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了凡四訓改命運(三)下
2013/09/05 17:55:03瀏覽93|回應0|推薦0

了凡四訓改命運(三)下

袁了凡,明朝人,他用心斷惡修善而改變了命運(壽命原本注定五十三歲,他不求壽命,卻活到七十四歲,足證行善自然得福之理,其餘尚多,此暫不說)。「了凡四訓」是袁了凡留給子孫的訓示,共分成四篇。

了凡四訓有一個重點,就三個字:「真誠心!」一顆真誠心,自然轉變命運。環境隨心好壞而轉變,名為「境隨心轉」。為人處事,只在「好人(心)做到底」而已。了凡四訓能看十遍以上,當知何為「真誠心」也。想要得福報,就從斷惡始!末學(我)不自量力,略微解釋,謝謝。(中間亦有參考淨空老法師的開示,感恩老法師)

(連這裏http://book.bfnn.org/books2/1732.htm 有淨空老法師的詳細開示,非常精彩,可多看,秉而行之,自得利益:於世間,能得福報;於往生西方,可為極大之助緣(資糧)!)

註:近幾年袁了凡先生的後代子孫有聯絡淨空老法師,老法師笑說:這更證明袁了凡確有其事也。

第三篇 積善之方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捨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隨緣幫助眾生,方法多不勝數,大略說其網要,約有十種:(省略)

什麼是「與人為善」?過去舜王在山東雷澤一帶,看到壯年漁夫都霸在深湖一帶捕魚(較好捕撈),而老弱漁夫則被迫在急流淺灘地方捕魚,心裏很同情,於是跟著大家一起捕魚(其實是借機教化他們);舜王見到爭吵者都隱匿其過失不講,見到禮讓的人就大加讚嘆。過了一年,大家開始知道互相禮讓。概以舜之明理,難道不能說出一番道理來教化大家?這是舜王看出這些人需以身作則來勸化他們方才有效,這是舜王的苦心。(舜王心清淨、慈悲,故有觀人之能力,知道該如何勸人,或以身作則,或說明道理,或長說,或短說,皆不一定也)

我們處在佛法末法時期,人心不古,須知不要以自己的長處來壓過別人(免得對方失去自我肯定);不要以自己的善行處處說給人聽(免得增長傲心);不要以自己的能力強而使別人覺得難過(所謂鋒芒過於畢露,太愛表現自己)。收斂自己才智,好像無才無能;見到有人犯錯,就容受而替他掩蓋:一方面可以讓他知過錯而改進,一方面讓他有所顧忌而不敢再造過失。見到別人有一點點優點可取、小善可說,就表現向他學習的樣子,而且多方替他宣揚。凡是日常造作,講話做事,全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完全是利益一切世間著想,這是大心量之人以世界蒼生為念,所謂凡事皆為他人想也。

註一:稱讚人要看情形,若越稱讚越驕傲,這種人不能稱讚他,免得增長他的傲心,反而害了他;有的人自卑,那就要多鼓勵他,讓他有信心。這種種善巧方便,全出自二個字:「無我!」一切言行造作,都是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出發點,沒有考慮到自己,如此即是行菩薩道,名為解脫之道(解脫自己也解脫大家,互互得利)。

註二:佛法有三時期: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釋迦牟尼佛已去世三千年,現在正是佛法末法時期,再九千年後,佛法在世間消失(人未必消失,但肯定人心更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什麼是「愛敬存心」?君子跟小人,從外表、行為上看,常易混淆,可辨別之處,就在他們的「存心」,從心意上看就善惡立判,如黑色與白色之明顯不同!所以說,君子不同於一般人者,在其存心;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慈愛、恭敬人而已。人有親近疏遠尊貴貧賤,有聰慧、愚笨、賢良、不肖等種種差別、品類不齊,但都如我之手足,都跟我(自己)是一體的,哪一個不當去愛他敬他呢?敬愛大眾,就是敬愛聖賢,能為眾生著想,就是為聖賢、佛菩薩著想,為何?因聖賢的心願,就是要世界一切人事物,各安其所而無憂;我人心行合於慈愛、恭敬而來安一切眾生的心,使他們免於憂患,就是幫聖賢、佛菩薩的忙,正合聖賢之心。

註:上述同胞與我為一體,即整個世界是一體,即一個自己!所謂「一人一世界」。譬如作夢,夢中有山河大地、電腦、討厭的人、喜歡的人、乃至惡夢、好夢,早上醒來,回想夢中一切,一場空也,雖是一場空,若是作惡夢,也夠嚇死人!而這夢境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也不是別人塞到您腦中;而人生亦復如是,一場大夢也。因為「一體」,故討厭別人就是討厭自己,常瞧不起別人乃至說人是非,就是自甘下賤(磁場越變越糟,將來別人就很容易瞧不起你、誤會你、…,這就是因果去來、轉變自然之理)。故念佛就成佛(慈心是念佛,念佛號是念佛,常為他人付出是念佛、…,但存慈心念佛功效最快!成佛尚且不難,世間小小福報豈不能得到?),成佛成淨土(佛、淨土不二;心、身不二;身、土不二);念魔必成魔(貪婪、仇恨、淫亂、打殺、驕傲、嫉妒、貪名念利…種種惡心惡行,皆魔也)終究入(成)地獄。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什麼是「成人之美」?玉礦在岩石中,不雕琢就只是石頭而已;若雕琢則成為玉器(圭、璋是古代信物);所以只要見到有人做一件善事,他的志向是遠大的(想幫世人、想成聖成賢成佛菩薩),我們就當盡自己能力幫他、成就他:或獎勵他,或贊助、維持他的生活;或為他洗刷冤屈,減少他被人毀謗機會,有因緣就一定要使他能成就。大概來說,所謂物以類聚,人們都討厭跟不同志向的人在一起;而世俗之人善者少,不善的人多。故善人在俗世,不容易順心無虞,而且正人君子,常是直來直往、不畏強權,因此容易招到小人誣陷,因此做善事亦常有阻礙而不能成功,善人亦常因此而遭毀謗;這時只有有道德之人來扶助幫忙,使其減少阻礙,這真是功德無量!名為「成人之美」。

註:凡是想幫助世間的人,這發心都是好的,但世間善人少、惡人多,故當低調一些,避免鋒芒過露;而這些找麻煩的人,多半是過去生與自己有冤結,但只要勤斷惡修善,自有貴人或無形的佛菩薩暗中相助,自無須畏懼。而我們見到努力向善之人,只要有緣,皆該盡力幫之,幫忙他(她)、成就他(她),或許將來他(她)就是救眾生的佛菩薩。末學所見,一些修行人修行多年仍有阻礙,問題不在他該受苦,而是他根本修不好。口業是最容易犯的,故切須慎重口業及勤修十善業,則善德日增,阻礙自漸少也。(末學部落格有相關的十善業修行文章:如「如何念經念咒易得效驗」這一篇裏面就有提到,有緣者不妨看看,大家一起努力斷惡修善)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什麼是「勸人為善」?作為一個人,誰無天理良心?(只是不明因果,而被世俗錯誤觀念所害而造下錯事)人間路長、匆忙緊碌,一時不慎就「一失足成千古悔恨」(做一錯事,下地獄亦不稀奇)!故有心人,當與人相處時,應當方便教導提攜,為其開解迷惑,令其明瞭善有善報、惡有惡果、境隨心轉、命運可改之理,如此而能開解他的疑惑,猶如長夜大(惡)夢終於覺醒;又像久陷煩惱的人,令他轉煩惱為清涼,這功德利益是最深最大的了。韓愈說:一時勸人是用口說法,百世能勸人則得靠書(現代的網路、電視、光碟都可重覆看,都具大功效也);這與「與人和合相處,以身作善典範」(以身作則)的影響,其雖有實際明顯功效,但看準時機,應機出言勸善,亦是有奇效的,故也不可偏廢(特別是長年講經說法者,功德大矣)。而若該勸而未勸(失言),不該勸而勉強勸(失人;時機不對,勸錯人了(譬如勸了反而引起口角)),皆智慧不足,當反省自己(多念佛心易定,多斷惡速消業,皆能生善巧智慧,知所進退)。

註:勸人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原則(知道才講,不知道則參考祖師大德講法,或乾脆不講,如此較穩當)。雖然佛法即萬法,萬法無定法,但有一分體會,說一分話,有三分體會,說三分話(皆有功德);若三分體會說七分話(心裏不確定對或不對),則多出來的四分是胡說八道,反而不利自己。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什麼是「救人危急」?患難顛沛流離,人生難免。偶有遇到受苦之人,當如自己有瘡毒在身,要速速解救也:或出言幫受難者平反冤屈;或多方求助以幫人脫離苦難。崔子說:施恩惠不在於等著做大事,但當下先救人之急就對了(雖然小事,一番誠心功德亦大無邊)。確實是仁者智慧之言。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飢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什麼是「興建大利」?小而一鄉,大到一縣、一市,有利於人者,最宜興建;或開溝渠導引水流,或築堤防水患;或修橋便利車旅人行;或施捨茶飯濟助飢渴;隨緣勸人,合力興建修繕,不要有太多顧忌,不計辛苦做去就是。

何謂捨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捨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

什麼是「捨財作福」?釋門(佛門)行善修行,方法無量無邊,而以「布施」為最緊要!所謂布施,只是「捨」(放棄執著)這一個字而已。通達智慧者(此為「上根人」(太少太少))內捨六根(眼、耳、鼻、舍、身、意),外捨六塵(與六根對應之: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外境、內心,捨得乾乾淨淨,名為「清淨道人」(「清淨道人」亦捨,方才清淨;事相上捨不掉,但心念一清,一切便捨盡,事相並無阻礙),而絕大多數中、下根人無法如上根人當下一捨便大悟(習氣重故,心不清淨故),可先從財上布施做起。世人以衣食為命,錢財看得重,吾人從錢財能捨,向內以破自己之吝嗇執著心(去執著則心清而慧生),外又可幫人之急難(名「內、外兼修」;修福又修慧;若捨得不甘不願,名修小福沒修慧也)。一開始感覺勉強,漸漸終能習慣,而「布施」最可以去除自私執著、吝嗇之心(此時智慧亦易開啟)。

註一:布施一般分三類,財布施得財富(太過吝嗇,招貧窮果報;死墮餓鬼道);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若修學有體會而不肯教人,是吝法,得愚痴果報;死墮畜生道);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見人有急難,能救而不救,得短命、病苦果報;嚴重者死墮地獄)。

註二:布施的方法其實數不盡,給人微笑是笑容布施(捨掉生氣)、真誠待人是無偽布施(捨掉虛偽)、精進修行是努力布施(捨掉懶散)、…最好者是念佛布施(聲聲佛號種粒粒佛種子善根),常慈心念佛為魔怖布施(天魔恐懼;名捨去魔心,成就佛身),一切布施在一句佛號之中,精誠不懈念去則速開智慧、速增福報、速消罪業、速成菩提(往生西方即八地菩薩,速疾成佛)。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什麼是「護持正法」?正法者,猶如萬世有靈眾生的眼睛(沒有眼睛就如身處漫漫黑夜,東壁撞到西壁,還不知撞到何年何月),沒有正法,如何知曉天地運作之理、萬物育成之道(故畢竟方能轉化災劫,乃至轉成至真至善至美;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正法的極致發揮(純粹良性循環)),又何以脫離塵世束縛,何以滿足世間法規矩(深信因果、篤守倫常)、出世間法超脫(畢竟脫離六道輪迴苦海);故凡是見到聖賢、佛廟宇及正信經書典籍,都當敬重愛惜,若有損壞則予以修補、修葺。至於宣揚正法,上報佛恩,尤其該予勉勵。

註:儒、道為佛法根基(做人做不好,佛亦修不成),儒、道亦不離佛法,各在其位,各度善根,漸漸而上而解脫也;是可皆稱正法。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什麼是「敬重尊長」?不論家中的父母姊弟、一國之君臣,還有年紀大、品德高、權位高、智慧高之長輩,皆當敬愛恭敬。在家能奉侍父母,使一家親愛和睦,一團祥和,成為習慣,這便是和氣順天之法(家家如此,天下無災難)。事奉君王,做任何事,不可以為君王不知而胡亂來;處罰人,亦不可以為君王不知而作威作福。事奉君王要如事奉上天,古人說得懇切,這種事最關乎陰德(對待一切人如同對待君王,則成聖必矣,福報亦自源源不缺)。且看忠孝之家,他們的子孫沒有不綿遠而昌盛的,故實在需要謹慎!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於殺生等。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云: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什麼是「愛惜物命」?人之所以能稱為人者,總算至少還有那麼一點「惻隱同情之心」;這惻隱之心,是求仁者所要完全的,也是積德者所念念要增長的。《周禮》說:正月祭祀,不用母的動物(因這是牠生育期間)。孟子說:「君子應當遠離廚房,目的是要成全人的惻隱之心。」所以前輩有四不食的戒條,即:聽到動物被殺聲,不吃;見到動物被殺,不吃;自己養的,不吃;專門為我殺的,不吃。若學人(修行人)還未能去除肉食習氣,也應當不吃這四種禁忌之下的動物肉。

漸漸如是做去,慈悲心便漸漸增長,不只應該戒殺;飛蟲、爬蟲,都是生命,熱水煮繭(繭內有蛹)求得蠶絲、鋤頭耕地(鋤頭一鋤下去,有些小蟲如蚯蚓等就非死即傷);想想我們靠衣物、食物養活自己,都是犧牲動物、昆蟲的性命換來的,故浪費食物,等於殺生!至於手腳不小心傷到、踩到,就更不知有多少,皆當小心提防。古詩說:愛老鼠就留一些飯給牠;惜蛾類就不要點燭火(飛蛾會撲火而死),這是多麼的慈悲心呀!

註一:海產店內的海族類,如蝦、魚、螃蟹、蛤蜊等,差不多都是活生生現煮,等於專門為你殺,果報會較快較重,故少去為宜。

註二:走在路上若看到螞蟻,應儘量避開,免得踩到,眼睛並要細心注意看,總得求得良心安;至於我們平常呼吸空氣時,亦傷到一些微生物了,這雖無法避免,但多念佛號亦是對牠們的回報,亦結善緣也。如此慈心,則可免血光、短命之厄。

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行善的方法無窮,不能盡說;由上面十件事推而思之做之,則千萬德行可具備也。(十件事不離一顆真誠心,真誠真誠直做去,自然轉命運)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f3buFU6cFQI_N4Znol4w3aCJOg--/article?mid=222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4582086&aid=834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