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用來做甚麼的?也許我們總會輕易說:言情述志。沒錯,但這是詩人所說,對於讀詩的我們來說,詩又是什麼?
除了詩人的情懷情愛情思,除了詩人的抱負追求失意得意,我們還看到甚麼?
有沒有發現,認真讀一首詩時,我們的收穫是很多的。
可能我們看到了一則故事,得到了一番啟迪,可能我們通過詩了解了當時的民生民俗,當時的歷史;可能我們貼近了那個年代的脈絡,走進了悠悠歲月、、、
你說我在異想天開嗎?還是胡說八道?
今天黃平詞長給我介紹的是杜甫的<搗衣>。
何謂搗衣?
這個問題一出現,好像就是長篇大論要來了。
先說說唐代杜甫這個年代的衣服吧。那時候棉花還沒有在大唐盛行,所以那時候的衣服通常只能用丝織品及葛麻等製成。丝織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葛麻布最明显的
缺陷点就是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
搗衣又分兩種,一,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棉软以便裁缝。二,將髒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渾水,再清洗。
古詩中常常有搗衣這件事情的出現,絕大多數是指第一類的搗衣。而如果我們有注意,就會發現這兩字出現的季節多數是秋天,而詩詞的內容又一定和戰爭有關,為什麼?
又一個為什麼了,也許你覺得我離題太遠了,怎越扯越遠?其實不然,一定是有關連喔。
你知道嗎?我國古代,被征入伍者,武器装备和糧食由政府统一供應,但衣服之类則是自備。每到秋冬交替季节,换季衣服就要家人備好寄来,否则征夫就要遭受凍寒之苦。
明白了嗎?說了這麼一大堆,只是想說,原來這詩,是和戰爭有關,和征夫思婦有關。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現征人離婦、遠别故乡惆怅情绪。
杜甫的詩,真的有時候不是很好懂。一來典故多,再者用詞不像樂天那樣平白;其三,他的感情不像李白那樣宛若天成的,自然而然帶動我們情緒。阿。應該說我比較笨不懂詩聖的偉大吧。
終於要來看詩了。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
寧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
八句講出戍妇的心情:
第一句戍不返,所以搗衣。
第二句要搗衣先拭清砧,
三四承首句,又寫到搗衣緣故。天冷了啦(怕你冷),我們離別久了啦(想你唯有為你製衣,穿在你身暖在我心)
五六承次句,從心情上又寫到搗衣這件事。不輕鬆,很疲倦。但我心甘情願。"寧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何謂寧辭?大家知道有個辭叫做"寧死不辭"不辭就是不推卻、不躲避。所以我會說杜詩
有時用字很會轉彎。他說的是寧可不逃避這搗衣的辛苦、、、如果直接說就是:不辭搗衣倦。
七句繼續承接五六,從動作上寫搗衣。
八句則承接一三四,還是寫到遺憾他的不歸來。"君聽空外音",空外就是野外,天外。此處則形容出兩地距離的遠。七八兩句合起來就是說,我賣力地搗,用盡全身的力量。只願這聲音能傳到遠在天邊你的耳中。
看起來是結構有兩條線同時開始,交錯,又依樣是圍繞在搗衣這重點上。
搗衣是一件事,更是詩中女主角的深切思念之情。
用白話文來講:
我知道你在戍邊不會回來
又是秋起,又要準備把砧板擦乾淨
長安的天已冷,苦寒之地的你怎麼忍受
久別之後的我心也如秋風般 冷冷
搗衣之苦似乎已成享受
想到這衣衫將飛越千山萬水溫暖你身
我更加用力的捶击 捶击
也許,遙遠邊關的你靜心便能聽到
我想你
===
戰爭真是一件悲傷的事,可是悲傷的事,更容易讓文字感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