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術拳~福建神尼所創
2019/07/31 10:18:39瀏覽206|回應0|推薦0

三山俠蹤 | 滅絕師太只是個傳說!福建有位神尼創下...

福州小魚 2019-05-14 14:06:01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小魚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個故事

這個故事呢~

要從一個尼姑說起

...

當時社會動盪、治安混亂

百姓人心惶惶

有位尼姑終日以狗為伴

悟出了

一套與“犬”有關的

“地之意、形之術”

“地術拳”由此得名

不過

它被創出的目的

卻是為保護女性不被欺凌

有人就納悶了

這套武術是尼姑從狗身上悟出的,

不應該叫“狗拳”或者“犬拳”嗎?

為什麼叫地術拳?

這就要從頭說起了

地術拳源起:一個家族與地術拳的技·憶

據資料記載,地術拳,又稱地術犬法、狗拳等,為閩南一寺庵(白蓮庵)的“四月姑”(1762.2〜1850.5)所創。作為該庵的護庵及強身健體之術,一直秘不外傳。白蓮庵後遭大難被毀,“四月姑”避難於永春縣,被陳家老太收留。“四月姑”感其恩德,逐將地術拳悉數傳授於其子陳彪(1810.6〜1902.3)。後傳至其孫陳阿銀(1858.8〜1942.8),因其打死當地惡棍遂出山避難。後阿銀落腳新加坡,靠賣草藥為生。

1922年夏,福州陳依九(1903.10〜1997.10)與共同學藝的師兄弟(李子斌、洪福來)商定,一同出走遊學,於1923年遊學至新加坡。陳依九在新加坡金鋪店學藝期間,常與當地武人切磋,因此時常光顧陳阿銀的草藥鋪。陳阿銀見其資質可塑,悉數將地術拳精髓與骨傷治療技藝傳授於陳依九。陳依九於1942年返回並定居福州,因為生存所需,遂開始在福建傳授地術拳基礎技藝、鐵腳功、骨傷跌打與草藥療傷等技藝。

地術拳傳承譜

第五代掌舵人陳政祿(1930.7〜2016.5)系陳依九次子,繼承了父親技藝並有所拓展,與現代搏擊技術相融合,有效地推動了地術拳的傳播,地術拳開始進入了鼎盛時期。

第六代領軍人物陳偉強系陳依九嫡系孫子,現任福建省地術拳協會會長,在袓父與父親(陳政祿)精心調教下全面掌握了地術拳技藝,協同同門胡成武(系陳依九關門弟子)等師兄弟發起成立了福建省地術拳協會,並成功將地術拳申報為省級、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習武之人竟對學術有如此淵博的造詣

小魚君見到陳偉強老師時,談吐間就感受到了來自於武學世家的淵博!陳老師不僅武術造詣深厚,還撰寫了許多關於地術拳的著作!走進陳老師辦公的房間,書桌上高高一摞都是他撰寫的地術拳著作,不禁讓小魚君心生讚歎!陳偉強老師領我們坐下,和我們談起了伴隨他們家族三代的地術拳往事!

厚厚一摞都是時間和汗水的結晶

讀懂中國武術,不可不懂將門與宗門之分

我們的地術拳屬於民間武術,民間武術又分為兩大類:戰門武術與宗門武術。據記載,舊時推崇‘富武窮文’,所以許多人拜師從武,流傳至今,就成了今天所說的宗門武藝而將門武藝,多是因為戰亂、抗倭時,由將領教授士兵演練的刀、槍、劍、戟、盾、戰之術。在福建地區,宗門武藝就佔了約90%,將門武藝只剩下很少一部分,這些將門武藝多流傳於閩南一帶。將門武藝為什麼剩下這麼少呢?將門武藝極少單獨傳授,加上需多人配合特點,戰亂後,缺乏群體性實戰演練,很多將門武藝難以完整地傳承下來。

被稱“狗拳”,卻有地意之哲理

形術之奇妙,為後人稱道

地術拳源於寺庵,屬南派武術。靈感源於犬類靈活、快速的動作,剛猛有力、靈活,奇詭多變的拳勢是其有別於其他拳術的一大特點。其獨有的下盤鎖控與技擊,正是地術拳的精髓。陳偉強老師還這樣和我們說:“地術拳本是四月姑為了改變習武女子在男女力量上差距,通過觀察犬類的動作領悟形成的。經後人不斷領悟改良而流傳至今。通過翻滾、撲打,出其不意縮短兩方距離,用腿部快速向對方發動進攻,招式多柔中帶剛,在極短時間內擊打、控制對方腿部關節,使對方無法動彈.....”

地術拳由十二個套路組成,分為上、中、下三盤,尤以下盤為絕,俗語講“狗法落地蓬車蓮”。故又有仿生象形拳的“象形取意”特點。以聲、氣、力表達拳勢的剛勁磅礴之慨、又有動作靈活、多變、起伏、飄灑、以形、意、神表達拳意的舒展飄逸之感。

地術拳的獨有特色一一地之技·術,也稱地面技擊術、鎖控術、關節技及捆綁術,是地術拳的核心靈魂,也是地術拳有別於其他拳術的依據所在。

十年時間只為思考技藝是否延續

上世紀60年代,每每有人慕名前來向我父親學藝,他都會語重心長地說:“這門武術要不要傳下去?要如何傳下去?”限於當時社會、個人等因素影響,我父親他,思想鬥爭了近10年時間,才最終決定將這門武藝傳授下去。本著謹遵祖訓不外傳的原則,只授藝不收徒。我的父親為了地術拳能夠弘揚而四處奔波,聯繫福建地區的眾多武術愛好者一同參與其中,最終我父親與他人一起克服種種困難成立了,福州地區第一個武術社團一福州郊區武術協會。

地術拳武術操演

任何一門武術都要經歷幾十年勤學苦練,通過沉澱心性,才能流傳下去為人熟知。地術拳從不收徒,但慕名而來學藝的人絡繹不絕,至今學生已有幾千人之多。如若收徒,對於師徒關係會有所變化,也需考慮自己是否有精力去培養徒弟,考量徒弟的品行是否端正、教授後能否傳承等一些問題。陳老師不禁感嘆:做師傅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是種責任!

久聞大名,來閩“取經”

2015年時,希臘駐廣東理事館的觀光團來閩參觀,希望瞭解福建武術。通過時任福州市委書記聯繫到陳偉強先生,並和陳偉強先生有了一番武術的暢談,至今仍時有往來。

2016年,一位醉心武學的香港作家,想要瞭解中國武術的本源。此人精通多種武理武學,對武術甚是痴迷。因對各類武學有著痴迷的興趣,所以希望能和中國武術傳承人有更深入的交流。當他見到陳偉強先生時,就與他暢談了很多關於地術拳的話題,兩人從此一見如故,時常分享彼此的作品。

幾十年間位列“福建七大拳種”之一,實屬不易

就目前來說,地術拳在福建乃至全國的影響,仍不如其他拳種。地術拳直到80年代才真正得到弘揚和發展,這相比其他武術發展是比較晚的!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能夠位列“福建七大拳種”之一,進入國家認定的競賽拳種項目,已是很不容易!我一直都認為只有懂得內涵的人,才能夠瞭解武術的含義,只有真正熱愛,才能去為武術付出!

在文章結束之際

小魚君認為

中國武術要更好地傳承下去

少不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最後

感謝大家的閱讀和分享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2830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