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素雲老師試講:《無量壽經》(第58集)
2019/10/15 09:15:28瀏覽117|回應0|推薦0

劉素雲老師試講:《無量壽經》(第58集)

劉老師 複講于2018年05月19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三十六品經文,這品經文的題目是: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這一品經文,是接著上一品經文而來的,世尊為我們顯示惡因惡報,教導我們應該提高警覺,要知道戒畏。經文的末後勸我們要正心誠意,不忘修學的功夫,這樣才不至於失敗,不至於後悔。世尊的慈心苦口溢於文句,感人至深,真的是佛恩難報。

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輾轉相生。敢有犯此。當歷惡趣。】

這一段經文是佛告訴彌勒菩薩以及與會的大眾,前面所說的五惡、五痛、五燒,這個苦報是因果報應,輾轉相生。因結果,果生因,循環無有了期,越往後越痛苦。佛在這裡特別地警惕我們,如果眾生敢犯五惡,將來必定墮入惡道,長劫受苦,很難出離。

這一段經文是以因果相生的事實來教導我們:五惡是因,五痛是現世苦報,五燒是後世惡報。

〔燒〕是形容地獄的惡報。

無論是哪一類的地獄,即使是寒冰地獄,它所現的相也是一片火光,所以稱為。為什麼地獄現大火呢?地獄是因為瞋恨心感召而來的,瞋恚就是火。

看下面一句經文:

輾轉相生

造惡因者,必定要受惡報。受惡報時,他心裡又不甘心,因為不甘心,他的瞋恚心就更加熾烈,造的業也就更重了。所以,墮惡道之後很難出離。因為什麼呢?

因為他不甘心受報。就像世間人生下來貧窮下賤,受五痛之苦,他就不甘心。心生怨恨,怨天尤人。這樣的心境,他就是又再造作新的惡業。他不知道自己現在所受的苦報是自己前世所作的業因,他不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因為他自己前世不修福,你怎么能怪別人呢?但是那些不相信前生後世的人,他就只看眼前這一段兒,所以怨天尤人的心就生起來了。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惡道因果是輾轉相生

看下面兩句經文:

敢有犯此。當歷惡趣。

這個是經歷。

什麼人敢這么做呢?愚痴之人,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的人,他就敢怨天尤人。

明了事實真相的人,決定不會這樣做,因為他知道這個果報是自作自受。明白一個什麼道理呢?就是惡報受完了,善因成熟了,善果就現前了。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看下面一段經文: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由於過去造作五惡,所以現在就遭受苦報。病苦讓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所以這個痛苦是非常難過的。

我們看下面這幾個詞語:

第一個詞語是:

〔愁痛〕是憂悲苦惱叫愁痛

〔酷毒〕是殘酷狠毒。

〔自相燋然〕是受自己的業力所感,內心的貪、瞋、痴三毒之火熾盛燃燒。

看下面這四句經文: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

或其今世講的是五痛,是說今世的苦痛。

先被病殃就是遭受到嚴重的病苦。這種病苦是死生不得,痛苦異常。就像我們常說的老人病、植物人,都屬於這種情況。

因為這種病基本上是治不好的。所以,如果他們的福報大,可能一二十年也走不掉;福報小的,可能三五年就走了。如果我們學佛人明白這個道理,怎么辦呢?要勸他舍財布施,就是把他每年的醫藥費都布施掉。這樣呢,可能他走得就快一些了,因為他福報就享完了。如果不用這種方法,那他就會長年地躺在床上,那個罪真的是很難遭的。

有病的人遭罪,照顧他的人也很遭罪。但是有多少人明白這個道理呢?總是捨不得把他的錢財,把他的醫藥費布施出去。

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這四句經文是說,或者在他命終的時候墮入了三惡道,他的相貌非常不好看。我們大家送往生都知道,如果臨命終的人,他的相貌很好,你就可以斷定,他絕不會墮三惡道。因為墮三惡道他怨恨,不知所措,所以他的面貌一定是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他這個燋然不是從外面來的,是他內心裡發生的。是貪、瞋、痴三毒之火熾盛燃燒,是從內發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佛在這裡為我們說出惡業的果報,使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處要小心謹慎,時時警惕自己不要造作惡業。

看下面經文: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痴欲所迫。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看幾個詞語:

〔困劇〕是無法擺脫的困苦,是劇烈的報復。

〔曲直〕也就是有理和無理,是與非。這個是不合理的意思。

〔磨滅〕就是消滅。

看這四句經文: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一切眾生在這個世界不可能沒有冤家,不可能沒有債主。因為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里不知道與多少眾生結下了冤仇,也不知道欠了多少眾生的債。這些個冤親債主因緣際會時,雖然不認識,也要討債還債。

佛在這裡把這件事情給我們說破了,我們就能夠體會到,我們這一生不如意的事情很多,特別是人事環境,不如意的就更突出一些。

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讓我們處處要忍讓,忍讓是還債、是解怨。

這個道理我們可能過去沒聽說過,忍讓是還債,是解怨,不要認真,不要計較。《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好執著的!有什麼好計較的!能忍讓,冤家就化解。

人家要什麼就給他什麼,如果要名兒,名讓給他;要利,把利也給他。要什麼都給他。他要的,我們不要;我們要的,正是他不要的。

我們要什麼?我們要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這是我們要的。修道人與世人沒有衝突,彼此能夠相安無事。所以,這些個怨結、債務慢慢地就可以化解了,慢慢地就消除掉了。

佛又告訴我們,我們修行,念念都要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為什麼天天要回向、念念要回向?還債解怨嘛。這樣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回向偈要從心裡發出來,口念沒有用,心、口要相應。

回向偈明明教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兩句回向偈把冤親都包括在內了。

正因為我們要解決這個很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所以才要認真努力地修行。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努力地精進?為了報恩、為了還債。恩不報、債不還,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後面這兩句話很重要。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精進努力修行?為了報恩、為了還債。恩不報、債不還,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還要注意那些微小的磨擦。如果這些微小的磨擦處理不好,處理不及時,小磨擦就會發展成大磨擦,再繼續發展就會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痴欲所迫。厚己爭利。

造作惡業的根源不外乎兩個字貪、著

是貪慾,是執著,而且是堅固地執著,尤其是對於財色更是貪得無厭。

古往今來,為色、為財家破人亡,乃至於國家毀滅,這在歷史上是都能看得到的。

不肯施惠。大家想一想,有幾個人能把財色這件事情看穿。我們在《華嚴經》第六回向品里看到了菩薩的布施,不但是身外之物能夠施捨,即使是這個身體也歡喜布施,身體是內財。唯有菩薩知道,這個色身不是我,是我所,所以身也能舍,何況是身外之物呢?

世間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對於自己的色身堅固地執著,以為這個色身就是我,產生了堅固的我執。有了我執,身外所有之物他都想據為己有,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觀念。外面的一切都能據為己有嗎?根本不可能,這只是人的妄念而已。他所得到的和所失去的是不成比例的,縱然是得到了,也是暫時地得到,保不長久的。

為什麼得到了又保不長久呢?大家想一想,你這個色身不能長住啊!你會老的,你會死的。死了以後,哪一樣兒是你的,哪一樣兒你能帶得去?這么一說,大家就聽明白了吧。所以哪一樣東西你能夠長期占有呢,永久不失去呢?沒有。

這就像古德所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能帶得去的就是你的惡業、你的善業、你的淨業。

各欲自快。無復曲直。我們凡夫啊,皆有這種愚痴。怎么樣兒呢?就是唯利是圖,不畏因果,不講道義,利令智昏,甚至傷害國家、傷害社會。

比如說,被追逃的那一百名紅通人員,不就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嗎?他們為了自己所謂的一點點小利益,不惜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大利益,這些是痴欲所迫。由愚痴而生貪瞋,造極重的惡業。厚己爭利,特別是看我們今天的社會,人們所崇尚的是競爭,能有幾個人明了這其中的事實真相?假如說,人人都競爭,這個社會怎么能安定?世界怎么能和平?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大家想一想,所謂的這個富貴榮華和快意之事,它不是爭來的,它是命里有的。你命里有,你不爭也有;你命里沒有,你爭也爭不來。即便是爭來了,不久便會失去。

不能忍辱。不務修善

這兩句經文是說,不懂得忍辱,不知道繼續修福。榮華富貴是你過去生中所修財布施得的果報。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財富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得來的。容貌美麗,六根完具,健康長壽,這是修忍辱的果報。這個可能很多同修不太知道,就是人,他容貌美麗,六根完具,健康長壽,這是他在過去生中修忍辱的果報。前生修因,今生一定得到果報。如果你得到了果報之後,你忘記了繼續修,你果報享受完之後就沒有了,所以佛勸導我們要知道修善。

一個真正有覺悟的人決定不求人天福報。他知道人天福報是最危險的享受,一不小心,轉眼就墮入了三途。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決定不求福報。這一段話大家聽懂了沒有,我們應該求什麼,不應該求什麼?

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享福的日子不長久,很快就過去了。因為享福的時候,不但不會再繼續修福,反而造業,造業的結果就折福。比如說,你有六十年的福報,由於你作威作福,就折了一半,三十年你就享受完了。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教我們要惜福。自己有福,又知道惜福,還知道繼續修福,你的福報可以保持一生,終身不衰。

如果你不知道惜福,福報在少壯的時候就享盡了,到晚年你就悽慘了。

看下面一段經文:

【天道施張。自然糾舉。煢煢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看下面的名詞:

〔天道〕是指自然之理。

〔施張〕指運行。

〔糾舉〕是糾正,檢舉。

〔煢煢〕指孤獨無依。

〔忪忪〕是指驚惶失措。

天道是指自然之理,也就是因果定律。因緣果報是自然的,沒有人來做主宰,沒有人安排。

你仔細地體會一下,所有的現象都出不了因果定律。

往大處看,十法界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完全是自心變現的,真的是自作自受。

範圍縮小一點兒看,六道輪迴也是我們自己造的。

再縮小一點兒看,我們這一生的生活環境,還是自己造的。這個人對我不好,那個環境覺得不自在,這些實際上都是你自己造的。不是過去造的,就是現在造的。

總而言之,是你自己造的,不能怪別人。小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大到十法界,都屬於。

天道施張

這裡的是施展。

這里的是擴張。

自然糾舉

糾舉就不是有人主宰。

是糾察。

是舉罪,把罪過舉出來,此乃自然之理。

煢煢忪忪

這是孤獨無依,驚慌失措的樣子。

當入其中

是說善因就感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

古今有是

宇宙之間有十法界,有六道三途之事,作惡不幸墮入三途,真的是痛哉可傷

諸佛菩薩們看在眼裡,非常悲傷,有沒有辦法救呢?沒有。因為果報是自作自受,佛菩薩也沒有辦法代他受苦。

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了。

看下面一段經文: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途。憂怖苦痛之道。】

佛在這裡說:你們已經得到了佛的教誨,就應該深入地思惟、體會,各自端身正意地依教奉行,終身都不可以懈怠。應當尊重聖賢,敬重善知識,尊師重道,以仁慈博愛對待一切眾生。更應願求脫離生死輪迴的方法,拔斷六道生死眾惡的根本。六道生死眾惡的根本是什麼呢?是貪著五欲六塵,以及妄想、分別等煩惱,這是六道生死眾惡的根本。

這樣就能離開三途的苦惱,以及憂怖苦痛的六道輪迴。

這是佛在教我們脫離六道輪迴的方法,我們要把它記住!

下面兩個詞語:

〔端守〕是指恭敬地接受佛的教誨,並且依教奉行。

〔博愛〕指廣泛、平等、慈悲地對待一切眾生。

看下面一句:

汝等得佛經語

這裡的得佛經語,不是指別的經,正是指這一部《無量壽經》。

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這部經之後,有五種原譯本流傳下來了,老居士的這個會集本是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的最完備的一個版本,被稱之為《無量壽經》的最善本,所以,得佛經語,也可以說指的就是這個會集本。

熟思惟之

要把《無量壽經》讀熟,要明白佛說的道理,要記住佛的教誨,並且要依教奉行。

各自端守。終身不怠。

這兩句經文是再一次告訴我們,必須要依教奉行。佛講的這些教訓,我們都要做到。佛講的我們眾生所犯的毛病,我們都要認真反省。這一部經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就是我們端正心、端正身依靠的準則。

終身不怠

是懈怠。我們要盡形壽地精進,一時一刻都不能懈怠。

關於懈怠,大家想一想,我們有多少人是終身不怠”?有多少人能做到一時一刻都不懈怠?如果過去我們沒有做到,今後要努力做到了。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途。憂怖苦痛之道。

這一段經文是講什麼呢?是講處世、待人、接物的標準。佛講得多么具體、多么詳細,真是看得見、摸得著,如果我們再做不到,真是很遺憾了!

我們與人接觸,先要知道尊聖敬善

是指諸佛菩薩;

是指世間的善知識、善人、善事、好人好事,我們都要敬重,要尊敬他們。

這兩句話的含義就是孝親尊師,把孝敬擴大到一切聖賢。

這是佛教我們應該怎樣處世、怎樣待人、怎樣接物。

我覺得正是我們當前所欠缺的。

我們真的不會處世,不會待人,不會接物。現在佛教給我們,我們要好好地向佛學習。

仁慈博愛

是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推己及人,不可以自私自利。

慈悲心、博愛心都是從這個字生出來的。

博愛不但要愛人,而且要愛護一切眾生。

不但要愛護一切有情眾生,而且要愛護一切無情眾生,只有這樣,你的慈悲心才會自然地流露出來。

大慈大悲是佛心之體。佛心平等慈悲。

因為慈悲,才會平等;因為平等,才會真正慈悲。所以對一切眾生要沒有差別,平等地關懷和愛護。

仁慈博愛是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應該有的正確的心態。這種心態是稱性的心態,是自性本具的,沒有絲毫的勉強做作。

佛教我們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

生死眾惡之本是什麼?就是妄想、執著。

我們依這一部經修學,肯定承認,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所宣說的第一經。

善導大師說: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彌陀的本願海是什麼?我們多次講過,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

可以這樣說,除了一句阿彌陀佛是正念之外,其他的念都是邪念。

這話有幾個人能夠相信?我們在座的同修們,你們相信這句話嗎?為什麼說其他的念頭都是邪念呢?為什麼說唯獨一句阿彌陀佛是正念呢?佛是這么給我們解答的。

因為念佛能往生不退成佛,因為念佛能拔斷生死根本,因為念佛能出離六道輪迴,一生不退成佛。你說這一念是不是正念?其他所有的念頭兒都辦不到。那些念頭兒都障礙不退成佛的大因緣。所以說,凡是障礙這個大因緣的都是邪念。這樣解釋,同修們是否聽明白、聽清楚了?

佛說一切經都是對不相信念佛法門的人說的。我記得前段時間,我曾經說過這句話:佛說一切經都是對不相信念佛法門的人說的。

如果要是相信這個法門,佛就不用說一切經了。因為不相信這個法門,佛才再應機施教,再委曲婉轉地誘導你。直說你接受不了嘛,所以就委曲婉轉地誘導你,到最後還是歸到這一部經。一切法門引導你入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最後還是教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拐個彎兒嘛。

《華嚴經》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

我們聽了這句話,受不受點兒啟發?“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

但是我們要知道,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生當中想入華藏世界的人,在歷史上沒有看到幾個。那就是告訴我們,去華藏世界相當的不容易,可見修行證果是多么難!

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五欲六塵擾亂六根,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的,誰有能力在現在這個境界裡不動心?如果在這個境界裡起心動念,你的功夫決定不能成就。

輪迴不是容易超越的,生死不是簡單可以了斷的,唯有老實念佛才能辦得到,這是淨土念佛法門最最殊勝、最最不可思議之處。

學佛人要把自己的目標認識清楚,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拔斷生死根本。

記住:我們的目標就是拔斷生死根本,超越三界六道。

三界六道是憂怖苦痛之道

是恐怖的意思。

是憂慮。

苦痛之道就是指六道。

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做為我們今生修學的最重要的一件大事,這是我們修學的真正目標,千萬不要把目標弄錯了。

看下面經文: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佛勸導我們,作善哪個第一?哪個是第一善呢?這個第一涵蓋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萬法都包括了。哪個是第一呢?

當自端心

是端正。端心就是八正道的正心。

什麼是正心呢?就是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真心、就是正心。除此之外,如果還有其他的法門,還有其他的東西夾雜在裡面,這個心就是不端。因為佛說其他法門,是為了度眾生所設的權巧方便,它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只有這一部經,只有這一句佛號。

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引用隋唐大德的說法,講得很清楚,即使是《華嚴》《法華》,也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華嚴》和《法華》也是佛的權說、方便說,最後導入淨土法門的才是真實說。將來的時代是《無量壽經》的時代,一直到佛法滅盡,就靠這一部經了。

我記得劉素青老菩薩往生前的最後一個晚上,半夜零點鐘,她為我們留下了一首長達六十句的代彌陀傳真音的偈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說的:

末法九千此部經

一句彌陀定乾坤

因為這首偈頌的第一句是:

彌陀慈尊傳真音

所以我們有理由完全相信,這首偈頌是劉素青老菩薩代佛傳真音。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盡顯無餘。我們能以這部經自行化他,這就是端心,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第一善。

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這幾句經文的意義非常深廣。

的標準就是阿彌陀佛的行誼,學佛之人的三業都應該像佛一樣。

端身是只禮阿彌陀佛。禮一佛即是禮一切諸佛如來,不要再分別,不要再執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眼觀阿彌陀佛,口念念不忘佛,鼻聞供香,耳聽佛號,這就是端身。

身、口、意三業皆當自端

經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不要用別人來約束,要自己檢點自己。

佛告訴我們,末法時期一定要弘揚大乘,才能普度眾生。佛的善巧方便是無機不攝,是普度一切眾生。

後面這一句話我想再重說一遍,末法時期一定要弘揚大乘才能普度眾生。

為什麼我要重說一句這個話?就是現在,在市面兒上流傳的,有很多都是那種小冊子,不是佛的大乘。傳播這些小冊子,容易誤導眾生。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這裡的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就是覺心。

《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是本經大善的標準,我們的身心都要與此相應。

這回我們知道什麼是第一善了吧。

勿隨嗜欲

告訴我們,萬萬不可以隨順自己的貪心,隨順自己的嗜好。

這裡面的嗜欲是指煩惱習氣。告訴我們,不要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

不犯諸惡

這一句是指身業。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守法,不可以造作諸惡。

言色當和

這一句是口業。就是我們的言語,對別人要和顏悅色。

身行當專

這是佛的真心全體顯露。就這四個字,看看這個評價多么高!

身行當專,這是佛的真心全體顯露。

不厭其煩,一樣兒一樣兒地囑咐。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口婆心地勸導我們,修行證果,成功的秘訣就是身行要專一。

大家能不能體悟到佛的大慈大悲?真的是慈悲至極了!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這一句是講佛弟子生活的風度。注意風度

佛經里講威儀,世法里講風度。就是說,不論是行、住、坐、臥,所表現出來的儀態要安詳、要緩慢,不要倉促、不要慌張。

我們看看自己,我們平時講不講究風度?我們的風度是什麼樣的風度,是不是眾生學習的好榜樣?

看下面幾句經文: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佛在這裡告訴我們說,如果我們做事倉皇失措,將來一定會失敗,或者是後悔;如果我們所行不慎重、不真實的話,修行的功夫就會喪失殆盡、前功盡棄了。所以這個風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今後要講究威儀、講究風度。

〔倉卒〕是急促和草率的意思。

〔諦〕是慎重、真實的意思。

〔亡其功夫〕:是喪失,功夫是指我們修持的功力。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這兩句經文是說:

行持上不穩重,表示心不定。如果心是定的,你的行動一定是非常穩重的,不會表現得慌慌張張。做事倉皇失措,總難免失敗與後悔。因為佛告訴我們,如果你做事慌張,你將來這個事情一定會做失敗。失敗了,你就會後悔的。

最後兩句經文是:

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如果你的所行不慎重、不如理、不如法,我們修持的功夫就會喪失掉。

這裡的是真實。

如果不是真實的修行,心不真誠,行持言語不真誠,所用的功夫全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這叫迷惑顛倒,盲修瞎練。

我看到最後這一個詞語盲修瞎練,我就想到,我們的同修們,有多少人就是到現在,仍然還是在盲修瞎練。該清醒了,一定要看看佛是怎么教誨我們的,不要再盲修瞎練了。

這一品經文就講到這裡。

下面和大家說一說這一品經文的四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這一品經文,世尊繼續為我們解釋惡因惡報的事實真相。

用因果相生的事實來教導我們:五惡是因,五痛是現世苦報,五燒是後世惡報。

第二個要點,學佛人要仁慈博愛。

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推己及人,不可以自私自利。慈悲心、博愛心都是從仁出生的。博愛不但要愛人,還要愛護一切眾生;不但要愛護一切有情眾生,還要愛護一切無情眾生。這樣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第三個要點,大慈大悲是佛心之體。

佛心平等慈悲。因為慈悲才會平等,因為平等才會真正慈悲。對一切眾生沒有差別,平等地關心愛護,這是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應該有的心態。這種心態是稱性的,是自性本具的。

第四個要點,佛說一切經都是對不信念佛法門的人說的,是方便說。

要是眾生相信念佛法門,佛就不用說所有一切經了。因為眾生不相信這個法門,佛才再應機施教,用八萬四千法門委曲婉轉地誘導你,到最後還是歸到《無量壽經》。八萬四千法門引導你入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最後還是教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就像我們坐飛機一樣,有的航班是直飛,直接到達目的地;有的航班是中途要落地一下,然後再起飛,才能到最後的目的地。你說哪一個更快捷?我們現在修學淨土念佛法門,就是坐的直飛班機。你看這個直飛班機,好不好?妙不妙?直接不直接?

這個要點就和同修們說完了。

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aid=130106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