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已近2000年的歷史了,與本土文化早已溶為一體,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寺院遍佈華夏九州。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寺院是禮佛的地方,但是卻不清楚,在清朝之前,寺院並不僅僅是禮佛的所在,也是傳承文化與教育的所在。同時,很多人,包括許多學佛的人,都不分不清寺和廟的區別。平時說話的時候也沒有多注意兩者的卻別,以為寺院就是寺廟。但其實,寺屬寺廟歸廟,寺院其實不是廟。
「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比如大理寺,在舊時曾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到了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目的是普及教育。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是普及佛法及大眾共同修行的場所。佛寺裡面有藏經樓,所存圖書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以及很多讀書人,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
現在寺院的主要作用是宣揚佛法,傳教共修,燒香禮佛等。而「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漢文化的廟是依等級而來的,《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在中國的歷史裡,「廟」可能比「寺」更長遠,例如: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岳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功能不一樣,稱謂也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