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握住屬於你的 快樂鑰匙
2008/04/30 21:17:33瀏覽353|回應0|推薦4

握住屬於你的 快樂鑰匙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鑰匙,
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
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
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

*************************************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
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裡。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
她把鑰匙交在孩子手中。
男人可能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情緒低落。」 
這把快樂鑰匙又被塞在老闆手裡。
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
年輕人從文具店走出來說:「那位老闆服務態度惡劣,把我氣炸了!」
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的心情。

*************************************

當我們容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
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或為我們唯一的選擇。
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一個訊息:
「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此時我們就把一重大的責任托給週圍的人,即要求他們使我們快樂。
我們似乎承認自己無法掌控自己,只能可憐的任人擺佈。
這樣的人使別人不喜歡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
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
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
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
和他在一起是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聖經吩咐我們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
你的鑰匙在那裡?
在別人手中嗎?
快去把它拿回來吧!


 

 

經  節:

...蒙召作聖徒...(哥林多前書一章2)

 

 

   為何聖徒會被稱為聖徒呢?
   理由很簡單,
   在別人高興不來的環境,他們仍然高興!
   在別人忍耐不來的時候,他們仍然忍耐!
   他們不想前進時,仍然繼續前進!
   他們想要說話時,卻能沉默不語。
   他們想表示不同意見時,仍能捐棄己見!
   理由就在於此。

  成為聖徒不能保證你毫無感覺。


轉載自考門夫人之《奔向日出》道聲出版社   版權所有


 

家庭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托爾斯泰)

不能治家,焉能治國。(柏拉圖)

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而同時又蘊藏著甜蜜之愛的地方。(蕭伯納)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

你自什麼家庭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打算建立什麼樣的家庭。(拉德諾)

文明的基礎由家庭組成;家庭若崩解,文明也跟著崩潰。(葛理翰)

摘錄自《獻身》,2000年福音運動出版

輕言取侮

        一個人急急忙忙地跑到智慧人那兒,說:「我有個消息要告訴你」智慧人打斷了他的話:「你要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篩過了嗎?」

         那個人不解地問:「三個篩子?那三個篩 子?」

        「第一個叫真實。你要告訴我的消息,是真的嗎?」

        「不知道,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現在你再用第二個篩子去篩一下。你要告訴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實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

        那人躊躇地說:「不,剛好相反!...

        智慧人打斷了他的話:「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我要再問,使你如此激動的消息是重要的嗎?」

        很不好意的回答:「並不重要。」

        「既然你要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麼就別說了吧!如此,那個消息實在沒有傳說的必要。」

        不要輕信傳舌,除非你確實的知道那事能造就人。如果你確實的知道那事是真的,也不必將這事告訴別人,除非你覺得這事是絕對必須說的;在你說的時候你當記得上帝也在聽你口中所說一切的話。

       俗語說:「一句好話叫人笑,一句壞話叫人跳。」我們的話語是否常常使人得到益處?或使人受傷害呢?若能自我先過濾一下,你會發現很多話是不必說、也不用說、更是不該說的。

       學習掌管我們的舌頭,不容它胡言亂語, 危害別人。當一個人掌管了舌頭,自然就掌管全身。從今天起留心你口中的言語,那會使你的人生航向完全不同的旅程。

「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言書十章19)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 每日靈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828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