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歷史尋找台灣主權軌跡
2008/01/25 07:25:26瀏覽462|回應0|推薦4

 

台灣,一個懸掛在大平洋上的一個欉爾小島,身處太平洋進入亞洲的入口、東亞島鏈的正中央。葡萄牙人曾對她的美驚呼『福爾摩莎』;日本人對她軍事地位的重要性,稱為島形的『航空母艦』。也因為其所屬位置的特殊性,加上各種國際的事件,讓台灣在歷史的洪流中,一直處於如殖民地的國家不明地位。

 

台灣雖然在漢朝時被稱為夷州,隋時稱為流求,但實際上台灣並沒有受過任何漢民族的統治。元朝時,在澎湖設巡檢司,專司徵收鹽稅等事宜。明朝時,因為海盜橫行,施行禁海政策。故中國在元明之前,從歷史上並沒有任何對台灣統治權的紀錄。比起越南、朝鮮、西伯利亞、甚至元朝有實際統治過的中東、歐洲部分地區,台灣跟中國的關係其實是非常薄弱的。故若要從歷史上說台灣因曾隸屬中國,在元明之前,這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另外若說只要曾為中國的一部分,就是中國的領土,那麼如越南、朝鮮、寮國、西伯利亞應該都還算是中國的領土,這說法是非常荒謬且霸道的。

 

台灣真正與中國產生關聯的,是在鄭成功時代。那時,荷蘭人發現了台灣,將台灣當作亞洲貿易的轉運站,利用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農業特產,轉銷到世界各地。鄭成功趕走荷蘭人,若說是『收復』台灣,不如說是首次由漢人政權統治台灣,因在荷蘭治台之前,台灣不隸屬於任一政權,故台灣與中國的真正政治連結,始於鄭成功。

 

鄭成功因其父親鄭芝龍為海盜,對海上貿易本就有其獨到之處;另外荷蘭人對台灣的開發和台灣人學習荷蘭人貿易的技巧;加上清廷當時施行鎖國政策,所以台灣當時在貿易和經濟、科技的進步是遠遠超過中國的。

 

可惜的是,鄭成功畢竟是中國人,中國人『成也政治、敗也政治』的性格,讓鄭氏在台灣經營有成,若不是抱著迂儒所謂的『反清復明』思想,把辛苦的家業金錢都付諸回攻大陸的軍事行動中,不然只要偏安或直接在台灣獨立,建立屬於自己的軍隊和國家體系,說不定可以開創出另一番天地。

 

鄭成功比起大清政府,畢竟是被視為叛亂者,而非中國正統。清廷打敗鄭氏後,才算第一次台灣隸屬於中國。清廷征服台灣初期,因鞭長莫及,所以對台灣的管理並不積極。直到中法越南戰爭,法國占領基隆、淡水,清廷才發現台灣的戰略價值。趕緊將台灣升格建省,並派劉銘傳為首任巡撫,開始開發建設台灣。

 

台灣建省後十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馬關條約輕易就把台灣割給日本。我們看歷史軌跡,很驚訝的發現,台灣其實被中國當做“雞肋”,對台灣的治理和看重,甚至不如百年來都屬中國番國的朝鮮。相形之下,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甚至是後來的美國人都看到台灣的重要性。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真正有把心思放在台灣的,只有十年,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除卻同文同種因素外,其實並沒有很深厚的關係。

 

1895年到1945年,日本人治理台灣期間,除了初期的民眾抗爭事件外,平心而論,對台灣的現代化幫助很大。台灣從荷蘭人開始、歷經明鄭、清朝、日人統治,在經濟和現在化的改革進步上,比起百年來都處在戰亂、喪權辱國、人心渙散的中國而言,相差豈止數倍。清廷時,就不太管台灣了,國民政府在東征、北伐、抗日、剿匪過程中,就更沒空注意台灣了。

 

日本戰敗後,同意歸還實際治理時間比他們還短的台灣給國民政府,國民政府想必那時對國內共產黨興起頭痛不已,加上對台灣也不甚重視,所以就派一個能力平庸,對下苟且的陳儀來接收台灣。因對台灣的不了解,輕視台灣人,加上初期來台的接收人員良莠不齊,許多不公不義事件頻傳,讓當時歡心歡迎國民政府的台灣人看傻了眼,終於爆發228事件。

 

對台灣人而言,台灣的歷史就是一篇篇血淚殖民史,台灣從來就沒有過當家作主的時候。二次大戰後,許多殖民地紛紛要求住民自決、獨立自主。台灣本可趁此躬逢其盛,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可惜,一方面日本同意把台灣還給中國,但當時吊詭的是,原先接受投降的國民政府,後來卻輸掉大陸的統治權,逃到台灣,中國轉屬於中國共產黨。在蔣氏對中國政權的名不存實際上又沒消失的情況,讓台灣的地位變得很尷尬。說台灣應該是屬於中國蔣氏政權的,但蔣氏政權後來已喪失中國的統治權;說台灣是屬於中國的,但蔣氏政權又還在,只是現在只有台澎金馬的統治權而已。據此觀之,台灣當時就已經不歸中國的領土範圍,而是屬於一種不確定地位的存在。

 

根據呂秀蓮女士所著『世界的台灣』的聯合國憲章所決議:

「人民與民族應先享有自決權,然後才能保證充分享有一切基本人權」

「所有的人民都有自決權。依據這個權利,他們自由地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自由地發揮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

 

另外,中共在「抗美援朝」行動中,杜魯門總統在舊金山發表的『台灣中立化宣言』有以下幾個重點:

1.宣告共產主義武裝戰爭開始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

2.禁止在台灣的國民黨的軍隊以軍隊對付大陸的中國共產黨

3.美國以第七艦隊擔任台灣海峽的維和任務。

4.明示台灣法律地位未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和經由聯合國的考慮。」

 

杜魯門的意思為:台灣是太平洋盟軍因戰勝而自日本取得的一個島,在國際社會決定其將來以前,其法定地位無法明確。

 

以此觀之,戰後時期,台灣的地位其實不隸屬於任何國家,加上當時各國民族意識抬頭,住民自決運動方興未艾,台灣本可利用此機會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卻因為蔣氏政權對中國念念不忘,不忍切斷其國民黨的臍帶,所以就這樣硬生生把台灣和中國給連在一起。加上國際情勢丕變,蔣中正沒有好好把握其因二戰打下的影響力,讓中國共產黨有見縫插針的機會,利用美蘇的嫌隙增加談判籌碼,終於順利進入聯合國。

 

蔣中正所代表的國民黨政權,因戰敗退守台灣,卻誤判國際情勢,以為自己仍是大國,故抱著『漢賊不兩立』的想法,毅然而然退出聯合國。在當時,雖然中共准許進入聯合國,但美國仍保證中華民國享有席次和理事國的權利,在一國只能有一席次的聯合國裡,美國此舉動等於間接承認台灣和中國是“兩個國家”。但可惜蔣中正剛愎自用,離開的瀟灑,卻將台灣自絕於國際社會中,也讓中國有各種機會和管道,可以封殺台灣的國際生存權。

 

走過台灣的主權更迭史,發現我們對於強權是如此的無能為力,每次都只能如浮萍般任人操作。所幸台灣人勤奮善良,在歷經種種民主的激盪和衝突中,終於締造世界的民主奇蹟。我們不屑與中國做比較,但我們的民主成就真的比他們號稱五千年的歷史了不起太多太多了。也因為台灣的民主成就,讓外國注意到台灣求生存所做的種種努力。

 

台灣從1971年退出聯合國,至今已36年。台灣進入聯合國,所代表的意義,除了凝聚島內居民對國家存在事實的共識,也要讓標榜民主自決的國際社會知道,台灣已用多年選舉証明自己是一個高度民主的國家,我們有權利進入聯合國,更有權利在聯合國內為23百萬的人民發聲。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ocweb&aid=15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