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念佛橫出易行道,不念彌陀更念誰
2013/09/09 07:31:11瀏覽65|回應0|推薦0

念佛橫出易行道,不念彌陀更念誰

以下印光大師開示,係節錄於印光大師由上海回至靈巖山之開示法語:全文連此網址:http://book.bfnn.org/books/0356.htm,有必要處,末學會稍加解釋,以「註:…」表示,謝謝。

~~~~~~~~~~~~~~~~~~~~~~~

…我們所修持的這個淨土法門‧是最殊勝超絕的‧ 大家不要輕視了。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說的種種法門‧無非是觀機而說‧好比對症下藥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機‧和這個法門不相應‧修起來‧是很難得益的。一切法門‧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斷貪瞋癡‧必須惑業淨盡‧方能了生脫死。或者煩惱尚有一毫未斷盡的。生死還是不能免‧況全未斷者乎。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幹到徹底才可。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來普應群機而說的‧亦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成就的。無論上中下根‧皆可修學。即煩惱惑業完全絲毫未斷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實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脫了‧所以說是最超勝的。

佛在世的時候‧十個人修行‧就有九個可以成道。因為那時的人‧天性淳厚‧根機是很猛利的。到了後來‧眾生的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就漸漸的陋劣下來‧再要和從前一樣‧是不可得了。然在晉唐時候‧還有這種仗自力可以了脫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漸減少‧越後越少的。到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了。如此看來‧就曉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斷煩惱了生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此時如仍不自量力‧要說大話‧輕視這個念佛橫超法門‧而去別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我並非說其他的法門不好‧實在是因為法門有契理不契機的‧有契機不契理的。唯有這個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理機雙契‧不可思議。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為適合眾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註一:「契機」表示說法能讓人易懂、易契入,「契理」表示合乎正理。譬如禪宗雖是「契理:正理」但對一般人言,不契機(只合上上根人易成就,如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不易一生成就)。有些法門著重於人天法(生人道或天道;終究沒脫離六道輪迴),叫契機卻不契究竟解脫之大理。另外,有些人講經很契機(大家聽得很高興),卻是滿口歪理(不契正理),亦是一種解釋。

註二:佛法大致分三時期:正法一千年(人心清淨,靠嚴守戒律就能成就,至少脫離六道入四聖法界,曰「戒律成就」),像法一千年(已只相似正法,故曰「像法」,要靠禪定來幫忙輔助,故曰「禪定成就」),末法一萬年(就是現在,人心越糟,誘惑越多,不靠佛力幫忙,難以成就,故曰「淨土成就」;佛法末法還有九千年,念佛法門很重要,一心念佛,既是戒律,也是禪定,更是念佛。)

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古人有個譬喻‧拿來解釋‧就把我們具足惑業的凡夫‧比做一條蟲‧生在一根竹裏最下的一節‧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這個蟲子‧要想出來‧只有兩個法子‧一個是豎出的‧一個是橫超的。豎出的‧是自下至上‧一節一節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節咬破了‧才能夠出來。這是比喻修別的法門‧定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出三界的。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這許多的品數‧就比做一根竹子的節數。那蟲向上直鑽出來‧就叫做豎出。

例如一個斷見惑的初果聖人‧要經過七生天上‧七生人間的長久時劫修習‧才能證阿羅漢‧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返人間‧才能證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盡‧還要在五不還天‧漸次修習‧才能斷盡思惑證四果。這才算是出三界的無學聖人。如果是鈍根的三果‧還要到四空天‧從空無邊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才能證四果。這豎出的法子‧是如此艱難久遠的。橫超的‧就是這條蟲子‧不向上面一節一節咬‧只向旁邊咬一孔‧便能出來。這樣的法子‧比那豎出的‧是省事得多了。

念佛的人‧亦復如是。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到了這個清淨國土‧見思煩惱‧不斷而自斷了。何以故‧以淨土境勝緣強‧無令人生煩惱的境緣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塵沙無明‧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直捷簡易的事。所以古人說‧餘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今且拿一段故事‧來證明這個豎出艱難的道理‧大家且靜聽聽。

註一:念佛法門如同從竹子內往旁咬洞即出愁悶苦海,其它法門要一生成就卻是難如登天(往上咬一段段竹節,等同要修無量劫),該好深思也。光是見思惑(執著有個「我」)就難破除,有句話說「我思故我在」,就是執著的最佳註解(卻有人把這奉為真理,實大錯;「執我」不但是虛幻,亦是六道輪迴之根本)。只要執著「有個我」,就不可能出六道(六道是相對境界):有下就有上,有壞就有好,有難就有易,有修就有不修,有我就有你(大家),故要破除這種見解,難;但常常為他人想,「我」的觀念亦會變得淡薄,智慧亦較容易透出,業障易消,亦較容易往生西方也(其它法門必須真的破了「我執」(見思惑)才能出六道,且只入「四聖法界」而已,非西方極樂的不退轉境界(一真法界裏的八地菩薩以上)。

註二:念佛往生西方,不只出六道,連四聖法界(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菩薩、佛(不是究竟圓滿的佛,仍只能算菩薩)也超越了,入「一真法界」,即「法身大士」(分證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直到究竟圓滿成佛);一到西方,不管品位高低,都得彌陀願力平等加持,能力與佛差不多,得八地菩薩受用(已接近圓滿成佛)。

唐朝代宗大曆間‧有個隱士‧叫做李源‧捨宅為慧林寺‧請圓澤禪師為住持。後李源想要去四川朝峨嵋山‧因約圓澤同去。圓澤欲由長安經斜谷‧陸道去‧李源要自荊州入峽‧由水道去。兩人意見不同‧各有所以。李源不知圓澤之事‧圓澤了知李源之心‧恐到長安‧人或疑伊想做官‧便由荊州去。一天乘船到了南浦地方‧因灘河危險‧天未暮即停舟。那時有一婦人‧身穿錦背心‧負罌而汲。圓澤一見了她‧便俯首兩眼流淚。李源問道‧自荊州以上‧像這樣的婦人‧不知有多少‧為什麼生此悲感。圓澤道‧我不欲從此路來者‧就是怕逢此婦人‧因為她懷孕三年‧還未分娩‧就是候我來投胎。現在見了‧已是無法可避了。請君少住幾日‧助我速生‧及葬吾山谷‧三天之後‧請來看我‧我就對君一笑‧以為憑信。

十二年後‧中秋月夜‧到杭州天竺寺外會我。說完了‧就更衣沐浴‧坐脫去了。李源後悔無及‧只得把圓澤葬了。三天之後‧就到那家去看‧果然婦生男孩。因把詳情告訴她‧並要求和小孩見面‧果然一笑為信。李源因茲無意往川‧便回洛京。及回到慧林寺‧才曉得圓澤在未行之先‧已經把後事都囑咐好了‧因此越曉得他不是平常人。過了十二年‧李源就如約去杭州‧到中秋月夜‧就在天竺寺外等候。果然月光之下‧忽聞葛洪井畔‧有牧童騎牛唱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易性常存。」李源就曉得是圓澤的後身‧就上前問道‧澤公健否。牧童答曰‧李公真信士也。便略敘數語。又唱道‧「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如是看來‧能曉得過去未來‧和有坐脫立亡本領的圓澤‧還不能了脫生死‧逃避胞胎。何況我們具縛凡夫‧一點本事也沒有‧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是作夢亦做不到的。

註:圓澤禪師有坐脫立亡(坐或站著往生)的本領,卻仍然不得自在,被六道困住,隨業力流轉投胎,不比阿羅漢乃至西方大菩薩之大自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之自在也。蘇東坡(前世即五祖戒禪師)晚年也被人看到手中拿著一卷「阿彌陀經」,看來亦想往生西方了。

有人說‧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嗎。殊不知見性成佛‧是見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並非是成福慧圓滿的究竟佛。為什麼呢‧因為宗門下的人‧工夫用到開悟的時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來是和佛一樣‧所以叫做見性成佛。但他的粗細煩惱‧絲毫尚未斷‧不過能常自覺照‧伏住煩惱‧舉動就和聖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覺照的工夫‧伏不住煩惱‧那造起業來‧比他人更要厲害。因為他的煩惱裡頭‧有開悟的力量夾雜著‧就變做狂慧‧所以造業的能力‧也異常的猖獗。這樣不但沒有成佛的希望‧而且還要墮落三惡道。所以已經開悟的人‧更要加工進修‧時時覺照。等到見思煩惱斷盡了‧方是了生死的時候‧並非一悟便了。類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禪師‧因為悟後未證‧仍不免輪迴之苦。覆轍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說真成佛‧更加差得很遠了。

福慧圓滿的究竟佛‧是怎樣成呢。據天台宗來說‧一個斷盡見思惑的圓教七信菩薩‧修到十信的時候‧才把塵沙破盡。再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的四十一個位次‧每破一品無明‧就升進了一個位次‧得一分三德秘藏‧這樣次第‧到了最後的等覺地位‧才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再斷一品無明‧再進一位‧才能成就福慧圓滿的究竟佛‧像這樣子‧的確不是輕易的事情。大家曉得這個道理‧就不會誤解了。

又有人說‧我們各人的自性‧本來是一塵不染‧清淨湛然‧就是淨土。自性本來不生不滅‧亙古亙今‧不遷不變‧就是無量壽。自性本來具有大智慧光明‧照天照地‧就是無量光。如果離了這個本有的自性‧另外要有個淨土可生‧阿彌陀佛可見‧那就是頭上安頭‧無有是處。並且認為這樣‧就是禪淨雙修的道理‧亦是錯的。因為這樣的話‧完全是偏于禪宗‧對淨宗是完全不適用的。何以見得‧因為禪宗是不教人生信發願‧也不教人念佛‧只教人參究話頭‧求明心見性。就說是離了自性‧沒有淨土可生‧彌陀可見。話雖不錯‧但終是偏于理性的見解‧不能和事相融通‧亦就和事理無礙的淨宗隔別‧所以說不是禪淨雙修。修淨土人‧專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大家要明白的。

註:有些人以為空是空,有是有;認為空性與事相可以分割,不知空性(自性;佛性)與事相,如金與金器,是不能分割的(空有不二;空有一體),譬如金子可作魔王像,亦可雕西方極樂像,不同的苦與樂(幻有;地球、宇宙、虛空、人與其他眾生,皆幻有),不離金質的無苦無樂(性本空)。故有些人以為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那試問:地球從何而來?不就是眾生心執著所變現嗎!(雖變現,卻是幻有,科學家對此亦有一些證實了:物質空,能量有。)

還有密宗即身成佛的話‧縱然聽起來‧是如此動人‧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如此快便。即身成佛的意義是說密宗工夫‧修到成功的時候‧現身就可成道。然而這樣成道‧不過是了生死而已‧勉強說做成佛‧或亦可以。如果是真的當做成了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的佛‧那就大錯特錯了。譬如一個小孩子‧剃下頭髮‧人人就叫他名和尚。或是受了三壇大戒的比丘‧亦叫他為和尚。或是在叢林裡頭做方丈的‧亦是叫做和尚。但如上的和尚‧勉強亦可說得‧如果是當做真的和尚‧亦是不對的。就事實來講‧是要有道德學問‧能夠有使人生長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副其實的和尚。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當中‧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是即身成佛。再要到了彌勒佛下生的時候‧才可算又是一尊即身成佛的佛。在這個釋迦滅後‧彌勒未來的中間‧要再覓個即身成佛的‧無論如何‧亦是不可得的。即使世尊重來應世‧亦無示現即身成佛的道理。

在前清康熙乾隆年間‧西藏的活佛‧到臨終的時候‧能曉得死後要去那家投胎‧叫弟子們到時去接他。且在出胎時候‧亦能說他是某某地方的活佛。然而雖有這樣本事‧也還不是即身成佛。何以知道呢‧因為如果真是即身成佛的‧自然能像釋迦佛那樣的‧能說各種方言‧一音說法‧亦能令一切眾生皆能會得。何以西藏的活佛‧中國的語言‧他就不懂呢。如此一件小事‧就可證明他不是即身成佛了。何況後來的活佛‧死時亦無遺言‧生時亦無表示‧都是由人安排‧拈鬮而定的‧那更是不必說了。

又修密宗的工夫‧要成功‧也是很不容易。如專求神通速效‧不善用心‧且還有遭遇魔事的危險‧還不如念佛的來得穩當。民國十七年‧上海有一歸依弟子‧請我到他家吃齋‧便說他家有個親眷‧是學佛多年的女居士‧學問亦很好‧已有五十多歲了‧可否叫她來談談。我說可以的‧于是就叫她來。等到見面的時候‧我就對她說‧年紀大了‧趕快要念佛求生西方。她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我便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下劣了。她又云‧我要即身成佛。我又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高尚了。何以那個清淨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濁惡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亦非汝我可以做得到的事。像這樣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實在是自誤誤人的。

還有兩個要求生華藏世界的人‧有一天‧那個害了毛病‧這個就去看他。後來因見他病勢不對‧就趕緊的叫他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大家亦在旁邊助他念‧過了一刻‧就問他看見什麼境界沒有。他答道‧沒有。這樣的問過兩三次‧都說沒有。到了最後一次‧他就說道孃來了。唉呀‧這個問他的‧才曉得他們如此靠不住了。因為在他的心裡‧以為念這樣的佛號‧和這樣的希求‧應當要看見華藏世界才對‧為什麼反見孃來的陰間境界呢。自此以後‧他才回頭來修淨土法門了。

註一:道孃即道娘,大抵指年長婦人。

註二:華藏世界的精華,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華藏若是國家,則西方極樂就是繁華的國家首都),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極樂即華藏,華藏即極樂,本是一體。現代物理量子力學已證明「一即是多」的佛經深奧道理(整個宇宙就是一個你自己,即一人一世界,故因果自承受,故討厭別人即討厭自己,終究成人見人厭磁場,餘且類推),譬如一個粒子會現出三千個粒子,有記者問物理專家,若把三千個粒子抽出一個,那就剩下2999個…,物理專家趕忙接話:「不不不!你若想把一個抽出來,其他2999個就統統不見了!」,詳細可連結以下影音網址,很精彩:http://mypaper.pchome.com.tw/buddhashin201/post/1313065614

註三:修華藏世界而成佛是將心中境界轉化而改變眼前之境界,即上述竹蟲往上咬之修法,甚難矣!而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是彌陀四十八願之一,臨終能一心念阿彌陀佛,必往生西方,上面提到快死的人沒搞清楚狀況,才會想到用念「華嚴海會佛菩薩」求生的方式,真的是冤枉,把雞當作鴨了。

要曉得華藏世界‧是要分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能見得生得的。其餘就是斷盡塵沙的菩薩‧亦沒有分的‧何況是具縛凡夫呢。就是華嚴會上‧已證等覺的善財童子‧普賢菩薩‧還教他和華藏海眾‧以十大願王‧回向極樂‧以期圓滿佛果。可知淨土法門‧是無機不收的。所以我常說‧九界眾生‧捨念佛法門‧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念佛法門‧下無以普度群萌‧就是這個緣故。譬如天下的人‧個個都要吃飯‧亦個個都要念佛的。奉勸諸位‧不要不自量力‧打出格的妄想。總要老老實實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負如來說這個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的總持法門。及不枉費十方聚會‧在此靈巖清淨道場的殊勝因緣。望大家珍重。






引用:清淨平等覺悟

敬祝諸大善菩薩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4582086&aid=839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