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发现新石器时期打击乐器 高中低音域齐全 【编辑:高辰】
我国长白山发现新石器时期“石磬” 高中低音域齐全弥足珍贵
新华社长春3月28日电 专家近日对出土于长白山讷殷古城锦江河口遗址处的几块石制打击乐器进行鉴定,初步断定其年代为新石器时期,距今约4500年至5000年。因这组石制打击乐器在长白山池南区锦江河口遗址发现,故定名为“长白山石磬”。
这次鉴定由吉林省博物院原副院长赵聆实完成。他表示,这些石磬低音、中音、高音齐全,确属弥足珍贵。
“石磬是古代祭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赵聆实说,“当时,人类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很全面,认为万物为灵,所以会用一种原始宗教的方式来解释大自然、社会的一些现象,从而衍生出大量的祭祀活动。”
据悉,长白山石磬的发现,连同讷殷古城作为女真祖源之地,共同填补了长白山历史文化的断层,丰富了人们对“肃慎氏之国”祭祀活动的想象。目前,“长白山石磬”作为讷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陈列其中。
ps 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亦作“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
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史书记载,战国以后,只见挹娄而不见肃慎,直至三国、两晋时,肃慎之名又重新出现。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一说当时肃慎为挹娄所阻隔,不得来朝,其名遂隐﹔一说挹娄即肃慎之改称,故两名互见,非于挹娄之外,又别有一肃慎。而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史家多认为是属于肃慎系统的中国古代民族,与肃慎有密切的洲源关系。
肃慎分布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黑龙江流域出土的魏国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发现的肃慎典型器物 “石砮”,以及在上述肃慎人分布区内,普遍发现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频繁的交往和联系。
肃慎族系
传统古史观认为,中国东北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于明清,贯穿东北古史之始终。其中“肃慎族系”,自先秦肃慎之后,在汉魏为挹娄, 北朝时是勿吉,隋唐为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皆出于此。诸族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人们关于先秦时期肃慎的记载和传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左传》、 《国语》、 《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文献的记载,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 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汉武帝云:“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昚, 北发渠搜,氐、羌徕服。” [2]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因而,历代帝王均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重要指标,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 《国语·鲁语》不仅首次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异姓, “使无忘服也”。 由于早期文献对肃慎记载过于简略,好大喜功的中原王朝便把进贡“楛矢石砮”与肃慎等同起来,即使族称不同也要强加以“肃慎”或“肃慎后裔”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