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不會再來了,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然後我們就相信佛的話了。佛說我們這個宇宙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誰的心想生?自己的心想生。我們跟大眾在一起,心想有兩類:一類是別業,不共法,我心裡想什麼只有自己知道,外面人不知道;另外一種是共業,我看到的你也看到,我聽到的你也聽到,我們共同的。有共同的,有不共同的,這兩種業同時起作用,這是宇宙的真相。這些相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全宇宙都是假相。
放下,得人生最高的享受宇宙人生真相,在佛法裡叫做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真相明白之後,你才肯放下,為什麼?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放在心上。過佛菩薩的生活,這些假相可以享受,不能佔有。所以你能夠享受,你沒有佔有的心、沒有控制的心、沒有支配的心,你說你多自在、多快樂,這就是佛菩薩的生活。
因為你有佔有,你有支配,你有控制,煩惱就生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起來了,那個日子就過得很辛苦。你統統放下,放下不是說事放下,心裡頭沒有就叫放下。事沒有離開,心地乾淨、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你只有快樂,沒有煩惱,你只有歡喜,沒有憂慮、憂愁,這叫人生最高的享受。
人生最高的享受於富貴貧賤不相干,於智慧有關係,於戒定有關係。有智慧的人決定有戒定,戒定能修成智慧,然後淳淨溫和自然現前。完全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一門有用的大學問,不是學了沒用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一七集)2012/7/9
一心在哪裡修?一心在日常生活當中修。什麼叫一心?於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叫一心。才起心動念,古人講,你已經落二三了,不是一心。二三是什麼意思?二就是分別執著,就是第六意識、第七識;二是二意,第七是意根,第六是意識,叫二意。三呢,二意加上阿賴耶叫三,三心二意。三心是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叫三心;二意就是第七識、第六識。你才動一念就落二三;換句話說,你從真心就立刻墮落到妄心。
如果在一切境緣當中,這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都能保持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永遠保持一心。哪個人沒有一心?人人都有一心,古大德講的好,第一念是一心,第二念就落二三。所以你那第一念保不住,雖有,保不住,很快就墮在二三。那麼你就是妄心,就是煩惱習氣做主。阿賴耶裡面,是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種子,種子遇緣就起現行。緣從哪裡來?前五識接觸外面境界,就是緣。這一接觸,第六識打妄想,第七識是虛妄執著,它立刻就生起來。這是凡聖的分水嶺,聖人沒有別的,就是能保持著第一念,永遠第一念作主,八識五十一心所不作主。這是諸佛如來,我們要學,得學這個本事,你才真正得受用。
恭錄雪僧佛七開示偈頌如下:
一、應知散亂念彌陀,空費工夫難解脫,人生壽命呼吸間,一失機緣苦萬劫。
二、六字以外皆非一,難與彌陀感應時,聖量是佛親口說,願汝快刀斬亂絲。
三、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心不亂,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轉珠頭都不算。
四、萬法精華六字包,聖言真量拔心茅,持名容易難除慢,無價寶珠從此拋。
五、淨宗資糧信願行,二力感交功始成,經文最重同居土,但得伏惑便往生。
六、心一分明斷惑時,往生證果尚何疑,雖然常說惑難斷,懺悔玄門惜不知。
七、淨土難信卻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
八、雜念皆是平素罪,若不造業念不生,從今切莫再造業,一心不亂自然成。
九、佛在心中莫外求,貪瞋放下是真修,年光三十仍如舊,勢至觀音代發愁。
十、刑警十個常跟隨,前頭牽引後面催,誠心念佛沖他散,六字停時他又回。(人身不易得,三途真可怕,極樂人人去,三毒心放下。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心口若相應,立見佛菩薩。)
佛陀離開我們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佛陀在世:我們依佛為老師,有疑難問題都向老師請教,佛不在世間了,我們依誰為師?我們向誰請教?佛傳給我們的“四依法”。而且特別提到,“佛不住世,以戒為師”;又補充了一句,“以苦為師”。佛教導我們持戒,修苦行。
“苦”是老師,苦是真的老師,為什麼?人能夠吃苦,就不會有妄想,就不會有爭執、跟人競爭,不會有這個念頭,就能夠知足常樂,安心在道上。“道”是佛指我們修行證果的道路、方法、原則,這是道。我們有沒有做到?“四依法”我們有沒有守定住?守住“四依法”,就不會被外面魔王外道所動搖。
(转自学佛网: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9/187018.html)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纔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纔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纔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纔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纔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必先明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經過一番窮理盡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後(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後,起心動念皆是真誠無妄(意誠);起心動念真誠無妄,自然存心端正無私無偏(心正);身心端正無私,自然會好好地修養德行(身修);能夠修養德行身體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齊);家庭經營得井井有條之後,纔能夠治理好國家(國治);國家的治理能夠上軌道之後,纔能進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從佛陀的角度是教理行果,從弟子(學佛者,修行者)的角度是信解行證。
佛陀
學佛者,修行者
教
觀機逗教
信
深信堅信
理
真諦道理
解
思維解義
行
身體力行
依教奉行
果
體會證果
證
得道證果
【十纏】 十種的煩惱。纏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纏縛眾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證涅槃。十纏就是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昏沉、瞋忿、覆。
「佛制食時」佛制吃飯的時候,「食存五觀」,要觀這五觀。五觀是: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