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黄帝老家在这里!抱雪斋独家破译“虞”字,实证华夏万年文字史!--黄帝中宫"五"行学说 有虞氏浙江上虞禘祭黄帝 上虞甲骨文 二㲋 五酉
2025/03/28 14:32:59瀏覽9|回應0|推薦0
【原】黄帝老家在这里!抱雪斋独家破译“虞”字,实证华夏万年文字史! 抱雪斋读易笔记 2025-03-20 发布于上海 中华文明的虞夏商周四代,最早的一代是虞,比夏朝还要早一代。 在目前学姐砖家们还在没头苍蝇地寻找夏朝的情况下,抱雪斋已经证明了虞朝。 虞朝,是因为有虞氏而得名。有虞氏的虞,是一个地名,类似的命名法还有“有扈氏”、“有穷氏”、“有鬲氏”……这些氏族的名字里,“有”字后面的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地名,表示拥有这片土地的人。 同理,有虞氏,就是拥有“虞”这块土地的人。 这片叫作“虞”的土地,就是上虞,浙江上虞。 上虞,这是一个在商代甲骨文里面就已经存在的地名,郭沫若在《卜辞通纂》里考证指出,这是一个最晚在商代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方国。 “上*,当是国名,其地距殷京颇远,由下片推之,相距之路程在40日以上,当在3000里内外。以声类求之,疑即上虞。——郭沫若《卜辞通纂》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最早的上虞二字,在甲骨文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下图是上虞博物馆从甲骨文里的“上虞”二字放大后刻成的石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上虞”二字的造型,上方那个“二”就是甲骨文里的“上”字: 这个甲骨文“虞”字的上半部分,郭沫若释为“㲋”(chuò,一种似鹿似兔的兽),下半部分则是由一个“五”和“酉”叠加而成,如下图所示: 上古音中,“五”和“虞”字是同音字,因此郭沫若将这个字释读为“虞”,完全正确。 比如《说文》就明确说“虞”的发音是“五具切”,《墨子》里面更是直接把邹虞的“虞”字写成了“吾”,同样和“五”是一样的发音。 甲骨文里的“吾”字形与这个上虞的虞字下半部分相似,都是一个“五”字叠加在尖底的器物上方,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上虞的虞,有虞氏的虞,原本和“五”字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直接写作“五”! 商代甲骨文里的“五”字,写作两个对顶三角形的形状,意思是阴阳五行在天地之间相交。如下图所示: 五,是五行的“五”,恰恰正是黄帝的专属数字。 地球上最古老最权威的史书《礼记》中就记载了黄帝奉行的五行学说: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裸,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 数字五,是河图和洛书居中的数字,代表的正是中宫黄帝。 《史记》记载,黄帝是五行学说的建立者: 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 有虞氏禘祭黄帝,正是把五行居中的黄帝视为本族所出之帝。 地球上最古老最权威的史书《礼记》就记载: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巧的是,抱雪斋已经说过,创造了浙江上山文化的人,就是禘祭黄帝的有虞氏。 ps 禘祭 禘祭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和祖先。以下是关于禘祭的详细解读:‌1 1. ‌基本定义与读音‌ 禘祭的拼音为“dì jì”,其中“禘”读作“dì”,意为古代对天神和祖先的大祭。 2. ‌历史背景‌ 起源‌:禘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最早见于甲骨卜辞和金文记载。 周代发展‌:在周代,禘祭成为天子祭祀的重要仪式,通常在春分或秋分时节举行,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 汉代演变‌:到了汉代,禘祭被纳入宗庙祭祀体系,成为皇家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3. ‌祭祀形式‌ ‌分祭与合祭‌:禘祭以分祭为主,但也包含合祭的形式。禘(祫)祭则完全以合祭方式进行,因其隆重盛大,有时也被称为“大禘”。 ‌祭天与宗庙‌:早期禘祭主要用于祭天,但随着发展,其重点逐渐转向宗庙祭祀,祭天的功能被郊祭取代。 --祫禘 古代王者祭先祖之大礼。 引证 天子特礿,祫禘,祫尝,祫蒸。 西汉 · 戴圣 《礼记·王制》 祫禘云者,据夏商而言,祫禘、祫尝、祫蒸,谓随之时可并行祫祭。 清 ·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王禘》 至三年一祫,五年一禘,说始汉儒,后人宗之。汉、唐、宋禘礼,并未考始祖所自出,止五岁中合群庙之祖,行祫禘於宗庙而已。 近代 · 赵尔巽 《清史稿》 例句 祫禘是古代帝王对先祖表示尊敬的重要仪式。 4. ‌文化意义‌ ‌传承与发扬‌:禘祭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通过研究禘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礼制象征‌:禘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是礼制的重要象征。 5. ‌孔子与禘祭‌ 孔子对禘祭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禘祭是祭祀宗庙的大礼。然而,在鲁国举行禘祭时,由于礼制被破坏,孔子在行完灌礼后便不再继续观礼,表达了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无奈。 6. ‌现代研究‌ 由于文献不足,关于禘祭的具体形式和意义,学术界仍存在诸多争议。学者们通过梳理文献记载,考察名实关系,挖掘研究意义,试图还原禘祭的历史真相。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禘祭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上山文化有虞氏的陶器上,写着地球上最早的一句话:“燎五”。 如下图所示,这个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五”字,是一个对顶三角形的形状,与商代甲骨文一模一样。 九千年前的彭头山文化与上山文化有交流,这里同样发现了与商代甲骨文一模一样的文字“五”,实证商代甲骨文直接全盘承袭了上山文化有虞氏的文字系统。如下图所示: 距今7000年前的柳林溪文化同样发现了一大堆“五”字,如下图所示。 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同样发现了和甲骨文一模一样的“五”字。 大量证据都表明,“五”这个文字是地球上最早的文字。 谁能想到,这个“五”字竟然还可以写成有虞氏的“虞”! 抱雪斋还全球独家首家提出,华夏的华,和有虞氏的虞,在上古音中也是同音互通的!马王堆帛书《周易》里的“虞”字,正是写作“华”! 华夏文明,早在一万年以前的就已经拥有地球上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化的文字! 连续传承上万年的文字! 直到今天十四亿中国人都在使用的文字!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18211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