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28 21:53:17瀏覽1924|回應0|推薦4 | |
上接[碎唸]兒子沒有說話(中) 註:以下節錄自“網路成癮的哀歌 真來自遊戲原罪?” 【98play 記者依麗莎/台北報導】2007/08/30 林父所吶喊的:「都是網路害的!」這句話,換一個角度看便可以是種深刻的反思。 人普遍對線上遊戲的負面思考,形成了它的原罪之一,一昧的禁止成了很多父母的手段,卻忽略孩子自己對於網路遊戲的觀感,這樣做只會形成無法跨越的溝通障礙,孩子心裡覺得「你就是覺得網路遊戲不好,反正說了你也不會懂」,最大的代價就是林志翔的例子,他激烈而無聲的提出了抗議。 網路的連結開啟了人類文化一個便利的大門,也建立了一個虛擬的商業世界,網路成癮的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那是一種精神上的依賴,網路成癮者只要幾小時不上網,便會出現焦慮、憂鬱的狀況,但不可否認的是,網際網路影響著未來,建構在其平台的線上遊戲更是銳不可擋的趨勢。 所以站在中間的立場看待網路遊戲,其變成必要的選擇,它可以抒發壓力、交朋友、建立社交模式,也能夠讓玩家上癮,因為遊戲畢竟是種娛樂,如何讓孩子或家人跟遊戲「共處」是個難解的課題,但首先要回歸原點,拋開強硬的禁止與干涉,了解網路遊戲的優缺點,跟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溝通,才會達到真正的效果。 想一想: “如果你是林志翔的父母,會選擇鎖電腦?還是相信他?” 你現在的看法,是否仍和在看完前兩則新聞後一樣? 為什麼打這篇文章? 當我聽到老師講這則新聞時,雖然僅提及數秒,卻令我想起了曾在天下雜誌‘2007教育特刊’和“破除四大迷思 陪孩子玩出競爭力”(節錄於附註中)裡所不約而同提到的林志翔。 當我們的認知僅能對於林志翔的行為做出輕視生命、愚蠢、為一點小事做出傻事等評論時,卻有人以其他角度去探討,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我們的思想是否被束縛住?為什麼沒有人想到林志翔遺書中‘我的人生已經快過不下去了,現在最後的依靠又失去了。我已經沒有路可以退。’或許代表著其他意義,而並非少年強說愁。 當他所能決定的,在扣除了人類生理本能後(吃、喝...),只剩玩線上遊戲時,那就是他唯一的一根浮木。當電腦被鎖後,浮木就像當初他被迫就讀他不喜歡的學校,強行被他人決定一般的被抽走。失去唯一的依靠後,被滿腹苦水淹沒而無聲的他,被迫走上這條路。 這篇文章並非有意將林志翔的行為有理化,也並不鼓勵大家輕易結束生命。純粹只希望大家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也希冀大家能從他無聲的抗議中領悟一些什麼。網路遊戲當真千該萬死?為何孩子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未來? 附註:破除四大迷思 陪孩子玩出競爭力 節錄自商業周刊 第1076期 (2008-07-07) 撰文者:王茜穎、林宏達 去年[2007/08/28]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林志翔,在廁所燒炭自殺,遺書上留下:「永恆星嵐game over」。那天,作家袁瓊瓊跟孩子一塊去吃早餐,兩個玩線上遊戲的兒子忽然嘆氣,他們對林志翔的那句話「我已經沒有路可以退」很有感覺。袁瓊瓊以為自己已經從新聞上,看到事件的全貌,但她的孩子,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孩子分析,林志翔身為「曙光 Online」的「囤墾團團長」,手下有許多人馬,他們一起上線、攻城,對帶領的團員有強烈的責任感,這就跟王永慶對員工負責的心理並無二致。而這些團員有些可能還是現實世界的同學,一旦辜負了他們,他可能從此不敢見他們,擔心去學校會被孤立。龐大的壓力下,父母原以為把他的插頭拔掉就沒事,卻不僅摧毀他在網路上建立的人生,還有現實裡的人生。” 後來,袁瓊瓊在部落格寫下「孩子沒有說話」,寫出大人世界聽不見的孩子的意見,引起網路上許多共鳴。 回過頭來,你了解你的孩子在玩什麼嗎?語言學與教育學者詹姆士‧保羅‧吉(James Paul Gee)做了許多研究,卻發現有一堆父母完全不知道孩子在電腦上玩些什麼。等到他們訪談了孩子才發現,這些孩子有的重新設計、組裝家裡的電腦、有的設計新的模組、有的設計網頁、在網路上寫攻略、有的則在星海爭霸上和全球的玩家一同攻城略地。 然而,他們的父母卻只會說:「喔,他們就是在玩遊戲!」 在遊戲的世界,孩子會碰到很多挫折:破不了關、升級升不上去、人際關係問題、找不到線索、茫然失措等,挫折來自四面八方。小孩有挫折卻無法或害怕和父母分享,因為講了一定被處罰。「把線上遊戲妖魔化,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問題,把孩子推出學校、推出家庭。」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