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些年我們一起出家的日子
2012/10/16 20:42:30瀏覽81|回應0|推薦0

那些年我們一起出家的日子(組圖)

2012年10月15日 11:33

  文/如用                                           

幸为福田衣下僧幸為福田衣下僧

  引子

  如果不是禪坐七天的真真切切的體驗,怎麼會七天後從北京來梓路寺,怎麼會七天後去祖山做義工,怎麼會七天後想體驗出家生活。怎能在體驗一段後願意真誠的過這種純淨孤獨的靜安怎能會在安靜了三年後願意並熱情的推廣禪修這件事。沒有禪修的體驗,難有對自心清明的把握。

  七日清涼

  二零零九的端午節,北大國學社認識的一個同學,說及禪七的事,我因閒來無事,七天玩玩也好,就一起做地鐵到牡丹園,到天通北苑,到昌平,公交,於是便到了小湯池。

  參與禪七的是如我一樣的人,不同的是他們是社會上有成就的企業家,禪七不嚴格,很活潑,老師有講傳統的文化,我不曉得什麼是禪七,只是很老實聽 話,於是經行,打坐。第五天是端午,一些人有事先辭行,放鬆的環境和五天覺知的培養,讓自己敞開心扉。那一刻,身心的柔軟,是不曾有過的體驗。後來,才知 道,這是靜安初發的樣子,許多打坐人都多少有這樣的經驗。第七天結束,中午又有一次身心輕鬆的體驗,於是相信,身心是真實的美妙的。

  七日梓路

梓路禅寺

梓路禪寺

  回到燕園,國學社的朋友知道我參加過禪修,璐璐極力推薦我參加6月6日的禪七。正好有位已經報名不去參加的同學。於是4號坐上黃山的火車。滿懷期待。

  現在想來,感恩一路幫助我的因緣,信息也好,錢財也好,鼓勵也好。一一成為我南行的助緣。

  下了火車,恰好遇到端午參加禪七的同學。便和幾個要一起去梓路寺禪修的同學,一起屯溪老街走走,那時,自己已經不能吃葷食了,因為禪七的原因,聞不了那個味,略略吃了有名的一挑子混沌。便來了梓路。

  七天沒有太多的體驗,因為先入為主,有所企求的緣故吧。

  最後一天一個同修說起短期出家。我聽了,起初覺得不以為然,她說到這身衣服可以更好地弘法,一下子入心了:第五天禪七的體驗,讓我決定把自己經 驗的這種簡單純淨如實的美好,分享給更多的人。這樣的形式,可以更好的讓我與人分享吧,於是,便去祖山,一方面是為了報答實踐純淨智慧的恩情,了知經驗原 來我的身心也可以這樣的奇妙。一方面想暑假可以多看一些佛教方面的書籍,因為原來一直覺得佛教是外來的文化,不願意接近。這樣好的文化,應該自己身行心知 的。

  祖山

  在祖山,開光之後秦皇島的居士便回去工作,於是我一邊看大殿,一邊看佛經,那時拿著本法華經在看,不太明白真正的含義,只覺得古書看著有趣。七 天後,師父同意了我出家,便一邊看殿,一邊讀書,那三個月,抄寫了楞嚴經和大乘起信論新釋,後來的佛學基礎,都是那個時候的底子。

  祖山是地質公園,海拔一千多米,夏日無蚊蟲,有大片的天女木蘭,晚上可以聽到水聲,一直沒住山的我,感到很是愜意。

  後來背誦晚鐘叩鐘偈,讀到「干戈永息,甲馬休征。陣敗傷亡,俱生淨土」,感到佛法的博大慈悲,決定長遠的作為僧人,再後來又發生了一些事,更增強了自己的信心。

  北京

  一直對師父不熟悉,三個月過後,北京朝陽寺見到師父,問了他幾個問題,師父簡單的回答,我便覺得心境平和了。後來知道璐璐也是師父的弟子,慢慢地接近師父,覺得和自己的初心一樣。就很安靜的呆著了。國慶後,師父說你去梓路寺吧,於是和一個居士一同。

  三年梓路

  九月初三那一天來梓路,秋季的梓路寺很是美麗。三年的成長的點點滴滴,文字的點綴,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學習。

  一一年指導了一次禪七,很是感慨。今年的禪修,五一,端午兩次自己的成長最大,自己不再是一個自居的弘法者,而是一個和大家一起的參與者。

  接著是夏令營,最大的感觸就是網絡的便捷。於是想著大家一起來做一件事情,把善法傳播,於是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在我參與體驗之後,真正的有些理解,這個是彼此不再有時空距離的時代。真誠的希望,用我們本有的智慧,來傳遞善法,行於善行,讓自己從自我思 緒的憂鬱中出離,從自己自我幻想中出離,傳遞善法,傳遞希望溫暖,實踐溫暖,在本來的純淨的智慧自我指引下,完成自我的人格,完成自我的認同,完善自他的 交流,完成自我自他的行為。行於善,不是定義善,然後用本有的智慧實棧道德,用道德來自省,然後超越道德。」

  四祖寺之行

  夏令營之後,和師父師兄一起去四祖寺。在那裡感受到了傳承的力量。

  我覺得,真正的改革,必來自於豐富的內心,和一代代相傳的力量和堅持。改革來自於對傳統的認同和希望。

  平台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694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