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身究竟有多少呢?佛教的各宗各派,因立場不同,對佛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將佛身分為:法身,報身,應身三種。
2022/07/25 23:42:36瀏覽627|回應0|推薦2

佛是人,人是佛;大乘佛教的一劑良藥,一劑強心針,而且是整個佛教自大乘佛教以來,佛教源遠流長,生機勃發的發動機: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沒有覺悟的佛!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5955116

比丘所應遵循的是戒,定,慧的三學次第,由戒開始,心意所應專注在道法並非在定中求神通,而是由定開慧,修習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解脫法門,而至涅槃;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5955116

佛教一再提醒五神通是不能得到解脫的,不是修行比丘所應追求的,比丘所應追求的是: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諦,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5955116

佛是人,人是佛;大乘佛教的一劑良藥,一劑強心針,而且是整個佛教自大乘佛教以來,佛教源遠流長,生機勃發的發動機: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沒有覺悟的佛!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5955116

法身是證顯真如的自性法體;真如法性無相,為何稱之為身呢?因祂是報身與應身所依的實性,所以取身的依止義,稱為身又稱法身佛,法佛,理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實佛,第一身,真身等;如來雖自證圓滿法性,然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為化益眾生故,而示現報身與應身!https://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5955116

佛陀的樣子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壹‧三身的定義
經典上說,在廣大的宇宙中,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於娑婆世界說法度眾,其他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但如此,無量劫前即已證悟的正法明如來、龍種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駕慈航,現觀音、文殊等菩薩身,於成佛以來,遊諸國土,度脫群迷。佛力的不可思議,令人嘆為觀止!
而佛身究竟有多少呢?佛教的各宗各派,因立場不同,對佛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將佛身分為:法身,報身,應身三種。
一、法身
法身是證顯真如的自性法體。真如法性既然無相,為什麼稱之為「身」呢?因為它是報身與應身所依的實性,所以取身的依止義,稱之為「身」。又稱為法身佛、法佛、理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實佛、第一身、真身等。
如來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為化益眾生故,因而示現報身與應身。
二、報身
報身就是酬報如來因行所修集的福慧資糧而成就的莊嚴佛體,又作報佛、報身佛、第二身。因為具有下列兩種受用功能,所以也稱為受用身、受法樂佛、受樂報佛、食身。
1.自受用:即如來自身恒常受用無邊法樂,具有無邊的色相莊嚴,周遍法界而無為常住。
2.他受用:即如來雖然自證圓滿,為了化導十地以上的菩薩,所以由平等性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使諸大菩薩在清淨佛土以大乘法喜為食。
地前菩薩也能見到少分的如來報身,由於他們的業障較地上菩薩為多,所以只能由修所成慧所得的勝解力來悟解報身佛的依正莊嚴,但是不能親證,因此所見到的報身色相還是有分別相的。這就好比眼睛患了飛蚊症的愚痴人,以為真的有蚊蟲在空中亂飛,有智慧的人了解自己的病況,知道並非實有,雖然如此,他還是見到了飛蚊,表示還是有病在身。
證入初地的菩薩,因為惑障少,心清淨,所以自此以後所見的如來報身,一地比一地更為增勝微妙。
三、應身
應身就是如來為化導六道眾生,隨眾生機緣顯現的人格身,又稱應佛、應身佛、應化身、應化法身、化身。《法華經》說佛陀早已在塵點劫前成道,所以二千五百年前在人間從受胎到入滅的「八相成道」就是他的應身。八相是:
1.降兜率:佛陀由燃燈佛授記為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先住於兜率天的內院,經過四千歲,觀察娑婆世界教化的機緣。
2.入胎:在兜率內院住滿四千年後,即乘白象由天而降,由聖母摩耶夫人右脅而入胎。
3.誕生:在四月八日的豔陽天裡,於藍毘尼花園中降誕,降誕後即能行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4.出家:十九歲的時候,因感嘆世間無常,弱肉強食,而且人間多有不平現象,於是毅然騎馬踰城出家學道。
5.降魔:在修道的時候,內心有貪瞋煩惱的魔,外境有聲色貨利的魔。要征服魔軍的壓力,不為魔女所誘惑,需具有大雄、大智、大無畏的降魔精神。
6.成道:降魔以後,終於在十二月八日,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7.轉法輪:佛成道以後,於五十年中,講經說法,把真理弘遍人間,使法輪常轉於世。
8.涅槃: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日,教化因緣已滿,由動歸靜,於娑羅雙樹下進入涅槃。
應身為什麼不能如法身、報身那樣常住世間呢?
1.應身出世的目的在度脫有情,當機緣成熟的有情已令得解脫,未成熟的有情也種下得度的因緣時,應身的佛陀就證入涅槃。
2.為使有情眾生了知色身無常,因而欣慕如來常住法身故,應身佛示現入滅。
3.為使眾生尊重勤求甚深教法故,應身佛示現入滅。
4.為使眾生起稀有心故,應身佛示現入滅。
由上述四點,可以瞭解到諸佛的慈悲是多麼的偉大,即使是示現入滅,都是教化眾生的方便法門。
貳‧三身的關係
報身和應身都是依法身而起的相用,報身、應身法身之間各有差別如次:
一、報身與法身的差別

1.報身有色身可見,法身非有色身非無色身。地上菩薩所見的莊嚴色身是諸佛如來的應機示現。然而諸法都不離諸佛法身,所以法身可以說具足色相,但又沒有一定的色相,所以《金剛經》說:「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又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2.報身所見有別,法身如如不動。諸大菩薩因證悟階位的不同,所見的報身也有差別,《密經》說:有的見佛如須彌山高,有的見佛千百里長。但是法身湛然常住,沒有差別相。
3.報身的淨土中有三乘及諸天人等間雜其間,而法身的淨土唯佛乃能知之。
二、應身與報身的差別
1.應身隨類示現:《法華經‧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中所說的「身」指的就是應身。所以,天見如天,人見如人,畜生見如畜生,餓鬼見如餓鬼狀,在地獄示現地獄身。
2.應身不能受有無邊法樂:由於如來的應身隨類示現,所以不像報身那樣具有受用無邊法樂的相貌,例如:佛陀在人間應化,就有頭疼、背痛、受謗、食馬麥、金鎗刺腳、擲石出血等苦相,乃至示現入滅。
3.應身色相有限:凡夫二乘因為存有分別意識,因此只能見到應身的有限色相,而不能如地前菩薩那樣見到無量無邊的淨妙報身色相。凡夫所見的佛陀是丈六比丘相,而天人所見更為勝妙高大,但是都不是如實的知見。
參‧身的相用
一、相
1.轉相:法身是轉去一切雜染後所顯現的真如本性
2.白法所成相:法身具有修習六波羅蜜所成就的十種自在 
(1)壽自在:雖然已成就法身慧命,了無生死相,但是為了度脫有情,方便隨機示現壽相,而能生死自如。
(2)心自在:佛心清淨,不為境界所轉。
(3)眾具自在:資生物質不虞匱乏。
(4)業自在:如來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以身、口、意作利他之業,都能勝任無礙。 
(5)生自在: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有情,而去住無礙。  
(6)勝解自在:依自心觀想的勝解力,能變現萬物化益眾生。
(7)願自在:從事一切利他事業,都能滿足自己的心願。
(8)神力自在:能六根並用,自在無礙。
(9)智自在:在一切境界中,都能遍知一切法。
(10)法自在:能觀機逗教,以無量無邊法門利益一切眾生。

其中,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是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等布施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業自在與生自在是行持戒波羅蜜所圓滿成就;願自在是行精進波羅蜜所圓滿成就;勝解自在是行忍辱波羅蜜所圓滿成就;神力自在是行禪定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智自在與法自在是行般若波羅蜜圓滿所成。
3.空相:法身已證得一切空相。
(1)非有非無相:法身不是因緣合和的假有,所以說「非有」;法身是以真如為 體的實有,所以說「非無」。
(2)非有為非無為相:法身不是由業煩惱造作生起的,所以說「非有為」,法身 由大悲力,能示現佛土身相、來去起滅等有為相,所以說是「非無為」。
(3)非異非一相:從契入真如而言,三世諸佛,佛佛道同,所以說「非異」;法 身由無量的有情修習不同的加行所成就,所以說「非一」。
 
4.常住相:法身是出纏的如來藏,是我們本自具有的清淨佛性,所以湛然常住。
5.不可思議相:法身是自內圓證的境界,非妄心尋思所能想像,不是粗糙的語言所能表達。
二、究竟證得
十地以上的菩薩雖然斷結使(煩惱),證得少分法身,但是還未斷盡諸障,所以不能完全證得法身。只有佛陀不但斷除二惑,而且破除微細的根本無明,才能證得究竟法身。
三、眾德相應
如來法身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今舉其大者如次:
1.無諍智:阿羅漢的無諍智是消極的令人不起煩惱,如來的無諍智則更進一步積極的去調伏眾生的惑障。
2.四無礙解:如來以四種自在無礙的智解辯才化度眾生。
(1)法無礙解:善能契入正理。
(2)義無礙解:善能詮釋法義。
(3)詞無礙解:精通各種地方語言而無礙自在。
(4)辯無礙解:隨順正理而巧說無礙。
3.十力:如來證得實相後,具有十種智力,能說法度眾生,摧伏邪見,成辦諸事,自在無礙。
(1)處非處智力:處,是道理的意思。處非處智力,指如來知道一切因緣果報定相。
(2)業異熟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眾生三世因緣果報。
(3)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禪定的深淺次第。
(4)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5)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6)性智力:指佛陀遍知種種世間的性相。
(7)一切智處道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惡道、聖道所至處。
(8)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眾生過去世種種事。
(9)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眾生死生之時,以及未來受生之處。
(10)漏盡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漏盡與否。
4.四無所畏:指佛陀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懼畏的自信,所以能勇猛安穩。其中,前二者屬自身功德具足的無畏,後二者屬利益眾生的無畏。
(1)諸法現等覺無畏:了知諸法,所以能住於正見,無所怖畏屈伏。
(2)一切漏盡智無畏:斷盡一切煩惱,所以能攝伏外道,無有畏懼。
(3)說障法無畏:能闡示一切修道的障礙,而無懼於任何非難。
(4)說出道無畏:能宣說出離苦道的方法,而不畏外道指摘所說為非。
四、五種甚深
=諸佛法身難以用分別思惟去理解想像,以下列舉五種甚深法來描述法身的體用不可思議。
1.生住業住甚深:諸佛雖然已證得無生,但以慈心悲願故,隨眾生機感示現世間,所以安住於無住涅槃境界,以無生而生,無住而住,而成就一切利生事業。
2.安立數業甚深:諸佛應身時而受生六道,時而示入涅槃,是屬於不堅業。相對於應身的無常,諸佛報身恒於淨土中利樂地上菩薩,屬於堅業。諸佛所造作的業,無論是堅或是不堅,目的都在永恒利益無量無邊眾生。
3.斷蘊甚深:諸佛斷除有漏諸蘊,圓滿菩提,卻又能安立於諸蘊中利樂有情。
4.顯現甚深:諸佛法身遍滿世間,恒常示現說法。但是眾生為什麼不能時常見聞佛法呢?因為眾生罪垢深重,好比月影能現於一切江海河川,乃至一切容器水中,但是如果我們用破了的器皿盛水,當然不能見到月影。所以,愚痴眾生不能見佛真身,是因為自己的不健全,佛陀的大慈大悲是永不減失的。
5.涅槃甚深:諸佛隨緣應化世間,或現八相成道,或現入般涅槃,這些起起滅滅並非表示佛身的真起真滅,好比火焰的生起與熄滅,都不影響「火存在於世間」的事實。佛的法身常住世間,不會隨著應身的生死而消失。
肆‧結語
佛光如滿禪師與唐順宗之間問答的詩偈,最能說明佛身的不一不異。
唐順宗問如滿禪師: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回答道: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常思維,更勿生疑慮。
唐順宗聽後,心中仍有疑慮,於是又問道:
佛向王宮來,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再答道: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如虛空的法身了不可得,在世間的應身已示現入滅,在淨土的報身非凡夫肉眼所能見到,三皈依的「皈依佛」指的又是那一個佛呢?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說:「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自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
此名『清淨法身佛』。……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在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迴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
臨濟禪師說:「汝一念心上清淨光,是汝屋內法身佛;汝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汝屋內報身佛;汝一念心上差別光,是汝屋內應身佛。」

因此,我們切勿向外尋覓法身佛,也不用遠求報身佛,更不必傷感應身佛的入滅。我們應該珍惜當下,從本自具有的佛心佛性中去體現佛陀的樣子。
一、試述三身的定義。
二、試述三身的關係。
三、試列舉如來法身的功德。
四、試列舉五種甚深來描述法身的體用不可思議。
五、三皈依的「皈依佛」指的是那一個佛?
六、如何體現佛陀的樣子?

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沒有覺悟的佛!

2020-12-06 佛歌108首

昌樂法師講解《妙法蓮華經》第五十九課

印度佛陀年代,當時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兩大社會思潮,一個是印度的婆羅門教興起來了,所謂的外道興起來了,搶占我們的信衆、搶占我們的資源,我們要不要去努力奮發,就像現在的中國大地上,神教發展的速度比我們快。我們看上去傳統,看上去有資源,看上去信的人比較多,但是我們的凝聚力差,信的人素質偏低。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佛教對社會的服務能力不夠,這就導致了看上去是他們好,信他們的人多,而我們沒有,信我們的人很少。這樣的問題很嚴重,怎麼辦?沒有辦法,一定要努力。大乘佛教時期之後,我們小船不要了,上大船,沙縣小吃不吃了,滿漢全席。那就徹底改變這個風格。這是宗教方面。

還有一個就是,宗教中,從信仰入手進行心靈建設的一般是普通民衆,高層的社會精英人士,他們興起來的是哲學思潮,吸引了、吸走了大量的精英。如果一個學派、一個組織、一個文化,參與者都不是社會精英,而是社會中下甚至下層人士在那裡搗鼓的話,這個組織是沒有希望的。

所以,如何把社會精英再次吸納過來,參與到佛教的弘揚當中,這個就是當年社會的很大問題。最簡單的方法要使得佛學、使得佛教也具有哲學的底蘊。談玄說妙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反正我不先把你搞懂,先把你搞糊塗再說。搞懂你難,但是把你搞糊塗很容易。

搞糊塗就要談玄說妙,要有哲學的韻味。一個是要普及面大,一個要哲學的韻味,一個是要度度化更多的人,化解更多的衝突,自己有問題,社會有壓力,要突破這個瓶頸,用什麼方法來治?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是沒有用的。所謂那些傳統的佛教還在討論哪個戒律應該做到,哪個戒律需要斟酌,這個事情討論起來與整個佛教的改變是沒有作用的。

應該怎麼辦?應該會三歸一,不要討論什麼修行,要討論我們怎樣才能擰成一股繩。不就這麼回事,兄弟三個變一個嗎?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要解決這個問題,小病小痛,小毛病小藥是治不好的,非得大刀闊斧。這個大刀闊斧就是大乘佛教,從佛陀的本懷當中流露出來,這是《法華經》的一個根本。

思路是提出來了,是在火宅喻當中說,我們要整合一切能整合的力量,這是理論指導。怎麼樣能整合,我們怎麼能走到一起?要有一個普世的價值觀,每個人都能認同,每個人一聽到這個,像打了雞血一樣,是,就這個,太好了,一起干!一定要一個這樣的東西,簡單明了扼要容易做到,並且能激發個人的能量。

原來的中國它不是一個現代化國家,是小農耕社會,你住在這裡,他在那裡,是沒有凝聚力的,那時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該怎麼辦?我們凝聚起來,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要爲國家的統一把他們趕走,結果趕走了,中國後來變成了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要有個目標,要激發個人的能量。

佛教當年也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怎麼樣才能把這個破碎的、散落在社會各個階層的力量把它結合起來?既然我們要干成這個事,怎麼樣才能激發大家的能量?大家都學佛的,你們出個招,怎麼樣才能夠激發每個人的力量?大家一聽到這個就說,好,就得這麼幹!

在窮子喻當中,一個小孩老是討飯,討了一輩子,後來有人說你不要討飯,你這個是個金飯碗,就是這個東西。就是讓一個人覺得一下子就富有,讓一個人覺得活著原來撿了個大金元寶,這是大乘佛教最絕妙的一劑良藥,依然響徹在我們的上空,每個人耳熟能詳,這就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教導。

它普及到每一個人,最普世的,它能讓每個人發現自己的價值,它能夠讓每個人,再苦難讓人覺得,原來我也可以。這就是《法華經》當中說的,佛是覺悟了的衆生,我們是沒有覺悟的佛,這就是窮子喻的價值。它的價值就是,讓每個流落輪迴在世界的普通的凡人,覺得自己能看到成佛的希望,只要自己發大願。

不管你有沒有學佛,不管你有沒有學法,不管你修什麼法門,讓每個人都具有了力量,佛教的未來它就興起來。不管高層的人、精英分子、中層努力的、下層的,包括首陀羅這種奴隸,他們也覺得能成佛。

對一個底層的人來說,對一個基層的人來說,對一個流落街頭的人來說,你對他說,你是可以成佛的。真的嗎?真的!這就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爲什麼常常會被提起。它是大乘佛教的一劑良藥、一劑強心針,而且是整個佛教自大乘佛教以來,佛教源遠流長,生機勃發的發動機。

所以大乘佛教的殊勝與特勝是這兩點,

第一個就是在火宅喻當中所說的,要整合一切能整合的力量,大家放下知見,不要搞內耗,不要搞分歧,要搞統一,大家一起去建立淨土

第二個就是,怎麼樣建立淨土?每個人去發現自己是可以成佛的,特別的重要。

所以在我們後來的功課當中,把八十八佛當成我們晚課必須要念的經文。爲什麼要念八十八個名字?因爲那八十八個人都成佛了,意味著我們是第八十九個,意味著我們是第1080個,意味著我們是第18000個,我們也將來成佛。

這就是暗含著讓大家看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具體的案例。你看,他們都成佛了,金光佛、普光佛,人家一看,這個佛太多了,而且背八十八佛這個事情,只能念熟了再背,背這個怎麼沒有一點邏輯,全是念人名,我做功課念人名幹什麼?念人的名字是他們已經成佛了,剩下我們怎麼樣才能成佛?這是窮子喻最重要的一個核心。

也就是,如果你學佛了,你有沒有能真正地行動起來,其中一個最核心的關鍵就是你想不想成佛?爲什麼這麼問?很多人說,沒有一個學佛的人不想成佛。其實有很多學佛的人不想成佛,爲什麼呢?

相關焦點

  • 一心念佛,心心念佛,衆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了的衆生
    起初聽到這首偈子不明白,當時太年輕,所有事情都隨著自己的性子來,在娑婆欲界裡隨著衆生的習性,自己也沾染這些習性,按照指定的路徑去走。上學、念書、打工、掙錢、到了年齡結婚,養家餬口。這期間沾染了種種慾念,種種不好的習性,這顆心亂了,也更加迷茫了。
  • 「壇經」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
    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即是衆生成佛。——《壇經》衆生如果能夠覺悟到自身的佛性,那麼衆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被掩蓋或遮蔽 了.佛也就成爲衆生。能夠體悟自性的平等不二,沒有差異,那麼衆生即是佛;,心性若陰險,邪惡,那麼佛也就成了衆生。你們的心性如果也是這樣的陰險、邪惡,那麼就是 佛處在衆生之中;如果能夠懷著平和正直的心態,衆生也能夠成佛。
  • 佛字的含義,佛是大覺悟者,佛有怎樣的智慧與覺悟?
    與佛有緣這四個字,首先要理解這個佛字的含義。佛字是梵文佛陀耶翻譯成漢文音譯過來的一個簡稱字,它包含著智慧與覺悟的意思。人作爲地球上的萬物之靈,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證明了人類本能的智慧是站在金字塔尖端的。但是爲什麼別人能發明電腦,能發現暗物質,能發明無人機,而你卻發明發現不出來呢?這就是智慧的高低與覺悟的機遇環境。
  • 慈悲就是佛法,佛是目前法,我是佛,人人是佛,衆生是佛
    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就是【禪】,在生活中覺悟了就是【佛】,一定要覺悟生活中所處的一切境,一切時都是因妄想而存在的,並不是真實有的,有妄想就有生滅,沒有妄想就是不生不滅。有生滅是外道的法,不生不滅是長久正道的法,是佛法。前念生起妄想,當下就能放下就是覺悟,覺悟了心就清淨了,連妄想都沒有了,這樣就是徹見心地了。所以慈悲就是佛法。
  • 【佛門觀點】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
    佛不是神,不在天上,也不在寺廟裡,他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學佛就是學做人,佛法亦是種活法。 一名法師,前去一座寺廟講解佛經。待客僧捧上一杯茶招待法師。待客僧發現茶杯上有個小小的缺口,歉意地說道:「法師,很抱歉,杯子有個缺口。」 法師道:「缺口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杯子就是完好的。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不去計較,則每個人都是完美的人。」
  • 佛在菩提樹下覺悟後,說出一句話,影響了無數人!
    佛陀覺悟後,說了一句話,影響了無數人,也包括生活在今天的人。佛覺悟說,說了這樣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這樣一句話,影響了無數後世之人,這一句話當中,包含了兩層重要的意義。
  • 衆生皆佛,佛本無相,無相即爲衆生萬象
    佛教在我國的普及度很高,在很多人的心中,佛作爲一種神靈,他們擁有有求必應的法力。所以,很多人都把佛作爲實現願望的載體。也正因如此,在所有玉雕題材中,玉雕佛是銷量最高、受衆最廣的題材之一。翠趣兒無相佛翡翠無相佛,正是從佛教教義出發,以「衆生皆佛」的理念創作作品,不執著於佛,不執著於相。佛本無相,以衆生相爲其相,因爲衆生無量無邊,所以看到佛的相也是無量無邊,更因每一個衆生的境界不同,見到佛的相便不同。
  • 佛是覺悟,從迷惘中覺醒,悟出道理
    佛究竟是何方神聖?佛教的發源於印度。在東漢時傳入中國。「佛」這個字是從古印度語翻譯過來的,是覺悟的意思,即是從迷惘中覺醒,領悟出道理的意思。佛祖是心性清淨,覺悟的化身。阿彌陀佛平等正直、濟世爲懷的化身。觀音菩薩是慈悲的化身。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大勢至菩薩代表予人歡喜、樂善好施。
  • 《談一談覺悟》
    俗話說: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學習,再學習,就會有正智卓見,就會有感知,就會有知覺。一個覺悟的人,是一個心細如髮的人。並不是唯有佛是覺悟者,衆生皆有覺悟,只不過覺悟的清晰度,遠近不同罷了。一隻螞蟻的觸角十分靈敏,它也是覺者,它也是一樽佛。對於人來說,每個人都有覺悟,只是無心者不知而已。在日常生活中,人最明顯的覺悟是夢。
  • 衆生既然是佛,爲何又未成佛?
    我在曾在文章中說過「衆生是未來的佛,佛是過往的衆生」。結果這個觀點剛發表出去,就引來了很多網友的熱議。甚至還有一些網友私信問我,說既然衆生是佛,那爲何自己苦苦修行,修戒定慧三學,卻依舊遲遲不能成佛呢?佛雖然是衆生,是凡人,但他更是一個 「覺悟者」,因此佛家有言:「佛陀之覺者有三,其一正覺,對一切法相如實了覺;其二遍覺,自己有所覺悟,也要普法於衆生,讓衆生得道;其三圓覺,即要對世間萬般法門真理都能有深刻的覺悟,以達到自身修行圓滿的境界。」
  • 學佛要知道佛是誰,爲什麼稱爲「佛」,佛說的是什麼
    佛學經典也有許多,都是教導人們向善修福,更進一步教人離苦得樂的方法,在佛學的經典中基本上每一部經的經題都會「佛說」這兩個字,對於初學佛的朋友也許覺的就是很簡單的兩個字而已,潛意思的理解就是佛所說的,其實這也不錯,但是學佛就要學的明白,要知道佛是誰,爲什麼稱爲「佛」,佛說的是什麼,本文就和大家分享佛說這兩個字深一層的含義。
  • 佛經講,佛與衆生無二無別
    《觀無量壽佛經》講:阿彌陀佛代表十方諸佛,看到了阿彌陀佛,就是看到了十方諸佛。一切佛的應身,都是從法身里出來的,就是說一尊佛有無量無邊的應身佛,一切諸佛是無二無別的。《華嚴經》上講:「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從本性上講,一切衆生和諸佛是一樣的,因爲一切衆生也是從法身里出來的。若有一個衆生心地清淨,阿彌陀佛就顯現在他的心中。若有百千萬億個衆生心地清淨,阿彌陀佛就以百千萬億身,顯現在他們的心中。一樣的道理,只要水變清了,月亮映在水中的樣子才會清晰,只要衆生心地清淨了,才會看清心中的佛。
  • 如來佛是釋迦牟尼佛嗎?釋迦牟尼佛和如來佛之間的關係?
    如來佛是釋迦牟尼佛嗎?釋迦牟尼佛和如來佛之間的關係?相信長期信佛的學者都能明白釋迦牟尼和如來佛之間的關係,但是對於普羅大衆不同信仰的人們,對於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像往往分析不清!什麼是佛or佛陀?「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來,它代表了「覺悟」和「智慧」,因爲漢字和梵文:「弗」」相同,那爲什麼「弗」字還要加一個單人旁呢?因爲印度的釋迦牟尼人間王子,通過學道悟道成佛,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奇哉奇哉」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未徵得,衆生是沒有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的人,本質是一樣的。佛教創始人是誰?
  • 佛教:佛爲什麼不使用神通來度化衆生?
    據大乘經典的記載,佛是有神通的,不但有神通,而且佛的神通最大最圓滿。因爲佛本身已經圓滿的徹底的回歸了自性,得到了自性之中全部純淨純善的智慧與德能,但是佛卻從來不用神通度衆生,至少在佛經記載中,沒有見過他使用神通來度衆生的記錄。
  • 佛理智慧:爲什麼說衆生和佛是一樣的?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衆生和佛是一樣的,沒有區別,不是佛比我們多一分光明。但爲什麼現在與佛不同呢?是因爲我們的光明被妄想執著遮住了,發不出作用了。如果把妄想執著拿掉,就與佛一樣了。本來衆生與佛都一樣,瀟灑自在,無縛無脫。但因衆生迷於外相,執著不舍,爲物所困,不得自在。若能當下醒悟,一切色相皆我真心佛性所顯現,不可得,不可求,一放下,就悟了。
  • 佛教:覺悟的本質是什麼?
    已經不重要了,佛經沒有記載。那麼,佛陀所謂的開悟或覺悟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佛教中所講的覺悟,其本質是什麼呢?用佛的話說,所謂的覺悟,其本質就是自性的流露與顯現。爲什麼如此說呢?因爲佛講法講了四十九年,可是到了最後他卻說,自己「無法可說」不僅如此,佛還說他在四十九年當中並不曾度化過一位衆生。
  • 《天道》:衆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你的覺悟才有了價值
    當破解更高層次的思維密碼,當你打開之後,你所看到的就是覺悟!你的前途就在這裡,衆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你才有了價值!有時候會跟好友們討論賺錢,應該賺什麼錢:是賺割韭菜的錢,還是賺明心見性的錢?衆生沒有真理真相,他們只有好惡;只要是他們喜歡的,他們想要的,他們想得到的,他們自己就會把自己兜里的錢,乖乖的送給你,然後你再給他們所期望的就可以了至於你給他的,是不是他們所期望的;這個只有你自己知道!職場人士,能花1萬塊錢去聽一節某某大師的職場速成課。這個某某大師真的是大師嗎?
  • 印光法師:佛與衆生佛性雖同,而迷悟迥異
    而佛與衆生,心行受用,絕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則背塵合覺,衆生則背覺合塵。佛性雖同,而迷悟迥異。故致苦樂升沈,天淵懸殊也。若能詳察三因佛性之義,則無疑不破,無人不欲修習矣。三因者,正因、了因、緣因也。一、正因佛性,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諸佛所證真常之法身。此則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處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淨。
  • 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你覺悟的機緣
    我們大家對佛都有自己所謂的理解,學佛的人都自詡自己念佛、信佛。不單我們還有很多人也說自己是信佛的,包括民間的那些人和老太婆們也說自己信佛。關鍵是你知道信佛,信的哪個佛?佛還有好多種嗎?是的,佛在我們的意識形態里會展現各種各樣的形式。每個層面的衆生所依止的境界是他所信的佛。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當受持漏無漏法經,廣為人說。所以者何?義具足故,法具足故,梵行具足故,開發神通,正向涅槃2316c )
  • 為了有別於世俗五通,突顯漏盡通的重要性,並防止弟子耽溺於世俗五通而自足,沒有追求真正的解脫。佛教對神通在修行中的定位是很嚴謹的。《雜阿含經》卷四十三中云:
  • 若世界沒有衆生可度我們究竟能不能夠成佛?
    若世界沒有衆生我們究竟能不能夠成佛?(網絡摘取)洛桑陀美上師 每日法語 我們的幸福是衆生給的,成佛也是衆生給我們的,如果沒有衆生的話,我們是成不了佛的。所以幸福不是從佛菩薩那兒祈求來的,也不是衆生給我們的,因此能不能夠獲得究竟的幸福解脫,取決於我們是否有一顆覺悟的心。如果我們有一顆覺悟的心,那麼我們就已經走在了幸福的道路上。非想非非想定」。但佛陀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未見解脫生死之道,他認為「既生非想非非想處,報盡還入於生死」因此,得到四禪中的五神通是不相應於解脫之道,阿含經典中記載佛陀悟道之夜,在初夜、中夜分別證得宿命通、天眼通,但並沒有證得「心解脫」,尚未有證得解脫生死之道,直到後夜方證得「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一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真如[4] ,才真正證到了漏盡通,解脫生死輪迴的束縛。因此六神通中的重點,也是佛陀的孤發獨明,不共外道的神通是「漏盡通」

    可見梵行清淨,才能開發神通,然後正向涅槃。這正是佛家戒、定、慧三學的次第,神通居於中間屬於「定」的階段,並非最終目標,是修行的階段與過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云: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神足,彼亦當戒德具足。……若復比丘欲求天耳,……當念戒德具足。……若復比丘意欲求知眾生心意……當念戒德具足……若復比丘意欲求自憶宿世無數劫事……當念戒德具足。……若復比丘意欲求天眼……當念戒德具足。……若復比丘意欲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彼當念戒德具足2712a)

    由此可知要先修戒,使自身梵行清淨,才可以修六神通。戒是修定、慧的基礎,修定則是得慧的基礎。

     

    () 佛陀何以講神通

            由於佛陀曾親證五神通,擁有五神通的神奇法力,又知道五神通不相應於生死的解脫,唯有自己孤發獨證的「漏盡通」,才是真正的解脫。但佛陀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神通流行的時代,而婆羅門教更是一個多神教,「神通」或「幻力」( 魔術力,maya ),是其中心教義的一部分,做為一個批判婆羅門教,[5] 相對於婆羅門教是當時新興宗派的佛教,佛陀面對社會盛行的「神通」,不可能不回應,並且可能是最佳的宣教切入點,一個大眾皆有興趣的話題。但是用什麼態度回應?如何由言說之中,一方面證明自己有神通力,非但有神通力,且神力較外道高明,又怎能吸收外道成為佛教徒?又如何能吸引一般迷於神通的大眾?又如何使弟子對自己的修行力有信心?但在此之際,另一方面又要如何強調、彰顯自己所說的神通,有別於外道的神通,是真正的解脫道?如果沒有從「神通」這熱門話題為切入點,並且亮出自己的獨門特色,那麼做為「非正統」新興宗教的佛教,要在印度社會得到立足發展,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在四阿含中,佛陀曾說他三種宣教方式:

     ⑴神足示現教化:謂世尊顯現種種神通變化─「示現入禪定正受,陵虛至東方。……入火三昧,出種種火光,青、黃、赤、白、紅、頗梨色,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圓四方,亦復如是。」

     ⑵他心示現教化:謂顯示以他心通知曉聽法者的心意識,而隨機指導修行方法。

     ⑶教誡示現教化:謂用言語解說佛法。可見神通表演與講演結合,是釋迦當年說法的特點。

            因此可以說,佛陀宣揚教理的方式約採兩條路線並進的方式。一是以教誡說理的方式,來宣說佛陀自證自悟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道理,也就是引領眾生由理性思維的方式來接受佛教,這個部份的佛教是非常富有人文理性的色彩。

          另一則是用神通示現的方式,也就是運用神通能力來表演或溝通於眾生。由於神通是超乎一般尋常的力量,對於一般人來說是神秘不可企及的境界,因此展現神通意謂展示修行的特殊境界及效果,容易激發人對宗教信仰的信心,似較傾向於引領眾生由「信仰」的層面來接受佛教。在這個部份,佛教又富有神秘的信仰色彩。在這兩種宣教方式中,佛陀所看重的其實是相應於漏盡通的教誡方式。至於神足、他心是適應時代需要的宣教表演方式。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17595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