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河南考古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粽子--叶子是槲叶 现在的豫西一带比如卢氏、栾川以及驻马店周边山区食用槲叶粽子的习俗
2023/06/22 21:15:34瀏覽31|回應0|推薦0
河南考古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粽子 2023-06-22 20:28:24 字号:A- A A+ 来源:观察者网
据微信公众号“河南考古”6月21日消息,河南考古发现“中华第一粽”。
粽子从何而来?除了与祭奠屈原相关的传说外,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千年古墓中找到了更为确切的史证答案。
古墓发现圆形包裹
历经千年而不腐
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是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点击查看大图]
M8墓葬全貌(由西向东)
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平面呈 “甲”字形,坐西向东,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04~10.90米,南北宽9.63米。椁室分为主室、前室、南侧室、北侧室以及3个后室等7部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发掘现场负责人武志江表示,在发掘过程中,他们在椁室中后室的木案上,发现了大量的用叶子包着的圆形包裹,很难判断它的性质,于是便给植物考古方面的蓝万里博士打了电话。
[点击查看大图]
M8发现圆形包裹
圆形包裹为何历经千年而不腐?武志江说,八号墓所处位置地下水位较高,墓室整体被地下水浸泡,形成了特殊的埋藏环境,这为墓葬中文物的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圆形包裹不计其数
几个一组串在树枝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植物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主任蓝万里到达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发掘现场看到圆形包裹时,眼中透出了抑制不住的兴奋与震惊,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疑惑:它们到底是什么?
[点击查看大图]
M8出土的圆形包裹
“当时我们统计了一下,完整的圆形包裹有40个,破损散落在椁室底部的不计其数。这些包裹都由宽大的植物叶子层层包着,由麻绳或者茎秆捆扎,呈现厚圆饼状。”蓝万里还对每个包裹进行了测量,每一个包裹的直径是10~15厘米,厚3~5厘米。随着包裹一同出土的还有少量树枝,他推测包裹当时应该是几个一组,串在或系在树枝上。
关于植物叶子包裹的圆形物品,并非第一次出现。2004年,在《文物》期刊上发表的《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中曾记载:M7中后室因被盗,随葬品仅残存少量的木构件和由大量的植物叶片包裹的圆形物品。
秘密深藏包裹
植物考古揭开神秘面纱
这些圆形包裹到底是什么?蓝万里将样品带回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植物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进行研究。
[点击查看大图]
内含黍粒的包裹
经过体式显微镜分析,蓝万里发现:这40包中有39包装的是没有脱壳、没有煮过的稻谷;另外1包装的黍,也叫糜子,是有黏性的大黄米。
包裹这些稻谷和黍的植物叶子又是什么?蓝万里从来没见过。“叶子包裹得很紧,而且经过长时间埋藏,质地已经很脆弱,很难展开复原,只得到了一部分残片,很难鉴定。”蓝万里通过和植物考古同行的交流,并请教农林专家,得出了几条线索:有人说像是榕属的,比如无花果的叶子;有人说像是壳斗科的,比如栎属的叶子。
[点击查看大图]
槲叶对比(左为M8出土,右为现生叶子)
蓝万里就顺着线索,找来这些种类的现生叶子进行比对,拼合各个部分的残片,根据叶形、叶缘、尺寸、叶脉形态等特征,最后判断圆形包裹外的植物叶子是槲叶。
槲包呼之欲出
史证粽子千年历史
槲叶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在现在的豫西一带,比如卢氏、栾川以及驻马店周边山区,依旧流传着食用槲叶粽子的习俗,也叫槲包。结合着传统习俗,蓝万里认为,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出土的槲叶粮食包裹,很有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我国传统食物粽子的早期形式。 责任编辑: 范维

诗词里的中国节·端午:时值仲夏 节分端午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孟 扬 曹怡晴《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2日 第 06 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仲夏时节,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端午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等,它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一样,都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是一个盛产诗词的节日。透过那些隽永的文字,我们能看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端午的习俗与精神内涵如何世代传递、至今不辍。
食粽子是端午习俗中的重要部分,陆游诗云:“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粽子早在春秋时期之前就已出现,据记载,历史最悠久的粽子是蜂蜜凉粽子;到了宋朝时,民间开始出现有蜜饯放于其中的“蜜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逐渐出现芦苇叶,粽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到清朝,粽子最终逐渐成为今天的模样。
端午岂止粽飘香。赛龙舟也是端午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唐代诗人卢肇《竞渡诗》写得热闹:在击鼓声中,人们划动雕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岸上观看的人们齐声欢呼,声音冲破云霄,浪花和飞鸟欢快地跳跃着——“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最妙的是,心中默默支持的龙舟向终点冲去——“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在人民网“人民访谈”中解读端午习俗时介绍,端午时节正值仲夏,高温、潮湿,人们在这一段时间往往有驱虫、强身的诉求。文天祥在诗中提及:“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端午这天,人们采艾草悬于门上,把菖蒲做成宝剑形挂在屋檐下,有驱虫灭蚊之功效。
一个传统节日,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点雄黄、吟诗词……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创造出许许多多动人有趣的习俗。“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这些习俗,与寄托于端午的家国情怀一道,穿越时空,如今仍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竞渡诗 卢 肇 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 游 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即事 文天祥 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责编:张晓芳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香溪村 峡江深处粽飘香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范昊天《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2日 第 06 版)
在秭归县屈原故里景区的端午习俗馆,长辈正在给一个孩子点雄黄(资料照片)。郑家裕摄(人民视觉)
秭归县香溪村传统民居一角。周华山摄(人民视觉)
端午前夕,秭归县香溪村部分村民在修缮一新的民居前合影留念。郑家裕摄(人民视觉)
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城出发,经过一段段曲折起伏的盘山公路,窗外显现出险峻秀丽的峡江风光——脚下是千帆竞发的东流碧水,身侧是绿意葱茏的崇山峻岭。
这里是三峡库区,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与长江西陵峡的交汇处,一片相对平坦的山间谷地中,坐落着秭归县归州镇香溪村。这里不仅完好地保留了典型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还保存有多处具有鲜明峡江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2019年,香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青瓦白墙的荆楚风格民居错落有致;穿插在街巷之间的青石板路,连通家家户户……走进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香溪村,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一个始建于明清时期的传统村落,位于长江北岸,平均海拔600米左右,背靠海拔870米的金蟾山。登上金蟾山远眺,长江、香溪河和卜庄河,以及屈原镇、郭家坝镇等周边村镇的山水美景尽收眼底。村内有3处较为集中的古建筑群,均建于清代乾隆早期,还有多处建于清代中后期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传统建筑规模超2万平方米,占村庄建筑总面积80%以上。
丰富民俗 寄托敬意
这里的端午“大过年”
取蓼叶3张,在左手掌中撑开,左右相折卷成三角圆锥形。用筷子加入香软的糯米、饱满的红枣、甜丝丝的红豆沙,按压结实,左手虎口夹紧,卷包得有棱有角……端午前夕,在香溪村的一间农家小院里,村民李红正与家人一起包粽子。
秭归是屈原的故乡,每年端午,当地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李红告诉记者,对于秭归人来说,端午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当地有“端午大过年”之说。千百年来,秭归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端午民俗。
“咚咚咚……”在风平浪静的香溪河上,伴随着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鼓点,20名划手整齐划一地挥动手中的船桨,奋楫击水,驱动着彩色的龙舟全速前进,坐在船后的舵手则根据前行的路径,适时调整方向,控制船的平稳性。“香溪村龙舟队已经组建了20多年,近几年在镇内的龙舟赛上都是第一名。”担任龙舟队鼓手的香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全说,每年端午节,县里都会举办龙舟竞渡赛,邀请全县居民以镇、村为单位参赛。农闲时,刘全组织龙舟队队员到香溪河训练,争取今年再创佳绩。
“秭归人一年要过3次端午节。”秭归县委宣传部文化文艺工作负责人周华山说,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人们开始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五月十五为“大端午”,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五月二十五“末端午”,前后长达20天。
古朴村庄 岁月悠长
这里是民居“活化石”
走进香溪村胡家坪一处古朴的大院,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的天井房,两进四合院式布局,由前厅、堂屋和左右厢房等单元组成。“胡家坪古民居是典型的三峡地区新滩古民居建筑风格,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特点,有巴楚民居‘活化石’之美誉。”秭归县住建局传统村落工作负责人李云介绍,三峡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所,巴、楚、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交融,其民居建筑形式呈现多元风格,比如干栏式、井干式、碉房式、四合院式等。
近年来,归州镇政府对香溪村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对3处清代古建筑群进行结构件加固、修补更换小青瓦,并指定专人管护,尽量维持其原始形态;对于其他还有人居住的古建筑,考虑到居民安全,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开展危房改造。目前,已全面完成131户传统民居的保护性修缮。
如今,古老的香溪村,变化越来越多。3公里长的居民点区间硬化路全面贯通,建成4500米的旅游步道、3座观景平台和1500平方米的停车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覆盖全村,新开了5家农家乐、一家特色民宿,每逢节假日人气火爆……这个三峡库区的传统村落,向世人展现着新气象。责编:张晓芳
=========================================
覆盖海外16个国家地区,这个烧饼靠什么逆袭? 2023年07月02日 15:00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它流传了650多年,从“养在深山人未识”到行销全球;它土生土长,从街边小吃到在加拿大、米兰都开起了分店;它在浙江小吃界名气很大,政府还专门为它成立了“办公室”……
  它,被称为“桶饼”,也叫缙云烧饼。
缙云烧饼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就烧饼而言,浙江丽水的缙云烧饼,可谓闻名遐迩。
  浙江人对缙云烧饼有多推崇?就好像新疆人爱馕,山东人少不了吃煎饼,陕西人离不开锅盔一样……
  在人们的童年记忆里,那股略带咸香的梅干菜味儿,是街头巷尾的垂涎;外出远行后,那冒着热气满嘴软糯的味道,亦是游子对家乡的最深的记忆。
缙云烧饼
  缙云烧饼,满足了一代代人的味蕾,更是填充了一座城市的美食文化。
  缙云烧饼的传说
  源起轩辕黄帝时期
  追溯起缙云烧饼的历史,已有650余年了。
鼎湖峰
  传说,缙云烧饼还是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发明并流传下来的。轩辕氏当年在缙云仙都鼎湖峰架炉炼丹,日夜值守,饿时就和个面团,贴于炼丹炉内壁烤着吃,美味可口,香飘四野。
  当地百姓闻香效仿,按照炼丹炉仿造出木制“土炉胆”桶形烤炉,久而久之,创造出了风味独特的缙云烧饼,且在民间广为流传。
  据典籍记载,传说当年朱元璋征战到缙云,吃了缙云烧饼,便对此味道念念不忘。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还专门派人到缙云,找到当年的师傅接到宫中,专做烧饼给他吃。
缙云烧饼
  而这个故事,有刘基的《烧饼歌》为证: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基曰:先生深明理数,可知碗中是何对象?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刘基肯定吃过缙云烧饼,他早年在青田石门洞读书,便是离缙云不远。
  缙云烧饼的美味
  全在于“土”
  丽水缙云县,位于浙江省中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极好。
缙云烧饼老照片
  当地民风淳朴,物产丰饶。烧饼的原料,或自给自足,或由左邻右舍供应;烧饼的手艺,精选好水、好面、好肉,成就其独特的风味,世代传承。
  土生土长的缙云烧饼,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每一道食材和工序都大有学问。首先,面粉拌和成发面要4-6个小时,按气温高低、季节不同,冬天和夏天的方法也不同,以此保证饼皮筋道的口感。
  而馅料和火候更是成败的关键。一般的烧饼,都有不同馅料的各种版本,但缙云烧饼的高配,是以鲜猪肉和缙云菜干为主要原料制作的。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菜干,缙云的菜干,经腌制、发酵、多次回卤、晒干等工序,配上完美比例的夹心肉,适当添加葱、辣粉,刷少许麦芽饴糖并撒上芝麻……一经高温烤制便把“鲜香”发挥到极致。
缙云烧饼
  常年做烧饼的师傅个个下手稳准狠,待烧饼桶芯壁温度达到200℃左右时,将未涂有糖油饼坯一面涂上水后迅速贴实炉壁。大约过三、五分钟,炉子里的饼香就往你的鼻孔里钻了。
  待至出炉,还冒着火气,饼皮金黄色,半焦的糖油闪着光亮。咬一口,表皮松脆,内质软糯,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真比轩辕黄帝还要享受!
  缙云烧饼的门店
  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
  千百年来,小小的烧饼不仅成为缙云当地的特色美食,也成为不少缙云人的谋生手段。
  当地老人们说,过去烧饼师傅是“一根扁担挑着两个桶”沿街叫卖的,跟着戏班子,戏唱到哪里,观众跟到哪里,缙云烧饼就卖到哪里。
缙云烧饼老照片
  而如今,它不仅是一种食物、一门手艺,更是依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起来,从当年的“路边摊”变成了火遍中国、走向世界的“大产业”。
  据烧饼协会介绍,当地2014年就成立了“烧饼办”(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门支持烧饼产业的发展。
烧饼师傅培训
  在缙云,“烧饼师傅”们每年“扩招”,系统教学烧饼“专业课”。多年来,累计培训11219人次,成功培育中级缙云烧饼师傅273人、高级缙云烧饼师傅392人、缙云烧饼大师10人。
  “小烧饼”更是激发起了缙云人民创业创新的实干热潮。截至2022年底,缙云烧饼产值达到30.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4万人;不仅在全国开张门店(点)8000多家,还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阿联酋等16个国家和地区开了店铺。
  在美国,缙云烧饼作为餐厅特色中餐点心贩售;在加拿大,则是开启外卖模式,统一制作、外卖配送。为顺应海外市场,烧饼师傅们入乡随俗,澳大利亚厨师选择鱼肉等海鲜改良了馅料,米兰厨师还制作了披萨烧饼……
--i wonder can buy 缙云烧饼 in grocery as frozen foods?
缙云烧饼到意大利参展
  近年来,缙云烧饼还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欧盟商标,相继获得“全国乡村特色食品”“中华名小吃”“首届中国旅游金牌小吃”等荣誉称号;2020年入选浙江省精准扶贫十大案例;2021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更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如此,在缙云,烧饼还带动了小麦、土猪肉、缙云菜干、烧饼桶、炉芯、产品包装等全产业链的发展。如缙云菜干产业,截至2022年带动了2万多人就业,单项产值近亿元。
  在缙云,农民研发的特制烧饼桶,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烧饼大师的培训课,引得俄罗斯友人、台胞、法国华侨、米兰商人都来拜师学艺……
缙云菜干产业
  产业振兴 乡愁富民
  回顾这一路走来,从13年缙云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缙云烧饼产业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到次年先后成立“烧饼办”,组建“烧饼协会”,开办“烧饼班”,举办“烧饼节”。之后缙云烧饼还拥有了自己的专属LOGO、统一的注册商标、门店标准、制作工艺、原料标准、经营标准、培训内容……
  十年来,缙云烧饼不仅提升了师傅“技艺”,满足了食客“胃口”,还鼓起了农民“腰包”。“快马加鞭”的产业发展,让它成为了浙江特色餐饮龙头产业和助农增收典范。
  缙云烧饼的崛起,并不仅仅是挖掘具有特色的地方小吃,根本还是通过挖掘乡村特色元素,走乡村特质发展道路,为传统产业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转化成为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踏踏实实的民生幸福。
往届缙云烧饼节
  今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八八战略”当中提到,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小烧饼”撬动“大产业”, 走出乡愁特色富民路。缙云烧饼的成功逆袭,也是浙江重塑城乡关系、唤醒乡村沉睡资源的一个缩影。
缙云烧饼
  如今在缙云,你可以看到:在城区,几乎每500米就能看到一家烧饼店,烧饼成为了外来游客们必要打卡的美食;在乡村,一个个“烧饼专业村”红红火火,富民产业让家家户户都住上了5层豪华小楼。此外,当地更多的“主力”,他们把店铺开进了各地景区,开进了各地高校、政府机关的食堂,开进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进了全国甚至国外最热闹的商区……
  “干就干得最好、做就做到极致”,而他们,正在向更广阔的天地奔去!(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刘欢】
ps 浙江缙云仙都景区:峰岩奇绝美景如画 湘湘带你看社会 2022-09-13 17:13潇湘晨报旗下社会新闻帐号
 仙都景区位于浙江省缙云县境内,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岸边的鼎湖峰傲然挺立,直刺云天;水中的鼎湖峰婀娜多姿,随波摆动。这里也是《阿诗玛》等影视剧的拍摄地。
  鼎湖峰,四面凌空,三面临水,状如春笋,峰高170.8米,顶部面积710平方米,底部面积2468平方米,峰顶有湖,是国内罕见的地质奇观、文人墨客笔下的文学意象。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曰: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崔嵬 ,形容高峻,高大雄伟的物体(多指山)(书)①(名)有石头的土山。②(形)高大:习习谷风,维山~; 嵬ㄨㄟˊ,高不平也。——《说文》陟彼崔嵬。——《诗·周南·卷耳》
维山崔嵬。——《诗·小雅·谷风》
  黄帝祠宇,坐落于鼎湖峰旁、步虚山下、苍龙峡谷。轩辕殿内轩辕黄帝像威严傲立,像高12.5米,台座0.98米。
  缙云仙都祭祀轩辕黄帝活动始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2011年,“黄帝祭典(缙云轩辕祭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新华网】

舌尖上的非遗:探访赣菜美食莲花血鸭烹饪技艺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2日 12: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江西的赣菜口味以鲜辣为主。在以花卉命名的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更是有一道民间菜肴因此特色而成为“赣菜非遗”。它将当地特产的麻鸭、辣椒、米酒和茶油等进行特殊的烹制处理后,便成为一道口味绝美独到的特色美食——“莲花血鸭”,广受食客青睐。
  近日,莲花血鸭烹饪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国华在莲花县向记者介绍并展示了莲花血鸭的烹制手法。
  据介绍,相传南宋末年,文天祥率军途经莲花县,火头军误将鸭血当成酱油倒入了锅中,但做出的鸭子香气扑鼻,众将士吃后赞不绝口,士气大振,莲花血鸭从此名扬天下,世代流传。
  李国华告诉记者,当地特产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方式,造就了莲花血鸭独特的美味。当鸭肉翻炒熟透,香气浓郁时,再将备好的新鲜鸭血倒入锅中继续翻炒、和匀、上色,待鸭肉充分吸收每一滴汤汁的精华,冒出特有的香味时,就可以装盘出锅。
  【同期】莲花血鸭烹饪技艺传承人 李国华
  主要原材料是莲花麻鸭,我们莲花麻鸭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小,它皮薄、肉嫩,脂肪少,它生长周期大概就是五十天到六十天,所以它的骨头也很嫩。第二个就是我们炒制莲花血鸭一定要用到我们莲花本地的米酒,一定要活鸭子,宰杀后把鸭血放到酒里面,它这个血才会凝固。这个鸭血可以说是我们炒制莲花血鸭的灵魂。
  【解说】
  李国华还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口味正宗,当地不仅出台了“莲花血鸭”地方标准,每年还会免费开设“莲花血鸭”烹饪培训课程,并举办烹饪技艺大赛,累计向外输送了数百位“莲花血鸭”烹饪师。而如今,完备的产业链条也给了“莲花血鸭”“飞出”大山的充分条件。
  【同期】莲花血鸭烹饪技艺传承人 李国华
  外面要做莲花血鸭,一定要用我们这里的食材,我们就把莲花血鸭的食材,可以说在现在通过冷链运输运到全国各地。因为以前可以说在外地的我们莲花人,根本就吃不到莲花血鸭。现在随着冷链的运输扩大了,技术成熟,所以说现在我们莲花血鸭原材料还有预制菜,可以说是可以走向全国。
  【解说】“莲花血鸭”自热饭、血鸭拌粉、预制菜……如今,在智能化、各项产业链齐全的加持下,“莲花血鸭”已经从农村地头直接销往全国各地,莲花麻鸭、辣椒、茶油等原材料也成为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产业,这项传统非遗民间技艺,正在创新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同期】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政府 副县长 文凯
  通过我们的乡村振兴的那种惠农政策,发动我们的老百姓来养殖我们当地的麻鸭,为产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目前我们麻药的规模正在进行逐步的扩张,预计今年能够扩充100万只左右,通过打通电商渠道,我们也想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的方式了解到这道菜,吃到这道菜,喜欢上这道菜,同时形成我们当地的一个富民的产业,带动当地的群众致富增收。
  记者 华山 江西莲花报道 责任编辑:【卢岩】
--very missing 鸭血 鸡血... expect to buy 莲花血鸭.

ps 6/26/2023 we bought 3 packs china made 小粽子, quite earlier when i bought 1st time i was very happy that small 粽子 good for spouse as diabeti patient. but so many years masters wars made us quite hungry every day, i really hope to buy normal/bigger size 粽子 and 饺子. 小粽子,小饺子 are good for PEACE period time not for every year masters WARs especially this year food/oil price jump so high, huge money lose in investment. every food-related amount/quantity reduced.
=================================
【寻味中华丨文博】探秘《南宋绍兴府城图》:揭开千年东方古城的面纱 2023年07月02日 14: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绍兴7月2日电 题:探秘《南宋绍兴府城图》:揭开千年东方古城的面纱  作者 项菁
  九座城门环抱,城内水网纵横、厢坊错落、地名密布,南宋时期绍兴府城面貌跃然纸上……今年6月,《南宋绍兴府城图》一经发布,就掀起了一股“宋韵风”。透过这张古城复原图,可见一座东方古城的千年密码。
近日翻拍的《南宋绍兴府城图》。 中新社记者 项菁 摄
  浙江绍兴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2500多年城址未变,是宋六陵所在地。“绍兴”之名取自公元1131年南宋年号,由南宋第一位皇帝御赐,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沿用至今。
--glad to know came from 宋高宗年号;西辽(公元1151年)耶律夷列正式登基改元“绍兴”ps 绍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两个王朝同时使用的传奇年号 from 历史文化纵览 2022-09-28 15:42山东
  “如果说公元前490年越王句(同勾)践奠定了城址基础,隋朝越国公杨素奠定了城郭基础,那么南宋绍兴知府汪纲则奠定了城网基础。”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冯建荣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说,这也是人们常称绍兴为“宋城”或“南宋古城”的原因。
图为近日拍摄的绍兴古城内的越王台。 中新社记者 项菁 摄
  “南宋不仅让绍兴拥有一个好名字,还留下了一座好城市。”冯建荣介绍,《南宋绍兴府城图》由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屠剑虹等结合文献记载与实地考证,历时三年绘制而成,并与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越王宫图》进行佐证,后经业内专家多次论证和完善,才对外发布。
  方寸之间,可见南宋对今日绍兴的深刻影响。
  打开《南宋绍兴府城图》,卧龙山、蕺山等九座小山分布,绍兴府城“九山中藏”,西园、沈园等园林点缀。如今的绍兴古城内,池水映翠,亭台楼阁精巧玲珑,仍能感受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处处流淌着宋韵风情。
  图中,纵横交织的蓝色水域十分醒目,110座大小桥梁连接两岸。而今行走在绍兴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格局基本未变,尤其是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还保留着八字桥、广宁桥、东双桥等南宋“印迹”。
--can it be possible recover 蓝色水域?
  穿过古城东面的八字桥直街,三河四路的交叉口便是由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八字桥。桥形如“八”字,由主桥和辅桥构成,四组台阶连接着枕河人家,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立交桥”。该桥修建于南宋时期,后经多次修缮,现为“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图为近日拍摄的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 何天豪 摄
  不虚此行,是来自南京的“Z世代”摄影爱好者李巧对八字桥的第一感受。她和两位同伴到访绍兴的第一站就是八字桥,“我们是从社交平台发现的这个‘网红打卡点’,古桥很别致,被保护得非常好,周边还住着大量居民,很江南、很出片”。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绍兴,宋代已经存在并经历代修缮、延续至今的桥梁有38座,其中6座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近日拍摄的绍兴“小桥流水人家”风貌。 中新社记者 项菁 摄
  得益于发达的水陆交通,南宋绍兴商贸繁荣。仅看酒市,绍兴府城内除了设立都酒务等官营酒业机构外,沿街还开设众多酒肆,宋代诗人陆游描述为“城中酒垆千百所”。千百年过去,如今的绍兴被命名为“中国黄酒之都”,不仅有大量酿酒坊、酒厂,黄酒棒冰、黄酒奶茶等新品也“圈粉”八方来客。
  彼时的绍兴府城设有会稽县、山阴县,交错的河街将两县共划分为5厢96坊,如富民坊、爱民坊、孝义坊、永福坊等,均含有良好寓意。冯建荣解释说,厢、坊可以理解为当今的街道、社区,便于古代城市管理,维护了绍兴府城稳定、安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吴志强在该图发布会上直言,“绍兴是‘东方的罗马’,这张图把八百多年前的城市脉络梳理清楚,尤其明确标注了县、厢、坊三级城市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体系中的文明密码,可以称作‘中华密码’。”(完) 【编辑:刘欢
--绍兴戏 绍兴师爷 still in my childhood memory. Thanks to 宁波同乡会 in taipei that father brought me and younger brother watched 绍兴戏 one of was quite funny played by 艺名喇叭花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今年首只大熊猫幼崽出生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2日 10: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6月21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对外公布,5月29日,大熊猫“鑫鑫”在卧龙神树坪基地顺利诞下一只幼崽。这是今年熊猫中心圈养大熊猫产下的第一只幼崽,预示着该中心大熊猫正式进入“产崽季”。
  据介绍,今年2月下旬,雌性大熊猫“鑫鑫”和雄性大熊猫“华阳”自然交配成功,过了两个月左右,大熊猫“鑫鑫”出现减食、活动量增大等妊娠表现,5月28日出现产前烦躁的行为,5月29日22时51分诞下一只幼崽。大熊猫“鑫鑫”产崽经验丰富,整个生产过程非常顺利。在饲养员的悉心照料下,  目前,母子健康状况良好。接近满月的幼崽,体重已达721.8克。初步判定,这只幼崽为雌性。(安源 制作 岳子岩 视频来源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责任编辑:【卢岩】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1794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