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環顧世界,那些高科技公司們對世界的改造並不僅僅體現在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更新上,人們更願意津津樂道的是他們在改善辦公環境和職場生態,為員工減輕工作壓力所作的各種“泛創新”。早幾年谷歌大廚在國內科技圈兒的名頭,恐怕還要蓋過公司裡最有創造力的技術天才,在“吃得好”這個問題上,確實也難得有讓中國人驚嘆的創意。
不過,這樣的創新也很容易被顛覆和超越,如今種類繁多的一日三餐,外加隨手取食的零食飲品,進而到開放式的辦公空間,任由自己裝扮的工作台,甚至員工自己安排時間上下班(加班)……早已溢出硅谷之外,在北京的後廠村的互聯網公司裡也快成了標配。
普通公司裡儘管有些檯球、足球、乒乓球桌,卻未必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畢竟谷歌還有籃球場、保齡球館、排球館,室外和室內的攀岩牆也已經在搜狐大廈和聯想集團裡出現。在亞馬遜易集(Etsy)公司帶狗上班算不上有多“潮”,亞洲的很多公司更偏愛辦公桌上和懷裡的貓咪。
從“正念”開始
這些消息固然能快速佔領吃瓜群眾們的注意力,但要把他們看作消解員工倦怠、疲憊、迷茫的主流玩法,不免有些流於表面。如果僅是如此,這些身處高智力消耗的創新環境、壓力巨大的創新企業,恐怕早就在創業之初就消失在某個默默無聞的車庫裡了。
如今在大小科技企業裡,員工的“大腦”都被視為最寶貴的生產力之源,也因其高度複雜的特性讓管理者們在面對其消極的方面時總是感到束手無策,畢竟大腦不是一般的機器,換個機油、更新一下軟件就又能運轉如飛。
近年來,谷歌們對大腦的探索可算得上“硬核”與“高科技”了,這還要從一個頗有佛教色彩的概念——“正念”開始。將“正念”應用於員工情緒與壓力管理並非是谷歌的原創,它來自一家傳統企業:通用磨坊食品公司,看名字有點陌生,提一下它旗下的品牌之一就一目瞭然了——哈根達斯。
2000年時,通用磨坊公司斥資105億美元發起了一場併購,卻被監管機構以涉嫌壟斷拖入長達18個月的馬拉松式的審批程序,負責協調政府關係的法律顧問賈妮思·馬圖雅諾(Janice Marturano)還在這段時間經歷了父母去世的打擊,幾近崩潰。
馬圖雅諾深陷低谷時接觸到正念禪修班,發現自己心理承受能力明顯變強,工作時也更為專注,生活和工作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2006年,她將正念與禪修改造成系統化課程,作為壓力管理方法在公司內部推廣。
這也給了同樣對禪修感興趣的谷歌107號員工陳一鳴(Chade-Meng Tan)以靈感。陳一鳴在2007年開始寫Search Inside Yourself(中文譯名《硅谷最受歡迎的情商課》),並向谷歌同事開設類似的免費課程。
這個課程非常火爆,每次歷時7周,最多可容納60人,每年四次輪候,到2012年已有超過1000人參加,在匿名調查中,它被參與者慷慨地給出5.75的平均分,滿分只有5分。谷歌因此為陳一鳴新設了一個部門即“個人成長部”(Personal Growth),任命他為全職的“正念教練”,還推出了內部主題社區“谷歌暫停”(gPause),用於員工分享相關書籍、資源和在線討論。
陳一鳴在谷歌的貢獻也不止是一個課程,而是他的發現——“開關”,已經內化到制度層面並向下延續。大腦運轉無法用工作時間的長短來度量效率,特別是創新導向的工作,一個“靈感”的誕生並不取決於思考的時間,而是某次不知所蹤的激發,就像淋雨時熱水流轉全身的那一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神經病學家馬庫斯·雷切爾(Marcus Raichle)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他在2001年使用核磁共振掃瞄人體大腦時發現,人們在做“白日夢”時特定部分會持續活躍,一旦進入任務模式,它便讓位於主管執行的部分,但這並不意味著創造力的暫停,而是轉向我們自主意識之外的“後台運行”。
在陳一鳴看來,人們打開大腦中的思考與創新系統並不困難,真正問題在於“關閉”這個“神操作”,如果通過特定的方法和適當訓練來實現這一點,完成“開關”的閉環,既可以調節“無限打開”“慣性滑行”的疲憊,又可以不用一天洗十幾次熱水澡,卻能收穫“啊哈”的創意突破和更高階的生產力。
2015年陳一鳴退休了,這一波通過正念或類似方式“減壓增效”的風潮還在演進,在谷歌內部,勞拉·梅·馬丁(Laura Mae Martin)承接了他的“衣缽”,作為自學成才、“自設崗位”的“生產力教練”,她在谷歌領導著一個15人的團隊。她的團隊不僅為公司高管提供生產力策略諮詢,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會議安排、電子郵件處理以及工作中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也將培訓下沉到員工層面,以各種方式來減輕工作壓力,提振生產力。比如2018年她在谷歌發起了一場為期12周的“每週讀書”挑戰,有數百位員工自願參與,平均每人閱讀了3327頁的書籍。
減輕倦怠&挖掘生產力
在總是處在話題中心的谷歌引領之下,從硅谷的科技巨頭臉書、推特、領英,到傳統企業塔吉特、高盛,一種去宗教化的、古老又神秘的洞察力與現代管理理論的跨界融合,在大大小小的企業裡發生。
領英在美國桑尼維爾、舊金山、紐約和澳大利亞悉尼的辦公地點開設“冥想室”,設置“全球健康負責人”( LinkedIn’s Head of Global Wellness) 職位,2018年開始的“ 思考”(Thought)項目,為員工提供身體、心理、情感和財務狀況有關的指導和資源。
2010年,美國有著160多年歷史的醫療保險公司安泰,在CEO馬克·貝特里尼(Mark Bertolini)的倡導下啟動員工正念和瑜伽項目,在吸引了3500名員工參與後,安泰公司將它作為一種服務產品向客戶出售,每年收益達數千萬。
同一年,零售巨頭塔吉斯面向全體員工成立“冥想的商人”(Meditating Merchants)團體,每週一次在午餐時間進行禪修相關的活動;綠山咖啡的員工和親友可以全天候使用公司的禪修場所。這股潮流也從美國延伸到歐洲和亞洲,2010年,愛上瑜伽10年的詹姆斯·穆塔納(James Muthana)放棄投行Probitas的合夥人、歐洲區負責人的工作,創辦YogaAt.com,為英國First Direct、西漢姆聯隊和印度泰姬酒店集團提供服務。
根據怡安翰威特的數據顯示,四分之一的美國大型企業已經實施了“減壓”舉措,這一數字還在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