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25 23:42:36瀏覽828|回應0|推薦2 | |
佛是人,人是佛;大乘佛教的一劑良藥,一劑強心針,而且是整個佛教自大乘佛教以來,佛教源遠流長,生機勃發的發動機: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沒有覺悟的佛!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5955116 比丘所應遵循的是戒,定,慧的三學次第,由戒開始,心意所應專注在道法並非在定中求神通,而是由定開慧,修習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解脫法門,而至涅槃;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5955116 佛教一再提醒五神通是不能得到解脫的,不是修行比丘所應追求的,比丘所應追求的是: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諦,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5955116 佛是人,人是佛;大乘佛教的一劑良藥,一劑強心針,而且是整個佛教自大乘佛教以來,佛教源遠流長,生機勃發的發動機: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沒有覺悟的佛!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5955116 法身是證顯真如的自性法體;真如法性無相,為何稱之為身呢?因祂是報身與應身所依的實性,所以取身的依止義,稱為身又稱法身佛,法佛,理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實佛,第一身,真身等;如來雖自證圓滿法性,然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為化益眾生故,而示現報身與應身!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5955116 佛陀的樣子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1.報身有色身可見,法身非有色身非無色身。地上菩薩所見的莊嚴色身是諸佛如來的應機示現。然而諸法都不離諸佛法身,所以法身可以說具足色相,但又沒有一定的色相,所以《金剛經》說:「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又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2.報身所見有別,法身如如不動。諸大菩薩因證悟階位的不同,所見的報身也有差別,《密經》說:有的見佛如須彌山高,有的見佛千百里長。但是法身湛然常住,沒有差別相。 3.報身的淨土中有三乘及諸天人等間雜其間,而法身的淨土唯佛乃能知之。 二、應身與報身的差別 1.應身隨類示現:《法華經‧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中所說的「身」指的就是應身。所以,天見如天,人見如人,畜生見如畜生,餓鬼見如餓鬼狀,在地獄示現地獄身。 2.應身不能受有無邊法樂:由於如來的應身隨類示現,所以不像報身那樣具有受用無邊法樂的相貌,例如:佛陀在人間應化,就有頭疼、背痛、受謗、食馬麥、金鎗刺腳、擲石出血等苦相,乃至示現入滅。
3.應身色相有限:凡夫二乘因為存有分別意識,因此只能見到應身的有限色相,而不能如地前菩薩那樣見到無量無邊的淨妙報身色相。凡夫所見的佛陀是丈六比丘相,而天人所見更為勝妙高大,但是都不是如實的知見。 參‧法身的相用 一、相 1.轉相:法身是轉去一切雜染後所顯現的真如本性。 2.白法所成相:法身具有修習六波羅蜜所成就的十種自在。
(1)壽自在:雖然已成就法身慧命,了無生死相,但是為了度脫有情,方便隨機示現壽相,而能生死自如。
(2)心自在:佛心清淨,不為境界所轉。
(3)眾具自在:資生物質不虞匱乏。 (4)業自在:如來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以身、口、意作利他之業,都能勝任無礙。 (5)生自在: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有情,而去住無礙。
(6)勝解自在:依自心觀想的勝解力,能變現萬物化益眾生。
(7)願自在:從事一切利他事業,都能滿足自己的心願。 (8)神力自在:能六根並用,自在無礙。 (9)智自在:在一切境界中,都能遍知一切法。 (10)法自在:能觀機逗教,以無量無邊法門利益一切眾生。 其中,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是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等布施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業自在與生自在是行持戒波羅蜜所圓滿成就;願自在是行精進波羅蜜所圓滿成就;勝解自在是行忍辱波羅蜜所圓滿成就;神力自在是行禪定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智自在與法自在是行般若波羅蜜圓滿所成。 3.空相:法身已證得一切空相。 (1)非有非無相:法身不是因緣合和的假有,所以說「非有」;法身是以真如為 體的實有,所以說「非無」。 (2)非有為非無為相:法身不是由業煩惱造作生起的,所以說「非有為」,法身 由大悲力,能示現佛土身相、來去起滅等有為相,所以說是「非無為」。 (3)非異非一相:從契入真如而言,三世諸佛,佛佛道同,所以說「非異」;法 身由無量的有情修習不同的加行所成就,所以說「非一」。 4.常住相:法身是出纏的如來藏,是我們本自具有的清淨佛性,所以湛然常住。 5.不可思議相:法身是自內圓證的境界,非妄心尋思所能想像,不是粗糙的語言所能表達。 二、究竟證得 十地以上的菩薩雖然斷結使(煩惱),證得少分法身,但是還未斷盡諸障,所以不能完全證得法身。只有佛陀不但斷除二惑,而且破除微細的根本無明,才能證得究竟法身。 三、眾德相應 如來法身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今舉其大者如次: 1.無諍智:阿羅漢的無諍智是消極的令人不起煩惱,如來的無諍智則更進一步積極的去調伏眾生的惑障。 2.四無礙解:如來以四種自在無礙的智解辯才化度眾生。 (1)法無礙解:善能契入正理。 (2)義無礙解:善能詮釋法義。 (3)詞無礙解:精通各種地方語言而無礙自在。 (4)辯無礙解:隨順正理而巧說無礙。 3.十力:如來證得實相後,具有十種智力,能說法度眾生,摧伏邪見,成辦諸事,自在無礙。 (1)處非處智力:處,是道理的意思。處非處智力,指如來知道一切因緣果報定相。 (2)業異熟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眾生三世因緣果報。 (3)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禪定的深淺次第。 (4)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5)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6)性智力:指佛陀遍知種種世間的性相。 (7)一切智處道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惡道、聖道所至處。 (8)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眾生過去世種種事。 (9)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眾生死生之時,以及未來受生之處。 (10)漏盡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漏盡與否。 4.四無所畏:指佛陀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懼畏的自信,所以能勇猛安穩。其中,前二者屬自身功德具足的無畏,後二者屬利益眾生的無畏。 (1)諸法現等覺無畏:了知諸法,所以能住於正見,無所怖畏屈伏。 (2)一切漏盡智無畏:斷盡一切煩惱,所以能攝伏外道,無有畏懼。 (3)說障法無畏:能闡示一切修道的障礙,而無懼於任何非難。 (4)說出道無畏:能宣說出離苦道的方法,而不畏外道指摘所說為非。 四、五種甚深 =諸佛法身難以用分別思惟去理解想像,以下列舉五種甚深法來描述法身的體用不可思議。 1.生住業住甚深:諸佛雖然已證得無生,但以慈心悲願故,隨眾生機感示現世間,所以安住於無住涅槃境界,以無生而生,無住而住,而成就一切利生事業。 2.安立數業甚深:諸佛應身時而受生六道,時而示入涅槃,是屬於不堅業。相對於應身的無常,諸佛報身恒於淨土中利樂地上菩薩,屬於堅業。諸佛所造作的業,無論是堅或是不堅,目的都在永恒利益無量無邊眾生。 3.斷蘊甚深:諸佛斷除有漏諸蘊,圓滿菩提,卻又能安立於諸蘊中利樂有情。 4.顯現甚深:諸佛法身遍滿世間,恒常示現說法。但是眾生為什麼不能時常見聞佛法呢?因為眾生罪垢深重,好比月影能現於一切江海河川,乃至一切容器水中,但是如果我們用破了的器皿盛水,當然不能見到月影。所以,愚痴眾生不能見佛真身,是因為自己的不健全,佛陀的大慈大悲是永不減失的。 5.涅槃甚深:諸佛隨緣應化世間,或現八相成道,或現入般涅槃,這些起起滅滅並非表示佛身的真起真滅,好比火焰的生起與熄滅,都不影響「火存在於世間」的事實。佛的法身常住世間,不會隨著應身的生死而消失。 肆‧結語 佛光如滿禪師與唐順宗之間問答的詩偈,最能說明佛身的不一不異。
唐順宗問如滿禪師: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回答道: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常思維,更勿生疑慮。 唐順宗聽後,心中仍有疑慮,於是又問道: 佛向王宮來,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再答道: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如虛空的法身了不可得,在世間的應身已示現入滅,在淨土的報身非凡夫肉眼所能見到,三皈依的「皈依佛」指的又是那一個佛呢?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說:「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自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 此名『清淨法身佛』。……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在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迴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 臨濟禪師說:「汝一念心上清淨光,是汝屋內法身佛;汝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汝屋內報身佛;汝一念心上差別光,是汝屋內應身佛。」 因此,我們切勿向外尋覓法身佛,也不用遠求報身佛,更不必傷感應身佛的入滅。我們應該珍惜當下,從本自具有的佛心佛性中去體現佛陀的樣子。 一、試述三身的定義。 二、試述三身的關係。 三、試列舉如來法身的功德。 四、試列舉五種甚深來描述法身的體用不可思議。 五、三皈依的「皈依佛」指的是那一個佛? 六、如何體現佛陀的樣子? 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沒有覺悟的佛!2020-12-06 佛歌108首昌樂法師講解《妙法蓮華經》第五十九課 印度佛陀年代,當時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兩大社會思潮,一個是印度的婆羅門教興起來了,所謂的外道興起來了,搶占我們的信衆、搶占我們的資源,我們要不要去努力奮發,就像現在的中國大地上,神教發展的速度比我們快。我們看上去傳統,看上去有資源,看上去信的人比較多,但是我們的凝聚力差,信的人素質偏低。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佛教對社會的服務能力不夠,這就導致了看上去是他們好,信他們的人多,而我們沒有,信我們的人很少。這樣的問題很嚴重,怎麼辦?沒有辦法,一定要努力。大乘佛教時期之後,我們小船不要了,上大船,沙縣小吃不吃了,滿漢全席。那就徹底改變這個風格。這是宗教方面。 還有一個就是,宗教中,從信仰入手進行心靈建設的一般是普通民衆,高層的社會精英人士,他們興起來的是哲學思潮,吸引了、吸走了大量的精英。如果一個學派、一個組織、一個文化,參與者都不是社會精英,而是社會中下甚至下層人士在那裡搗鼓的話,這個組織是沒有希望的。 所以,如何把社會精英再次吸納過來,參與到佛教的弘揚當中,這個就是當年社會的很大問題。最簡單的方法要使得佛學、使得佛教也具有哲學的底蘊。談玄說妙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反正我不先把你搞懂,先把你搞糊塗再說。搞懂你難,但是把你搞糊塗很容易。 搞糊塗就要談玄說妙,要有哲學的韻味。一個是要普及面大,一個要哲學的韻味,一個是要度度化更多的人,化解更多的衝突,自己有問題,社會有壓力,要突破這個瓶頸,用什麼方法來治?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是沒有用的。所謂那些傳統的佛教還在討論哪個戒律應該做到,哪個戒律需要斟酌,這個事情討論起來與整個佛教的改變是沒有作用的。 應該怎麼辦?應該會三歸一,不要討論什麼修行,要討論我們怎樣才能擰成一股繩。不就這麼回事,兄弟三個變一個嗎?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要解決這個問題,小病小痛,小毛病小藥是治不好的,非得大刀闊斧。這個大刀闊斧就是大乘佛教,從佛陀的本懷當中流露出來,這是《法華經》的一個根本。 思路是提出來了,是在火宅喻當中說,我們要整合一切能整合的力量,這是理論指導。怎麼樣能整合,我們怎麼能走到一起?要有一個普世的價值觀,每個人都能認同,每個人一聽到這個,像打了雞血一樣,是,就這個,太好了,一起干!一定要一個這樣的東西,簡單明了扼要容易做到,並且能激發個人的能量。 原來的中國它不是一個現代化國家,是小農耕社會,你住在這裡,他在那裡,是沒有凝聚力的,那時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該怎麼辦?我們凝聚起來,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要爲國家的統一把他們趕走,結果趕走了,中國後來變成了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要有個目標,要激發個人的能量。 佛教當年也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怎麼樣才能把這個破碎的、散落在社會各個階層的力量把它結合起來?既然我們要干成這個事,怎麼樣才能激發大家的能量?大家都學佛的,你們出個招,怎麼樣才能夠激發每個人的力量?大家一聽到這個就說,好,就得這麼幹! 在窮子喻當中,一個小孩老是討飯,討了一輩子,後來有人說你不要討飯,你這個是個金飯碗,就是這個東西。就是讓一個人覺得一下子就富有,讓一個人覺得活著原來撿了個大金元寶,這是大乘佛教最絕妙的一劑良藥,依然響徹在我們的上空,每個人耳熟能詳,這就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教導。 它普及到每一個人,最普世的,它能讓每個人發現自己的價值,它能夠讓每個人,再苦難讓人覺得,原來我也可以。這就是《法華經》當中說的,佛是覺悟了的衆生,我們是沒有覺悟的佛,這就是窮子喻的價值。它的價值就是,讓每個流落輪迴在世界的普通的凡人,覺得自己能看到成佛的希望,只要自己發大願。 不管你有沒有學佛,不管你有沒有學法,不管你修什麼法門,讓每個人都具有了力量,佛教的未來它就興起來。不管高層的人、精英分子、中層努力的、下層的,包括首陀羅這種奴隸,他們也覺得能成佛。 對一個底層的人來說,對一個基層的人來說,對一個流落街頭的人來說,你對他說,你是可以成佛的。真的嗎?真的!這就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爲什麼常常會被提起。它是大乘佛教的一劑良藥、一劑強心針,而且是整個佛教自大乘佛教以來,佛教源遠流長,生機勃發的發動機。 所以大乘佛教的殊勝與特勝是這兩點, 第一個就是在火宅喻當中所說的,要整合一切能整合的力量,大家放下知見,不要搞內耗,不要搞分歧,要搞統一,大家一起去建立淨土。 第二個就是,怎麼樣建立淨土?每個人去發現自己是可以成佛的,特別的重要。 所以在我們後來的功課當中,把八十八佛當成我們晚課必須要念的經文。爲什麼要念八十八個名字?因爲那八十八個人都成佛了,意味著我們是第八十九個,意味著我們是第1080個,意味著我們是第18000個,我們也將來成佛。 這就是暗含著讓大家看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具體的案例。你看,他們都成佛了,金光佛、普光佛,人家一看,這個佛太多了,而且背八十八佛這個事情,只能念熟了再背,背這個怎麼沒有一點邏輯,全是念人名,我做功課念人名幹什麼?念人的名字是他們已經成佛了,剩下我們怎麼樣才能成佛?這是窮子喻最重要的一個核心。 也就是,如果你學佛了,你有沒有能真正地行動起來,其中一個最核心的關鍵就是你想不想成佛?爲什麼這麼問?很多人說,沒有一個學佛的人不想成佛。其實有很多學佛的人不想成佛,爲什麼呢? 相關焦點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