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活佛恩師慈訓:道法自然
2017/01/30 13:09:52瀏覽2367|回應0|推薦0

活佛恩師慈訓:道法自然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

道是什麼?道是本來面目、天理良心、佛性

道包含很寬、很廣、很大、可高、可低、可胖、可瘦,不管是乾道、坤道都可以聽得懂,可以感受的,那才是真正的道。如果你的道只有這樣子大 (老師用手畫一個圓),那只是你自己想的道。

◎舉頭三尺有神明,那個神明就是天地之間判斷因果、報應、善惡的一個準則,也就是上面有個天秤,它會把你們的觀念、念頭集合起來,再輸送出去,這就是天地之間十分奧妙的事情。

◎未有天地,天地在道;既有天地,道在宇宙之中。未有天地,未有道,未有人,性在哪裡?在老○。天主性、性主心、心主意、意生身→身主形外常常以自我觀念去約束別人,不能自我開放,這不是道相反的能夠『適用』,能『適時』,因時、因地、因人而用,這就是道。

◎中國的文字奧妙無邊,但也無法道盡「道」;因為道是無形無象的,是要靠人去體悟、去因行,從天理良心去體悟其「

◎因「道」是從實行中產生的,非只口說而已。「知道」只是看到門的位置而已,須踏步走入,才能知道門內的世界。故中庸有言:「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車有車軌,飛機亦有固定的航線,不可偏離路線,如果不依照正道而走, 就會出軌。因「道」就是路。做事亦須依循理路,若不依循理路,到頭只會白忙一場。凡事只要按照正確的理路去做,那就對了。

◎道在何處?道在自身。道是理,這是自性,做人處事皆離不了道。

道是無形無象,行出來即為德。何時才行道?在平常就要行。所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對父母存有孝心嗎?對服友盡信嗎?吃飯是不是吃過飽了? 道理很平常就在日常當中人離了道,如同違反了法律,雖法律之外有人情,終究是犯了法。

◎每個人盡忠職守,把自己的本份做好,自然就有道。不要以為今天求了道沒什麼特別的,要知道,「道」即代表佛性那種自然,只是你不了解而已。

真味本是淡,淡味才能常。其實生活就是平平淡淡,沒有什麼特別新鮮稀奇的。為什麼呢?每天早上我梳洗,然後上班上學,回來就吃飯、梳洗、睡覺,又隔一天,就這樣的返復,這就是自然之道。因為道就是平平淡淡 、自自然然,做你每天該做的事。那為什麼會覺得空虛?因為你沒有去體會到其中的道理。

◎多盡一點心,不要老是粗心大意,這是日常的道理,為師我每次批訓,總是要你們知道在日常當中。如何敬老?如何慈幼?這都是道不是講得天花亂墜才是道。用餐拿筷子時,要一動一靜才是道。吃飯也是道,筷子一動一靜才比較容易夾呀!

什麼叫「平凡」?平凡就是很普通、不突出,亦即中庸。

◎只要徒兒們能『認真、認理』,不分彼此,盡心盡力盡自己本份,素位而行,不須要標新立異,更不須要求什麼雖是平凡但實際上卻是不平凡,這才稱 為「道」

既然是潮流就會褪色。我們學的就是那一點『真常』,

真常之性才能夠常清靜。你們一時的歌唱,一時的高興就會永恆永遠嗎?那些都是短暫的,你們現在唱歌唱得很高興,待會兒沒有唱歌,心是不是冷落下來了?所以你們應該找出真正的快樂。

◎赤子心難得啊!當你已染上了七情六慾後,卻還能時時想到你的赤子之心 ,那真是難啊!

◎很多時候是自己想不開、想不通,本來沒有這麼複雜,都是自己想不通。 你要去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因為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隨時在轉變,而你的心卻一宜停留在過去。事情都已經過去了,你還在停留在以前的回憶裡 ,這是非常傻的。真實的修道、平實的修道,才是真的。平實的人就會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

◎有時候中庸之道不好行,若很容易讓自己的心高高低低,平常就要反省自己的心,不要讓太多外面的事情,來干擾自己的心,這你得要慢慢地去體會。為師問你們:我的乖徒兒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很自然的以赤子之心 去待人?如果是這樣,那就是自然之道

◎道就是這麼簡單啊!你整天念佛無形中卻「沒發現」你已離群所、獨善其身,這樣是不是真善啊?你們就是常常把自己套上一副枷鎖,用各式各樣的 鎖來鎖住自己。把自己套牢了,就算防得住別人,而無形中你的生活也相對的顯得更狹隘了啊!這還是有形的。無形的呢?你鎖住了自己的心,你忘記了你應該有的天真老天有沒有把江上之清風也給鎖住了啊?有沒有把明月也給鎖住了?

天,既然都能存大愛,為何萬物之首、萬物之靈「人」卻不能呢?所以為師勸徒兒們!要以仁厚的大愛為鑰匙,去啟開每個像死蚌一樣的心扉, 好不好啊?

上天賦性給我們,所以說性從天理。如果你一輩子沒有接受真理的滋潤,或許你長大以後就會為非做歹,因為你沒有受過真理的薰陶,不知道什麼叫做好?什麼叫做不好?什麼叫做是?什麼叫做不是?哪一件事可以做? 哪一件事不能做?這樣你就白活在人世間了。

◎在此要再提醒你的心,這叫 做「心從道理」。而「身從事理」呢?就是能通人事,要看準道理該怎麼做才去做。

有的人平常見他好像很好,有一天突然發現他好像心情很不好, 怪怪的,那時的好像就是用你這個上面的「好像」來感覺的,靈感也是這麼來的。這是活生生的,你們都把它想得好難,都把它扯到人事上、 是是非非上,修道怎能自然呢?你們都局限在某個事情上,而讓活生生的 道都感受不到。

※贈送徒兒三句話給大家當座右銘:「閉門聞佛經,開門接佳客,出門遊山水

()閉門聞佛經:為何叫你閉門閱佛經?又是讀何經?要請自己的自性經,讀自己的自性經,愈讀心會愈回來,心平方能氣平,病不入侵。

()開門接佳客:客人來了要歡歡喜喜迎接他進來,表示自己有肚量不小氣,佛門大大開,有緣人通通進來。

()出門遊山水:人一出門心要放輕鬆,如遊山水快快樂樂,遊山水接近大自然,才知道天地的廣闊,以及天地的精神,要開闊自己的胸襟。

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也就是效法自然的胸襟氣度

道本無言但古聖先賢為使後人有所體悟,故用文字記載,而千經萬典其 實只在印證明師一指點。

◎當下開悟,則沒有任何瑕疵,無我、無他。好比真心付出,不計己利,亦不 求回報,所以明心見性雖只一人,但能容萬人而無分別心

◎文以載道,今天所講的文字,言語是不是「道」?你若透過文字,了解了它的涵義,那才是真的,而不是執著於文字、外表、形象。所以為師說三言兩語還是道不盡真道,就算為師今天說的再多,或是默默不云,依舊無法訴盡,惟有徒兒們一心體會實踐,才能夠得到道的精髓。你得到明師一指的那一點就是真的。

◎難道說「道」只是研究幾本經典就是道了嗎?經典是用來印證道而已。你們卻只是在經典上「鑽」,就是沒有想到要在靈性上「鑽」。當你專注地投入一件事情時,你就會發現「道」的妙用。而你是否曾經在做事時,突然產生許多靈感?並又是好奇怪的靈感,讓你做得更好,如果有,那就是真正的妙用。

◎不要以為自己經典充實得多好就可以當聖人,那是靈性的妙用、是活生生的、很活動的,要能真正的「活用」,那才是真正的聖人。

◎道理是要靈活運用,融會貫通。一理可以貫通所有問題,這就是真道。如果是邪道,就是只有自己可以別的都不可以。真道要合乎中庸不偏不倚。 每一件事都有根本就像木有根、水有源,做事也有根源,做人也要有根本。根本要守得住,就要勤耕耘,腳踏實地去做,不可混水模魚。

◎所以「 守本」就是要守住根本,我們修這就是要使靈性返回自性的無極理天故家鄉,這才是我們的根源。希望你們能牢記在心並好好守住。人最可惜的就是忘本,若忘記了,可得趕緊找回來這才是道

◎水不會嫌碗的形狀,到哪一個容器,就順那個樣子;裝多少就是多少,不會挑剔,不會因抹布的髒而不給它用。水雖然平常,但大家都需要它;髒布用水洗乾淨後水髒了卻讓桌布乾淨了,自己犧牲了,這就是道,自然就是道

你盡心盡力就不愧於天地,因為盡心才能夠天地相容,如果今天你無天心就沒辦法做天下的事情,就連吃飯都沒辦法安心。道在日常啊!吃飯是最基本的道理。

◎我們立足於天地自然界當中,就要行乎自然,才能達乎圓滿,你達乎圓滿之前要怎樣?先保護自己的良知,就是表一你尊重這個生命,既然是尊重生命,那就得要尊重他人。生命之源就在天地,所以說來說去人都還是在天地萬物之間,瞭不瞭解其中的奧義啊!

 

◎師是牧羊人,徒是那羊群,師徒重逢有宿因

初見陌生,再見情深,師已付出滿腔熱情。

盼望體貼師衷腸,莫作流浪人。

為從生死師不怕,只怕賢徒不修身。

切切叮嚀,夕陽西沉,夕陽西沉,彼岸快登

調寄:牧羊人

 

活佛恩師慈悲賜寶勉勵慈訓: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

刪除→心頭貪嗔癡

老實念佛→戒定慧

福祿壽喜→得俱全

以相信的心肯定自我

以謙虛的心涵養德性

以寬容的心一切包容

以至誠的心矢志修行

以慈悲的心救渡眾生

以喜捨的心幫助親人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濟公活佛慈訓:生命的彩虹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輕輕點燃宇宙的燈    讓你的生命光明

依畏在天恩的懷中    分享每份感動

輕輕牽引漂泊的心    給你的心靈安定

陶醉在修道的旅程    流露每份真誠

成長的歲月     年輕的心聲

飛翔在遼闊無盡的天空

追逐著理想     實現出美夢

天涯無盡       希望無窮

願你神聖任務擔承    曲折的路上瀟灑行

超越那滾滾的塵紅    逍遙天地之中

 

成長的歲月     年輕的心聲

飛翔在遼闊無盡的天空

追逐著理想     實現出美夢

天涯無盡       希望無窮

願你未來海闊天空    旅途上一路順風

揮寫下生命的彩虹    留住光輝永恆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90392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