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七六集)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2012/05/15 09:03:12瀏覽95|回應0|推薦0

淨土大經解演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黃念祖居士著

淨空法師開示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七六集)  2011/9/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7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六十三面第二行,這是一個大段落,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
「欲證菩提,當求善友。求友之道應如《圓覺經》所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我們看到這個地方。這是說末法時期,正是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我們想學佛,我們學佛能不能成就,關鍵是在老師。善知識就是老師,這個經上講的善知識、善友都是老師。如果求到真的好老師,你肯定有成就,所以老師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老師的條件,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初學佛,老師教導我們,首先老師告訴我們,老師跟學生是緣分,可遇不可求。我們做學生的,想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可是老師要想找一個好學生更不容易,到哪裡去找?真正是古人所說的,這樁事情可遇不可求。現在我們明白了,這樁事情是與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有密切關係。到這個世間來,跟父母的緣、跟老師的緣、跟兄弟的緣、跟同學的緣都非常深厚,沒有偶然的。沒有因緣,永遠不會聚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體會就能發現。
我們知道要求好老師了,「欲證菩提」,就是我們想學佛、想成佛,「當求善友」,要求好老師。「求友之道」應該像《圓覺經》上所說的,《圓覺經》這一段經文完全是講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末世眾生。我們求善知識,我們想修行,我們想在這一生有個好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願望能夠實現。當然最好的老師是真正開悟的人,中國大乘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第一等的善知識。這裡就是教給我們,「一切正知見人」,什麼是正知見?「心不住相」。我們要留意,心不住相,心才真正清淨;心要住相,心裡就有相,有相心就不清淨。這句話要用《壇經》來解釋,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心不住相。惠能大師說的,真心是空寂的,什麼都沒有,就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相。現在科學家講得很具體,什麼是相?相是現象,科學家把宇宙之間的現象歸納為三大類,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三大類就包括盡了。心有沒有?心這三種相都沒有。所以,心要有相,心就壞了,心要沒有相,那心是真的。那個心起作用可不可思議了,那個心裡有無量智慧、有無量德能、有無量相好。佛在《華嚴經》上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指這個。
可是心裡要是住相,把外面這些拉拉雜雜的相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被染污了。這個染污就叫做妄心,諸位要曉得,妄心跟真心是一個心,真的是一不是二。住相就叫妄心,不住相就叫真心,就是心裡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這就是真心,有一樣東西就是妄心。哪一樣東西?「我」,有了我就糟了,有了我那是染污的根源。我是怎麼回事情?真心一有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非常快,頻率非常高、非常快。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把它換算出來,是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它的頻率,振動的次數是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之間。現在我們科學都是用秒做單位,時間單位,一秒鐘我們能彈多少次?我能彈四次,我相信有比我彈得更快的,力量比我更強的。如果算彈五次,五乘三百二十兆就是一千六百兆,一秒鐘振動的頻率一千六百兆次。就是說真心起了波浪,這個波浪非常非常微細,不但我們不知道,大乘教裡佛說,七地以前都不知道,也就是說七地菩薩那種定功還不能發現。到八地就發現了,八地這個定深了,八地菩薩見到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微波,八地菩薩看到。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覺、妙覺,換句話說,五十二個菩薩階級裡頭,最高的上面五個階級都看到。不是假的,不是一個人看到的。釋迦牟尼佛不是說我一個人看見的,許多人都看見,八地以上全看見,這事情就不是假的。
這一動就叫妄心,就不叫真心,隨著妄心就冒出一個我來;本來沒有我,就冒出一個我來了。這個妄心叫阿賴耶,梵文的名詞,阿賴耶的意思是含藏的意思,就是包羅萬象,是這個意思。這雖然是個妄心,它包羅萬象,什麼現象都在其中,都在裡頭出現。我們無知,執取,就是執著、取相,這就是講住相,取阿賴耶的見分一分。阿賴耶的見分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他只取一分,那一分當作什麼?當作我。我們現在講靈魂,取那一分當作我,不知道整個阿賴耶是我,只取這一分,你說糟不糟糕?你看阿賴耶的相分,遍法界虛空界物質現象全是阿賴耶的相分,執著這個身叫我身。都是執著一點點當作我,不知道全部是我,這忘掉了,全部是我。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是什麼心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皆是我,那真的覺悟了。
真的是我,從這裡又生起了,連帶發生的,三個煩惱,這是煩惱的根。你看,有了我,跟著我連帶起來,我愛就起來,我愛是什麼?貪心;我痴,愚痴,愚痴是什麼?事實真相不明白了;第三個,我慢,傲慢,傲慢就是瞋恚的一分。所以,貪瞋痴跟著出來,貪瞋痴叫俱生煩惱,它不是學來的。最初迷阿賴耶見相二分以為是我的話,它就跟著起來,根深蒂固,要知道這個煩惱的根源,它的厲害。這樣一來,愈迷愈深、愈陷愈深,往下墮落,愈陷愈深。墮落到最深的,無間地獄,墮落到淺的,四聖法界,全墮落了。因此,我們真正想學佛,首先你一定要知道,心不能住相。我們無量劫來就已經住相,執著阿賴耶見分的一分當作我,那就是靈魂,在六道裡頭投胎,搞這些把戲;執著物質現象這一分做為我的身體,要曉得這是全都錯了。你用這個心、用這個身造無量無邊罪業,果報,造作罪業它有反應,反應就是果報,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從哪來的?你自己造的,你的善業、不善業混合造成的。善業是人天兩道,不善業是畜生、餓鬼、地獄,統統是你自己造的,外面真的沒有,自性裡頭確實沒有。所以,心不住相就對了。
我們現在學佛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把《金剛經》這一句經文時時刻刻拿來做觀照的根據,我要依照這個來做觀照。這一句經文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常常想這個。想這個怎麼樣?慢慢你就能把相放下了,你就能回到心不住相,這才能返本還源。我們不可以瞧不起古人,古人做到了,心不住相,我們跟他比差遠了。也就是古人的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我們現在心雜亂,雜亂心生煩惱。煩惱不能解決問題,智慧能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佩服古人,為什麼要相信古人。我們舉出一個道理,你就沒話說了,古人的心比我清淨,就這一條就夠了。我們心不清淨,他心清淨,我們放不下,他能放下,他這個本事就比我們高。釋迦牟尼佛十九歲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所知障,我們有這個本事嗎?放下煩惱障得大自在,放下所知障開大智慧。智慧、德能、相好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頭來的。外面所學的是知識,從內心裡面往外放的那是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智慧那個能量不可思議,最近的這些量子物理學家才發現。
這個心不住相是頭一個條件,也就是老師真能放得下。從哪裡看?老師沒有自私自利,老師沒有名聞利養,老師沒有貪瞋痴慢,這是好老師,這是真正善知識。他對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沒有放下,他是凡夫,跟我差不多。看人從這裡看,不是聽他講,他講的東西他有沒有做到?這個地方講,能說不能行,這不是善知識。前面我們讀過,《仁王經》上講的,《仁王般若經》講釋迦牟尼佛的法運,講得好,正法、像法、末法。什麼叫做正法?有講經的人,有修行的人,有證果的人。講經,他聽經聽了開悟、明白了,真正明白了他自然放下,放下就叫修行。修行沒有別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放下。像五十二層樓一樣,我放下第一層,我就上了第二層,放下第二層我就上了第三層,就這麼回事情。你把下面五十一層統統放下,你就到頂樓,五十二層了,不放下上不去。智慧幫助你放下,智慧告訴你,你現在並不圓滿,上頭還有,還要往上去,再放下。我初學佛,第一次見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師,我就向他請教這個問題。我接受方東美先生的教誨,知道佛法殊勝,知道佛法好,佛門裡面有沒有簡單、容易的方法,讓我很快就能契入境界?我問了這麼個問題。老師告訴我,有,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真的,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所以就這兩句話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看破是智慧、是學問,放下是功夫。放不下,你不能向上提升,你永遠站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放下。你找善知識就從這個地方去觀察,細心去觀察你就不會認錯人。你看「心不住相」,說明他的心清淨平等,清淨平等一定覺悟,大徹大悟,這真善知識,是好老師。
再看,他「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聲聞緣覺也不錯了,小乘,心量不大,也挺慈悲的。你找到他,他會幫助你,他會教你;你不找他,他不來找你。不像菩薩,菩薩觀察你根機成熟了,他主動來找你;他看到你這個人能信、能聽得懂,菩薩就來找你。所以菩薩心量大,普度眾生。聲聞緣覺的心量比較小一點,只度跟自己有緣的眾生。跟自己沒有緣,這個人來找他,他看了不太舒服,討厭你,不教你,不理你。菩薩不然,菩薩主動找人,所以他不是小乘。下面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看「雖現塵勞」,他示現在人間,工作很多、很繁忙,事很多,但是心清淨。我們要細心觀察,真看到了。我這三個老師,是跟李炳南老居士的時間最長,我跟他十年。我跟諸位報告過,李老師日常工作量,至少是五個人幹的事情,也就是一個人要幹五個人的事情。所以工作量很大,休息時間非常少。飲食非常簡單,一天吃一餐,吃的量很少。跟他見面,要在一個星期之前去登記,給你排時間,一個星期之內插不進去的,他時間都排滿了。這樣忙碌,但是心很清淨。怎麼知道他心清淨?他睡眠少、飲食少。
要知道人身體是一部機器,機器要運作需要能量,能量就是飲食。物質的能量和精神的能量,這兩種能量支持著他。精神的能量那是信仰,三寶加持,物質的能量就是飲食。為什麼我們一般人要那麼多的飲食?三餐還不夠,還要吃二、三道點心,晚上還要吃宵夜。那是什麼?能量補充,就是你的能量消耗太大,要不斷補充,補充不上你就生病,你就沒精神了。你那個身體是個大消耗量,像我們現在開車一樣,耗油的車。修行的人是省油的車,一樣跑得快,一樣跑同樣的距離,他一點點燃料就夠了。到底我們這個能量消耗到哪裡去?我跟老師討論這個問題,是我在學他日中一食,我學了八個月我才告訴他。我提出我這一點心得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在我的想法,應該是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的能量消耗在妄念,胡思亂想,真正勞心勞力消耗能量都不多。老師給我做證明,這個看法是正確的,他給我作證。我們的妄念愈少,你消耗得就愈少,所以李老師那麼大的工作量,他沒有雜念。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沒有一樁事情是自利的,自私自利的沒有,沒一樁這個事情,連念頭都沒有。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你消耗到哪裡去了。恢復正念,正念就是心不住相,心地清淨,消耗量就少了,工作量可以提升,消耗量減少。所以「心恆清淨」。
「示有諸過,讚歎梵行」。日常生活當中,你說在這個時代,你做這麼多事業,你不能不應酬,你不能不交際,有的時候也有過失,在所不免。雖有過失,怎麼樣?承認自己有過失,並不隱瞞,而且對於沒有過失的人讚歎,應當要學他,別學我,這是真善知識。這就是中國古人講的「隱惡揚善」,看到別人的好處要讚歎,看到別人有過失不必說,不要放在心上,隱惡揚善。社會人人都願意做好事,社會才安和、才健康、才穩定,沒有批評的,只有讚歎的。佛門也不例外,古來祖師大德教弟子,「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出家人互相讚歎,佛教就興旺;出家人要是互相批評,甚至於自讚毀他,佛法就滅了。我們是做一個復興佛法的,還是去做滅亡佛法?
要知道這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的人業障都深重,有過失在所不免。古德說得好,「人非聖賢」,出家學佛了,你不是佛菩薩,你怎麼會沒有過失?「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個對的。前幾天有人來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們印的經本」,經的名字是我題的幾個字,我題的字好像有名字。他說「法師,國內討厭你的名字,你把名字去掉好不好?」好,去掉,法流通就好。叫我把名字去掉的人,我感恩他。為什麼感恩他?名是假名,也會幫助自己貢高我慢,名字去掉好。從今以後我給人題字都不用名字。我感恩他,人要有實德,不要有虛名。我們連實德都沒有,再要個虛名這就是罪過了。所以他的提醒我們要感恩,我們不能責怪,責怪那我們就錯了,我們用感恩的心就對了。毀謗我的人、批評我的人、陷害我的人,你看看我每天講經,兩次給他迴向,講經功德供養他。決定不能跟人對立,對立你就錯了,你不是學佛,佛法頭一個破我見,第二個就是破對立,邊見。為什麼?你住相了!我們給人題個字,後頭不落款,不住相,心不住相。這是經上佛教給我們的,何必要著相?所以是好事,不是壞事。
還有人告訴我,有些地方要把這些書統統燒掉。我說誰說的?政府命令。燒,我們決定服從政府命令。為什麼?歷史上三武滅法,佛門的子弟,出家在家沒有一個反抗的,你看看歷史,沒有一個反抗的。佛弟子是最好的公民,國家叫我們怎麼做,我們就這麼做,絕對服從。叫我們停就停,叫我們解散就解散,一定要聽話,要做出好樣子,聽話就是好樣子。將來下面一個朝代起來了,那個皇帝:佛教徒這麼聽話,這麼好的公民,我們要護持。過去歷史不就是這樣的嗎?你看滅法滅了五、六年,底下一個皇帝知道了,馬上擁護、護持,佛法就又興了;如果佛教徒是反抗,滅亡之後永遠不會復興。所以這是好事,都不是壞事,看看佛教徒你是不是真的學!釋迦牟尼佛教你修忍辱,教你修布施,教你修持戒,你是不是真幹?真幹,對了;你是假的,假的應該滅亡。政府是個賢明的政府,他不是糊塗人。所以,學佛一定要依教奉行。你看求真善知識,要有心不住相的,不著聲聞緣覺的,雖現塵勞,心清淨的,示有諸過,讚歎梵行。我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做得不好,人家做得比我好,我要讚歎他,我要勸人跟他學習,我也要向他學習。這是善知識基本的條件。
「不令眾生入不律儀」,這句話,換句話說,決定不會教眾生犯法、不守規矩,這是錯誤。律是法律,儀是威儀,用現代話講,就是世俗的這些風俗習慣、道德觀念、國家的法令規章一定要遵守。國家不許人民聚會這是對的,你看印光老法師早就知道了,他教導我們,佛教的團體不超過二十人。這印光大師說的,《文鈔》講得多,我們都單張印出來勸大家。道場不要超過二十人,容易維持,生活簡單,二、三個護法你心就安心了,你不要求人。道場大開銷大,你要想辦法去巴結信徒,你哪有道心?所以我說印光法師講這個話,針對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必須要遵守。小道場容易維持,心是定的,你才能成就。特別是末法時期,人心不清淨,染污嚴重,心浮氣躁,人多很不容易得清淨心,所以人是愈少愈好。必須符合國家的政策、國家的法令規章,你就對了。決定不能做犯法的事情,做犯法的事情,不是國家處罰你,對不起佛菩薩。你背師叛道,背師叛道這個罪是阿鼻地獄,所以決定不能做。佛教我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正確的。
「求如是人」,即得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菩提。《圓覺經》上把善知識基本的幾個條件說出來,我們選擇老師就有標準了。上面引用的都是經文,下面念老給我們做簡單的解釋。「彼經示曰」,彼經是《圓覺經》,《圓覺經》上告訴我們的,「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正知正見。「何謂正知見?」什麼叫正見?「《圓覺大疏》」,《大疏》是註解,宗密法師的,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宗密大師。《圓覺經》註解他有三種,《圓覺經大疏》、《略疏》,還有一種,他有三種。《大疏》裡面說,「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善達覺性,我們看底下念老的註解,「覺性者,性覺妙明也」。真心本來就覺悟,本來就是智慧,真實無量的智慧,它不從外來的,你自性裡頭本有的。「善能通達」,怎麼個善法?只要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性智慧就透出來,這叫善達。所謂放下便是,人人都有,一點都不稀奇。什麼人的智慧?諸佛如來的智慧,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釋迦是佛,彌陀是佛,你也是佛,他也是佛,大家都是佛。智慧是平等的,德能是平等的,相好是平等的,沒有一樣不平等。為什麼?一切法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它怎麼會不平等!就怕你著相。
所以我題字後頭題名,我著了相,這些大善知識叫我不要著相,我感恩他,他提醒我了,真的不要著這個東西。你看到我背後這個華嚴三聖的像,我非常佩服,這個像你們仔細去看,唐朝人的畫。沒有題名,也沒有年月日,只是畫佛像,乾乾淨淨,一個字都沒有,連名都不留。這叫什麼?真正心不住相。現在畫這個像,寫上自己名字,還要蓋圖章,還要記上年月日。這個境界跟這個畫家就不一樣了,這個畫家肯定是學佛的,佛門弟子。所以,這個提示我們要重視,心不住相,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我們天天讀這個經沒有注意到,人家當頭給我一棒把我打醒了。這是大善知識,這不是普通人。
「善能通達本有性覺,故云善達覺性。本有覺性,不從外來,非因修得」。惠能大師開悟了,常常給人講,別人讚歎他,你老人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他告訴別人,這個事情你自己都有,不是修來的。從哪裡來的?放下本來就是。你所修來的是三成、五成,向上一著不是修來的,究竟圓滿的智慧德相是你自己本有的,只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就是。放下執著,就是放下見思煩惱,你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不再分別,你就成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都在放下,不在別的。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自己天天在經教裡面鑽,迷在文字上,沒有真正體會到意思。所以別人來提醒我們,我們要感恩,那不是凡人,那是佛菩薩示現,把我們境界往上提升。這個提升利益太大了,真正到心不住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真的叫大幅度提升。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這是什麼地位?《華嚴》圓教七地以上的地位。所以我們這個世界修行,比起極樂世界還殊勝,這個地方是大起大落。極樂世界是平平坦坦的,有進無退,一生決定圓滿,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前面我們都學過。
「因此正是行不到處」,行不到的意思,就是佛法裡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沒法子說,你也不能想,你一想就錯了,想是妄想,說是廢話。你不想不說,這個境界就現前,你自己清楚,跟你同一個境界的人清楚。不到你這個境界的人他不知道,到你這個境界、比你高的都清楚,這叫實證。下面,「抉擇者,善能分別諸法相也」。抉擇不是為自己,為什麼?自己沒有抉擇,空、無相、無願,大三空三昧裡哪來的抉擇!這裡為什麼要說抉擇?為一切迷而不悟的眾生。你要教導他們,你得看他們的程度,要用很多方法慢慢的把他向上提升。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抉擇?有。哪些抉擇?先十二年講阿含,講小法,再八年講方等,這二十年的根基打下去了,跟大家講般若,講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這就是抉擇。是為什麼?為教化眾生的。你要知道分別諸法的法相,你才能教人。
「無疑者,於第一義而不動也」,第一義諦就是心不住相。「《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在這一句開悟的。心不住相,在什麼地方下功夫?在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心不住相,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心不住相,而生其心就是為眾生抉擇法門。眾生想回頭、想學佛,從哪裡學起?你要告訴他,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先學做人,再學成佛。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無始劫來那些妄想分別執著,以及一些習氣,都要把它斷掉,都要把它放下。心裡面貪瞋痴慢疑沒有了,你身決定不會造殺盜淫妄這些惡業,絕對不會造。心有貪瞋痴慢疑,才會造惡業,才有嫉妒、傲慢,跟一切眾生結不善的緣。「得無住心,即契圓覺」,只要無住,下面是什麼?圓滿的大覺,你就能得到;心要一住相,得不到了。人要不知道感恩,不但出世間法沒分,世間法都沒分。我們看到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他發現水實驗反應出來的圖案,最美的是愛跟感恩。這兩個意念的反應是非常非常之美,所以他問我,這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說沒錯,真正是宇宙的核心。人不能不感恩,感父母恩、感佛菩薩的恩、感國家的恩、感一切眾生的恩。佛教給我們,念念不忘「上報四重恩」,這個恩德比什麼都重。最後一條是一切眾生對我都有恩,我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你說多快樂。沒有怨恨,沒有對立,沒有冤親債主,沒有,都是恩人。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跟我是一體,念念感恩。這個道理你透徹了,你這感恩的心就生起來。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如《稱讚大乘經》云: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二乘人什麼?自利,不主動的利他。寧願墮地獄百千劫,我也不學二乘。「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諸句,總之,如《大疏》所示: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這是選擇善知識,知見第一,他的行為還是其次,最重要他是正知正見,這是好老師,「雖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真正的殊勝福田。天台大師曾經說過,智者大師,他講「能說不能行」,他所說的一點錯都沒有,跟經典講的相應,跟祖師說的相應,他沒有做到,「國之師也」,這個人可以做國師。為什麼?他說得不錯,跟聖賢、跟佛菩薩講的沒有兩樣,可以做國師。如果說「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那是國寶級的。他能說到,沒有做到,你要聽他的話去做,你得好處、你得利益,他自己做到做不到沒有關係。由此可知,真善知識最重要的是知見正確,他有一點小毛病,有一點習氣,這個無所謂,無傷大雅。
文人確實有這個習氣,不修邊幅,很隨便,不太拘束那些禮節。他是什麼?他自由習慣了,但是他講的東西講得好,是真的,這國師;他又能真正能做到的,那就是國寶。智者大師告訴我們的。國寶找不到,能找到國師就不錯,他做不到,我們努力做,做到了超過他,這就是教學裡所說的青出於藍,學生超過老師。超過老師是什麼?老師沒有做到的,學生做到了,這就超過老師。超過老師,老師歡喜,老師沒有嫉妒心,老師巴不得學生個個都超過他。為什麼?風氣才能夠端正。社會上好人多了,真幹的人多了,這社會有進步,社會祥和,這個社會才長治久安。如果學生都不如老師,老師會流眼淚,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會走向滅亡;一代比一代好,那走向興旺。做老師的心、做父母的心,都希望底下一代超過自己,這是真善知識。如果說下一代不如自己,這就不是善知識。下一代不如我,再下一代又不如下一代,這就滅了,這個太可怕了。中國古時候,做官的人戴的帽子,你們看到戲台上唱戲,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從前做官戴的帽子叫進賢冠,後面高前面低,像個台階一樣上去。前面是自己,後頭是後一輩、下一代,希望下一代比我高。帽子戴在頭上,叫你念念不忘用心培養下一代,下一代超過我,國家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如果我是最高的,都不如我,完了,那就可悲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又《大論》曰」,《大論》是《大智度論》,「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真求善知識是這種心態。我們遇過,早年我在台灣求學,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有人批評他,說他一文不值。哪些人?家鄉人,桐城老家的人,他們知道,從小看他長大的,批評他。我要是信了他們的話,不就完了!我說你們的批評,你也沒見到,你是聽別人說的;我今天跟方先生是每個星期見一次面,我親眼看見他的。我跟章嘉大師,批評也很多:章嘉大師,政治和尚,他懂什麼?你怎麼跟他學?跟李老師的時候,出家人說那是四寶,不如法的。如果聽這些人的,我們早就完了。夏蓮老的會集本,是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給我的,他的眉註本給我的。我在海內外各處講這個本子,台灣有反對的,大陸上反對更多。有人給我講:壓力太大,你要不要不要講這個本子?換個本子講吧!我說不行,我要不堅持下去,人家一句話就把我送到死的地方去,再不會翻身了,淨空法師背師叛道。這個罪名重!無論他怎麼樣反對,我還堅持,我絕對不背師,我絕對不叛道。你們批評隨你們批評,我不放在心上,我不聞不問。我天天講這部經,天天學這部經,我在它這裡得利益;你沒有得到利益,你不知道。無論你是持什麼理由反對,這個經是老師給我的,我相信老師,我永遠感恩老師、紀念老師。
一直到中國國家肯定這部經了,才沒人說話。我看到國家宗教局印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就是夏蓮居的會集本。國家承認了,國家有智慧,國家聰明。不但我們要堅持弘揚這個本子,為什麼?夏老會集,十年工夫,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六年工夫,帶著病。夏老沒見過面,念老是老朋友,他大我十幾歲,對我非常器重。這兩個人的苦心,要沒有人出來弘揚,埋沒掉了,沒有人知道,多可惜。我就是不受李老師的囑咐,我看到這兩個老人對這部經上下這麼大的工夫,要不把它宣揚,發揚光大,怎麼對得起這兩位老人?這部經、這個註解,對末法九千年眾生來講,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今天寧可把《華嚴》放下,我全心全力來弘揚這個本子。盡我有生之年,一年講一部,每講一部大概需要一千二百個小時,真實利益。最真實的利益是我得到的,我的信心決定得生極樂世界。他們兩位都往生了,今天這個事情交給我,我決定得生,這我有信心,這是真實利益。所以,求學、修道最重要的一個心態,就是對老師,「於諸師尊」,對老師,「如世尊想」。我們要把老師看作是現在的佛,釋迦佛的化身、阿彌陀的化身,我們真正得利益。如果我們把他看作世間普通的人、普通的學者,沒有恭敬心,甚至於還有批判,那我們就有罪,你怎麼會學到東西?
我還聽到有些同修告訴我,在我身邊的一些出家人,聽我講經,他們聽的時候心不在焉,下來之後問他,「師父是給別人講的,不是給我們講的」。你說我知不知道?我早就知道。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父親不能管兒女,老師不可以管學生。這個時代提倡的是人權,你要嚴加管教他,你侵犯兒女的人權,你要管學生,你也侵犯他的人權,決定不許可的。所以現在家庭,我們看到很多做父母的人,見到我訴苦,小孩不好教。很多的學校老師來跟我訴苦,學生不好教。我用佛法勸導他,「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不隨順怎麼辦?你今天念師範學校,你到學校去上課,你只有恆順。你要感覺得良心不安,辭職,不教了。所以我有很多學校聘請我,我不去,為什麼?我教不了,學生不聽。不如自己關起門來老實念佛,讀經、念佛,這個生活多自在,決定往生淨土。這個世界什麼時候需要,就是大家想要佛法、想要聖賢教誨,我們再來。他什麼時候有這個念頭,我們再來,叫乘願再來,不著急在這一世。他不喜歡的時候我們就離開,他喜歡我們就再來。在這個人間也是如此,他不喜歡你,我們趕快離開,喜歡你再來,哪個地方喜歡到哪裡去,很自在。天天歡喜,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這是學佛最高的享受。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條路,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其他不是我們所求的,也不是我們希望的。
所以聽教,我親近老師能得一點東西,今天想起來與心態有關係。我聽講,老師字字句句是為我講的,我不以為他為別人講的,他就是對我講的。我跟方老師,真的,學生就我一個,他不對我講對誰講的?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學生也是我一個,我們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上一堂課。只有跟李老師,李老師是開了個班,班上同學二十多個人。雖然是一班同學,我上課的時候,老師字字句句對我說的,我全部都把它收下來。沒有說是對別人講的,從來沒有這個觀念。有些學生怎麼會有這種觀念?給別人講的,不是給我講的,這個觀念很稀有。我要不是親眼看到的,親耳所聞,你給我講我都不相信。現在真的,方老師所說的,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教學要是破產,世界就可憐了,那就是預言家所說的世界末日到了,為什麼?教學沒有了。
「若有能開釋深義」,佛經裡面甚深的意思,能夠講清楚、講明白「解散疑結」,我們的懷疑,結是我們不能暢通,通不過去的地方,為我們解除了,我們真得受用,「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縱然他有什麼過失,不要去想這些。這是我們常常說的,勸勉大家,我們人人有個良心,記住,你的心是良心,是非常善良的。你要把你的良心去收集一般人這些垃圾、這些罪孽,放在你的心上,你就錯了,你的良心變成造作惡業人的垃圾桶。你是個聰明人嗎?聰明人怎麼肯把自己的良心去裝別人的垃圾?我們要把我們的良心裡面裝聖賢人的教誨,要裝一切善人的善言善行,才能幫助我們提升,才能幫助我們成就。所以,我們對這些人要盡心、要愛護,要向他學習。他有什麼毛病習氣,有時候是大權示現,凡夫看不懂。他在那個地方度化眾生,不同根性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四攝法最後一條叫同事,這一條通常我們講的時候都有一點忌諱,不敢細說,細說怕別人聽錯了,錯會了意思。所以我講到同事,我都說我們與佛同事、與菩薩同事,我不敢講與世人同事。世人同事,這個人喜歡跳舞的,你天天陪他跳舞,那個人喜歡打麻將的,你天天陪他打麻將,那叫同事。是不是這樣?是的,菩薩可以做。為什麼?他要度那些人,你不跟他在一起,你怎麼度得了他?跳舞跳得好,人人都羨慕。你從哪裡學的?我從阿彌陀佛那兒學的。阿彌陀佛?是,大舞台在極樂世界。這樣把他帶到佛門裡來了,這叫真善知識。打麻將都贏錢,沒有一場輸的。你從哪裡學來?我從阿彌陀佛學來的。有智慧!所以他能夠從這個方面把人帶向正路,這是四攝法裡頭最後一個,太高明了!但是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去學,那你就是被人家,不是你帶人,被人家帶跑掉了;真有這個本事可以。四攝法末後一條,那是諸佛菩薩度這些作惡的眾生,用這些非常手段。所以說是我們看到他作惡,也許他在裡面正是要度那些眾生,用這些非常手段。所以,我們不能夠認為他是惡,因為我們想他的惡,把我們惡的念頭拉起來,這是絕大絕大的錯誤。永遠不要記任何人的惡,保持自己純淨純善。惡的事情不看,惡的言語不聽,絕對不放在心上,我們的心才快樂、才自在,純淨純善,沒有惡念,沒有惡的印象在裡頭。
「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囊是個袋子,是個簍子,這裡面是什麼?裝的是寶。可是這個囊是很破爛的、很不好的,裡頭裝的無價之寶。這個弊囊是什麼?這個老師好像有一點或是破戒,不太好的行為,你看到你就不跟他學了,錯了。人家一肚子學問,正知正見,你看到一點點,你覺得不滿意,你就不學了,誰吃虧?自己吃大虧了。連釋迦牟尼佛、連孔子都有人批評,我們親近那些善知識,不能跟世尊比,不能跟孔子比。孔子、佛都有人批評他,都有人反對他,都有人罵他。我們這些老師被人批評、被人辱罵,我們就受了算了。能解釋的解釋,不能解釋的就點頭,你說的都對,可是我還是要親近,我還是要跟他學習。我決定不能夠因為你批評,我就不再去學了,那我到哪裡去學?批評的這些人遠遠比不上老師。所以自己要有智慧、要有抉擇,不能因為別人說老師過失,我們就不跟他學,這個虧吃大了,這才叫大錯特錯。「又如夜行險道」,險道是很危險的小路,「弊人執炬」,這個人不是個好人,或者是個無知的人,不懂禮數的人,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拿著火把在前面走,他給你照路。你因為這個人沒有知識,不願意他這個燈照,你走路掉到坑裡頭去你不能怪人。這些例子都是告訴我們,記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孔子講的。哪個人沒有過失?你在世間找一個沒有過失的人,決定找不到,有過失的人他也有良心。找一個完完全全的惡人,一個人一生沒有一個好念頭,沒有做一樁好事,也找不到。於是我們對於善知識的觀察,對善知識的取捨,心裡就有數了。自己親身感受是真的,別人批評,或者是有意、或者是無意,我們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就好,絕不受這些影響,這就對了。
「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佛菩薩在惡道裡有沒有?有。他要到餓鬼道,他現餓鬼身,他跟鬼和在一起,這就是什麼?四攝法裡最後一個同事攝。這個人墮地獄了,他要去度他,他一定現地獄身,不現同類身你度不了他。他是個畜生,你去度他,也要現同類身。他變成一條豬,菩薩也要變成一個豬,豬跟豬在一起。他墮到螞蟻身,菩薩也要變個螞蟻,跟牠在一起,才能溝通、才能教化牠。佛菩薩尋聲救苦,於一切眾生現同類身,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隨自己的意思,隨他。這是四攝法到究竟,都是屬於同事攝中。菩薩到我們這個人間來,釋迦牟尼佛來,一定示現我們的身相。菩薩到中國來,我們所知道的,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善導大師,阿彌陀佛再來的。阿彌陀佛再來的,我們至少知道三個,善導是的,永明延壽大師是的,豐干和尚是的。這三個身分暴露了,沒有暴露的我們不知道。傅大士,彌勒菩薩再來的,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再來的。佛菩薩在中國應化很多,身分沒有露的多,身分露出來的少。還是中國人善根深厚,祖宗積德。
今天說實在話,最近這兩百年把祖宗教誨疏忽了。這在古時候,這是不孝,不孝父母,不敬祖先就是不孝父母;不敬老師,佛法是師道、孔孟是師道。不敬老師,不孝父母,那就要受懲罰,災難是懲罰。雖懲罰還是愛護,父母懲罰兒女,哪有不愛護的道理!老師懲罰學生也是愛護。對祖先要有孝順心,對老師要有誠敬心,我們才真正能學到東西。所以最好是,真正學佛,心裡不能有惡念,不能有惡言,不能有惡行。凡是一切不善的統統放下,別人說也不必理會,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就對了。對於一切心行不善的人,原諒他,決定不要計較。我們被人傷害,還得感恩他,為什麼?替我消業障,這都是真的。我感恩他,我的業障就消了,我要是跟他計較,要跟他辯駁,將來還要報復,那麻煩大了。為什麼?極樂世界去不了,要跟他在這個世界上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搞這些把戲。這個把戲雙方都痛苦,何必?所以,用感恩的心情我們大幅度提升,他來幫助我們提升,成就我們忍辱波羅蜜,好事,決定不是壞事。「是故彼經結云」,經上的總結,「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能夠親近正知正見的人,他的行為不要去管他,正知正見你就能得到無上菩提。「蓋謂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識。於真善知識能知能求」,你能知道這個人真善知識,你能跟他求學,「故必證菩提」,你決定成就。
底下一段,「《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師」,這個明不是名氣大,名氣大未必有真學、實學,這個要特別注意,不要被名氣誤了自己。佛經裡講明師是光明之明,這明是什麼?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學問,你去請教他。「明師必自臨事指示」,這個老師教你,他一定有善巧方便,幫助你開悟。「亦同善財於文殊處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但令親近善友,遂指德雲比丘,展轉令往矣。」這是善知識的善巧方便,善財童子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他在老師會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就像惠能大師在五祖會下成就的一樣,明心見性,這個他得到了。再向上,老師叫他去參學,不必住在我這裡,在我這畢業了。為什麼?你有能力分別是非善惡,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能力之後,人人都是老師。善人,跟他修善;惡人,看到他惡行,自己反省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善惡統統是老師,沒有一個不是老師,成就你無量智慧。五十三參真的是如此,裡面代表作惡的,勝熱婆羅門愚痴,甘露火王代表憤怒,代表貪瞋痴,還有一個伐蘇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貪。這三個代表貪瞋痴,善財童子都要去參訪。你看參訪這三個人,善財童子有禮敬,禮敬諸佛,沒有讚歎。參訪任何一個老師有禮敬、有讚歎,只有這三個人有禮敬,沒有讚歎,你細心看。為什麼沒有讚歎?因為他們所表現的與性德不相應,一般人不可以學,要引以為戒就對了。不能學貪瞋痴,要能從這個地方回頭,那就成就了,大成就。這三個人是什麼人?都是諸佛再來的,示現的,用這種方法度化那一類的眾生。必須用這個方法,不用這個方法你就入不了他的氛圍,你就沒有辦法跟他接觸,用這種手段。入到他們境界,善財童子感覺得清涼自在,諸佛菩薩示現的。
所以善財這畢業了,問菩薩行如何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真學問。文殊菩薩沒有跟他說,叫他去親近善友,完全開放了。沒有開悟之前不可以離開老師,開悟之後,老師不會讓你在他那裡多住一天,一定叫你出去參訪。沒有開悟之前,只聽老師一個人的,什麼人講的東西不能聽,什麼人的書籍不能看,規矩非常之嚴。開悟之後完全解放,你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為什麼?你只有得利益,你不會迷惑的,你有這種能力。你看得多、聽得多、接觸得多,你就什麼都知道了,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古時候教學都用這個方法,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對我用這個方法。跟他見面,在座的還有一些人,我記得是在慈光圖書館客廳,客廳不大,大概只有我們攝影棚這麼大。老師就跟我提條件:你要想跟我學習,拜我做老師,我有三個條件,你能接受,你留下來,我教你;你不能接受,你就另尋高明。哪三個條件?我沒有問,他自己說了。第一條,從今天起,你過去所學的,不管是章嘉大師教的,方東美先生教的,乃至於你是,我一概不承認。李老師不承認,一切從今天從頭學起,你跟我學,我教你。從頭學起,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任何人講經不准聽。第三個條件,從今天起你所看的這些文字,沒有得到我許可的不可以看,連佛經都不可以。這條件很苛刻,好像老師目中無人,狂妄自大,我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麼一個人。可是想了一想,到這兒來了,而且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不是普通人。老居士跟李老師同年好朋友,告訴我,對佛學、對儒學很深的造詣。懺雲法師推薦、介紹我的。我這一想,好吧,接受,三個條件都接受。接受之後,老師說了,有期限。他說有期限的,多久?五年,五年必須遵守。五年之後,你學成功了,就開放了,你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五年之內不許可。
實在講,我在那裡三個月效果就出來,為什麼?頭腦清淨了,不能看、不能聽,就聽他一個的,就單純了。心清淨就有智慧,真有效果。才曉得這個方法妙,他怎麼想出來這個辦法?半年之後,我就服了,一點疑惑都沒有了。五年之後,我就向老師說,五年期滿了,他說怎麼樣?我說老師,我再幹五年。他就笑了一笑,我再遵守五年,我遵守這個方法五年。以後就開放了,你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你不會上當。為什麼先不讓你看?你沒有這個能力,你看這個也好,那個也好,你很容易分心,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這叫什麼?師承,中國古時候講師承就是這個。
一直到好像是一九九七年,我到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師,這也是個講經說法的法師,他講唯識。我們也是老朋友,因為都是講經的,特別親切。他請我到他的道場對他的信徒講開示,一個小時。講完之後,他接待我,請我吃飯,我們就聊天,聊到李老師當年我跟他見面這經過的情形,他就笑起來了。他說他很小出家,做小沙彌,跟諦閑法師,諦閑法師也是用這個方法教他,也是這三個條件。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李炳南李老師的專利,才知道中國世世代代祖祖相傳就這個。你對老師不服,不聽話,人家教你幹什麼?白教的。完全相信,沒有二話好說,條件先講好。可是,演培法師沒有成就,為什麼?他開小差逃了,沒有告訴老師就跑掉了。跑到廈門,他去親近太虛法師,太虛法師在那兒辦佛學院。真可惜!他要是不離開諦閑法師,他是天台宗下一代的祖師。所以這不告而別,這樣走的,很惋惜。我們才完全明白這個道理,我說我還不錯,老師五年我還加了五年,根才紮得穩。現在找這個學生找不到了。你想你提出這個條件,你有什麼了不起?比你高明的人多得是,我何必要親近你,受你的約束?沒有了,大概師承可能到我這一代就為止,後頭再沒有了。誰能受得了這三條?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黃念祖居士著 二0一一年七月修訂版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淨土大經解演義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本集經文

  欲證菩提,當求善友。求友之道應如《圓覺經》所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經示曰,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何謂正知見?《圓覺大疏》曰:「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覺性者,性覺妙明也。善能通達本有性覺,故云善達覺性。本有覺性,不從外來,非因修得,故云「不因修生」。因此正是行不到處也。「抉擇」者,善能分別諸法相也。「無疑」者,於第一義而不動也。「心不住相」。《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無住心,即契圓覺。」「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如《稱讚大乘經》云:「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諸句,總之,如《大疏》所示:「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雖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又《大論》曰:「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是故彼經結云:「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蓋謂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識。於真善知識能知能求,故必證菩提也。

 《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事指示。亦同善財於文殊處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但令親近善友,遂指德雲比丘,展轉令往矣。」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64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