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可憐的貓狗
2013/12/26 10:51:27瀏覽31|回應0|推薦0
可憐的貓狗
看到這篇文章,使我有以下感觸:

台灣人對寵物的喜愛與棄養,是相對的,這是一個難解的現象與民族性,已可以寫成一個論文來研究評析與論述,
流浪貓狗流竄大街小巷,或荒山野地,已形成台灣街角一景.
而對牠們安樂死的處理,幾乎已達99.92%,
反觀黃色小鴨在台灣造成的漩風,相較對自家寵物《愛之欲生,惡之欲死》,寧愛塑膠不愛生命的虛偽,
使我再次陷入了對自己國家之愛的分裂、困惑與失望-----------

6488分之6483 【聯合報╱黑白集】 2013.12.09 03:43 am

六四八八分之六四八三,這不是繞口令,亦非算術問題。這是新聞報導屏東縣府去年收容流浪動物的安樂死比例,用除法的答案是「處死率」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二;用減法則是六千多隻當中只有五隻留存活口。「收容所」的名稱,直接叫做「動物墳場」,更貼切一點吧?

最近因「十二夜」紀錄片,引發民眾關切流浪動物問題。這部電影的回響,無法用票房數字來顯現,因為許多熟知台灣流浪貓狗命運的人,根本沒有勇氣踏進戲院去觀看這部電影。

但我們還是該強迫自己去直視殘酷事實,問一問:當面對生命議題,為何台灣竟然是這樣一個殘酷社會?根據農委會資料,過去五年內台灣共處決三十七萬隻流浪貓狗。喜歡看日本節目「寵物當家」的人,看過「再見可魯」、「忠犬小八」而感動不已的人,想一想,那三十七萬隻被處死的貓狗,哪一隻不曾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如果給個活下去的機會,哪一隻不是像雅夫和大介、像可魯和小八那麼可愛?

流浪動物的問題,不能只停留在「愛牠就不要棄養牠」的口號。技術層面,當然要繼續改善收容所環境、提高認養率、取締養殖場、絕育代替撲殺等等,努力的目標是像日本因公務員的愛心而做到地方收容所「零安樂死」的紀錄。

但核心概念還是在於:我們要怎麼教導下一代愛護生命?怎麼向社會推廣生命教育?一隻圓仔,甚至一隻塑膠的黃色小鴨,都號稱給苦悶社會帶來療癒效果;那五年裡撲殺的三十七萬條生命,卻消失於無聲無息。這種數字,不正是和「看見台灣」裡的殘破山河一般,值得台灣人自問:我們對這塊土地做了什麼事?愛台灣,想要讓台灣變好,就別迴避這個問題!

【2013/12/09 聯合報】@ http://udn.com/
收回讚 ·  · 推廣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fushing2009&aid=1015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