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9 00:15:16瀏覽372|回應3|推薦6 | |
這幾年來我一直有兩個身份,一個叫艾柏特,另一個是現實生活中的我,關於前者的誕生與延續,要從2003年8月我到美國攻讀碩士說起,那個時候臉書的創辦人Mark Elliot Zuckerberg還只是哈佛大學的大二學生,當時臉書不如一個叫MySpace的系統來的流行,而我,是一個窮到不能再窮的留學生。 於是我靠著尋洋之南、躬耕之境開始網際間筆耕,什麼都寫,小說、散文與抱怨。 幾年過去了,現實中的我在幾年間走過好多的關卡,苦澀的清甜的,狂喜的掉淚的,最後在微微的平靜間上揚,回到台灣,我執起教鞭。 卅歲後,現實中的我,明顯感受老化的推力,儘管小心體重注意運動,工作的壓力和台灣的美食,都很難如我在美國時的那翻鐵打,凌晨三點爬起來慢跑,睡幾個小時後繼續跑,分不清呼吸還是喘氣的時候,我在異地用痛感確認自己的存在,只為了往那微透日光的顛峰攀爬著。 回台後現實生活的壓力不如求學時大,但繁瑣的細項,常讓自己覺得在職業中不斷被掏空,在一個常常淺碟卻又很難不熱鬧的島上被分心著,我漸漸褪去內省的本能,弔詭的是內省這工作,在我年輕的廿歲十年間,做得超頻繁。 懷念那具早熟的苦行僧。 於是過去這兩年間,寒暑假變成向內探索的契機,有趣的是每次這麼做,我都是回到艾柏特模式,用這樣的純粹打字可以不用被賦予酬勞的方式來洗滌自己的世俗性。 真的很感謝艾柏特與尋洋部落格,我會永永遠遠寫下去,學術與文學,左腦和右腦,咖啡和美酒,理想與天賦,就這樣,就這樣。
|
|
( 創作|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