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一國兩制不需要Deadbody,一國一制才需要”說起
2019/06/18 13:19:52瀏覽373|回應1|推薦3

 

一個從黃河流域發跡的漢民族,敬天保民、以和為貴;這裏產生過孔子、老子、孟子、屈原、蘇東坡……,無數先賢智者、仁人志士、先驅和英雄,構成這個民族的脊梁。後來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融匯,和周圍各文明融合,成為了強大的中華民族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華民族走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建造了偉大的國度和文明。


一個走過一百多年興衰苦難和恥辱挨打的民族,在被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者侵犯和裂解的黑暗年代,臺灣被割讓,香港被殖民……。這些處於西方帝國主義或日本軍國主義占領的地方,上面的中國人慢慢接受了和傳統中國文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


後來,等到中國又強大了,想把這些土地重新攬回自己的懷抱,但是情況已經異樣。於是,中國的智者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區兩制”的設想和規劃,並且首先在香港實踐。


一位叫“寒梅”的網絡視頻主持人說得好,一國兩制沒有所謂Dead body,因為一國兩制是和平談判談出來的,不是戰爭戰出來的。一國一制才可能會有Dead body。就是說,中國在把久違的兒女們攬回懷抱時,是清醒的,不是感情用事的;是耐心的、絞盡腦汁竭盡善意的。


但是,這些地區的中國人,在和中國大陸主體文化價值觀長期的分離中,在和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接觸中,已經形成了與西方世界較為一致的價值觀。基本上來說,中國大陸的文化價值觀,繼承了中國幾千年的民族整體意識和整體榮譽感這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和西方個人主義的自由民主價值觀是不盡相同的。這種不同,可以將它簡單想象為是“沒有國哪有家”和“沒有家哪有國”的不同。


可以看出,“沒有國哪有家”和“沒有家哪有國”的不同不是絕對的,換言之兩者仍然可以找到辯證的相通處,因為兩者各自本身就不是絕對的。強調整體也必須兼顧個人,反之亦然。更何況,在這些上層建築的價值觀底下,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大陸四十年以來的成長和成就震撼世界,有目共睹。人類生存(民生)問題,是一切人類最後都要回歸的原點和基點。


長久以來,西方一直用所謂普世價值來傲慢地偏見中國的價值,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價值。今天我突然明白一個道理,中國有中國自己的”普世價值”;沒有中國人參與的價值,嚴格上講也不能算作普世價值。其實,中國和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受過類似的苦難,因而有著許多共同的認知。所謂普世價值,不應該只是西方發達國家話語權底下的“價值”。


當然,這絕不意味著,中國就不應該向西方學習好的、適合中國的東西。誠如那位“寒梅”所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都不是中國本土的東西,是中國人向西方學來的。中國也應該不懈地朝著民主的方向去進步,朝著個人的自由、平等、發展、福祉的方向去努力。中國傳統的“以民為本”論和西方的所谓“个人自由”说還不是一回事。如何兼收並蓄,有機結合,繼續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路,值得中國人去思考和探索。 這方面,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依然是我們後人寶貴的財富和借鑒。


最後想說:一個民族,兩種價值觀,這是不幸的歷史造成的不幸現實。面對這一現實,中國大陸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和奉獻,包括對臺灣的優惠政策,對香港的強力經濟等方面的支持,……等等。面對這樣一個不幸的歷史和努力中的現實,各方是不是應該以開放的心胸來看待中國大陸?看待我們這個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現狀和光明未來?中華民族的主流民意永遠都是融合與統一,拒絕分裂,這是經過了幾千年大浪淘沙後依然存在著的堅實內核。
 

讓我們都能看著對方的眼睛,認識對方,接受對方,並說一句:我們真的是親兄弟,我們可以互相愛護,互相攙扶,互補有無……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83bfff9&aid=127572663

 回應文章

虔谦 (曾明路)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6/19 07:12

文章倒数第二行:


最後想說:一個民族,兩種價值觀,這是不幸的歷史造成的不幸現實。面對這一現實,中國大陸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和奉獻,包括對臺灣的優惠政策,對香港的強力經濟等方面的支持,……等等。面對這樣一個不幸的歷史和努力中的現實,各方是不是應該以開放的心胸來看待中國大陸?看待我們這個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現狀和光明未來?中華民族的主流民意永遠都是融合與統一,拒絕分裂,這是經過了幾千年大浪淘沙後依然存在著的堅實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