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30 20:38:28瀏覽2714|回應0|推薦0 | |
導演William Wyler繼「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1953),再次與Gregory Peck合作,邀請Jean Simmons、Carroll Baker、Charlton Heston、Burl Ives、Charles Bickford、Chuck Connors共同完成大西部文藝片,攝影、構圖、配樂、演員氣質,及劇情推展,皆一流等級。 小時候還沒看這部電影前,就對主題曲耳熟能詳,也因此對本片非常嚮往,直到1980年代初期,中視星期假日晚上八點播出,終有機會看到本片,那時家裡不僅備有錄影機,不少名片我還用錄音機錄下聲音,像聽廣播劇一樣不斷重溫,其中聽最多有兩部,本片是其一,另一是Audrey Hepburn、Albert Finney合演「儷人行」(Two for the Road,1967),直到現在,對片中音樂、對白、甚至演員口音,都非常熟悉。 而本片Gregory Peck以理性化解衝突的紳士形象,更加深我年少時對他的崇拜,無論如何,這是我成長記憶深刻的一部名作,遠超過他奧斯卡得獎作「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 美東船長James McKay(Gregory Peck)來到西部,預備與富家千金Patricia Terrill(Carroll Baker)履行婚約,置身準岳父Henry Terrill(Charles Bickford)與另一大地主Rufus Hannassey(Burl Ives)世仇之間,認識未婚妻好友Julie Maragon(Jean Simmons),也被暗戀Patricia多年的牧場工頭Steve Leech(Charlton Heston)嘲弄與敵視。 James出身美東富裕家庭,從成長到商船工作經歷,見多識廣,並非弱不禁風白面書生,即使初來乍到西部牧場,周旋粗獷人事時地,亦未暈頭轉向,面對內外劍拔弩張,憑其智慧與膽識,當然,還有財力,先行說服Julie轉讓水源地,回頭理性堅決解除婚約,繼以單挑瞧不起他的Steve Leech且令其服氣,再讓兩家族老頑固紛爭落幕,最後與Julie攜手未來。 先說本片最有名的配樂,Jerome Moross(1913-1983)唯一一次提名奧斯卡獎(輸給「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8)Dimitri Tiomkin),既有澎湃氣勢,又有文藝氣質,為影片開場馬車輪轉動特寫,及男主角Gregory Peck黎明即起折服牧場開闊視野,加分甚多,亦留名影史。 導演William Wyler(1902-1981)敘事工整,不見廢筆,以致歷來作品俱是格調,甚或磅薄史詩,本片是他與Gregory Peck共同製作,旨在述明和平為處事之本,片長將近2小時45分,取景用心,畫面遼遠廣闊,整體質地優雅高尚難以言喻。 戲中男主角Gregory Peck來自文明東岸,始終倡導不以武力解決問題,對故步自封井底觀天的西部地主,實不苟同。但從頭至尾保持風度,最後亦順利達成理想,的確比多數硬碰硬的西部江湖片,來得溫文有禮,有思想見地。 現實生活Peck出身美國加州,偏向自由主義,反越戰、一度不喜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1980年代更走訪中國大陸,他對政治的思維,離台灣其實很遠的,雖然他所有作品都深受台灣影迷支持,尤以「錦繡大地」(The Big Country,1958)、「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1961)、「麥克阿瑟」(MacArthur,1977)為最。 全片最有戲味快意恩仇的還是Burl Ives(1905-1995),獨獲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殊榮,造型硬朗有起碼江湖道義。但兒子(Chuck Connors)不成材又膽小如鼠,逼爸爸不得不大義滅親。而死對頭Charles Bickford軍人退伍,人稱「少校」(Major),富甲一方,往來達官顯貴,其實強勢威逼得理不饒人。但最後峽谷對決,雙雄都是男子漢,扛起所有恩怨,不殃及無辜。 這兩大頑固仇敵角色,讓人聯想到「笑傲江湖」任我行、岳不群,相信本片有給金庸靈感,而李行導演1972年作品「風從那裡來」,柯俊雄、唐寶雲、歐威主演,角色骨架取材本片。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