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靈制約
2005/07/04 00:57:48瀏覽462|回應3|推薦2

    早上看了電視上圓覺的講座,是東吳大學物理系陳國鎮教授所講的關於心靈制約。很巧的,下午無意中又看到了公視演講廳的中央大學洪蘭教授與中研院曾志朗院士所講的關於大腦的研究,把我之前的疑惑都給解開了。

    我曾看到一些精神異常的人的行為,感到遺憾,如果那是一種物理現象,應該可以從醫學上著手治療,但如果還有別的因素,就需要科學家的探討了。

    果真這一年的所學的都應用上了,從1990年以來,有了電腦的輔助,應用在科學研究上的成果,可說是突飛猛進。以前需要用人工和實體慢慢實驗出結果的科學研究,都因為電腦的繪圖、虛擬、運算功能得到進步非凡的成就。

    陳教授所提的全相論和信息波,和天文學的宇宙全相理論有相輔相成的道理,也就是心靈和宇宙一樣,都可以從全方位任一角度去看它,但又無法具體地描述它的範圍、大小。當我們的大腦各區域接收它所管轄範圍的訊號時,那些信息波也會全相地傳至心靈,只是心靈有時候會〞心不在焉〞,會選擇性地接收信息波,有時卻是被強迫性地接收,例如心靈感應;例如每天看同一個節目,就接受了節目裡的訊息;例如流行的衣著會愈看愈習慣。要如何擺脫心靈的制約?則是以佛學經文相對應,用心靈修練的方法,讓自己的心靈不為所動,那都是要靠靈修了。科學家們也証實,除了器質的大腦掌控人的行為以外,還有一種無形的心靈制約在掌控人的行為,因為他們在一些部份大腦受損的人,發現那部位所掌控的功能並沒有完全喪失,因為有心靈的存在,人就有了超乎大腦掌控範圍的功能。

    洪教授、曾院士從實質的腦部器官解釋了近代科學家的新發現。因為在1990年以前,必需等人死後的解剖才能研究出人類行為受大腦的影響,但之後有了電腦的幫助,科學家可以利用各種電子儀器做活人的偵測,甚至控制某一部份大腦活動,觀察其行為的變化,加上利用animal model的實驗成果,研究出男女果然天生就有不同的大腦結構,而且不同大小的腦容量未必代表智愚。如果多用大腦的某些功能,那些部位分佈的神經就會變粗,更靈活,而較少使用的功能部位,神經就會縮小,甚至消失。男女的情感、習性之不同,也是受自然的規律和荷爾蒙的分泌所影響,也就是先天的因素了。

    綜合三位教授的理論,已知人的行為是因為先天的基因構造加上後天生長過程的心靈制約所影響。物理的結構難免受到破壞或突變,而心靈的制約卻是受環境的信息波所牽引,人要掌控自己的因素,並不容易。所能做的唯有靠多讀書、多思考、多運用自己的肉體功能,才能強化自己的大腦,抵抗心靈的制約,做自己的主人。

   

    先天是老天爺給的命運,後天則是對命運的挑戰。曾教授說這只是人類對大腦的初步研究,還有更大的空間。人與動物的不同,是人類的前腦比動物多了一大塊,所以比動物多了文明,至於人應該和動物一樣維持自然的規律,或是受文明的約束,比如動物界的一夫多妻或人類自定的一夫一妻,就還有待探討。

    陳教授還說了一個大道理,有人問說常聽演講,是不是也是一種心靈制約?他說如果只是聽進去,就會是,如果自己經過思考整理,轉為自己的知識,就是自己的,不再受別人的心靈制約了。

    不過有形的物體可以驗證解釋,無形的心靈就很難說得明白了。科學論證也可能會不斷地被推翻,陳教授說得最好的是:人還是不要太細心、知道太多比較好,那對自己是一種困擾。

   

    我想,選擇自己所要的,足夠自己所需的,就夠了。臭皮囊總有使用期限的,時候到了,就什麼都可拋了。

   

    這麼說,人產生的情感是對方發出來的信息波嗎?為什麼會對一個曾經毫無感覺的人變得著迷?為什麼會無法割捨情感?為什麼會被心靈制約得無力抗拒?人是否知道自己所發的信息波?或是那是從何而來的信息波?為什麼冥冥中有那一股力量?有能力散發能量的人都是出於善意,或是也有邪惡的意念呢?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ice0630&aid=22764

 回應文章

隱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跟你對話,是很愉快的事。
2005/07/24 12:03

早就看見了你的回應,卻一直沒時間在做文字的交流。
跟你對話,其實是很愉快的事。因為,畢竟喜歡或是能思考這樣的領域的人。並不是多數人(特別是在娛樂主義暢行的網路時代),都願意去探索自己。

先天本能,有時也會因大量的逃避機因而改變。只需要一個潛在意願,時間或多或少可以抑制本能的成長。也許有些人就是不甘違背本能吧!也許就像我這種,我雖然曾因本能而苦煩,但終究是依賴這樣本能,因為唯有如此,我才能感覺自己真正存在,而不是社會微小不足道的千萬之一的肉體機械。

不管天性敏銳或是本能作為,終其一生過程裡,心靈制約或是反心靈制約的另一種制約,終究是一個變化體。每一個曾經的體悟或是確認,都會是隨機體;隨著經歷的衝擊、思索的沈澱,而不斷呈現新心貌。這個「變」的主體,其實才是一種生命的特質,也是讓每個生命之所以獨特的因素。尋找一個永恆不變的答案是愚蠢的,因為正確答案就是不斷變動中的那些當下。


愛麗思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先天的敏銳
2005/07/11 11:58
每個人與生俱來總有一些本能,知覺上的敏銳、思緒上的條理、行動上的敏捷,好像不是我們特意去培養,或是可以特意去遺忘的。我也曾惑於自己的本能讓自己增加很多困擾,有時甚至希望裝聾作啞,視而不見,或者讓自己渾沌一些,凡事不在意,這樣的人,好像都活得比較快樂。但想要背道而行時,就有點像削足適履,類虎不成反類犬了。不能壓抑天性,只有順其自然吧!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是天意吧!感覺敏銳的人,大概也比較容易被心靈制約吧!

隱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長嘆不已
2005/07/11 05:26

「人還是不要太細心、知道太多比較好,那對自己是一種困擾。」他真的.....說的.....讓我長嘆不已。


不過,一個人如果已經被心靈制約調教到人腦自動化的時候,想不細心、想不知道太多,可是很難很難的事。因為「擺脫心靈制約」已經成為本質時,想降低敏銳度,儼然是挑戰本性性格,這是人最難跨越的高欄(指挑戰制式本性)。

我從不知道有人在研究這個,如果早知道,也許...有些歲月就不會這樣在泥沼裡翻騰了。現在知道,似乎只剩下像似安慰獎的感受。

因為,我開始學習「反擺脫心靈制約」了。原因...正是因為陳教授說的最好的那一句。

人是一個「人」,而最像人的人,是不該無心靈制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