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熊壬(约公元523年~前489年),芈姓,熊氏,又名轸。楚平王之子。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不满10岁的太子壬继立,改名熊轸(珍),是为昭王。 公元前515年春,吴伐楚。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吴师主力与楚主力持于潜邑(今安徽霍山县东北),吴师后路被楚师切断,进退两难。时遇吴国发生宫廷政变,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烛庸奔钟吾(今江苏宿迁市)。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引渡公子掩余,要求仲吾引渡公子烛庸,二公子无奈,向楚国请求避难。楚昭王令监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们安置在养邑(今河南沈丘县),为二公子筑城,并以城父和胡邑割田,扩大二公子的封邑。阖庐因徐和钟吾纵令二公子奔楚,一举攻灭了这两国。接着命伍员为行人,问以伐楚之术,伍员建议三分吴师,轮流骚扰楚国。不久,伍员就受命执政,位同上卿。阖闾与伍员、孙武、伯嚭伐楚,奇兵突袭,俘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而杀之。阖闾问诸将可否直捣郢都,孙武以为民众疲罢,不腚远征,尚须假以时日,方能深入楚境,阖闾从其议。
公元前511年,吴师两度袭扰楚境,都是待楚师一到就撤退。此为伍员的“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的策略。而这时楚国的君臣没有史墨那样透彻的认识,尚未想到一场空前的危机正向他们逼近。这是因为惯于外线作战、灭人之国、夺人之地的楚人,很难想到敌人居然会打进楚国的腹地甚至郢都来。这时,身为吴国执政大夫的伍员和孙武正在等待,急切地盼望从位于吴楚之间的小国中找到盟友。因为吴都到楚都,路途遥远,吴师最大的困难在于补给。他们虽有良将劲卒,但兵员比楚少得多,欲打进楚国,非高速进兵。出其不备不可。如果中途没有盟国支援,军粮靠后方输送,就将成为空想。恰在这时,贪婪的楚令尹囊瓦为索取蔡昭侯华贵的裘袍和精巧的玉佩,以及唐成公的两匹骏马,放走了正在郢都滞留三年的蔡、唐侯回国。蔡、唐二人离楚后发誓,天下诸侯,无论其为谁,如能伐楚,甘充前例。并求晋人伐楚。 公元前506年春,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共18国在召陵会盟,商议伐楚。因晋大夫苟演像囊瓦一样贪婪,会盟毫无结果。蔡昭侯派一位公子到吴国做人质,央求吴人讨伐楚国。经蔡昭侯牵线,吴、蔡、唐三国组织了一个以吴国为主角的反楚同盟。吴师的补给由蔡国和唐国分担。
兵贵神速,吴师不宣而战。吴师以当时所能动用的最大兵力和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在楚人浑浑噩噩之际,进入了楚国的腹地、楚师节节败退。公元前506年冬(十一月)庚年,两军决战于柏举(一说今麻城,一说应在今安陆县一带),楚师大败,退到雍?(今湖北京山县)被吴师追上,溃散。吴师进逼郢都。 柏举决战后的第九天,昭王一家连同其妹季?携随从弃都避难。昭王渡过汉水,一天晚上,正露宿时,遇到强盗。强盗用戈击昭王,王孙由于扑在昭王身上,昭王无恙,王孙由于则因肩部重伤而昏迷不醒。在黑暗和慌乱中,昭王一行逃往郧国。郧公为斗辛,其弟有斗辛和半巢,斗怀要杀死昭王,为其父蔓成然报仇,被斗辛断然阻止。斗辛和半巢护送昭王一行逃到了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