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普提心
2017/08/04 09:16:32瀏覽226|回應0|推薦1

 普提心

 

早上要上班一位大德問我’您寫那麼多文章,可以寫寫“普提心”

我說寫五花八門,風花雪月,我可以隨意掰,佛法聽很多,可不記得

自己身體也不健康 ‘’不配多說 ‘’

偶爾聽 淨空師父在電視上電腦上聽到幾句拿來分享,如有需要更正,請留言謝

謝各位師兄師姐,多多指教

菩提心{即是佛}故名為菩提, 覺智慧  清淨 無垢  [般若是智慧]

念佛是為虛空法界一切衆生而念,這個是菩提,也可説是慈悲心  

簡單回答    飛燕筆                                                                          

 

詳細説明請參考下面

大師-講解

要說明「發菩提心」當先明菩提是何義,菩提者梵文稱為bodhi,意譯為覺者,乃斷絕世間煩惱法而成就涅槃之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等,故菩提有三種---有阿羅漢菩提、有辟支佛菩提、有佛菩提。何以無菩薩菩提?菩薩雖有大智慧,諸煩惱習氣未盡,故不名菩提,若菩薩能修至八地菩薩位即有等阿羅漢菩提。而佛菩提最高,是無上究竟,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即無上正等正覺。有菩提智者應能柔順忍,能得無生忍(對境心無住或言心不相應),因他們得無學位、智慧清淨無垢,故名為菩提、覺智。

在菩提道路上有五種不同體悟菩提道者,一者名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海中發心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是因中說果。二者名伏心菩提,能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多(度到彼岸法門)。三者名明心菩提,能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能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是為得般若波羅蜜多行相。四者名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五者名無上菩提,坐道場中斷煩惱習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在上述菩提道中的五層次階段,第一是初發心菩提,亦是指善心者發菩提心,為求無上菩提而發心,成無上正等正覺之佛道,故您問的發菩提心是指第一階段的發心菩提,是無菩提之果,但已有菩提之因,故說因中說果。

發菩提心後當勤修心養性,定要能降伏諸煩惱,且能配合行諸波羅蜜多,即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波羅蜜多,是為伏心菩提。在此階段廣行布施,結諸善因緣;然後去受戒,以戒為師,依戒規範自身行為;進而修忍辱法,轉外境給修行人的種種誣逆之法。再進而以精進心,內外兼修,得禪定及般若智等,這是所謂第二伏心菩提。

在伏心過程中對世間相已能了知,對諸佛法及世間諸法,知道本末是何意義,本者空無,末者心有所執成世間相。心一入世間相時,對世間法的總相、別相(差別相)等都能瞭解,然後依法而修,得諸法實相,亦得畢竟清淨心,此後以般若智度到彼岸,這是第三的明心菩提。

當得明心菩提後認真修行,即能開悟自心,悟後真修時,以願力、方便智度到彼岸,依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但亦不著般若波羅蜜,如此斷滅一切微細煩惱,得不動地菩薩位,進而入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是為第四菩提道路。

菩薩道後於如來地中,斷微微細煩惱,得三身(法身、化身、報身)、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並得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最後證得一切智、道相智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第五無上菩提。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djnnor&aid=10785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