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寶貝遠離異位性皮膚炎
嬰兒與母親 8月號 NO.430
採訪撰文/章菱
諮詢審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 林建宏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慢性反覆發生的搔癢性皮膚炎,也是嬰兒期及小兒期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林建宏表示,十個寶寶裡至少有一個是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炎的發生原因通常與遺傳、環境及食物中的過敏原有關。
異位性皮膚炎發生原因
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遺傳因素:過敏性皮膚炎有部分原因是受遺傳所致,寶寶的家族有氣喘、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受遺傳所致的異位性皮膚炎,即使控制環境、飲食、生活習慣,也未必能完全避免症狀發生。
二、環境因素:在寶寶生活的環境中,如果沒有固定清潔,或居家有太多毛布的佈置、太潮濕等問題,會讓寶寶接觸許多過敏原,如塵?、灰塵、黴菌,刺激皮膚,也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產生。
三、飲食因素:寶寶飲食中有較多的海鮮類(如蝦、螃蟹)、堅果類(如花生、核桃、腰果),或牛奶的蛋白質等,這些都容易誘發過敏性皮膚炎。正在餵母乳的媽媽若有吃上述食物,也容易造成寶寶異位性皮膚炎。
四、其他因素:異位性皮膚炎也與氣溫有關,天氣漸漸變熱,身體容易流汗,汗液尤其會卡在肘窩、膝窩的地方,肌膚容易互相擠壓而刺激皮膚產生發炎;冬天或太冷時,皮膚容易變得乾燥缺水,也會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可能。
容易產生皮膚炎的典型位置,在臉上、脖子、耳朵後面、四肢關節彎曲處、如手肘附近、膝蓋與腳踝附近。每個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的輕重程度不一,一般的症狀為在皮膚上會起紅疹、脫皮或發癢,有些不會癢到影響生活品質,但有些紅疹往往會讓小嬰兒癢到會用手抓到破皮、流血,甚至會引發急性發炎,也會讓寶寶不安、躁動、不易入眠,這樣也可能影響寶寶正常的健康發展。
慢性皮膚炎長期會讓皮膚變厚、變硬、粗造,顏色也會因色素沈澱而變深。林建宏醫師指出,如果異位性皮膚炎的肌膚破皮有傷口,又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會使細菌在皮膚上滋生,加重皮膚炎的症狀,變成惡性循環,需要就醫診治,尋求專業幫助。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
到門診之後,醫師通常會給予口服及外用藥物治療。口服藥物屬於抗組織胺,可抑制搔癢,是主要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外用藥則以含有類固醇的藥膏為主,具抗發炎作用。若寶寶抓得厲害,容易有傷口易感染或流出滲透液,就需要使用抗生素藥物,目的是抵抗細菌感染。
有些家長一聽到類固醇,就覺得藥性強又毒,而擔心有副作用,林建宏醫師說,類固醇分好幾級,醫師會根據寶寶的症狀給藥,如果狀況不嚴重,可給予含類固醇少一點,功效弱一點的藥物就可改善;如果嚴重的情況,就要用藥效強一點才能減緩發炎症狀,「只要在醫師指示下正確的使用,含有類固醇的藥物仍然是相當安全的。」不過,現在也有一種新的長期用藥免疫抑制劑,機制與類固醇類似,屬抗發炎藥物,但不會有類固醇一樣的副作用,也是給藥上的另一個選擇。
從飲食與環境控制著手
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與照顧,須要長時間並養成生活習慣。林建宏醫師建議,平時應從飲食及居家環境開始著手,在生活習慣上需做一些改變及預防措施,可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的機率。這些預防措施包括以下幾部分:
一、在平日飲食上
1.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先考慮是否因食物而引起。較小的朋友餵母乳最好,沒有辦法餵母乳,可給予水解蛋白奶粉。
2.餵母乳的母親盡量不要食用會造成過敏的食物。四到六個月以上的寶寶,在給予副食品時,也盡量減少會引發過敏的食物。
3.在添加副食品時,每一次添加一種,看看寶貝是否對什麼食物過敏,若有過敏症狀,可以停止給予二個星期,查看過敏症狀有無改善。
二、在居家環境上
1.家中不要使用地毯、草蓆、榻榻米、毛絨的材質及布窗簾等容易滋生塵?的裝飾及佈置,建議可將窗簾換成百葉窗。盡量不要養寵物,以減少來自動物的過敏原。
2.家中的寢具要固定清洗,最好二星期清洗一次寢具,並使用60度的熱水清洗,洗完後最好經太陽曬過。也可利用防?寢具及除?吸塵器,減少塵?附著與生長。
3.夏天居家的溫度最好保持在26℃~28℃之間,以不要讓寶寶熱到出汗為原則,並保持涼爽舒適。冬天也應該避免讓寶寶穿太多衣物或直接暴露於寒冷、乾燥的環境中。
林建宏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講師、中華民國小兒專科醫師、腎臟專科醫師、過敏氣喘免疫學會醫師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