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17 19:47:21瀏覽1064|回應0|推薦0 | |
Gregory Peck第三度提名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演一個鰥夫作家,受紐約雜誌社邀聘,撰寫美國社會歧視猶太人報導,為深入揭露真相,對外宣稱自己是猶太人,真實感受各種明示暗示不公平對待,甚至波及兒子、寡母受歧視,也造成他與女朋友一再衝突。 本片是探討猶太種族歧視先驅作,就當時社會批判性,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導演(Elia Kazan)、女配角(Celeste Holm),同時提名男女主配角(Gregory Peck、Dorothy McGuire、Anne Revere)、編劇、剪輯,應是時勢造英雄,然就觀影樂趣而言,除男主角Gregory Peck非常英俊外,實無太多吸引力。 看這片很累的就是,男主角太有正義感,以致盯著每個人對猶太人反應,對方稍有不作為,在他看來就是姑息反猶太情結,立刻發脾氣教訓人,跟刺蝟一樣,這也是電影沉悶之處,不斷長篇陳述所謂正確觀念,不虛心受教就起衝突,男女主角談戀愛也是這樣公式推演,男的動不動生氣,然後和好,週而復始,其實看得沒甚麼感覺,更無浪漫化學作用可言。 這片看似仗義執言,其實深度有限,反正就是卯足勁要每個人承認有種族偏見是不對的,更不應默默遵守君子協定(Gentlemen's agreement),悄然設限排斥非我族類,但是否可以這樣執意推己及人,像結局那樣突然間每個結都打開了,我覺編導小看人性偏執面。 好在Gregory Peck真是非常英俊好看,就因為他演男主角才讓人有興趣看下去,由他出任捍衛公平正義的青年作家,無可言喻博人好感,可惜這角色太過刻版,戀愛戲也不吸引人,據說導演Elia Kazan對Peck表演失望,但Peck也不見得認同導演要求,比方說「捶打牆壁動作」,這動作至少有兩次,其一是男主角跟媽媽抱怨寫作無從下筆不斷碰壁;其二是男主角跟女友起爭執離開,怒氣未消,用拳頭擊電梯紐。若看多Peck其他作品,不難結論Peck應該不習慣這些情緒性動作,當然演導二人也沒再合作過。 倒是John Garfield(1913-1952)演男主角猶太裔摯友,角色刻意溫和低調,即使片中聚餐時被屈辱,憤而起身揪對方領口,也是點到為止,有別他過往俊朗不羈銀幕形象,本片是他名作之一,此後他受「清共」影響,事業走下坡,再難有施展長才演出機會。 不過,全片最吸引我的是Gregory Peck與當時童星Dean Stockwell(1936-)父子對手戲,年方11歲的Dean Stockwell天真自然,喜怒哀樂不覺造作。後來成為職業演員正反派都能勝任,印象最深是「烏龍密探擺黑幫」(Married to the Mob,1988),他演怕老婆的黑道老大,表情聲音非常有趣,提名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1990年代中視播影集「時空怪客」(Quantum Leap,1989-1993),他適時的出現,亦總有畫龍點睛之妙。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