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歌曲 樂器演奏 20首
從論語和其他有關材料可知,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顏回。從所見到的材料看,孔子對顏回從未有絲毫的批評。之所以如此,我看有下面幾個原因。一是顏回特別虛心,學習領悟孔子思想最到位。如對於仁的理解即是如此,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二是顏回安貧樂道的行為最符合孔子的要求,成為孔子為其他弟子樹立的楷模。三是顏回學習刻苦,最理解孔子的思想。下面我們從一些具體事情來看一看。
顏回字子淵,比孔子小30歲,魯國人,就住在曲阜。曲阜今日尚有顏回井,可以作為顏回當年住所的座標。顏回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意謂如果人人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恢復到禮治的要求,恪守各種典章制度,那麼,天下的百姓便都會歸向仁愛了。這是孔子對其政治思想最簡明扼要的解釋,也是他一生到處奔波所追求的理想目標。顏回所提問的問題均是有關人生與社會政治的關鍵問題,都是孔子所關注的,不像樊遲那樣問些種地的瑣事。
顏回
顏回道德修養好,能夠淨心求學而不旁思別騖,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安貧樂道。孔子曾高度評價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住在偏僻的胡同,大概就是現代的所謂貧民窟,非常貧窮,什麼傢俱都沒有,只有一個竹筒盛飯吃,一個水瓢舀水喝。別人都難以忍受這種貧苦,可是顏回依然不改他的樂觀態度,依然跟從孔子學習。
對於這一點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不慕名利,“無誘於勢利”,能夠坐得住冷板凳的堅韌態度是幹成大事業人所必須的,這一點對於後世有積極影響。另一方面,不懂理家,連社會中等水準都不能達到,連溫飽都有問題,還空言什麼大道理,則顯得迂腐甚至有些愚蠢。這對於後世一些讀書人一旦科場失意,便窮困潦倒,成為孔乙己似的人物,消極影響也很大。
顏回沉默寡言,乍看好像有些愚笨,孔子就說:“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華書局版第7冊2187頁)看來孔子也曾懷疑過顏回的智力,覺得他有些愚笨。但講完課回去一琢磨顏回私下裡問的問題,亦有許多足以啟發自己思考的地方,因此才肯定地說,顏回並不愚笨。孔子還說:“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可見顏回非常勤奮用功,這樣的學生所有的老師都喜歡。
顏回對於功名利祿的淡漠情懷最符合孔子的心理,故孔子曾深有感觸地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意謂國君重用我,我就出仕貢獻才智;如果不重用我,那麼就隱居起來,只有我和你有這種想法和德行啊!
顏回最能理解孔子的心思,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便可以看出前文所提孔子三大弟子子路、子貢和顏回的性格,也可看出孔子為什麼特別喜歡顏回的緣故。故事很生動,為保持原貌,錄出這段文字的原文: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
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如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如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而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爾志頒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如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史記•孔子世家》卷四十七)
由於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楚國想要聘請孔子,結果給孔子帶來災難,陳國和蔡國的一些大臣出兵包圍孔子,使孔子陷於極其艱難的境地,乃至於斷絕了糧食。弟子們都很著急,孔子怕弟子慌亂,便依舊彈琴以安穩人心。為摸清弟子的想法和教育他們,同時也可瞭解弟子們對這種特殊情況的認識,孔子先後找子路、子貢和顏回談話,問話的內容完全一致,但三人的回答卻不同。子路的意思是說,咱們遭遇這樣的窘境,是否老師的仁和智未達到最高程度,還有一定問題。因此遭到孔子的反駁。子貢的意思是說老師的道肯定是對的,是至高無上的,但社會現實如此,咱們能否適當靈活一點,來遷就一下世俗之情。同樣遭到孔子的批評。認為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不能屈服,不能以原則作交易來換取社會的容納。顏回的回答即肯定了孔子的偉大,同時也說出一句最具哲理而又有獨到見解的話:“不容然後見君子。”其實這是孔子天下有道,窮則恥辱,天下無道,達則恥辱之觀點的自然生髮。而當時正處在天下無道之時,君子不被社會所容便是自然而然的。而在不被社會所容的情況下還能夠堅持真理,堅持正義,堅持道,這才是真正的大君子。所以顏回的話並非是討好孔子,而是對孔子一貫思想理解後的判斷。因此孔子說“回也不愚”,此事便是十足的證明。
孔子雖然對顏回最滿意,最放心,最喜歡,但也有險些發生誤會的時候。《呂氏春秋》(任數篇)記載這樣一個小故事: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飲之。”孔子曰:“信也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故不易矣。”(《諸子集成》第6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203-205)
孔子在陳蔡之時斷糧數日,顏回好容易要點米回來煮飯吃。孔子在屋裡睡覺,飯將要熟的時候,孔子偶然看見顏回用手扣飯鍋裡的飯吃了一口。不一會兒飯熟,顏回端進來請孔子吃,孔子假裝剛才沒看見,起來說:“我剛才夢見先君,故在吃飯前先要祭奠一下。但食品要特別乾淨然後才行。”顏回非常忠誠老實,便說:“那可不行。剛才有個煤灰飄到鍋裡,我用手扣出來,扔了可惜,就吃了。”孔子非常感慨,說道:“最可信的是眼睛,然而眼睛也不可信。所依靠的是心,而心也不足以值得信任。弟子們記住:瞭解一個人真是太不容易啦!”如果孔子不故意說那番話,顏回也不會把吃飯的真相說出來,因為實在沒有那個必要。那樣,孔子恐怕就會終生懷疑顏回曾經偷著吃了一口飯,雖非大問題,但也不太光彩。可見人太容易被誤會了。
顏回身體不好,29歲時已經滿頭白髮。死得較早,可能是孔子困于陳蔡回國後不久就死了。孔子哭得很傷心,說:“自從我有顏回之後,弟子門人對我更親了。”可見顏回很有凝聚力,對老師特別尊敬。其後,魯哀公問孔子弟子中誰最愛好學習。孔子說:“有個叫顏回的好學,不遷怒於別人,同樣的錯誤絕不犯第二次。不幸他早亡。現在則沒有了。”
可能是孔子對顏回偏愛的緣故,顏回死時,顏回的父親顏路因為家貧,請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送葬。孔子沒有答應,並說自己的兒子孔鯉死時也是有棺無槨。自己是下大夫,不能沒有車。
顏回死,門人提出要厚葬,孔子不同意。結果門人還是厚葬了。孔子說:“顏回把我當父親對待,可我卻沒有把他當兒子對待啊!可這不是我啊,是學生們啊!”孔子可能是內心有些矛盾。因為父親在,兒子則不當厚葬,孔子兒子孔鯉死就是薄葬。此事可看出孔子重視人之本生,主張薄葬的觀點。
資料引用自:孔子百科 http://kongzi.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