黃洋著,《印度佛教史》)

註二 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尋伺寂靜住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離喜住捨,具念正知,領身受樂,聖者於中,能說能捨,具念樂住,入第三靜慮具足住。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菩薩如是修靜慮時,於諸靜慮及靜慮支皆不取相,發起殊勝神境智通,能做無邊大神變事。(《大般若經》卷三五,《大正藏》六七九七頁)

註三 五眼六通。參閱《大般若經》卷三五、四四、四五。

註四 

(一)四神足

1.自在三昧行盡神足:「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隱形極細。」

2.心三昧行盡神足:「心所知法,遍滿十方,石壁皆過,無所罣礙。」

3.精進三昧行盡神足:「無有懈倦,亦無所畏,有勇猛意。」

4.誡三昧行盡神足:「知眾生心中所念,生時滅時皆悉知之,有欲心無欲心,有瞋恚心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疾心無疾心,有亂心無亂心,有少心無少心,有大心無大心,有量心無量心,有定心無定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一切了知。」(《增一阿含經》卷二一〈苦樂品〉第二十九第七經)
(二)佛說:「世俗五通非真實,行後必還失,六通者,是真實行。」 

象舍利弗說:「遊於世俗禪,至竟不解脫,不得滅盡跡,復習於五欲;無薪火不燃,無根枝不生,石女無有胎,羅漢不受漏。」(《增一阿含經》卷四六〈牧牛品〉第四十九第四經)

(三)「轉輪聖王在世遊化,成就此七寶及四神足,無有缺減終無亡失。」(《增一阿含經》卷三三〈等法品〉第三十九第八經) 

按:此四神足與羅漢四神足不同,此指顏貌端正,聰明蓋世,身無疾患,壽命極長。

註五 

(一)神足比丘:「爾時世尊告諸神足比丘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那律、離越、須菩提、優毘迦葉、摩訶迦匹那、尊者羅云、均利般特、均頭沙彌汝等。」(《增一阿含經》卷二二〈須陀品〉第三十第三經)

(二)佛上三十三天說法時「便作是念,我今當以神足之力自隱形體,使眾人不見我為所在」,世尊在「善法講堂」縱廣一由旬的金石上「結跏趺坐遍滿石上」,天人圍繞聽法,而在人間的阿那律尊者「正身正意,繫念在前,以天眼觀」,「已觀三千大千剎土而不見之」。(《增一阿含經》卷二八〈聽法品〉第三十六第五經)
註六 

(一)羅漢天眼多能見大千界量同大自在天。

(二)天眼四用:透視障礙,明矚微遠,能見未來,偏觀諸趣。

(三)修四方禪方發得天眼通。

(四)佛說:「以天眼觀眾生之類,生者、終者,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醜,隨行所種,皆悉知之。」(《增一阿含經》卷二四〈善聚品〉第三十二第四經)

註七 

(一)則天武后延載元年京師有女人自稱聖菩薩,太后召見,所言皆驗,后延大安禪師入宮,試女,問心至阿羅漢地便不知,女即變作牝狐,下階而去。(《佛祖統紀》卷三九)

(二)慧忠國師試太白山人的山、地、字、算,皆勝之。(《佛祖統紀》卷四一)

註八 

(一)在大饑饉時,有神足的比丘皆可往鬱單曰乞自然粳米,但被佛陀阻止了,為了許多未得神足的比丘不「使彼長者居士普懷憍慢之心,受罪無量。」(《增一阿含經》卷三六〈八難品〉第四十二第三經)

(二)「計目犍連神足之力遍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不如世尊神足之力,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如來神足,其力不可量也。」(同上)
(三)佛說:「舍利弗比丘神力最大。」又說:「然舍利弗所入三昧,目犍連比丘不知名字。」(《增一阿含經》卷二九〈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第二經)

(四)佛又說:「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無有量,心得自在。……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同上)

註九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等見品〉第三十四第二經記載釋尊患頭痛:「今患頭痛如似石押,猶如以頭戴須彌山。」

註一阿含及律中均說這是由於波旬搗亂,使村人不供沙門瞿曇。

註一一 《十誦律》卷三六:「石墮佛足上,傷足上血出,深生苦惱,佛以精進力遮是苦已。」

註一二 《增一阿含經》卷二〈聲聞品〉第二十八第三經:「佛在阿羅毘祠側,爾時極為盛寒,樹木凋落」,「今盛寒日,萬物凋落,然復世尊坐用草蓐,所著衣裳極為單薄。」

註一三 參考《有部律藥事》卷一六及《增一阿含經》卷二九〈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第二經。

註一四 《增一阿含經》卷四三〈善惡品〉第四十七第七經:「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聖律教,讖比丘尼得阿羅漢道,十二年中閉在宮內與共交通。」 

註一五 佛說:「由禪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獲無為際,還墮五欲中,智慧最為上,無憂無所慮,久畢獲等見,斷於生死有。」(《增一阿含經》卷三八〈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 聖嚴法師學佛知津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22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