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8 14:05:26瀏覽2041|回應7|推薦116 | |
談到南京,我就不由得懷念起一位教過我們的老師。 唸中學時,我們的地理老師是老行伍出身,曾隨著國民黨軍隊轉戰南北,走過不少地方,也許因為讀萬卷書真的比不上行萬里路,後來從軍中退役,被安排到學校理直氣壯的擔任起地理老師,第一次上我們課時就露了一手,他老人家拿著粉筆,完全不斷線,一筆到底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完美無瑕的中國地圖 - 是秋海棠,不是老母雞哦 - 再慢慢地回首轉身澟然朝下一瞄,那副氣勢,臺下的小毛頭們無不一一折服。 直到月考地理考卷發下來,才稍稍露了餡,共二十考題,每題五分,竟然有人考了99分?原來有一道填充題是"中華民國有___省。",正確答案是35省(同志們別質疑,我們當年的課本真是這樣寫的),這位同學填34省,少一省所以扣一分 - 還樣給分情理兼顧,還蠻合乎邏輯的,不是嗎? 看來說行萬里路能勝過讀萬卷書,倒也未必盡然。 這位老師很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上課常常撈過界上起歷史課來,雖然多半是著墨在他參加抗日剿匪的史頁,但身為南京人,談最多的就是他自己經歷過的南京大屠殺,以及當年在這慘絕人寰悲劇中失去的親人....,也因此,長久以來想像中的南京,總是帶著淒風苦雨,在由蘇州前往南京的車途中,腦海裏不斷地浮現老師紅著眼眶的神情。 在中山陵走下巴士時,自己還沒有完全由回憶中走出來,看到眾多遊客在肅穆的牌坊下大聲喧嘩,追逐嬉鬧,甚至不管別人們在拍照片,大剌剌地搶入別人的鏡頭裏,還直著眼瞧人,一副老子就是這樣,你能拿我怎麼辦的德性!心裏還真有點不舒服,不過此刻畢竟不是在臺灣,也只有很識相地見怪不怪了。 中山陵藍瓦白牆,與臺北的中正紀念堂建築風格類似,都是以青天白日的藍白兩色為主題,位於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規模雖然不若中正紀念堂宏偉,也沒有儀隊衛兵秀表演,不過隨地勢起伏,登臨遠眺,坐鍾山,吞揚子,自有一番非凡氣象。 長長的登山石階共有392級,沿山麓迤邐而升,這392級石階是有典故的,象徵當時中華民國3億9千200萬的人口,國父的陵寢就屹立在山巔上,仰之彌高,肅穆而莊嚴 - 當然,在四周嘈雜的遊客中要營造出這樣的感動氣氛,是有一點兒強人所難。 我們隨著人羣魚貫進入陵寢,相較於巍峨的中正紀念堂,以花崗石為主體建築的陵寢雖不大,十餘米高的祭祀大廳看起來氣派恢宏,大堂中間是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坐像,差不多五米高的雕像神韻親切栩栩如生,可惜室內採光角度略為偏差有點減分。 祭祀大廳兩邊有兩道銅門,進門去就是為置放靈柩的墓室,圓形墓室的穹頂上是中國國民黨青天白日的黨徽,中央是長形下沉的墓穴,謁陵的人羣可圍繞白石欄桿俯視靈柩,靈柩上面是中山先生的漢玉臥像,對於能親謁這一代偉人,很難讓人按捺住心中的激動,我想如果當年的地理老師也在場,恐怕就像岳飛見到陷於北地的欽徽二帝,少不了君臣對泣一番了。 石獅子上的鬃毛,在文革時期遭受破壞,被紅衛兵一一敲掉,殊為可惜 離開中山陵後,行程安排的是從1968年開始通車的南京長江大橋,這座公路鐵路兩用的雙層橋樑,上層是四線的雙向公路,下層是兩線鐵路,對近代中國有著很不平凡的意義,施工當年正值中俄關係交惡,原本由俄方協建的大橋工程受到干擾,中方毅然全力以赴,從設計,施工到建材完全不假外人,克服諸多困難,費時近九年才完成,可以說,南京長江大橋的通車不僅拉近了南北兩岸,也建立了當時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 今天的中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強權,絕對有能力在長江建設更新穎,更堅固的跨江大橋,可是五十年前著手興建這座典雅的南京大橋時,仍處於蓽路藍縷的階段,幾乎是上下一心傾舉國之力才得以完成,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南京長江大橋的完成,所代表的意義絕不下於今日中國任何一件重大的國家建設。 我們站在大橋南端的紀念館頂樓,俯視黃昏斜陽下的這座大橋,忙碌的各型船舶不斷的在橋下穿梭,這些年來雖然改建的聲浪偶有所聞,但總是很快就在更強大的民意反對下弭於無形,顯而易見的,大部份人民對這座橋的情感仍是難以割捨,她的歷史性地位相信是無可取代的。 如果說參觀中山陵及南京長江大橋有帶給我們一些感動,那麼這些感動並沒有延續到下一個行程 - 秦淮河畔的夫子廟。 應該是太多的詩句詠嘆過秦淮河,讓我們抱著太浪漫的心懷來此夜遊,最膾炙人口的當然是唐朝詩人杜牧的著名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另外明末秦淮名妓的許多故事,像讓吳三桂冲冠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以及桃花扇的李香君,還有紅顏薄命的董小宛,在在都助長了我們旖旎的想像空間。 秦淮風月,不應是垂柳畫舫,綺窗繡簾,士子名妓流連觴詠其間嗎?
怎樣的景致才是自己想像中的秦淮風月?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期待,無論是晚唐或頹明,看到眼前的秦淮河風光,,"泊秦淮"中的落寞氛圍當然是無法身受了,反而同樣是杜牧的另一篇名作"阿房宮賦"中:"....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形容得比較貼近目下旖旎的五光十色。
相信南京市政府在整頓秦淮河兩岸一定用了不少心血,河堤旁夾峙著典型的仿古樓臺亭閣,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似乎只有紅色宮燈才能洋溢出中國味,五顏六色投射燈下浮晃的幻影,不曉得是為了烘襯出夜夜笙歌或民生富利的錯覺? 無以數計的河舫佔據了堤岸,看著大小畫舫劃過原本就不寬的河面,水痕扭曲了映在船下的光影,在這片擾亂人心的幻虛中,自己彷彿看到一個濃妝豔抹的唐裝歌女,貼著彎翹的假睫毛,塗上粉亮的藍眼影,嗲聲嗲氣地在小舟中,抱著琵琶叮叮咚咚唱起"後庭花"來了....。 秦淮風月?也許只能自喟吾生也晚矣,唉。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劉禹錫(唐詩人)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