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190集◎
2016/01/06 09:29:45瀏覽78|回應0|推薦0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190 

2014.3.9 啟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九O集)  2015/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90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慈鑒: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妙音不揣陋劣,斗膽向諸位大德、仁者恭敬匯報學習文字學的一點粗淺心得,伏請師父上人、諸位大德、仁者們批評指正。

  「學習六書,感悟漢字智慧」

  漢字是記錄語言、思想、文化的工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導學、文化的載體,是做學問的根基,亦是當今匡正是非、辨清善惡的源頭。我們都知道外國的文字是標音的,音無法逾越時空,總會隨著時代、地域的變更而流遷,過了幾十年、幾百年,後世子孫就不能跟老祖宗溝通了。因此,使用表音文字的國家,無法真正保留住他們祖先的真實義,真的很可惜!中國的漢字,是表意的智慧符號,因此不僅其中趣味無窮,又能克服時空變遷、世事無常而長存,無怪乎,聖哲以為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

  如果讓我們造字,您會怎麼造?用什麼樣的符號來表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表達所有的動作,傳遞種種生活場景以及人生的感悟、道理、境界呢?

  我們老祖先造字,一定是貼切世界、貼切生活的,一定為大家所熟悉、不難領會的,所謂大道至簡。所以採用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則來造字。許慎先生在《說文解字》裡收錄了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這些字囊括了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可以說是宇宙萬物、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的縮影。這些字是如何造的呢?造字的方法,由許慎先生歸納為六種,叫做六書。

  甲一、象形

  用什麼樣的符號來描繪周圍存在的物象,譬如山、水、鳥、魚這些實物?如果您來造,也一定是照著它的樣子畫出來吧!這種方法叫做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就是按照物體的輪廓、形狀畫出來,如同簡筆畫一樣。譬如日(甲文、金文、小篆)、月(甲文、金文、小篆),字形就如同日、月之形。

  我們在這裡舉一個字,門。門,(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從字形上我們能看出,是兩扇門的象形,甲文、金文的門字,上有門楣。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從字的演變也可見今日使用的大門、小門,在造字之時,就已是這個樣子了。

  所以生活中許許多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其實都是幾千、幾萬年來老祖先的發明。由此我們能體會到,今日之種種受用及福報,是輩輩祖先的智慧、德行,代代累積而來的。那我們還能對祖先、對傳統文化驕慢嗎?不能不恭敬、感恩吶!所以文字是活化石,是歷史。學習文字,就能了解幾千年來,祖先們在地球上齊家創業、生存下來的歷史,以及他們傳下來的人生智慧。

  門是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祖先如何給門下定義呢?《說文解字》中說,「門,聞也。从二戶。象形」。門之所以訓為聞,因為兩字疊韻,門的韻母與聞的韻母相同,所謂音同義近,即字音相同,字義相近。段玉裁先生註解門字說,「聞者,謂外可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門關起來可以阻擋物體的進入和視線的穿透,來保護人的生命、財物、隱私安全,卻隔不斷聲音的傳播。我們進門之前,總會問,「請問屋裡有人嗎?誰在家呀?」屋裡就回應了,「張三在,請進吧!」言語聲音的溝通,屋內與屋外的交流,透過門就聽到了,所以「外可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門訓為聞也。

  「从二戶」,是解釋門的字形。戶(甲文、金文、小篆)是單扇門的象形,二戶就是兩扇門,即大門。所以戶就比門小,因此有小戶人家之說。戶的定義也很有智慧,《說文》中,「戶,護也。半門曰戶」。戶和護,兩字同樣是疊韻為訓,音同義近。戶就是單扇的門,它的作用就是保護人們的財物、隱私,所以戶訓為護也。

  門、戶都是部首字,凡由它們組成的字多與門或者房屋有關。以門字為例,如閂,從字形上我們看,門後面插了一根棍子,橫插在門後,外面就推不開了,這不就是門閂嗎?用作動詞,就說「把門閂起來」。再譬如把閂字當中一橫,換成「才」字,就是閉。《說文》中,「閉(小篆),闔門也。从門,才,所以歫門也」。我們看字當中,才就像是擋住門的工具,所以觀察閉字的形體就能領會它的意思,把門關起來。所以「閉,闔門也」。

  再如間(小篆),「隙也,从門从月」。徐鍇曰:「夫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間隙也。」我們可以想像,在古代多為木製的門,即使兩扇門關闔在一起,還是會有縫隙,所以月光就照進來了。怎麼表示縫隙、間隙的意思呢?從門裡面透進月光了,說明有縫隙存在。我們可以想像到,晚上古人待在屋子裡,常常看到門縫裡透過的月光照在地上的場景。

  再把門裡面的月亮拿掉,換成一匹馬,就是闖(小篆)字。馬兒突然奪門而出了,就有突兀驚人之義。所以闖,以馬出門的樣子,來表達突兀、猛衝的意思。而字形,就以馬在門中來表示。所以漢字的構形和釋義,真的非常生動、傳神。

  門是房屋進出必經的出入口,所以引申為關鍵之義。譬如《道德經》有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門又引申做事情的途徑,譬如門徑、門路;引申為解決問題的訣竅,如竅門。門本是房屋的一部分,引申為代表家族、門第,如《三國志》中有言,「汝勿妄語,滅吾門也」。又引申為學派、宗派,譬如門戶之見,就是說偏袒自己所學門派的觀念、理論,對其他門派存有偏見,說明缺乏兼容並包的眼光與胸懷。

  甲二、指事

  象形造字法能把生活中的實物畫出來,對於沒有具體形象可畫的事情,如何表示呢?那就用到指事的方法了。「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所謂指事,就是用抽象的符號指明其事,使人看見它可以識得它的事象;觀察它可以發現它的意思。譬如上(),是指一件東西在另一件東西的上面;下(),是一件東西在另一件東西的下面。譬如刃(),這一點是不是就指出刀刃之所在呢?

  大家想一想,用什麼樣的符號來表示天空?天空廣闊無邊,雖有實體,卻難畫出其形狀。人們只有抬頭,才能望到高遠的天空。天空是在人頭頂上的,所以《說文》中解釋,「天,顛也」。顛就是頂,是人的頭頂,也引申為一切事物的頂端,都叫做顛。天是在人頭頂上,所以天字古文的構形(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就是一個人的樣子,突出大大的頭頂。後來又把圓圓的頭頂變成一橫來表示,即,這一橫就指示出天之所在。

  天的本義是指天空,天空是至高之處,所以天有至高無上的含義,譬如稱皇帝為天子。天又引申為時間單位,譬如一天,兩天,白天。又引申為天帝、上天。天又指自然的,天然的。譬如《中庸》告訴我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吾人當前的真心、本性是自然本有的,不待後天思惟、意識造作而成。這一念心性周遍一切時處,能知覺萬事萬物。萬物有感,本性自自然然就會起相當的回應,而不假思惟計較。完全是真心本性的作用,就是道。回歸自己固有明德本性的方法,就是聖人對我們的教導。

  甲三、會意

  倘若象形和指事的方法都不足以表達更複雜的場景、更豐富的意思時,怎麼辦?老祖宗發明了會意造字法。「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比類合誼」,即排比、並合兩類或兩類以上的初文或字,合成一個新的字。「以見指撝」,就是可以看出合成的新字字義。譬如武,是排比「止」、「戈」兩個初文合成的。止有停止之義,戈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合起來,我們能夠領會,止住天下的兵戈,不使之爭鬥動亂,才是真正的武義。信,是合「人」、「言」為信,意思是,說出來的話就是誠信。告訴我們,說話要誠信!要守諾言!

  這裡分享給大家一個有意思的會意字,寒(小篆)。大家觀察小篆字,能否從中領會寒冷之義呢?是房屋,在房屋裡面位居中間的是人(),旁邊堆了兩堆艸,表示用草覆蓋周遭,還是不夠暖和,因為下邊結了冰(,為冰的本字,像水剛凍成冰的紋理)。所以《說文》中說:「寒(),凍也。从人在宀下,从茻。上下為覆。下有仌也。」合宀、人、二艸及仌會意,表示寒冷之義。寒的意思,由溫度上的寒冷引申為生活的貧困和地位的卑賤,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發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又引申為情感上的害怕、恐懼,譬如為人子弟者不能不謹言慎行,因為自私、無禮的言語舉動,會令父母、老師寒心的!

  甲四、形聲

  象形、指事、會意造字法中,是不帶聲符的。三種方法所造出的字畢竟還是有限,不足以表達包羅萬象的宇宙和紛繁複雜的人事,怎麼辦呢?宋鄭樵在《通志.六書》中說,「六書也者,象形為本;形不可象,則屬諸事;事不可指,則屬諸意;意不可會,則屬諸聲,聲則無不諧矣」。形聲字是最方便、最能產字的造字法,所以漢字中將近百分之八十的字都是形聲字。「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簡單的說,形聲字由兩部分構成,一邊是形符,表示事物所屬的種類;一邊是聲符,表示字的讀音。江、河从水,就表示字的類別,再取工、可來表示字的音。再譬如从「鳥」為形符的形聲字,多為鳥類。如从「艸」為形符的形聲字,多為草本植物。《說文》中每於各部首下說明,「凡某之屬皆从某」,就是因為《說文》五百四十部首,絕大部分是形聲字的形符。

  形聲字的聲符,是語根(即語言發音根源)之所寄,語根相同的字,意思往往相同。這就是說形聲字的聲符,兼有表聲和表義的雙重作用。這也就是形聲字的規律,聲必兼義。譬如:从戔的一組字,戔、淺、賤、箋、棧。

  「戔(小篆),賊也。从二戈。《周書》曰,戔戔巧言。」《易.賁》:「束帛戔戔。」戈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戔字,合二戈會意,兩戈相向,互相爭鬥,必有傷殘,所以戔引申為小義。戔發音為齒音,ㄐ、ㄑ、ㄒ屬齒音,齒音是小的聲音,小音有小義。這是聲義同源的道理。因此,凡由戔得聲的字,都有小的含義。

  譬如:淺(小篆),从水戔聲。水是形符,戔是聲符。戔有小的含義,淺就表示小的水。《說文》:「淺,不深也。」水小則不深、不廣,故曰淺。

  賤(小篆),从貝戔聲。貝是形符,本義為貝殼類的動物,在古代曾以貝殼為貨幣,所以代表錢幣,引申為價值。戔有小的含義,賤就是小的價錢。所以《說文》中說:「賤,賈少也。」

  箋(小篆),从竹戔聲。竹是形符,表示竹簡。戔是聲符,有小義。所以,箋就是小的竹簡。古代以竹簡為書,小片竹簡就是今日所謂的便箋。《說文》:「箋,表識書也。」

  棧(小篆),从木戔聲。木是形符,表示木頭類製作的。戔為聲符,從戔得聲的字,都有小義。所以棧就是小木棚。《說文》:「棧,棚也。竹木之車曰棧。」棧道,表示小的道路。小的旅社就稱為客棧。

  由這組字,我們就體會到形聲字聲必兼義的道理,懂得這個道理,很多字都可以系聯起來學習了。

  甲五、轉注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六書中造字的方法,而轉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方法,這叫做四體、二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建類一首」,是說文字的聲韻屬於同一語基(或雙聲,或疊韻,或同音)。雙聲,是兩個字的聲母相同;疊韻,是兩個字的韻母相同;同音,是說兩個字的聲母和韻母都相同。「同意相受」,是說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容受。轉注,概括來說,就是語基相同(存在或雙聲,或疊韻,或同音關係之一),字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之間可以互相注釋。譬如考(小篆)和老(小篆)。論聲韻,考、老是疊韻;論意義,《說文》中注釋,「老,考也」,「考,老也」,兩者意義相同;論形體,兩字不同。所以,考、老兩字轉相注釋了。

  甲六、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所謂假借,就是在記錄語言時,因為同音多同義,借用已造出的同音文字代替未造出的文字。「本無其字」,是指字形而言,表示語言上已經在使用的某個詞,可是未曾造出它的字形。「依聲託事」,是指記錄語言時,借用同音聲的文字來表示這個未造出字形的字,表達它的意思。

  譬如來(甲文,金文,小篆),來的本義其實是麥子,甲文上像成熟而下垂的麥穗,中像麥稈,下像麥子的根部。《說文》中記載:「,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告訴我們,在周朝時,來其實是麥子一類珍貴美好的糧食。「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說明來是個象形字,像麥芒的形狀。為什麼「來」假借為行來、來臨之義呢?古人認為一切都是由道化生的,因此對天地萬物總懷有感恩恭敬之心。對於養育生命的麥子,看似是經過人的辛勞種植才長出來的,但麥種和天地確是道化生的,是上天恩賜的,因此不敢居功。通過這個字我們可以體會到祖先的謙卑、感恩心,凡珍貴美好的都是道、是天恩賜而來的,因此借為行來之來。假借義用久了,久借不還,只好在來字的下面加了一個表示行走之義的夊,成為麥(小篆)字。

  再為大家介紹一個字,西(甲文,金文,小篆),大家觀察西字本義是什麼呢?甲文、金文像鳥巢的樣子,小篆字在鳥巢上有一個簡化鳥兒的樣子,表示鳥在巢中棲息。太陽西落,傍晚來臨,萬物都要順應天時而歸巢休息,鳥兒也不例外。後來因為鳥歸巢棲息時,正是日落西方,所以將本義為鳥兒在巢中棲息的西,假借為東西之西。用得多了,就假借不還了,只能另外造了从木妻聲的棲,代表鳥兒棲息,來還西字的本義。

  西在典籍中常用之義,就是指西方。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西是太陽所歸之處,而日落西方時,萬物都要回歸家園,所以西又有歸止之義。西方極樂世界,之所以稱為西方,也是因為含有歸止之義,表示那裡是我們的心靈回歸、依止之處。

  通過上述淺要匯報六書造字法及舉例,相信大家都會感嘆:漢字的構造和解釋實在是太有智慧了!造字的中華聖哲老祖先,他們的智慧和德行絕非一般!慚愧學生亦有同感,學生曾在夢中,聽到一句話,「漢字是自性,是共性」,就醒了。把這句話記在心裡,通過將近一年的學習,漸漸體會到中國的漢字能開啟人的智慧,喚醒人的良知,是人類本有性德的展現。文字學博大精深,是一切學問、道業的基礎!是溝通古今的橋梁,是轉迷為悟的基石,是辨別是非、善惡的標準,是匡正風俗、端正觀念、統一知見,構建和諧社會的起源。無怪乎,許慎先生感嘆:「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

  慚愧弟子妙音的粗淺學習匯報暫到這裡,匯報中一定有很多錯誤、缺漏之處,伏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慚愧不肖弟子妙音頂禮叩呈。

  老法師:我們聽了也看了妙音同學今天的報告,我相信我們每個同學聽到了都有感觸,感觸的淺深每個人不一樣。總的來說,真正認識中國字,對老祖宗才真的會五體投地,佩服到極處。現在人的問題就是不認識中國字,說到這個地方,讓我們想到瑞典的漢學家,歐洲人,他在中國多年,精通中國的文字學。他在一九七O年代過世之前說了三句話,我們不能夠疏忽,第一句他說,漢字不能改,文言不能廢除,經典必須讀。中國的典籍分四部分,經、史、子、集,他指的是經典必須讀,沒有指其他三個部分,為什麼?

  中國典籍五千年留下來的,稱之為經。什麼樣的文字才可以稱之為經?這個我們要懂。佛經,你看稱之為經,中國人把它翻譯成經。經是至高無上,從哪裡流出來的?從本性裡頭流出來的,佛經裡頭講自性,從自性流出來的才叫經。經是什麼?真言,真話,所謂的真話,永恆不變,超越時空,億萬年前、億萬年之後不變,在地球上不變,到其他星球上也不變,永遠不變的。為什麼?自性流出來的。整個大宇宙是自性變現的,惠能大師開悟,五句話講得好,簡單明瞭,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句說的什麼?萬法是整個宇宙,包括無盡的時空,時間、空間,從哪來的?自性所生所現。這是什麼?這就叫真理,這就是真的。如果說從阿賴耶生的,那是假的,阿賴耶是什麼?有分別,有思考,不是自性。自性是自自然然就這樣流出來的,它是真的。阿賴耶流出來是虛妄的,阿賴耶是假心、妄心。自性是真心,從真心流露出來的這稱之為經,是真理。

  佛告訴我們,人人都有個自性,而且自性是相同的,自性是一體,妙了!正因為這麼個事實現象,所以莊子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佛說,法界虛空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說他們兩個人是不是平等的?是不是同在一個階層?說的話是一樣的,言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那是什麼?在佛法叫佛,在中國人叫聖。由此可知,聖人就是佛,佛就是聖人,名稱不相同,印度人稱佛,中國人稱聖人。佛到中國來,中國人稱他聖人,中國聖人到印度去,印度人稱他佛陀,是一不是二。

  經是什麼?經是他們說出來的,也就是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所見到的、他所說出來的是經。經,有沒有精華、有沒有糟粕?全是精華,精華當中的精華,哪來的糟粕?史裡面有,子裡頭有,集裡頭也有,唯獨經沒有,稱之為經沒有。佛經,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要見性,會跟他說的完全相同。我們要相信,我們要不在這上建立信心,我們這一生就白過了。

  敬聖尊賢,這是個學道的人、求覺悟的人必須具備的條件。你沒有這個條件,釋迦牟尼佛來教你、孔老夫子來教你都沒用,為什麼?你不能吸收,也就是說你沒法子開悟。怎麼樣才能開悟?佛說得好,說得太好了!只要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見色、耳聞聲,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一切通達明瞭。一切通達明瞭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外來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如如不動,大定。所以修什麼?就修這個。一切時一切處都在修行,為什麼?境界在考驗你,你動不動心?動心,完了,你是凡夫。凡夫學科學行,學聖賢之學不行。這就是東西方學術理念上的差別,成就不一樣,東方人學術的成就是極樂世界,西方人的成就,科學技術的成就是地球毀滅,不一樣。

  今天這個世界上危機,我覺得危機的根、危機的本源,就是信心,對聖賢不相信,懷疑,這才是真正關鍵的所在。如何幫助我們建立信心?今天科學家說,你拿證據來,我才相信,沒有證據不相信。今天這個時代裡頭,如果真的出現了幾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相信了,不出這樣的人,他不相信。這樣的人什麼?他沒念過書,他不認識字,他就能開悟。很可惜,我們中國有這麼一個人,前年往生了,海賢老和尚,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跟惠能一樣,沒有一樣他不知道的,生的時代不一樣。所以他來給我們表法,這個表法的作用不可思議。

  二十歲出家,一生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師父傳他的,就一句阿彌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又告訴他,「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這話什麼意思?這句佛號修定,叫他定在這句佛號上,放下萬緣,佛法也放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一句阿彌陀佛,得定。得什麼樣的定?回歸到自性本定,這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什麼都知道,老師說了,不能說,不能亂說,所以他雖然什麼都知道,不說。為什麼?說了沒人相信你,說你胡說八道,你沒有念過書,你有什麼知識,你懂得什麼,胡說八道,還叫別人造罪業。所以師父,那個師父不是普通人,師父要不是明心見性,怎麼會認識這個人?怎麼會知道他將來會明心見性?告訴他時代不一樣,不能講。

  他往生了,為我們證明,證明什麼?證明佛教是真的,不是假的,極樂世界是真的,阿彌陀佛是真的,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是真的,不是假的。為我們淨宗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真經,字字句句是佛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翻譯的時候沒翻錯,會集的時候有此必要,成為《無量壽經》真正的善本。黃念老居士的註解正知正見,不是假的,他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解這部經,正知正見。我們依照這個本子修行,決定沒錯誤,讓我們斷疑生信。

  懂得中國文字,這個東西學了之後,會讓你對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聖賢產生信心,堅定你的信心,你才會有成就。對於聖賢要尊重、要恭敬,他們的學問,具備兩個條件,你就有資格得到,第一個真誠心,第二個恭敬心,真誠恭敬到極處,就能開悟。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小悟;再一千遍,中悟;再一千遍,大悟;再一千遍,大徹大悟。妙不可言!我們要把這個妙法傳下去。有緣的人、有善根的人真正相信,他就能大徹大悟,他就能救苦救難。

  末後總結也結得好,中國文字確實如歐洲這些漢學家所說的,非常有價值。在這個地球上,這千萬年來,這個發明是第一,第一偉大的事業、偉大的發明,沒有任何發明能跟它相比。它這個發明,跟佛法上講的無量光壽相應,無量光是智慧,無量壽是福報,圓滿的智慧、福報在中國文字上。中國古時候小孩,從三歲就開始讀,就教他讀,六、七歲就教他認字,學《說文解字》、學訓詁、學聲韻。根扎得深,所以對於古聖先賢典籍他一看就明瞭,他有這個基礎。我們現在要幫助人了解事實真相,我們都是半路出家,沒根,所以我們要辦小學,我們想從幼稚園教起,讓這些小朋友從小扎根,我們的希望在下一代。希望大家努力,我們做出犧牲奉獻,這一生過得很有價值,把中國傳統文化死裡復生,傳遞給後人。我們的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要自己發大願,為什麼?這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不到極樂世界那就大錯特錯了。好,我們看下面一篇。

  學生:成佛之道簡中至簡。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同修慈悲,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遵賢冒昧報告的題目是:「成佛之道簡中至簡」。

  從二O一四年九月至二O一五年十一月,整整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我看(聽)了二千零三十遍。

  下面,我想和諸位同修匯報、交流、分享以下三個方面的心得體會,願與大家共勉。

  一、一門深入妙中絕妙

  聽了師父上人的講經開示和劉素雲老師的心得報告,弟子發心於二O一四年九月起,每天老老實實把看(聽)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按正字符號記錄,每月累計,一年後再加統計,試一試看效果如何?

  經過這一年零三個月的看(聽),應驗了《永思集》中的「豈有此理,說也不信,真正絕妙,到者方知」這句話,也從中體悟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真實利益。

  (一)從師父上人的講經開示看一門深入之絕妙

  佛法修學成就之祕訣,只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八字。果能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無有不成就者。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特殊的教學法,這是回歸自性的教學法。他能在一生當中大徹大悟。

  看看近代我們所見所聞,念佛往生淨土這些大德,走的時候瑞相稀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細心去觀察,他就一門深入,一部經、一句佛號,簡單,哪有那麼麻煩!

  (二)從高僧大德的諄諄教誨看一門深入之絕妙

  修行要一門深入,以一門為正,諸門為助,各修一門,彼此不互謗。(虛雲老和尚)

  末法眾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門還學不好,你再多加一門就更學不好了。(黃念老)

  如果願意你可以做個實驗,三年、五年,只誦一部經,摒息諸緣,看看效果——開始很枯燥,要耐得住哦!等你從白開水中喝出甘露味來,恭喜,你要入門了!(上宏下琳法師)

  佛法的教學功夫全在明心見性,真正的好老師教我們的真門道就是那四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劉素雲老師)

  (三)從師父上人的讚歎榜樣看一門深入之絕妙

  恩師的講經開示中,屢次讚歎劉素雲老師定在一部《無量壽經》,成就不可思議,決定往生實報莊嚴土;讚歎胡小林老師六年專攻《大乘起信論》,讀誦超過三千遍,無論在家出家講這部論,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釋自了法師深入《印光大師文鈔》,從他學習班上的心得報告就可見非凡,師父上人讚歎他為印祖私淑弟子,菩薩再來。

  (四)、從師父上人的慈悲表法看一門深入之絕妙

  師父上人從八十五歲起,把《華嚴經》等經教統統放下了,專弘一部《無量壽經》。他老人家說,我來提倡,我來帶頭,發願一部經、一部註解講到底,一句佛號念到底。師父他老人家在做什麼?他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我們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好樣子。

  正如恩師所說,我相信有人,這個碟片他會看一輩子,永遠看不厭,永遠看不倦。慚愧弟子發願一輩子定在海賢老和尚光碟,向老和尚學習,一句佛號念到底,為老祖宗的教學理念、方法、智慧作證轉。

  最後,用一副對聯來詮釋一門深入之絕妙。

  上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下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橫批:無師自通。

  二、一句佛號寶中至寶

  (一)從師父上人的講經開示看一句佛號之至寶

  修行即是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修清淨心,同樣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修平等心,還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修覺悟之心。

  《華嚴經》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對於一般人來講,說「任一」,若對於成佛機緣成熟的人來說,應說「專一」,專指一句佛號。如搞清楚,必定死心塌地的抱著一句佛號不放鬆了。

  什麼都不要聽,什麼都不要看,什麼都不要說,這些都是干擾,只有一句阿彌陀佛能夠讓你開悟、證果。

  現在就剩了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一部註解,這是幫助別人的。我問我自己,我自己連這個都沒有,我自己就一句佛號,跟海賢老和尚完全一樣,念經不捨這一句佛號,這我幹的。

  我以六十年的經驗,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圓滿了。

  (二)從祖師大德的諄諄教誨看一句佛號之至寶

  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印祖)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印祖)

  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徹悟大師)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念,非痴即狂。(弘一大師)

  阿彌陀佛為我們飢餓的眾生準備好了饅頭,而我們許多人卻不願吃,還要自己去開荒、下種、施肥,每一次都沒有等到吃上饅頭,壽命就終了。(黃念老)

  有人問師父,您老人家出家,學佛六十多年,您究竟得到了什麼?師父回答,我得到了阿彌陀佛。我們學佛的同修,除了阿彌陀佛,你還想要什麼?(劉素雲老師)

  「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其他什麼都沒有」。這一句話,是師父上人今年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幾乎是天天都在說,為什麼?重要啊!根本啊!記住啊!!!(劉素雲老師)

  阿彌陀佛是我們唯一能夠依靠的親人。(劉素雲老師)

  (三)從來佛三聖的住世表法看一句佛號之絕妙

  海賢老和尚,沒念過書,不識字,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不拐彎,念到理一心不亂,其成就之高,不在歷代祖師之下。

  上海下慶法師,亦復如是,平淡至極,除卻一聲阿彌陀佛聖號,竟無他物可言,往生後留下不壞肉身,全身舍利。

  海賢老和尚之母黃氏老夫人,從小吃齋念佛,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自行化他。

  老德和尚,雖愚鈍至極,但大智若愚,暗合道妙,一句佛號成就不可思議,預知時至,沐浴換衣,端坐念佛而終。

  (四)從古今往生的真實事例看一句佛號之絕妙

  師父上人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我們淨土宗的十三位祖師是念佛成佛的;慧遠大師的東林念佛堂一百二十三人是念佛成佛的;諦閑老法師的弟子鍋漏匠是念佛成佛的;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是念佛成佛的;宋朝瑩珂法師是念佛成佛的;劉素雲老師親身經歷的劉素青、郭永發等也是念佛成佛的。古今念佛成佛的例子不勝枚舉,無不印證一句佛號之絕妙。

  總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大總持法門,總持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總持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總持了世出世間的一切萬法。千萬記住:一句佛號念到底,輪迴路上沒有你;一句佛號念到底,找回自性本來你。

  三、一生學放徑中捷徑

  (一)從師父上人的講經開示看一生學放之成佛捷徑

  修行人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是看破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又幫助放下,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

  沒有別的,徹底放下!放下不是把事都扔掉,不是的,事照幹,今天這一天事情還得照幹,心裡頭痕跡都不落。心裡面呢?心裡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的是阿彌陀佛,想的是阿彌陀佛。

  能不能往生,全在能不能放下。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放下,不能等。放下,心裡放下,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這句佛號之外,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這叫真放下。

  在理論上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為什麼有的人修這個法門不能成就?佛沒有問題,法門也沒有問題,經典也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修行這個人,這個人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沒放下。

  (二)從世尊的成道表法看一生學放之成佛捷徑

  我們看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的什麼法?世尊給我們表的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法。十九歲出家,放下煩惱障,三十歲菩提樹下成道,放下所知障。概括的說,世尊給我們表的是放下之法,這個放下是完全徹底的放下。大徹大悟全靠放下,放不下的是凡夫,放下的是佛菩薩。如師父上人所講,放下執著,得清淨心,成阿羅漢;放下分別,得平等心,成菩薩;放下起心動念,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三)從劉素雲老師的心得報告看一生學放之成佛捷徑

  說白了,佛法就是放下之法。

  看破多少,放下多少,你的成就就有多少。

  放得下,走,到極樂世界;放不下,走,去六道輪迴。

  我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我把家人也交給阿彌陀佛。

  別人要的我不要,我只要阿彌陀佛;別人求的我不求,我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四)從釋自了法師的心得報告看一生學放之成佛捷徑

  之所以要捨棄今生,是因為貪著今生是解脫道的最大障礙,也是一切罪業的來源。

  要求往生,必須捨棄今生;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放下娑婆世界。魚和熊掌不可能兼得,放不下娑婆就決定生不到極樂。

  古德說「貪著今生非行者」,貪戀、執著今生的人不是修行人。衡量一個人是不是修行人,看他內心是否放下對今生一切事物的貪著?

  省庵祖師說得真乾脆:「盡掃萬緣如涕唾,憑將四字作資糧。」今生的一切美好,都如同擦鼻涕、吐口水一樣毫不猶豫的拋棄,阿彌陀佛保送你永脫輪迴,不退成佛。

  總之,佛法說來說去,還是離不開放下二字。劉素雲老師說,佛法說一個字,心;說二個字,放下;說三個字,無所有;說四個字,回歸自性。弟子認為,佛法說一個字,放;說二個字,放下;說三個字,放得下;說四個字,徹底放下。

  如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開示:「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這不正是徹底放下的真實寫照嗎?

  記得有一次,弟子向皈依師(一位善知識,九十年代就專門燒錄、流通師父上人講經的錄音帶和錄影帶)匯報劉素雲老師提到的她認識的一個師父體悟到的九字真言:「無事僧、閒道人、清涼漢。」師父說,他也有九字真言:「沒關係、無所謂、不在乎」,這不正是徹底放下的高度濃縮嗎?

  四、結語

  記得師父上人在講經中開示到,大家提的問題,他老人家從眾多印章中選擇兩枚就可加以解答,那就是「專念阿彌陀佛」、「放下便是」。希望大家能體會到恩師的良苦用心,體會到「往生成佛」、「念佛成佛」、「放下成佛」之成佛至簡之道。

  最後,還是用恩師乙未年新春祝福一段開示與大家共勉:

  希望大家以海賢老和尚做為學習的榜樣,做到「老實、聽話、真幹、真誠、清淨、恭敬」,聽經念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必定能夠在今生得到成就。

  報告過程恐有錯誤,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同修批評指正,不吝賜教。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遵賢頂禮敬呈。

  老法師:遵賢仁者的這份報告,我們聽了也看了,說話要算話,果然依教奉行,你就名符其實,真的遵賢了。遵賢必定走聖賢之路,必定成就聖賢的事業,非常難得。希望聽懂的同學,聽明白的同學,我們都要依教奉行,他這裡面舉的都是古聖先賢、祖師大德修行的好榜樣。

  佛法能不能成就,確實全在放下。我學佛,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章嘉大師。我向他請教,我說方東美先生把佛法說給我聽,我明白了,知道這是一門大學問,是無比殊勝的成佛之道。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就契入境界?老人就給我講的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還囑咐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回去好好的做六年。佛法的功夫全在放下,沒有放下,還要搞輪迴,放下之後,真的放下輪迴、放下十法界。一定要以西方極樂世界做依歸,我們的皈依處。

  後面還有一篇。今天這三篇都非常好,很值得一起來學習。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慈鑒:弟子法音今日恭敬報告的題目是:願解如來真實義——《無量壽經》第十品玄義淺釋

  《無量壽經》「皆願作佛第十」,經文雖短,但其義趣彌深,當重視之

  甲、兩位師公之解

  師公李炳老於此品眉註應警三點為:「第一、過去無量劫中修行,供養四百億佛。聽到佛講《無量壽經》,動了念頭,將來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但沒有發願往生。第二、雖然將來會成佛,他不發願往生,還要繼續搞生死輪迴,還要受無盡的苦惱。第三、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節錄師父上人於新加坡二次宣講《無量壽經》共二十九集講經片段)

  而師公大慈念老於本品前言解曰:「品中有兩要義:一者,阿闍王子等聞經歡喜,發願成佛,如阿彌陀佛,世尊即為證明。是為啟發我等,今日得聞此經,亦當如阿闍王子,發起大願也。二者佛說是諸王子,已於無量劫中行菩薩道,過去生中即佛弟子,故今復相值,此表一切法不離因緣。故知我等今日得遇此經,聞是淨宗妙法,亦必多生以來,蒙受兩土導師教化濟度,故於今日方能有如是殊勝因緣也」。

  乙、本品玄義淺釋

  本品乃世尊為此界未證念不退之菩薩所說,舉阿闍王子等獲得實利以證明彌陀加被十方菩薩之願力之不可思議也。

  其要義有四:一者,菩薩蒙彌陀四十八願最後五願之力加被之相:歡喜信樂,發無上菩提心;二者,菩薩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最後五願之加被現生不退,當來成佛;三者,菩薩蒙彌陀四十八願最後五願之力加被之條件:必須往世供養四百億佛以上,方名多善根福德因緣;四者,隱證本經正攝六道凡夫眾生,兼度四聖及以上菩薩。

  丙、分別釋義

  菩薩蒙彌陀四十八願最後五願之力加被之相:歡喜信樂,發無上菩提心。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最後五願,是他方諸菩薩聞名後所得之利益,分別為:普等三昧願、定中供佛願、獲陀羅尼願、聞名得忍願和現證不退願。此五願為彌陀專為極樂世界以外之菩薩而發。大歡喜,非一般之歡喜,乃觸動往世善根之歡喜;花,表修因,即本經中第二十五品之往生正因也,以花供佛,表恭敬供養以修因;阿彌陀佛為無上佛果,發願作阿彌陀佛,表發無上菩提之心。阿闍王子等皆大歡喜、禮佛以花蓋上佛、發願作阿彌陀佛,此三者可視為菩薩得阿彌陀佛五願加被之相,缺一不可。得佛力之加被,方有此氣象也。

  菩薩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最後五願之加被,現生不退,當來成佛。

  故世尊以佛眼察而知之,於私下預授阿闍王子等佛記於諸比丘。此處應注意,是私下告諸比丘。何以故?因本品中佛告諸比丘,而非大眾,且末後有「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可為呼應。也即世尊並沒有當眾宣告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等人將來成佛之事,而是將此事以神通之力僅告知諸大比丘知之。是故,諸比丘替王子等人歡喜。

  或問:世尊為何不當面給阿闍王子等人授記?

  答曰:未到時也。菩薩聖眾地位差異懸殊,世尊知王子等菩薩根機高下程度不齊,故隱而未宣,然有彌陀五願神力之加被,當來必獲此勝益(成佛)也。

  三者,菩薩蒙彌陀四十八願最後五願之力加被之條件:必須往世供養四百億佛以上,方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經中阿闍王子等人於前世行菩薩道,經無數劫,尚不能得證不退轉。以何知之?世尊言「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即為明證也。迦葉佛表究竟佛位,世尊當時為補處菩薩,表法身菩薩位。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為世尊當時弟子,表權教地前菩薩位,未得念不退也。然由已曾供養四百億佛之緣故,今生得遇彌陀大願之加被,方能信受發心,故當於此生定證不退也。

  或問:以何知之彌陀願力加被條件必須為供養四百億佛以上?

  答曰:佛佛道同,彌陀成佛已十劫,本經第一品末後,「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賢劫千佛出世必宣此經,迦葉世尊亦不例外。阿闍王子等五百餘人同為補處菩薩弟子,於迦葉會上必親聞佛宣《無量壽經》。彼時王子等人未授佛記,足證其人還未曾供養四百億佛,故推知王子等人彼時身意之表現,也必無三種彌陀加被之相也。是故,供養四百億佛乃為得彌陀願力加被之先決條件無疑也。

  又此條件不僅適於十方菩薩,亦適於十方眾生。菩薩具此條件,可受彌陀末後五願加被;眾生具此條件,則可受彌陀第十八願至第二十七願之加被也。無論大小凡聖,得彌陀願力加被身意所表現之三相,無異也。且缺一不可也。

  又問:經中言阿闍王子等人「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經中未提此五百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是否為發願往生之菩薩?

  答曰:依阿彌陀佛最後五願來看,願文中雖並未提及菩薩必須往生才得加被,只言「聞我名」之他方諸菩薩即受加被。此地「聞」,「不是但聞,必能起行。意兼信受,不僅是一經於耳也」。(詳見《大經科註》五二二頁)。又《占察善惡業報經》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彌陀要解》亦云:「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明聞慧。」故知受加被之十方菩薩必定願求往生極樂世界也。然於本土未往生前可現證不退轉,往生極樂後則可速證無上菩提。

  四、隱證本經正攝六道凡夫眾生,兼度四聖及以上菩薩;

  此品經文簡短而義豐,隱含世尊宣此經之本懷,即:此《無量壽經》接引根機,主要為中下根性之六道苦難眾生而講,為其廣談西方極樂淨土境界、理論和方法,啟發大眾發願帶業往生。而於四聖眾生,則僅簡舉阿闍王子等五百大長者之一實例,並隱含往生條件略而釋之。此一對比明顯,即:一則詳而豐,一則略而簡,由是觀之,世尊於此經教化之重點已不言而喻了。

  丁、此品實益

  於人於己皆增信心。若己若人,有遇此經、此法門者,若能即生大歡喜心,精勤修行念佛,又能發願作佛者,則於己於人,均證明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亦均蒙彌陀願力加被也。則此生依教修行,現生必證不退,往生蓮位必上上品,勿疑也。

  於人於己皆具警覺心。若己若人,有遇此經、此法門者,若不生歡喜信樂,於念佛鬆懈懶散,且修持不為了生死者,則於己於人,均證明善根福德因緣不足,亦證明彌陀願力加被不上。若己若人,於上三相,但有其一,均須具大警覺心,勇猛精進,端正修學態度。否則,此世又將空過矣。

  或問:不圓具彌陀願力加被之三相,此生往生極樂即無望耶?

  答曰:法無定法,因緣生法。此三相是阿彌陀佛與四百億佛加持行人,為緣;行人主觀努力程度,為因。譬如有人具備超常之運動體能,但需勇往直前,定能拔得頭籌。若止而不行乃至不全力以赴,均不能力壓群雄,獨占鼇頭。念佛人雖初圓具三相,若賴此而不精勤修持,今世根機雖好亦不能往生極樂。此亦是世尊私下授王子等人記,告諸比丘而不顯宣原因之所在。則來生後世若想再遇此法,則難之難矣;反之,若有人雖不具超常之運動體能,但精勤苦練,亦或感天動地而有所建樹。此等行人雖不圓具三相,若能勇猛精進,則亦或補足條件而得以往生不退成佛。縱今生不能往生彼國,亦為後世多積累往生資糧也。況佛號功德不可思議。蕅益大師云:「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也。」一心稱佛名即是在供養諸佛,也即是培養多善根福德因緣也。是故,無論是否圓具三相,念佛行人主觀修行務要全力以赴、勇猛精進以求之,方可不負此生也。

  凡遇斯經者及此法門信樂受持者,皆當生慶幸之心,皆當生感恩之心。是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常念不絕,則得道捷」。要知道,「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一億菩薩因未聞或聞而不信受此法而失大利,是故我等應珍重此法也。

  若遇有不信樂受持、不為了生死者,可勸勉,但不可強勸以徒增煩惱也。何以故?彌陀願力尚不可加,況我輩凡夫。其人現此相即是前世不曾供養四百億佛,善根福德因緣相距甚遠之相。僅為其繼續種善根就好。既如此,則其人所信樂之其他通途法門及世間諸善法門可為其敞開也。是故,「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有念佛人改修別門,又有何不可?皆應讚歎也。

  戊、結語

  本品開篇即言「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先點明了本品主旨,即此品特為菩薩而說。然雖如是,世尊仍於此品惠及六道眾生。菩薩,舊譯為大道心眾生,即求道之大心眾生;新譯覺有情,即求道求大覺之眾生。可知菩薩與凡夫差別只在心量和覺迷。本品中五百大長者表五乘眾生。阿闍王子一人,《觀經》對其有詳細敘述,乃殺父害母,本應墮地獄之人。其表三途眾生。如此則十法界眾生盡包其中。每一法界亦均有菩薩(只要其心量大,覺而不迷)。是故,本品亦可看作世尊為十法界所有眾生而宣,亦是世尊殷勤勸勉十法界眾生要拓開心量,念念勤求覺悟之道之開示。果能依教修行,當生即能得彌陀末後五願之加被,得無邊殊勝之利益。此方顯兩土導師教化濟度苦難眾生之無盡慈悲也。我輩佛弟子有幸得聞此品,深刻了知世尊、彌陀度生之本懷,若不感激涕零,依教修行,又有何顏面立足於天地之間?

  以上是弟子法音於此品粗淺之領悟,不知當否,敬祈尊敬的師父上人鈞裁。不肖弟子法音頂禮叩呈。

  老法師:法音同學的報告,很有見地,值得讚歎。這是屬於解悟,解悟如果沒有修行,得不到真實利益。一定要如古大德一樣,萬緣放下,一心專念,就能得到真實利益。

  我們修行,有這麼好的理論做依據,足以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絕不是迷信,也不是僥倖,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可以跟同學們,乃至於跟淨業同修共同勉勵。現在這個世間社會混亂,小的一些災變很多,也對我們也有好處,給我們警覺,讓我們對這個世間不再留戀,一心嚮往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依靠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是一生成正覺。這個機會決定不能錯過,錯過是一生真的錯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宗學院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4221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