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誠法師:我眼中的星雲長老
2018/04/12 16:07:31瀏覽308|回應0|推薦0

學誠法師:我眼中的星雲長老

鳳凰網華人佛教

編者按:2018年是星雲大師出家80週年,鳳凰網網佛教小編特意轉發學誠法師的紀念文章《我眼中的星雲長老》,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人間福報社」。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與星雲大師(圖片來源:人間福報社)

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所做的一切,也都如雪泥鴻爪。但在這如夢如幻的人間,還是有境界的不同。江海長空之遼遠,幽蘭修竹之清雅,是自然境界的不同;汲汲眼前之凡夫,高蹈出塵之異士,是人生境界的不同。但還有一種境界,它廣大浩瀚,星漢燦爛,通透無礙,無方無圓;還有一種人生,它包羅萬象,涵容一切,繁華盡顯,真淳常在——在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會看到這種境界。

我與長老,年齡相差四十餘歲。但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差,不是代溝,而似一座橋樑、一條河流。古代叢林的禪堂深寂,近代佛教的風起雲湧,現代佛教的人間活力,從這座橋、這條河源源不斷地注入我的心田,在當代佛教「何去何從」的探索中,一直給我以潛移默化的啟示。

一、長老的「大格局」

一個人對自我的定位,決定了他人生的格局。定位自己是天下之人,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定位自己是佛法傳薪者,則有「遠紹如來,近光遺法」之大願,「寧向西行一步死,不向東歸半步生」之大行。回想星雲長老初出茅廬,便在太虛大師振興佛教的胸懷感召下,將人生的定位放在了為整個中國佛教謀未來的高度。他自述當時心情:「愛教熱忱、護教勇氣在心中翻騰,每次自問:興教度眾,捨我其誰?一股沛然之氣湧上胸懷。」

這種「興教度眾,捨我其誰」的沛然之氣,塑造了他超越凡流的人生大格局,推動著長老一路前行,從大陸來到台灣,從近代走進現代,從寺廟走入人間,從中國走向世界。

他常說,我是中國人,我有一顆中國心。赴台近七十年來,無論是海峽的潮水,還是歷史的風雨,都從未磨蝕過長老猶如赤子的中國心。

於教於國的忠誠、熱忱,於民族於文化的繫念、擔當,使長老的人生始終站在中華民族和平統一、中華佛教新生廣弘、中華文化復興昌明的大格局上。這種格局,超越了一人一寺、一宗一教、一時一地的侷限,而將個人的生命與中國佛教、中華民族的命運融為一體。

早在1998年3月,星雲長老即率弘法探親團赴大陸訪問,揭開兩岸交流的新篇章。此後近三十年間,他不斷來往於兩岸,駕般若之舟,勤作和平擺渡;秉善巧之梭,編織友誼紐帶。

2004年2月15日至29日,海峽兩岸佛教音樂展演團在台灣演出,每場演出結束後,星雲長老以及我和其他幾位法師,都會一起上台謝幕。猶記長老在謝幕後真情流露的致辭:

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歷史,一個融和的歷史。把傳統佛教的梵唄和現代的樂器融和在一起,把靜態的禪與動態的武功融和在一起,把漢傳的、藏傳的、南傳的佛教融和在一起,把海峽兩岸佛教徒的心也融和到了一起。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大陸和台灣之間雖然由海峽相隔,但兩岸佛教界之間的手足情誼和佛教交流是無法阻擋的,兩岸同胞之間血濃於水的自然而親切關係也是隔不斷的。這次兩岸佛教音樂展演,將中國三大語系佛教結合在一起,是未來佛教發展的方向,是中國佛教千年來夢想的初步實踐。

長老坦言,「兩岸分離了多少年,但佛教徒之間的友誼常在,我們沒有分離,永遠在一起。海峽兩岸儘管有遼闊的海洋阻隔,但海濤喧流阻斷不了我們的情誼。我感覺今天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樂,要靠兩岸的佛教和所有的佛教徒們共同努力爭取。兩岸要不斷加深交流與合作。」

融和差異,凝聚人心,情牽中華,胸懷世界—這是星雲長老給我最深刻的印象。這種開放融通、廣大包容、與時俱進的時空觀、佛教觀、民族觀、世界觀,彰顯出長老的大心胸、大格局。以此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長老八十年出家生涯所走過的,遠非一般的個人清修之路,而是以大乘行者的身份扮演了歷史的書寫者、時代的開創者、和平的締造者。

二、長老的「大視野」

在出家八十年的歷史變幻、歲月滄桑中,長老不僅始終站穩中國人的大立場,堅持愛國愛教的大本色,而且放眼全球、展望未來,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國際視野,傾心致力於中國佛教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弘傳、兩岸及世界和平的全方位塑造。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便識得中國佛教國際化的時代先機,在美國創建西來寺。此後,佛光山海外道場在全球五大洲遍地開花,成為漢傳佛教國際化的代表,也成為中華文化世界傳播的積極窗口。凝聚兩岸高僧共識、匯聚3大語系佛教力量、感召世界佛教和平友好的「世界佛教論壇」,從倡議發起到歷屆論壇的成功承辦,更是離不開長老的鼎力支持。

2004年金秋,長老與一誠、本煥、祜巴龍莊猛、惟覺、聖輝、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確吉尼瑪、覺光共八位兩岸三地佛教界長老,聯合發起了在中國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面對全球化的時代大勢,兩岸三地諸位長老深刻洞察到當代佛教發展的機遇與使命,中國佛教界應該「為世界佛教事業的整體發展,為人類的和平安樂獻大智能、放大光明,做大貢獻」,有必要「為一切熱愛世界、關愛眾生、護持佛教、慈悲為懷的有識有為之士,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平台」。正是矚目世界佛教、心懷人類和平的大視野,成就了2006年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彰顯了中國佛教在世界佛教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凝聚了三十七個國家一千餘名各界代表的和平共識—「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為了踐行論壇倡議,共襄盛舉,八十高齡的長老在三根肋骨骨折未癒的情況下,不顧個人病痛安危,堅持參加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並作大會發言。這種以大局為重、以佛教為重、以世界和平為重的氣魄胸懷,令在場的代表十分敬佩和感動。

時隔三年,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於無錫和台北分別舉行。他不僅飛赴無錫參加論壇開幕式,還指導國際佛光會積極承擔台北八大分論壇中五個論壇的籌辦。五個論壇的主題分別為佛教的宗派融和、佛教的組織管理、佛教的國際交流、佛教的弘法傳播、佛教與現代性,呼應著星雲長老開創台灣人間佛教數十年的心得經驗。

此屆論壇以「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主題,在台北閉幕會上發佈了大會宣言:

願善緣廣結,求同存異,以包容解怨仇;

願親緣珍惜,平等互諒,以協商化對抗;

願法緣殊勝,相互讚歎,以尊重斷鬥爭;

願順緣具足,增進希望,以勇氣擔責任;

願助緣相資,共克時艱,以和合聚力量;

願良緣成就,轉危為安,以信心度危機。

──和諧世界,眾緣和合。

在我心目中,這份宣言恰如對星雲長老一生為佛教、為兩岸、為世界而奔走斡旋、殫精竭慮的寫照。為了佛教興盛、兩岸和平、世界和諧,他不斷創造著各種善緣、親緣、法緣、順緣,對緣起的通達無礙彰顯著他的大智慧,對眾緣的和合圓成體現著他的大慈悲。

三、長老的「大願力」「大擔當」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說:「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對於大乘行者來說,發菩提心、立大悲願是比開悟證果更首要的急務。願力決定一個人的始終,智慧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從願到行,要有菩提心,要靠大智慧。

星雲長老直承太虛大師「要立願將個人的身命,為建立正法、昌明佛教而犧牲」的精神,從一開始便高高擎起了興教度、佛教靠我的大願之幢」。

從中國近現代以來的烽火亂離中成長起來的長老,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到古老佛教在時代巨變中的衰敗落後、應對倉皇、振起乏力,佛教現狀與時代發展之間錯位、脫軌所帶來的撕裂之痛,激起了長老改變佛教命運、重建佛教的大願力、大擔當。

上世紀五、六O年代的台灣,當大部分出家人還在延續山林佛教靜自觀心的修行傳統時,星雲長老卻率先將眼光投向了現實社會,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年輕人特有的朝氣,打破了寺廟與人間的那道「圍牆」。從此,中國佛教的弘法方式不再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式的清高被動,而擁有了人間進取的精神、主動奉獻的品格。當年宜蘭的小小歌詠隊,唱響的不僅是一首佛曲,更是中國現代佛教的新樂章;「我們的佛教來了!」的喇叭聲,展示的不僅是鄉村布教的新奇觀,更是現代佛教的新姿態。

長老出家八十年,創建佛光山五十餘載,最令我感佩的是,他將古老的中國佛教變成了「我們的佛教」—屬現代的每一個人的佛教。「我們的佛教」,意味著佛教不再是「另一個世界」裡的事情,而是現代社會的一部分、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當佛教真正成為「我們的佛教」,佛教便擁有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時代生命力。

從山林佛教到人間佛教,從修行人的佛教到「我們的佛教」,長老所走出的這條現代佛教轉型之路,靠菩提心、大悲願,也靠擔當心、智慧行。長老的智能不是書本知識、學理玄思,而是求真務實的生命經驗,是圓融通達的禪宗心法,是一種來自人間、用於人間的「中國式智慧」。

從佛光山的成功和影響中,自可見到長老的悲智願行;在與他的交往互動中,我則有更真切的體會。

2007年5月,由江蘇省佛教協會、鑑真學院圖書館主辦的「2007中國揚州佛教教育論壇」在鑑真學院圖書館隆重舉行,我與長老在論壇上共議佛教教育的未來,感受到他對佛教命運的深切關注、對佛教人才的深厚關愛。

2008年五月,星雲長老時隔二十年再來北京,訪問中國佛教協會並於中國佛學院發表題為佛教與和諧的演講。期間我參與接待長老一行,並擔任長老演講的主持人。在演講開始前,我為佛學院師生介紹了星雲長老數十年來秉持大悲大願的菩薩心,創建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推動現代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國際弘法事業,成立國際佛光會,在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及多所大學、文化機構,為佛教弘揚發展做出的卓著貢獻;讚歎他以拳拳赤子之心,為海峽兩岸佛教界的友好交流所做的大功德。在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他引經據典、亶亶不倦,將佛教的和諧思想圓融於當下社會、圓融於時代文化,令聽眾如沐春風、心開意解。作為現場聽眾之一,我也感觸頗多:他的開示深入淺出、意味無窮,樸素的言辭裡蘊含佛法至理、普應群機,平實的語氣中感化人心、耐人深思;處處彰顯出俯仰古今、圓融無礙的智慧,時時體現出胸懷天下、心包太虛的格局,在在流露了對兩岸同胞福祉和祖國早日統一的殷切期望。

2014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主辦的首屆兩岸中青年佛教人士聯誼交流會在無錫靈山及宜興大覺寺舉行。國家宗教局局長王作安、星雲長老和我共同主持了首場活動「佛教教育的發展與兩岸交流座談」。長老在座談會中提議,兩岸佛教界尤其是中生代應當多往來、多交流。對於兩岸和平問題,他認為,佛教能擔任兩岸和平的橋樑,促進彼此和好友愛、相互認同,建議兩岸佛教可在佛門傳統、在家居士教育、提升比丘尼等四眾弟子弘法角色,以及增加兩岸宗教團體互動等議題上建立共識。

2017年9月11日至9月16日,應台灣「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及佛光山的邀請,我率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一行二十二人赴台進行了為期六天的訪問交流。九月十一日至十三日,我和代表團一行首先來到佛光山拜訪了星雲長老,並與佛光山僧眾進行交流,期間還榮幸地獲贈南華大學授予的管理科學榮譽博士學位。長老九十一歲高齡,大病初癒,但是卻以忘我的精神和至誠的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還在烈日下率佛光山千餘位弟子為我們送行,並從輪椅上站起身,令人動容。

在《貧僧有話要說》一書中,星雲長老曾特辟專章,回顧自己一生發心立願的變化過程。他謙遜地說,自己花費了六十年以上的歲月,才在發心立願方面有了一點悟道,對佛菩薩發出如下告白:「慈悲偉大的佛陀!請讓我來負擔天下眾生的業障苦難!請讓我來承受世間人情的冷暖!請讓我來延續實踐佛陀的大慈大悲!請讓我來代替佛陀實踐示教利喜。」

四、長老的「大情懷」

星雲長老之「大」,不僅因其格局之大,視野之大,願力之大,擔當之大,還因其情懷之大。

自古出家人都被稱作「方外之人」,漸漸地,出塵不染變成了淡漠高冷,高深的境界令人望塵莫及。慢慢地,佛教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其實,佛教中一樣有古道熱腸、知恩報恩的情義;更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在星雲長老身上,我看到了這種大情義、大情懷。

他情懷之大,從家國到人類,從世界到法界;他情懷之廣,從宗教到文化,從社會到自然;他情懷之深,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到知恩報恩,從「以眾為我」直至恆順眾生。

僅舉我與長老來往的數例,來略述我所體會到的長老的大情懷。2015年9 月4日,海峽兩岸及港澳佛教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祈禱世界和平法會在北京龍泉寺隆重舉行。星雲長老與兩岸四地佛教界高僧大德不辭辛苦,蒞臨法會,並共同拈香主法。在場緇素二眾以無比虔誠之心誦經祈禱,共同祭奠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遇難者,緬懷為反抗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自主而獻身的英烈,祈願祖國和平統一、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世界持久和平。星雲長老在法會致辭中表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是以血肉之軀奮勇抵抗日軍入侵,是全民抗戰的精神以及無數抗戰先烈捨生取義換來了國家的新生,捍衛了民族的尊嚴。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從前的中國,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捍衛祖國的完整和民族的尊嚴。當代佛教文化倡導的慈悲、正義、和平對提升社會道德,維護社會安定團結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只有維護和平,人民才能幸福,人類才有未來。

他的言行充分流露出他一直以來的家國之情、民族之情、人類之情,而這種情懷都繫於長老數十年如一日對於祖國統一、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的不懈努力之中。這種努力、這份情懷,同樣體現於他對佛教文化的珍愛、保護、傳承與弘揚當中。

2016年3月1日,星雲長老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出席「捐贈北齊佛首造像回歸儀式」,我在場見證這一歷史性場面。他以九十歲高齡,無償捐贈並親自護送流失二十載的佛首歸來,不僅具有傳承佛教文化的歷史意義,更寄寓兩岸「合璧」統一的未來意義。他在捐贈儀式上表示:佛首回來的意義,不但說明海水隔斷不了兩岸的文化、歷史,隔斷不了我們的血源關係,也隔斷不了佛首、佛身的合璧。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凡是有陽光照到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大師還特別強調,要愛護中華文化,因為「文化、信心是我們的靈魂、生命,對自己不能沒有信心」。他希望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相信自己「我能夠」「我可以」,充滿對自我的信心;並「希望這一次金身合璧,不但讓佛像合璧,也讓兩岸因緣更加和平。」

這些發自肺腑的真誠話語,讓我感受到星雲長老心中那分濃濃的民族之情、文化之情。

在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法會上,在金陵刻經處成立一百五十週年紀念會上,我都能見到星雲長老的身影。只要有回饋家鄉、報效祖國、利樂有情、祥和世界的因緣,就有他奔波的足跡;只要有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時機,就有他慈悲善巧的行誼。

結語

《普賢菩薩行願品》中關於「恆順眾生」有這樣一段話: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當我看到這段經文時,便會想起星雲長老。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11484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