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世紀慈善俠客李連傑
2009/02/12 17:54:42瀏覽415|回應0|推薦6

2009年2月11日

靠動作“說話”的功夫巨星李連傑,近一兩年來變得似乎越來越“愛”顯示其“嘴上功夫”:每一場合,他大都會提及自己發起的“壹基金”,拍電影已成“業餘愛好”,公益和社會活動提升為主業,即便談拍片事宜,話題也常常會“拐”到慈善上來,連《獅子王》導演之一羅伯•明可夫與之會面商討《功夫之王》劇本時也未能“倖免”--“忘了正事兒”,先填表要當壹基金義工。

而正在《功夫之王》賣座之時,5•12四川大地震發生,李連傑立即多方籌款並帶隊奔赴災區,不久宣布息影1年,全身心投入壹基金。

“壹基金”是在中國紅十字總會架構下獨立運作的慈善計劃和專案,主要關注環保、教育、扶貧、健康、賑災等5大公益領域。 所謂“壹”,是1人+1元+每1個月=1個大家庭的概念,即每個人每個月最少捐一塊錢,向在各種災難和突發事件中遭受創傷的人們提供盡可能的人道援助。

通過壹基金,李連傑想呼喚一種“全球一家人”的理念--因為我們是人類,所以我們是一家人,不管我們的語言是什麼,不管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在人類大家庭裡就要面對各種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應當有責任付出你作為個體對這個家庭的保護。 “我思考自己後發覺,原來人類是一個需要彼此扶持、彼此關懷才能生存的群體。”他舉例說,“腿痛時,我揉揉腿,但不會說‘腿,你受災了,我來幫你!’-- 因為腿是我的,我就需要幫,推而廣之,家裏有事兒我們當然要幫……”

”李連傑曾對媒體坦白:“我是一個骨子裡很傲氣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為自己、為成功、為家庭而活,卻從來不求人。”現在,他給自己的定位是“乞丐”, 一個全球最大的乞丐,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以祈求67億人類將埋藏於內心深處的溫情、善良、責任和愛釋放出來,“這些都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美德,每個人的慈善之心都會在某個時刻被喚醒。”

。而他的新定位可以說緣起於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那場全球百年不遇的特大海嘯。當時,準備度假的李連傑與家人剛到馬爾代夫。 “當我們走到海邊的時候,就看見海浪過來,很多躺在沙灘椅子上曬太陽的遊客被打翻了,大家都在笑(僅僅以為是漲潮之類的大自然‘惡作劇’)……”而幾乎是 “霎那間”,李連傑已經要揚頭踮腳才能不被水吃到……“好在水只到了鼻子以下的位置就過去了--(海嘯)停了!” “
李家當時住的酒店有200多人,“而這200多人都在相互救助,幫忙,不同膚色、政治、宗教與文化結構,大家在那集體,先幫孩子,後幫婦女,最後是男人……你就會覺得--人類真就是一家人!”李連傑還體會到兩天兩夜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的孤單。

這一切,包括與死亡擦身而過的經歷,使其內心世界受到了強烈衝擊。他更進一步反省生命是什麽:她如此脆弱,不管武功高強不高強,有錢沒錢,有權沒權,就算是遊泳健將,如果老天“讓走”,也只得走,“無情到浪再來一下我就沒有了。”身為佛教徒的李連傑再次得到映證--佛家所言的“無常”事隨時都會發生,是人控制不了的,並非金錢、名和利能夠解決得了的問題。。此前,他也有做慈善的心,而且也在做,但海嘯更使其意識到--必須“抓緊時間”幫助更多的人,于是決定建立壹基金。。

捐錢給壹基金挺簡單的,甚至去一些連鎖餐廳吃飯,賬單上都會有1塊錢轉成善款。而除了銀行轉帳或郵局匯款之外,也可以通過網上或發手機短信,還能使用“愛心卡”。11月1日,所發行的信用卡連續4年(2004-2008)被胡潤財富調查機構評為“最受青睞”的招商銀行正式宣布,將與壹基金合作推出“愛心卡 ”,於12月正式投入國內信用卡市場,把“愛心額度”(持卡人愛心捐款的金額),作為信用卡核發及升等依據,而不再根據原來“傳統”的資產和收入情況作為核發“普卡”、“金卡”和“白金卡”的標準。另外,此卡還融合並延展了壹基金的核心理念,把持卡人、銀行和商戶等聯合起來,形成“1+1+1+……”概念的全新诠釋:持卡人、銀行和商戶不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經營中進行愛心捐款,持卡人還可參加招商銀行定期組織的“1天義工”活動,身體力行地支持慈善事業,進而構成一個全新的立體捐贈體系。

如果每個月有1億人捐1元錢做慈善,那麽每個月就有1億人民幣,“沒有多少企業可以在這個世界上每個月持續回饋給社會1個億。”李連傑說,“也許10年後我們會提倡每個中國人每個禮拜1塊,20年後會提倡每天1塊,如果10億中國人有這個能力,那1年就是3650億,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再加上企業的另外 3000多億,一共7000多億人民幣。”但他同時坦言,“可這些還沒有美國去年一半的善款多,因而我們的路非常長,責任非常重。



“實際上,公民的責任,是我一生中夢想推動的。”李連傑表示,慈善與奉獻更應該變成一種習慣,變成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不會問為什麽我要吃飯,我希望有一天每個被稱為‘人’的生命體都能意識到,有責任去付出,以感恩的心態實現對他人的關懷,要回饋,或許不多,就從一點點開始,而1元、1個小時的回饋就是一個巨大的質變,因為不做是0,做了就是1。”

讓善行“可持續”

“可持續性的活動與長遠的計劃才是慈善的核心,而不是看到社會慘劇發生才突然感性地給予大力投入--盡管這也很好,可是它不持久。”李連傑指出,每一次災難都是一種重複,可它過去一段時間之後,人們就會漸漸淡忘了此事。

 “而建立一種可持續的關懷與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怎樣通過一個平台和多重手段讓慈善行為可持續並把世界的公益資訊網絡建立起來,這是李連傑與壹基金一直在考慮的一個命題。

在討論怎樣可以增加款額之前,李連傑首先談到了管理壹基金的“最優方案”,希望像“上市公司”一樣經營。

他走訪了很多國家和地區,富的,窮的,在先弄清楚別人是怎麼經營慈善項目的之後,形成自己的一套運行規則:互助式、監督性和諸多部門公開合作、常態化公益經營、每季度公佈財政狀況、注重法律諮詢和市場調查、豐富的籌款渠道和營銷手段。
 
“更多合作與長期項目會持續跟進。

“我整天跟我們的團隊說,不要埋怨,就是因為有這麽多困難,才需要壹基金--去克服與戰勝這些困難,找出一些經驗來跟大家分享。”他說,只有積極地面對挑戰,“這是我們中國的祖先告訴我的智慧和勇氣。”

在不少人看來,李連傑與大多數慈善明星不同,“他不是心血來潮、虎頭蛇尾,而是要以商業、理性、制度來保證一個慈善計劃的可持續性。”多次采訪李的《中國企業家》記者雷曉宇評價道。

“我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才體會最厲害的武器是微笑,最強大的力量是愛,現在我要凝聚這種力量,持續地傳遞給更多有需要的人。”李連傑說。

典範工程”

在11月初壹基金與博鳌亞洲論壇合作召開的一年一度的首屆“中國全球公益慈善論壇”上,還舉行了“壹基金典範工程揭幕典禮”。

這一“工程”旨在樹立“榜樣”與支持這些榜樣,通過表彰那些達到國際運作標准的非營利組織,建立起一套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公益慈善機構運作標准和評估體系,同時促進獲選的行業典範更快速成長,為公益運作提供可參照的寶貴經驗和最佳實踐。

壹基金所倡導的“公信、專業、執行、可持續”,自然成為4大評判維度,它們又被分解為若幹個定性、定量指標。

所有進入複選的非營利機構都進行了主流門戶網站的網絡公示和投票,投票結果連同其它背景資料一起,提交給評審委員會作為參考。

 4天時間內,144749人在線投了票。

16家最終入圍的機構代表分別與評委們當面交流、答辯。

評審委員會原本打算順應近些年“慣例”也來個“十佳”(TOP10),但還是堅持住“寧缺毋濫”的原則,最終,7家環保、醫療、教育或扶貧機構獲選“典範”,各得到壹基金100萬元資金的支持,並將被繼續關注和被監管這筆資金的使用。

“過路財神”

中國人常愛用“過路財神”來比喻暫時經手大量錢財者。

 從多重角度而言,李連傑就是這樣一位“財神”。

 “你可以賺到很多的財富--似乎是賺到了,但其實只是一種暫時的保管。”他認為。

實際上,在李連傑的人生中,財富與錢常常圍著他轉。

 2歲時,其父就因公去世了,家裡每個孩子政府補助10塊錢,“很小我就有這麼一個心念--要爭氣,幫媽媽減少負擔。

”當了武術運動員之後,11歲時,他掙到自己第一筆工資--5元,16歲時卻已掙到當時只有教授才會拿到的頂級工資88元。

“當時有規定,比賽拿到1塊金牌就漲一級工資,結果我一下子拿了5個全能武術冠軍,而且出國參加比賽,甚至可以拿到500元(當時絕對是天文數字)。”但他從來不拆裝工資的信封,全部都交給母親。

與美女影星利智結婚後,李連傑的收入也全部上交給太太。

”當年利智的追求者,不乏富翁,而他對她說:“他們的身家我都沒有,我有的只有全部--不知道是多少,可我會把我的全部都交給你。”

“記得當時跟太太商量做慈善時我說,以後我們賺的錢,就當是額外獎金,即使不能賺了,也是應該的,但賺不賺錢都要開始付出了。”

”他多次給人做一個“實驗”:東西在自己手裡時,沒人知道,而當它送給別人以後,人家會說“這是李連傑給我的。”因此,“平時我不過是個保管員罷了,只有把東西送出去了,才能證明是自己的。”

“我一直蠻內疚的,真的害了不少人,他們看了我的武術表演,包括電影成名作《少林寺》後以為學了武功(甚至去少林寺)就可以拍電影了,尤其是可以揚名和賺大錢了。”還有,李連傑在銀幕上或多或少給一些觀衆以“暴力”的感覺,而他參演的很多影片卻都在試圖告訴大家:暴力並不能解決問題。

在他眼裏,武術與其說是技術與“功夫”,倒不如說它更像是哲學:傳達的是統一與和諧,提供一種以宏觀與整體的角度關照世界的方法論,並能把人訓練得柔韌而穩健,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世間萬物,讓自我逐漸達到某種平衡。

 “武術能夠讓人‘認識自己’,調動自己忽略的種種潛能,使人以‘平和’與‘平衡’的方式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難題,至少能從哲學的高度找到解決人生難題的方法。”他還說,學武術讓自己很早便懂得了“陰”和“陽”,“就是說凡事都是相對的。”

1974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見了李連傑說,“你功夫這麽好,長大後做我的保镖吧。”而他得到的“答複”是:“我要保護9億中國人,不是你一個。

如今,他想保護更多的人--希望好好運用自己前40年積累的人脈關系與影響力,推動慈善公益。

========================
易居網

一個人的慈善是杯水車薪

先講講一年前的一件事,它發生在《黃金甲》首映的晚上,當時,作為嘉賓,站在台上的李連傑很激動,在台上顫巍巍地說:「那麼…我求您了!這不是《黃金甲》的炒作,這真是我(深鞠躬)求《黃金甲》能夠在您的票房裡頭捐一點點錢,來幫助中國的老百姓,那些弱勢的、需要幫助的人們。」

   在《黃金甲》的頒獎禮上,作為嘉賓的他將話題引向了和電影毫無關係的話題上,引向了自己將在次年四月份正式成立的壹基金上,在將近8分鐘的致辭裡,他連說了10幾個「求您了,求媒體了」之類在明星詞典裡 「前所未有」的詞彙,他少有的激動,鞠躬10來次,沒有平日風采。

   他的粉絲形容那時的李連傑,說:「連傑在2006年的12月15日的夜晚,徹底『毀掉』了自己的形象,我們可以聽到李連傑顫抖著的聲音,可以聽到李連傑因情緒激動而多少有些語無倫次,我們可以看到李連傑一次又一次的鞠著躬,可以看到李連傑一遍又一遍的懇求媒體……」

   一位國際巨星,放下身段,採用一種「躬身請求」的姿態只是為了慈善。這樣的作秀,是否代價太過高昂?

作為國際功夫巨星,李連傑鏖戰影壇近三十年;他主演的《英雄》、《霍元甲》、《功夫之王》、《投名狀》都票房過億;他主演的《黃飛鴻》系列、《方世玉》系列開創了港片黃金時代的新紀元;他在好萊塢拍戲,身價千萬美元;拍《功夫之王》,是他和電影公司老闆親自「談出來」的結果。可這些都遠比他做壹基金來的輕鬆。「以前都是別人求我上戲,給我買頭等艙的機票,而現在,我為了壹基金可以求看門的老大爺,籌備壹基金兩年來我感覺比我演戲20年還辛苦。」

   關於明目捐款數額,大家都有這樣一種邏輯:「明星這項事業的高額薪酬,來自於觀眾,來自於歌迷和影迷,所以,當國家遭遇了災害,明星們理應用高額度的捐款來回報這個社會」,回報,是的,東方智慧對於回報,有一種執著。

   李連傑建立壹基金的想法就來源於一種回報——如果你相信的話:當年他親身遭遇印度洋海嘯的襲擊,海水湧過頭頂,生死一線。而較少被人知道的命懸一線,還有兩次,一次是拍《霍元甲》,摔傷內臟,一次是在西藏,嚴重的高原反應導致高燒、大小便失禁,這三次的生死經歷,讓他體會到一點,「人活著時有多少名利都沒用,死時是不會帶走的,因此人活著就要付出,這才是自己的價值。」是的,三次生死經歷讓李連傑開始瞭解到付出的價值所在,印度洋海嘯後,李連傑個人募捐了100萬,發現杯水車薪,這才發現,僅靠一個人的力量,完全不夠。於是,壹基金就這麼誕生了。

   未接觸過基金會的人,也許不知道,一項基金的成立是需要啟動金的,否則無法開展行動,啟動金則是100萬。相比08年的「損失」,這100 萬也許並不算多,因為,為了在08年專心於自己的「壹基金」慈善事業,李連傑已經推掉了兩三部戲,都是好萊塢的製作,按他1500萬美元的好萊塢片酬來計算,這一年,他已經放棄了3000萬到4500萬美元的收入。

   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損失」而已,為了壹基金,李連傑「整個人都變了」,這一點,身為記者也許體會得最充分。這裡要說說兩件事情:自從建立了壹基金,記者們在採訪任何李連傑出席的活動前,都會議論「李老闆這次不會又要說壹基金了吧」。在《木乃伊》和《功夫之王》的發佈會上,別的主演都在說自己說電影,只有他每每都會以介紹他的壹基金來結束採訪。而自從建立了壹基金,原本內向、低調的李連傑也成為了片場的活動家,生性內斂的他很少主動和女演員打招呼,可是在拍《投名狀》時,他會主動和徐靜蕾聊天,至於話題嗎,還是壹基金,結果,徐靜蕾如今成為了壹基金的長期義工。

   一年損失幾千萬美元,被迫改掉自己幾十年的處世習慣,這就是李連傑「作秀」所付出的代價。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264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