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活佛恩師慈悲囑語:道尊德貴
2014/12/10 19:57:31瀏覽4949|回應0|推薦0

活佛恩師慈悲囑語:道尊德貴

 

徒啊,德性需不需要培養呢?你只要天天反省,日日保持,時時把心裏的垃圾清除乾淨,是不是就煥然一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經典上不是這樣說的嗎?你每天都有新的改變,你的德性才會不斷增加,就好像一股清流不斷的流動,因為『流水不腐,滾石無苔』呀!你要培德就要日日新,每天不斷地要求自己,日新又新,日日精進。無怨便是功啊,你在佛堂付出很多,盡心盡力,沒有絲毫抱怨的心,這個無怨的心便是功;而你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到無過,便是德。能做到無怨無過,就能無悔。相反的,你若執著於功德,那當然就沒有功德可言了。仁者無敵,一個人如果沒有德性只有才能,就會招來別人的嫉妒,別人就會四處找你的麻煩。如果你的能力強,德性就要更齊全,因為有仁德的人眾生都心甘情願跟你在一起。

 

◎天上果位人間定,唯有眾人對你的肯定,那才表示將來的果位。當然,要得到眾生給你的肯定,你首先要培德。德性就像山、海一樣那麼高,那麼深,也像觀世音菩薩、孔子、聖賢仙佛一樣,千百年後都受到眾生的禮拜。當初他們正為眾生犧牲奉獻時,並沒想到會得到什麼結果,這就是他們無所為而為的天性。所以徒兒們既要修道,就要先付出,才能夠從過程中體悟一步一腳印的道理。徒啊,道的可貴要從你們身上表現出來,對不對呢?但是,你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別人來包容你,那你自己就要先挪出一個新的空間去包容別人,接受別人,給別人一個機會,一個希望,這道的尊貴才能夠顯露出來呀!

 

聖賢不求名,而凡夫是稍微做了一點好事,便唯恐人不知,做了壞事就怕人知道。聖賢仙佛的心坦蕩蕩,因此,祂的路就愈走愈廣:而小人呢,常戚戚,這路啊,就愈來愈狹隘了。聖賢是一日三省己身,而凡夫都是在碰到釘子時,才知道回頭檢討自己。徒兒啊,你們的心是不是一直往外放,老是喜歡看別人的不好呢?白陽期儒家應運,講的是「性理心法」,修的是「入世法門」,是在家修行,所以你們要把個人的角色扮演好。你做了什麼,上天都看的一清二楚,你的待人處事是馬虎應付,還是真心誠意的呢?想想看,如果你是用虛心假意去跟人交往,能交到知心的好朋友嗎?當然不可能。所以人有兩類,一個智,一個愚。智者自認為事事不足,所以他會低心下氣,努力學習;而愚者呢,自認為樣樣都行,樣樣都會,因此,常因自滿而畫地自限。人一旦自滿,空間就不會大;空間不大,視野就短,你的眼光這麼淺短,怎麼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徒兒啊,說話和行為都要取之中庸。一個真正的儒者,所表現來的,就在於他的言與行。要言之有理,行之有德,在言行當中能不失儒者行徑,才是現代儒士修行的目標。一個君子,講話簡單而實在,不要口是心非,要避免禍從口出,這就是說修道要懂得緘默,講出來的每句話都能得體,合道,講話要有內容,這才是白陽期的儒士風範。在修道辦道的過程當中,難免有考驗與挫折,咱們遇困難時不用怕,山不轉路轉哪!只要能夠固守本分,必定能夠行功了願返仙鄉啊。話說回來,在逆境的當下,其實是很折磨,很痛苦的,可是你也不要總是到事情發生後,才說感恩或者懊悔,重要的是,在遇逆境的當下,就要能夠轉念哪。修道就是要懂得轉念,把不好的心境轉出來,念頭轉了才能心平氣和的去扭轉困境,要不然,身心就一起給境困住了。身既為境所困,處在不安之中,隱憂就會很多,一旦再遇上另一個憂患,就很難過關哦。

 

徒啊,你種什麼種子就會結什麼果,從栽種到結果,這中間的過程很重要。咱們先不談結果,如果你今天栽種葡萄,連日來也沒有下雨,枯死了,那能夠有結果?為什麼不會有結果?因為它熬不過這個過程。執著是生煩惱的根,你連這個肉體都帶不走了,世上又有什麼是可以帶走的?不就功與過嗎?你做多少好事,上天不會抹滅掉的,相同的,做了哪些不好的事情,也難逃天眼?。徒兒啊,真正讓自己走出來,讓你的人生有目標有方向,用你一顆誠敬的心來面對仙佛,面對所有的人、事、物,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包容你周遭的任何人

 

因為有別人的不圓滿,我們才要包容,如果沒有那些不圓滿,我們要怎麼去學習包容人家呢?所以要感謝這些不圓滿的人,是不是?徒兒啊,遇到考驗時千萬不要退縮,把你的勇氣提出來,再接再厲。走在修道的這條路上,要經一事長一智,不管經過多少的是是非非,徒兒們的心要愈來愈開闊,無論如何,該承受的還是要承受,還是要走下去,知道嗎?

 

如何學習聖賢的腳步呢?要自律,從修改習性做起,先去除不好的雜念,把外放的心收回來。要知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那後天的努力固然很重要,但要懂得知足,如果不知足,一味貪求富貴,其所得的苦惱有可能更甚於富貴喲。徒啊,你們每做一件事情總有那麼多人在看著你,難免會遭受批評,每個人的立場、觀點都不一樣,包容度當然也不同,只要徒兒事事都做的合天意就好啦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95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