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竅,與開悟之分呢?開竅經開導啟發後思想開通,獲得領悟;開悟有:頓,漸進之分;一種:熟悉,發現,感受,釋疑,而有分:大,中,小等不同悟境;根本沒有那麼神秘,而是非常簡單!
2024/02/06 02:56:59瀏覽277|回應0|推薦0
許登昭
聼過:恍然大悟?一竅不通嗎?如何開竅,開悟,開心,開運?! 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80318810 你曾有過靈光乍現的瞬間嗎?那是你已經接收了宇宙高維信息,千萬不要忽視它,用內在感悟它,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 https://youtu.be/5sxYtPt2RGc?si=Zsb_G1wLS5Rvrk18 ;因妒忌,怨恨,反覆無常,意志消沉,不刨根究底,不學習,懶洋洋保證有悲慘人生! 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80320706 開竅,開悟,開心,開運!很簡單不神秘! 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80320706
 · 回覆 · 1 分鐘
禪宗修行重點有:頓,漸進之分;一種:熟悉,發現,感受,釋疑,而有分:大,中,小等不同悟境... 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9934 曾有靈光乍現的瞬間嗎?那是已接收宇宙高維信息,切勿忽視它,以內在感悟它,能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 https://youtu.be/5sxYtPt2RGc?si=Zsb_G1wLS5Rvrk18 開竅,開悟,開心,開運!很簡單,不神秘!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80320966開竅,與開悟之分呢?只是德呢?天涯論壇神貼說,開悟根本沒有那麼神秘,而是非常簡單!悟禪宗修行重點有:頓,漸進之分;一種:熟悉,發現、感受、釋疑、有分大、中、小等不同悟境...   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9934 
天涯神貼是指在天涯社群上廣受歡迎、被廣泛轉發和討論的貼文這些貼文通常具有獨特的觀點、引人入勝的內容或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因此能夠引起網友們的共鳴和關注。隨著天涯社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神貼湧現出來,成為了網友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2023年7月6日
五句開竅真言!(送給你)
❶思想太少可能失去做人的尊嚴,思想太多可能失去做人的快樂。 ——度也!
❷掙錢是技術,花錢是藝術;能不能掙錢看智慧,會不會花錢看品味。 ——道也!
❸對自己好點,這一生不是很長;對身邊的人好點,下輩子不一定還能遇上。 ——愛也!
❹當我們是少數時,可以測試我們的勇氣;當我們是多數時,可以測試我們的寬容。——仁也!
❺記住,傷得起,拿得下,放得開,看得准,失得安,活得透,走得暢。活在當下——君也!
開竅,與開悟之分?德呢?悟是禪宗修行的重點;開悟有:頓,漸進之分;只是一種:了解,發現,感受,釋疑,怡悅悟境有分:大,中,小等;根本沒那麼神秘,但是非常簡單! 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9934
天涯論壇神貼說,其實開悟根本沒有那麼神秘,反而非常非常的簡單!悟禪宗修行重點有頓漸之分只是一種認識一種發現一種感受有分大中小等不同的悟境何謂開竅與開悟之分呢?何謂德呢?社會上有很多人「修行」了多年,卻無法開悟,究其根本由事,可歸結為以下幾類:

第一,肌膚「修行」,其實是在尋求療愈,尋求療癒心理的創傷和痛苦。雖然「修行」了很多年,嘗試過多種方法,但一直沒有切中「要害」,內心的創傷和痛苦還在,並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治愈,所以人還是一個內心充滿痛苦的狀態。
第二,努力錯了「方向」!這是很多人非常努力,非常孤獨,但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例如,很多人練習「觀想」,卻把重心放在思維上而不是情緒或感覺上,導致事倍功半。「觀想」思維是很難有突破的,因為思維千變萬化,很難「觀」得住思考的,但的推動力和「動力源」情緒和感覺卻是可以更直接入手的,效果也可以事半功倍的。方向決定速度!把「功夫」放在思維上,很難有所收穫第三
,悟性還沒開啟。人只有經過徹底有效的心理療癒和情緒清理才能開啟悟性。在人自己的悟性還沒有開啟之前,是一個「腦子」不「開竅」的狀態,聽或看再高深」的智慧也無法發生「同頻聚焦」,很難「打穿」和「擊穿」本性被覆蓋上面的層層「盔甲」(創傷、痛苦情緒)。
第四,依然停留在「外道」上,還沒有走上自證自悟和自我體驗的路上。還在不停地看、不停地尋找、不停地聽別人的東西,還沒有和自己內在的智慧建立起聯繫,還在不停地累積「知識」,還在從外部不停地「搬磚頭」,還在不停地製造各種「知障」!還在「大腦」的層面用力。有走上自證自悟和自我體驗的路上,才算是正式「入了門」、「上了道」!
(作者:李博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入選中國首批高級私人心理顧問精英百人計劃、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更多資訊,歡迎關注「高端人士心理顧問」微信公眾號:gdrsxlgw←長按複製。)禪機! 開心才能開竅,開竅才能開智,開智才能開悟

開心比開悟更重要《楞嚴經》云:“萬法唯心所現。”意思是說:一切外在形像都是你內心世界對外的投射。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開悟,開悟都是假象,開心比開悟更重要,開心才能開竅,開竅才能開悟。一個愁眉苦臉的修行人,即使讀經千萬卷,把腦袋磕碎,修行幾十萬年,依然輪迴在茫茫黑夜當中,不得解脫。

只要你的靈魂不喜悅,所學所做一切都毫無任何意義,徒然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委屈自己高貴的靈魂,痛苦一生…

你記住:開心比開悟重要一萬倍你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本不生滅,只需回歸當下,一念成空,當下即佛。常言說:“ 人,一簡單,就快樂;一世故,就變老。開心才能開竅,一切不開心都是你計較的太多···

奔跑在得到與失去之間,逐漸把靈魂能量消耗殆盡,最後想一想,自己太傻。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

修行何不是如此,你執著什麼就被什麼所困,你再意什麼就被什麼所傷。不管是修行還是生活,這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你現在回頭看一看,能對你百依百順的人,能讓你如願以償的事有幾個,幾乎寥寥無幾…都這把年紀了,還計較個啥,你若計較,沒有一個人、一件事能讓你滿意。人活一世,也就求個心安理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問心無愧,何必跟自己過不去?

心寬一尺,路寬一丈,即近道也…打開心量,開啟心竅佛說:“心為萬物之根本。”心量有多大,智慧和福報就有多大

修行就是把私心變成公心,把公心變成天心的過程,就是把一顆自私索取的心變成無私奉獻這轉化的過程就是開啟心竅

當你開啟心竅的時候:你對身邊的事物充滿感激之情,感恩自然的恩惠,感恩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師長、同學、同事的支持。當你開啟心竅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自發的理性思考,不會有因過去經驗而對某些事情感到恐懼、害怕。當你開啟心竅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寧靜內心,越來越能夠體驗到當下的美妙感受,用心生活,得失淡然,逐漸進入物一體,眾生平等一體世界

一體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你大徹大悟後的境界,那裡無善無惡,無美無醜,沒有二元對立,一切都是圓滿的,寂靜的。如果你進入一體世界,你能感受到,一切都是天然的,自然的,無二無別的。

感恩父母曾給予幸福童年,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89468 使我面對傷痛,不自暴自棄,能尋策來鑿開層層外在桎梏,與內心錯誤信念,療癒超越不幸,設法自我修復重新尋找到出發的力量!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8725179

感恩"懂乘法倍數賺錢"的父親,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1033849 與如千手觀音"辛勤加法賺錢",又精於廚藝的母親,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24532266 ,父母經營美滿家庭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89468 曾給予我四兄弟無壓力的童年幸福生活!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607209 期境界更擴張及豐盛吉祥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197304

感恩"懂乘法倍數賺錢"的父親,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1033849 與如千手觀音"辛勤加法賺錢",又精於廚藝的母親,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24532266 ,父母經營美滿家庭曾給予我四兄弟無壓力的童年幸福生活!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607209 期境界更擴張及豐盛吉祥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197304

我經歷魔法賺錢期曾經歷30項業務啦,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9943140 我認為名片即招牌,商務策劃,直至實行前的精要成型,務要設法將名片送到對方家中,或辦公室的桌面,才易能令人記掛在心!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5133431 

1997年6月24日魔法賺錢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3d1vbpRt54 當時經營商機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17262 關聯經驗:1.機械工程管理2.理財資料整理3.環保產品開發4.保健美容食品開發5.資源整合新創6.產品廣告行銷等類!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1381809  
魔法賺錢期1997年6月24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3d1vbpRt54 經營中商機包含有:壹.美加馬台不動產;四層住商住家不動產;參:六項業務:同樣獨資周圍業務,及海外投資: https: //blog.udn.com/alpineatks/178607209
壹.不動產:
1.新店中興路三段146號土地53坪住商消耗四層住商透天自有屋,
2.加拿大(4616 Halley Ave Burnaby BC Canada V5G 3E1)可建造雙併屋120"X77土地上的溫哥華獨立屋住家, 
新店中興路三段146號土地53坪住商消耗四層住商住家:六項經營中業務
1.代理美國空氣清淨機
2.台灣遊艇駕訓班經營權
3.福登屋地代書中介
4.加拿大留學諮商,
5.經銷RO逆滲透淨水機,及喜瑞獨立筒床壂,及能量負離子遠紅外線週邊產品行銷廣告
6.整合資源新產品商標創設公司等六種流程
參.周圍生意談洽創設公司,
1.經營中新店北新路北新餐廳獨資780萬,
2.經營中新店北新路紫色素食餐廳獨資460萬,
3.台北投資北平路綠基直銷公司50萬,
.海外投資:
4.投資馬來西亞怡保工業區500萬,
5.投資夏威夷土地及投資移民案件等家產共約萬元台幣的家產家庭;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1033849 
跨界經驗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17262 關聯性經驗:1.機械工程管理2.理財資料整理3.環保產品開發4.保健美容食品開發5.資源整合新創,6.產品廣告行銷.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1381809 

人生非常美好;未來無限可能!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5493853 建立學校型養生,營生,行善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329682 平安喜樂,豐盛吉祥桃花源村;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5790406 請求幫忙以AI助父子女溝通聯繫!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237029 助成父子女四人再歡相聚,必銘記圖報社會公益!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307842     

敬祝 平安喜樂 豐盛吉祥 邊境更拓展 豐盛又祥和 alpineatks許登昭敬上 手機:0908006079:;0939-191-134 LINE:0908006079:台灣基隆市204015安樂區麥金號alpineatks@gmail.com ;drk_hsu@yahoo.ca ;加拿大移民(1991年12月18日報到);加拿大社會保險#729-111-039

你看待當下這個世界,一切都是你的化身,能夠深刻體悟到佛祖所講“萬物一體,眾生平等”的真正含義。如果你進入萬物一體,眾生平等一體世界,你能夠真正感受到,整個虛空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上自諸佛菩薩,下及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樹木華草、風雲雨霧,一切的一切……你能夠耳聞、目睹、身受,還有看不到、聽不到、那些真實存在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一個人一個念之所變現到此,有感而發:念念皆是一念,一念即是萬念,念念本無差別,無非是這一念最後引用金剛經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相都是你頓悟的通道,你無需執著這篇文章的文字,你只需要通過這篇文章來昇華你靈魂的純度,這篇文章才不負使命。願讀此文者,每一個人都能覺悟生命,達到天人合一至高境界,回歸自然,回歸生活,輕鬆自在Sadhguru(薩古魯):事實上,他們試著定義瑜伽但是在科學用語 他們稱之為量子糾纏

只是我們不稱它為糾纏 其間存在著量子相干性 2023年10月5日  #Sadhguru #薩古魯 #記憶 Sadhguru(薩古魯)回覆一個有關五大元素記憶的問題,並且解釋瑜伽對於量子力學的說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LiyjCJByU 看待當下這個世界,一切都是你的化身,能夠深刻體悟到佛祖所講“萬物一體,眾生平等”的真正含義。如果你進入萬物一體,眾生平等一體世界,你能夠真正感受到,整個虛空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上自諸佛菩薩,下及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樹木華草、風雲雨霧,一切的一切……你能夠耳聞、目睹、身受,還有看不到、聽不到、那些真實存在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一個人一個念之所變現到此,有感而發:念念皆是一念,一念即是萬念,念念本無差別,無非是這一念最後引用金剛經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請明白,你對於記憶的概念需要進化了現在你對於記憶的概念 直到最近,就只是你所記得的東西
但現在,你對於記憶的概念 變得比較科技導向最近你用「記憶」一詞,較多是指你的裝置 比用於你自身上還要多
你對於記憶的概念已經轉移 物件可以有記憶了100年前沒有人想過物件也可以有記憶,不是嗎?
只有活的生物能有記憶 物件怎麼可能有記憶呢?
但現在,物件有記憶了—— 他們擁有比你更多、更好的記憶力
所以,這是人類對記憶理解的巨大轉移
現在我們 談論水有記憶
為何要分段進行 —— 水、火、土、這個、那個的呢?讓我們更進一步來探討他們在用一個非常負面的詞彙
事實上,他們試著定義瑜伽
但是在科學用語他們稱之為量子糾纏量子糾纏的意思是 這裡有一個亞原子粒子
100萬光年之外有另一個亞原子粒子
你無法想像那是什麼 雖然那麼遠,但這兩個東西是相連的
他們無法解釋為什麼,好嗎?
「瑜伽」這個詞所指的就是這樣只是我們不稱它為糾纏 其間存在著量子相干性
這個宇宙、創造物、或是天地萬物 是完全相連的現在這發生在整個宇宙
這並不表示「這個聲音傳到宇宙的盡頭了嗎?」
不,不是像那樣 但他們是有關連的這裡沒有任何事是毫無關聯地發生著如果你發現了相關性 突然間,你對事情有著一定掌握
在瑜伽中,我們稱這為Pragna
Pragna 穿越得比光速還要快 因為它並不行進,它只是無處不在
就像......我在談論這個存在這個存在無法行進 —— 它無處不在 所以它不需要行進
你可以稱它為神性、稱它為神 稱它為存在、稱它為 Pragna或是你可以稱它為量子 但基本上因為它無處不在
看起來像是 各處都在發生一樣的事情這表示它從這裡去到那裡 又從那裡到了那裡嗎?不
它無處不在,所以它不需行進這也是存在的意義
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在這裡 所以無處可去
一切都在這裡 只要你願意,一切都在這裡
對於以分段方式活著的人來說......
分段的意思是,你得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 又從另一個到另一個
這是個比較好聽的說法 一般我都稱之為便秘
當生命以分段的方式發生 那就是個問題了因為你想把這個生命分成多少段呢?
因為生命的本質是這樣 如果你將它分成十億段它仍然不圓滿,整幅畫不完整
因為它全都在這裡 而不是分為1、2、3、4、5所以,如果水有記憶
石頭有記憶嗎?當然有
空氣有記憶嗎?當然有
但那聽起來荒謬 因為「空氣的記憶在哪裡呢?」
嗯......看,今天大家都在用手機
它不是電線連繫的,而是透過空氣穿越而來的 不是嗎?哈囉?
記憶透過空氣穿越。所以,空氣中有記憶嗎?
你們連這個問題也不應該再問我 因為你們全都在用那些應用程式
但與宇宙萬物相比,那仍舊是非常初淺的
不是說有什麼東西 由某地方走到某地方
而是無處可以行進
因為你所謂的「無處不在」與「無處」 並非兩個不一樣的概念「某地方」不存在,僅此而已 只有「無處不在」以及「無處」
「某地方」是個幻象:但是「某地方」是你現在唯一擁有的現實「無處不在」與「無處」 在你的體驗裡是個幻象,不是嗎?哈囉?
某個地方是現實 我在某個地方
我哪兒都不在?我無處不在? 這才是全部重點
「無處不在」與「無處」才是現實
「某地方」是個幻象
你看,現在你是「某人」。哈囉?
不是今天,100年後 你們所有人我早一點,但你們所有人在100年後
如果我們把你們全部埋在這裡 那就沒有「某人」了,只剩一座花園
哈囉?是不是?沒有「你的身體」和「我的身體」 有的只是一個土的身體
所以,其間的差別只在 你現在就意識到
還是等到發生時才意識到?物的
你要嘛與它合一,要嘛就不是 這並不是種想像
「我一直想著,我跟宇宙萬物是一體的」你會瘋掉的
但事情就是這樣
當它以體驗的方式發生時 是非凡的
當它在心理上發生時 你會瘋的
在心理上,如果你想著「我無處不在 我無處不在」你的問題就嚴重了
心理上、身體上 你在某個地方
但基本的現實就是這樣所以,這整個將其分段的過程然後說「喔,水有記憶,我們接受」
「那麼空氣有記憶嗎?火有記憶嗎?」
這是以鑰匙孔般狹隘的視野去看生命
如果你持續如此看待生命 如果你在這裡待上億萬年
你仍然只會知道宇宙的一小片 僅此而已沒有錯,但這是最沒效率的存在方式
因為我們對如何應用感興趣 而沒有興趣了解「我可以如何使用它?」需求導向
現今所有科學研究都是需求導向: 「我們可以如何使用它?
我們可以做什麼? 我可以製造一把新型槍來直接燒你而不浪費一顆子彈在你身上?」
我們正在試驗一堆這樣的事,對吧?哈囉?
現在他們發明了一種炸彈 在引爆之後
所有建築物都完好無損 只有人類會死
是的,因為那是頻率炸彈 只會殺死人類
建築物都會沒事 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看,當你想要佔領另一個國家
人民都死了,基礎建設還在 —— 這不是件好事嗎?
我們是需求導向的 問題就在這任何我們知曉的東西 我們都將以越來越狡詐的方式來利用
所以,當你是需求導向時,你得明白 有意無意地,你變得具有破壞性
「以需求為導向有錯嗎?」 如果你只是另一個生物,一點錯都沒有
如果你是一隻蚱蜢,一點錯都沒有 因為生物是需求導向的
但當你擁有這種程度的大腦活動時 但一旦你有這種水平大腦活動、
這種能力水平 如果你是需求導向
我們唯一會走向的就是破壞 沒有其他的可能
所以,當社會,或個人是需求導向時
他們沒有意識到在自己的時代 他們具有超強破壞性
因為需求並不是一條有終點的道路 它是一條無止盡的道路
存在就不是這樣,目的地就在這裡 你不必去任何地方
目的地就在這裡 並不是在光年之外
當一個亞原子粒子一個無腦的亞原子粒子 和另一個百萬光年外的粒子有關連性時
擁有這樣大腦袋的你 一定找得到其關聯性,不是嗎?
與宇宙中的一切 —— 這就是瑜伽
瑜伽的意思是融合 融合的意思是你與宇宙萬物是相連的
什麼都不必做,因為你已經配備齊全 而且就在這裡

只要學習如何使用這些配備 而不搞砸自己,僅此而已感恩大家

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的人生十二堂課 https://bit.ly/3f2Jtr1

生命解碼:啟航宇宙尋根之旅 https://bit.ly/2XpGhzj

道家思想。關於其它用法,請見「德 (消歧義)」。,首先是大道的法則規律,是大道賦予天地萬物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準則,是萬事萬物遵道而行的行為表現,以及唯道是從的品格素質。

漢語五行

字形本意[編輯]

「德」的字形由「心」、「彳」、「直(本作)」三個部件組成。「心」表示與情態、心境有關;「彳」表示與行走、行為有關;「直」,「值」(本作値)之本字,相遇相當之義。(洪頤煊《讀書叢錄》:「值本作直。」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彼此相遇相當曰古字例以直為值。」)「直」同時也是「德」原來的讀音,這通常意味著「直」(值)才是「」字的成義要件。字形本意為「心、行之所值」,是關於人們的心境、行為與什麼水準或什麼狀態相當的判斷。說某人具有某德就是說某人在某一評價空間中到達哪裡或站在哪裡,說某德(如清德、和德、上德、下德)什麼樣就是說到達相應位點的行動者的行為表現會是什麼樣。德字甲骨文作徝(從彳從直),金文作惪(從心從直)或德(從心從彳從直),字形的演變寓示人們在進行評價時的側重點的不同,最終寫定的「」字,「心」「彳」構件完整,似乎正寓示著一種綜合與折衷。(見廣西師大社《老子感悟》)

《老子》以德論道[編輯]

主條目:

老子生活時代,五德終始說盛行,所以多次用五行之「德」,來闡明他的萬物之「」。[1]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編輯]

老子用辨別事物的德,來描繪道的特性。他說,「從辨別德的角度,來觀察道是最恰如其分的。道在事物中,給人似存非存之感覺。反覆尋思後,其中有像;仔細掂量後,貨真價實;幽靜深奧,中有精髓;精髓傳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注重名譽,大家都用德辨別是非。我根據什麼辨別大家的品德?彼此彼此。」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帛書老子》為:「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惚。」。孔字在這裡是孔窺管見,一孔之見的意思。物字,本義是花牛,在這裡是花色,外觀、外貌的意思。孔見: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貌,唯恍唯惚www.laozi.ca) [2][3]

失道而後德[編輯]參見:仁義

老子五千言,論德在前,論道在後。老子開宗明義,明確的指出了德,仁,義,禮,做為行為準則的特點和實質: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理解這段話的難點在於德字的不同含義。

廣義的德,泛指行為準則和規範,行為表現以及品格素質。比如開車上班,通往目的地的路徑就是道交通規則做為車輛行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準則即是廣義的德。遵守交通規則,以交規為準則,按照交規行駛,即為不失德違反交規,搶道、超速、闖紅燈,即為失德,也就是缺乏遵守規則的品德,簡稱缺德。

上德和下德的德字,特指大道的法則,即遵行大道的行為準則。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以地的法則為法則,地以天的法則為法則,天以道的法則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也就是說,大道的法則是自然。自然,是遵道而行的行為準則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上」字,下面是一長橫,上面是一短橫。長橫表示基準線,短橫作為指事符號,表示事物所處位置高於基準線,在基準線之上。「下」字上面是一長橫,下面是一短橫。長橫是基準線,短橫作為指事符號,表示事物所處位置低於基準線,在基準線之下。

上德,意動用法,以德為上,以德為基準線,行為表現在基準線之上。也就是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基準線、行為準則和底線,所作所為不低於行為底線的標準

下德,與上德相對,不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底線和行為準則,行為表現低於自然法則的標準。

不德和不失德的德字,指一般行為規範。

不德,不以德為德,即不以一般行為規範的規定為行為準則。

不失德,即不違反一般行為規範的規定

有德和無德的字,特指唯道是從的品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底線,而不以一般行為規範的規定為行為準則,所以才具有唯道是從的品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不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底線,而以不違反一般行為規範的規定為行為準則,所以,雖然循規蹈矩,但並不具備唯道是從的品德。

大道為底線的人,像嬰兒一樣,一切順乎自然,自然而然,而不以任何行為規範為準則。例如,公園餵鳥是違背自然的行為。鳥兒可以不勞而獲,久而久之會喪失捕食能力,難以生存。以大道自然為底線的人,不會違背自然,無論有沒有不許餵鳥的規定都不會餵鳥。以大道為底線而不以規定為準則,所以才具有唯道是從的品德。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以一般行為規範為準則的人,不在乎是否違背自然,只在乎是否違反規定。有不許餵鳥的告示則不會餵鳥,否則想餵就喂。不以大道為底線,雖然不會違反規定,但並不具備唯道是從的品德。即「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以大道為準則,其行為表現的特徵是無為:無人為、無虛偽,純真自然,故而無所掩蓋隱瞞。無為:為字,古代與偽相通。無為即無偽。偽字主要有兩個含義:人為和虛假

1. 人為:任何事物都有其天然的形態和自然的運行規則,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人為,要求事物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變化,故而違背自然,拔苗助長,刻意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

無為即無人為:沒有出於主觀意願而違背自然的刻意作為。

2. 虛假:不純真,不誠實,不自然,自欺欺人。

無為即無虛假:無謊言,無隱瞞,無掩蓋,無偽裝。

  • 以大道為準則,無人為,無虛假,故而沒有什麼好偽裝的。是謂上德無偽,而無以偽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以仁為上,以仁愛為行為準則,其特徵是有人為而無虛假,故而無所偽裝。

  • 為之,與無為相對,意思是有出於主觀意願的刻意行為。然而,仁者的善行完全是出於愛心,並非裝模作樣,刻意表現仁慈,故而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沒有什麼好刻意偽裝的。
  •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欲人不知,絕非小惡。以仁愛為準則的人,會給乞丐施捨,並不考慮這種施捨在客觀上到底是幫助了乞丐還是造就了乞丐。真心的憐憫,並非裝給人看。而以大道自然為準則的人,會默默無聞的給慈善機構捐款捐物,卻不會對路邊的乞丐施以小恩小惠,就像不會在公園餵鳥一樣。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以義為上,以合情合理、公平正義為準則,有人為也有虛假,故而有所偽裝,刻意隱瞞掩蓋。

  • 義,是一個人為的主觀概念。合情合理、公平正當都是人的主觀認識,沒有客觀標準。而責任和義務,完全是人為規定的行為規範。
  • 義,講人情,但更重事理,強調負責任、盡義務。義,做為行為準則帶有輕微的強制性,主張應該這樣做,並非必須這樣做。仁者的善行全憑自願,而義者的義舉有不得已的成分,帶有一定程度的私心,有功利目的,動機不純,故而義者的行為不純粹,有真心的義舉,也有迫於行為規範的不得已而為之,也會有沽名釣譽的刻意表現甚至刻意偽裝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以禮為上,以禮法為行為準則,其行為特點是有迫不得已的刻意人為和虛假偽裝,如果言行不符合禮法的要求,會受到懲罰,為社會所不容。

  • 禮,是人為制定的一切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的統稱。禮,具有必須遵照執行的強制性。義者因趨利而守義,希望付出能夠得到回報。禮者為避害而守禮,裝模作樣,敷衍了事以免受責罰。
  • 莫之應也:不予響應者。
  • 攘臂而扔之:如法庭上,兩名武警一邊一個,抓住罪犯的胳膊,拖出法庭。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可見,背離了大道的自然法則之後,以人為的標準為準則:

喪失了自然無為的底線之後,以仁愛為準則;喪失了仁愛底線,而後以公平正義為準則;喪失了公平正義的底線,而後以制度、法規為準則。

  • 失道而後德的德字是指人為規定的行為規範。失,喪失,背離,違背。失道即背離了自然法則。
  • 失德而後仁的德字,指大道的自然法則,自然無為。
  • 老子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意思是:天地沒有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做草芥。如果天地把萬物都當做珍寶,那麼,萬物皆珍寶,這個世界也就沒有珍寶了,珍寶即草芥。天地間充滿了不可或缺的陽光空氣,任萬物自然生息,即「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天之道,無分親疏遠近,永恆不變的與人為善,利而不害,無區別對待。無親疏、無好惡、無偏愛、無情無義。

然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有思想感情,當大道的自然法則與人的情感和主觀意識相衝突的時候,人類選擇了後者,背離大道的自然法則而以人為的、自以為是的行為規範為準則,即 「失道而後德」 。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的跌倒爬起的過程。嬰兒學步,摔跟頭是正常的。然而,親生的寶寶摔倒,豈能袖手旁觀?猛撲上去抱起寶寶,在地上狠狠的跺兩腳,罵地壞,摔疼了我的寶寶。久而久之,孩子過度依賴父母,遇事怨天憂人,推卸責任。可是,順其自然,於心不忍,於是,背離自然無為而以仁愛為準則,即 「失德而後仁」 。

常言說:親戚有遠近,朋友有厚薄。人類實際上做不到一視同仁。孟子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聽起來十分華麗,可是,仁者最多給乞丐施捨一點散碎銀子,不會養老送終。人有好惡偏愛,難免厚此薄彼。一母生九子,遺產怎麼分?遇到具體利益,親是親,財是財,親兄弟明算帳,愛與不愛先放一邊,以公平合理為原則,即 「失仁而後義」 。

然而,天下沒有絕對的合情合理、公平公正。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按照風俗、規矩、規章制度、法律法規辦事,不容商量,強制執行,即「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禮法,只能使人表面上規規矩矩,並不能令人心悅誠服;只注重行為表現,不重視真誠可信。禮法的威懾迫使人不得不放棄真誠,弄虛作假以逃避懲罰。而缺乏誠信是一切混亂的根源,罪魁禍首。

仁義,貌似華麗,實際上是背離自然的開始,愚蠢至極,天下沒有比背離正道更為愚蠢的行為。

  • 忠:真誠,不虛假,不偽裝,不自欺,不欺人。
  • 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可信可靠。
  • 薄:輕視,不看重。
  • 前識者:指前面提到的,即排在禮之前的仁義。
  • 周朝初年,周公旦制定分封、宗法、禮樂制度。三百年後,平王東遷,西周滅亡,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天下大亂。
  • 周公建立的制度並沒有使周朝的天下千秋萬代,長治久安。孔子認為天下大亂的原因是禮崩樂壞,夢想回到周公的時代。
  • 而老子的看法恰恰相反,認為分封、宗法、禮樂制度本身存在嚴重問題。禮法,薄於忠信,並不能使人真心實意的遵行正道。
  • 一旦侯王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便無所顧忌,為所欲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制度約束,其實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產生新的問題。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占據,持守。其:指忠信。厚:指忠信之厚,即無為。無虛偽,無人為,故而厚於忠信,真誠可靠。薄,指禮法。
  • 居其實:其,指大道。實,指大道的實質,即大道的法則 – 自然。
  • 華:表面現象,流於形式,指仁義。
  • 去彼取此:在彼此之間做出選擇。其原則是居其厚、居其實而不居其薄、不居其華。即持守自然無為而不以仁、義、禮為準則。

比如,去朋友家吃飯,主人廚藝極差。當主人問味道怎麼樣的時候,有誰會像孩子一樣坦言相告呢?在誠實與禮貌之間,我們常常會做出最為愚蠢的選擇,放棄真誠而選擇禮貌。背離純真自然,是一切問題的總根源,愚蠢至極。

所以,大丈夫居忠信之厚,持守無為,以無人為、無虛偽、不違背自然為底線,而不以禮法的規定為準則;居大道之實,以純真自然為原則,而不以仁義為標準;故去彼,摒棄仁、義、禮;取此,奉行自然無為,與大道保持一致。

明道若昧,上德若谷[編輯]

老子認為對道的態度因人而異,不必勉強。但是,「夫唯道,善貸且成」。只有根據事物運行演化特性行事的人,才能上德若谷,心想事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5]

道生之,德畜之[編輯]

老子告訴世人玄德之道,即尊道而貴德,順其自然。他說,「道 - 事物的演化運行機制生於自然,德 - 事物的素質品質蓄積於自然,物 - 事物的形狀形成於自然,勢 - 事物的勢力範圍擴展於自然。 因此萬物無不遵守道而生存,無不珍藏德而繁衍。道之尊,德之貴,不是奉命而為,而是萬物自賓自化,順其自然。生存之道,繁衍之德;即,生長,發育;獨立,毒害;養護,覆亡。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幽遠常在之德。 [6]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7]

重積德則無不克,長生久視之道[編輯]

老子用「服田力嗇,乃亦有秋。」[8]的農夫,舉例說明積德之道。他說,「嗇提前選育良種,並根據天氣季節變化治人事天。早早積累經驗和良種,就是重積德之行為;重積德可以克服自然災害;能克服自然災害,就能沒有缺吃少穿的極端現象;沒有極端現象,可以有莊園;有莊園能落地生根,富足常在;是謂經驗豐富,繁榮長久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早服:黎明即起,服侍農田。重:重複的意思。重積德,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遵道而行。早服是日積月累的遵道而行,而不是一朝一夕的日出而作。www.laozi.ca 」[9][10]

道蒞天下,德交歸焉[編輯]

主條目:泛神論

老子認為,治理大國與烹飪小鮮時,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一樣。用道來體察治理天下,鬼、神和聖人都無法製造人間衝突。人間無衝突,治大國者才能德高望重。

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11]

善為道者,是謂玄德[編輯]

老子用「薔」說明積德之道後,又用古時「善為道者」的治國之策,來反對愚民政策。他說,「古之善為道者,不是靠灌輸自己的成見、令民眾明白道理,而是將以這種行為、斥為愚民政策。民之難治,是因為足智多謀的愚民政策太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道兩者的利害關係是𥡴式,常知𥡴式,是謂玄德。玄德深入人心,幽遠常在,與以智治國背道而馳,然後乃至大順。」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𥡴式。常知𥡴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12]

有德司契,天道無親[編輯]

老子忠告世人,有根有據,不偏不倚,才能被天下人接受。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13]

「開悟」是禪宗修行重點,其不只有頓漸之分,還有大中小等不同悟境,如禪宗所說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即是。如果就一般語彙來說,開悟可以是指一個人生命觀、價值意向和人生態度的改變轉化,然佛法的開悟若求其客觀性而言,理應以阿含教典所說的「斷三結」、「得法眼淨」等為準據。
開悟,不是一個了不起的事,我一直強調:有所感受、體會、發明、發現,都可叫開悟,可是悟並不是覺,假使覺是一個面,那麼悟就是點,要許多的點才能形成一個面;而覺呢?同樣是覺,以面來說,它還不是整體的覺。
如佛的覺。說覺有層次是這麼去分的,並不是到達羅漢就不是覺,羅漢也是覺的境界。
心理學家大衛·R·霍金斯 David R.Hawkins,將情緒帶給人的能量,分成了17個等級,排的最高的不是快樂,勇氣、真愛,而是開悟。
開悟這是一種無比強大的能量等級,不僅改變自己,甚至將直接影響整個人類的歷史進程。
所以許多人認為開悟,是一件超級困難的事。 是佛祖,老子,耶穌,這樣的人才能做到的。
但是啊,在曾今的天涯論壇中,卻出現過非常著名的神貼。 貼文的作者說,他就曾體驗過開悟帶來的神奇體驗。 而且他說,其實開悟根本沒有那麼的神秘,反而非常非常的簡單。
你想體驗佛祖,耶穌,老子的開悟嗎? 那等你看過這篇帖子,很有可能就將領會道開悟的秘密。 所以話不多說,我們就來看看,這個被很多人稱為神貼裡面,到底說了什麼!悟,在佛教中與「迷」相對,是佛教徒的修行目的,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見地,獲得「體驗性的智慧」。 在廣義上等同於菩提、覺悟、覺;在禪宗的語言文化裡,也可以說成開悟、證悟、悟入。 維基百科
佛法解惑 | 何謂「開悟」?悟和覺怎麼分別?「開悟」與「禪定」有什麼關係?
  

客問
何謂「開悟」?悟和覺怎麼分別?「開悟」與「禪定」有什麼關係?
師答
開悟,不是一個了不起的事,我一直強調:有所感受、體會、發明、發現,都可叫開悟,可是悟並不是覺,假使覺是一個面,那麼悟就是點,要許多的點才能形成一個面;而覺呢?同樣是覺,以面來說,它還不是整體的覺。佛法中講佛陀的覺是圓覺。圓覺就像個球狀的圓,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都沒有缺失了,而這覺是由許許多多平面的圓所組合;如將一圓西瓜切成片狀,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平面圓,不同的覺組合成圓的現象。刻意去分別作比喻,西瓜兩端的圓總是不大好,這有如聲聞乘羅漢相,但漸增到差不多大小處時就好比菩薩,一直到中間最高標準,整個組合起來,就可以完成一個整體的圓,如佛的覺。說覺有層次是這麼去分的,並不是到達羅漢就不是覺,羅漢也是覺的境界。而悟,則只是一種體會,一種發現,一種感受,如此而已。
悟與覺的距離還有一段,僅僅完成一些悟還不一定能達到覺的目的。一般講開悟,是針對禪的修養方法,譬如人有太多的感性,先要你能夠慢慢調和成理性點,如很感性的人慢慢增加了理性的修養,之間也是禪所完成的結果。像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為什麼一定要那麼計較、執著呢?計較、執著能否解決問題?這都是感受,也是你真正悟到了些什麽,可說是開悟。因此,悟不是了不起的事,常聽人說他開悟了,其實開悟也只是我想到、體會、發現些什麼,如此而已,真正要緊的是「覺」。
覺,在佛法中是要有很多的道理和方法才能完成。如從止觀方面可以完成覺,或者以禪來講,「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就是覺,不只是感受、體會而已。可以這麼說:悟,還只限於人能做得到的,依人的知識經驗可以達到,像我們平常談的聖人,他們也只是有修養,悟到了些什麽而已,並不表示他覺到了什麼。
禪是以「覺」為前提,是超越人而完成的現象。覺的層次最高可到達佛陀的覺,即是妙覺、圓覺,菩薩的覺到達八地以上的稱為等覺,即相等於佛陀的覺,此外,還有八地以下的覺及聲聞、緣覺的覺等不同的層次。覺是超越人最起碼的要求;如前所述,覺的形成是來自許許多多的悟,悟並不能突破人的,覺是已經突破、超越人的,像以前曾經講過的「勝解」,已進入覺的階段,如只是知解的話,最多只能說是悟而已。
「禪定」,是修養怎樣從悟提昇到覺的一些方法,因此,絕不是說我入定了就開悟了。我常講個笑話,寺門前的土地公一天到晚都在那裡入定,那不是覺。不亂就是定,可是為什麼不亂呢?真正有亂的時刻能做到不亂,這要有道理和方法來幫助,是慢慢修養而成,才叫定。不是一般所說的沉得住氣就是定,沉得住氣只是理性一點而已,太過於感性才沉不住氣,能沉得住氣就是理性,並不是定。
(選自白雲老禪師著作《解惑篇》)
開悟是什麼
禪門以「開悟」為第一,然開悟到底是什麼境界?眾生悟前、悟後究竟有何不同?開悟是否有客觀性可言?
《六祖壇經》說:「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等,開悟的強調屢屢可見。
「開悟」是禪宗修行重點,其不只有頓、漸之分,還有大、中、小等不同悟境,如禪宗所說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即是。如果就一般語彙來說,開悟可以是指一個人生命觀、價值意向和人生態度的改變轉化,然佛法的開悟若求其客觀性而言,理應以阿含教典所說的「斷三結」、「得法眼淨」等為準據。
佛法所說的見道、見四諦得初果「須陀洹」,相當的表述包括「斷三結」,其中「三結」(trīni sajyojanāni)首指薩迦耶見(satkāyadrsti),意即身見或我見,再者就是疑、戒禁取二見。如此之開悟能見法、知法、得法,經中稱之為「法眼淨」(dharmacaksu-viśuddha),如《阿含經》說「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得以觀見真理了無疑惑、了無障礙。
然禪宗開悟所指的「明心見性」,乃至「虛空粉碎,大地落沉」、「身心脫落」、「打破黑漆桶」等,是否對等於「斷三結」、「得法眼淨」、「證初果」等?──如果就禪宗「悟後起修」的說法,當和阿含所述有所差別,卻讓人容易把兩者畫上等號。
佛法的悟境和智證,主要涉及經驗的切身感受,固然是「從禪出教」,但如何判斷體驗內容的正確性?如何判別「定境」、「悟境」與「解脫境」等不同?如印順法師曾說:「有的修得初禪,自以為證初果﹔修得四禪,自以為得四果。自以為有修有證,究竟成辦的增上慢人,佛世也不少。」(《寶積經講記》頁240)
現今不少附佛外道的證悟宣示,或可以驗證此一現象。
因此強調經驗性開悟的優位性,仍必須審慎留意。如果著重自心體驗,而少了堅實的知見基礎,或者可靠的善知識帶領,很容易在身心特別的覺受下自以為是開悟。
相對於「唯證乃知」,「唯知乃證」應是更重要的。
所謂「唯知乃證」,意思是「唯有正知見的建立才能談得上開悟或證悟」,或者「唯證乃知」必須建立在「唯知乃證」的前提上,缺乏正確聞思知見的基礎少有真正的開悟。
這也符合《阿含經》「四預流支」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的修學次第,以及八正道「正見為首」的教示;在支架的聞思前提下,深入佛法的體驗修證,開悟解脫才成為可能,同時也避免誤入歧途的風險。

Derek Hsu

Sadhguru(薩古魯)回覆一個有關五大元素記憶🤯的問題,並且解釋瑜伽對於量子力學的說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LiyjCJByU 看待當下這個世界,一切都是你的化身,能夠深刻體悟到佛祖所講“萬物一體,眾生平等”的真正含義。如果你進入“萬物一體,眾生平等”一體世界,你能夠真正感受到,整個虛空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上自諸佛菩薩,下及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樹木華草、風雲雨霧,一切的一切……你能夠耳聞、目睹、身受,還有看不到、聽不到、那些真實存在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一個人一個念之所變現。到此,有感而發:念念皆是一念,一念即是萬念,念念本無差別,無非是這一念。最後引用金剛經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9934
 · 回覆 · 17週
開竅,與開悟之分?德呢?悟是禪宗修行重點;開悟有:頓,漸之分;只是一種:體會,發現,感受,釋疑,怡悅悟境有分:大,中,小等;根本沒那麼神秘,而是非常簡單! 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9934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18031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