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25 11:51:07瀏覽2587|回應1|推薦6 | |
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是一種短篇詩歌,名字來自法語的 sonet 和義大利語的 sonetto,五四時代曾譯為「商籟」,都是小歌曲的意思。十三世紀時期,演變到現在的格式。十四句詩有很嚴的韻牌和結構,但是隨歷史上有所變動。現在常見的是義大利類(彼特拉克類)或英國類(莎士比亞類)。 義大利十四行詩 義大利十四行詩分為兩段,先八後六。前八句韻牌是 a-b-b-a, a-b-b-a。後六句有兩種,c-d-e-c-d-e,或者 c-d-c-c-d-c。第九句不止改韻牌,很多時候題目或感覺也不一樣。義大利十四行詩的規則由 Guittone d'Arezzo(1235年-1294年)所建,他自己寫了將近300首。最著名的早期十四行詩人是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1374年)。別的義大利詩人也寫了一些十四行詩,如但丁(1265年-1321年)和 Guido Cavalcanti (約1250年-1300年)。 英國十四行詩 義大利十四行詩傳入英國之後,結構改變。英國類分為3段四句加最後兩句。最後的兩句通常與前面的大不相同,比義大利類第九句改變更厲害。一般英國十四行詩的韻牌是 a-b-a-b, c-d-c-d, e-f-e-f, g-g, 或者 a-b-a-b, b-c-b-c, c-d-c-d, e-e。 現代十四行詩 白話文時興之後,十四行詩變得很少見,但是19世紀和20世紀還是有人寫,如法國的 Arthur Rimbaud 和 Stéphane Mallarmé。現在還有專門發表十四行詩的網站。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在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詩集收有154首詩,大致認為作於1592年至1598年,1609年於倫敦首次出版。詩集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前126首,獻給一個年輕的貴族(Fair Lord),詩人的詩熱烈地歌頌了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們的友情;第二部分為第127首至最後,獻給一位「黑女士」(Dark Lady),描寫愛情。 十四行詩是源於義大利民間的一種抒情短詩,文藝復興初期時盛行於整個歐洲,其結構十分嚴謹,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段為八行,下段為六行,每行十一個音節,韻腳排列:abba abba,cdc ded。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結構卻更嚴謹,他將十四個詩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三個四行,第二部分為兩行,每行十個音節,韻腳為:abab,cdcd,efef,gg。這樣的格式後來被稱為「莎士比亞式」或「伊莉莎白式」。對詩人而言,詩的結構越嚴禁就越難抒情,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卻毫不拘謹,自由奔放,正如他的劇作天馬行空,其詩歌的語言也富於想象,感情充沛。 一起欣賞這首英文情詩名作選---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18首" a summer's day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a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