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8/23 14:11:12瀏覽128|回應0|推薦0 | |
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七集) 2011/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8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二十九面第二行,末後第三句看起,從下面第三句: 「又云: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即無願)」。《大智度論》裡頭跟我們說這個三解脫門,用比喻來說,先是法說。觀諸法空,這叫空,於空中不可取相。觀諸法空,如果有一個空這個觀念,那就不空了。為什麼不空?你有個著了空,你就著了相。所以觀諸法空,連空的觀念沒有,這個叫空。決定不能夠有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墮下來了。所以在這個境界裡,下面說得很清楚,他能夠入,就是能夠見性;如果我觀諸法空,我有個空的觀念,就見不到性。於空中不可取相,這個時候空就轉名作無相,無相能入;無相中如果你有所作為,你就不能入了。這個有所作就跟有願一樣,不能有願,無作無願。經文上說「空無相無願」,不能有願,有願就不能見性;換句話說,見性最重要的就是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大涅槃的境界,就是自性現前,只要才動一個念頭就迷了,動念是不覺,不動念是覺。 大乘教裡頭常說覺心不動,這個意思很深。記住,覺心是不動的,動就是迷,迷而不覺。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觀察自己,是迷還是在覺?可以說從來沒有覺過。什麼時候我們有一念不動,不動就是覺,與空相應,與無相相應,與無願相應。真的入這個境界,如果心真的是止在三空三昧當中,沒有任何作為,這是小乘,所以講入偏真涅槃,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釋迦牟尼佛呵斥他們為焦芽敗種,他們再不去像菩薩一樣教化眾生,他們不去,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但是聲聞,二萬劫之後他會回頭,辟支佛是一萬劫之後會回頭,轉小為大。小乘不是永遠做小乘,有時間的,阿羅漢二萬劫,辟支佛一萬劫。在菩薩道上,就是這麼長的時間他停止了,他不能夠向上提升,這是他比不上大乘的。 下面用比喻說,「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這個城三門,一個房間三門,我們進去只能走一個門,不能同時三個門一起進去,這不可能的,「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這就舉出來了,這城是諸法實相,換句話,你能見到真相嗎?城有三門,空是一門,無相是一門,無作是一門,這三個門,這三個門都能夠進去。「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他就進去了。不著空,也不著相,相就是有,空有二邊都不執著。怎麼說?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相有性空,性空是真空,相有是幻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你完全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是清淨的,清淨心就入了。你要動個念頭,動個念頭就不行了,諸法實相你就見不到。動念就是無明起來了,就迷了,不了解事實真相,與諸法實相不相應,這一定要曉得。 「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為門」,他進不去。你看他入空門,取相了,著相了,我入了空。一切法空,你執著一切法空,你了解一切法空,都不行。一切法是空的,你不能在空相上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障礙就來了,你就入不進去。怎麼樣?「若除空相」,空相也放下,「是時從無相門入」。因為你除空相,不再執著空相了,這就叫無相,能進去,能契入境界,這從無相門入。「若於無相相」,無相這個相,無相的相,你要執著這個,你看「心著生戲論」。無相相,你心裡要著這個我無相之相,為什麼叫戲論?戲論叫開玩笑的話,不是真的,這障礙你。這個時候要把無相相除掉,「除無相相」,這就叫「入無作門」。心裡頭著了無相相就是有作,這些事情很微細,都是極其微細的念頭,你必須把它除掉,再入無作門,你就進去了。 空不能著,無相不能著,無作就是無願,也不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連分別都錯了。所以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相與無相沒有關係,為什麼?全是假的。事上沒妨礙,理上也沒有妨礙,《華嚴經》上跟菩薩講的,理事無礙。為什麼?理是空的,不可得,就是自性,自性三種現象都沒有。這三種現象就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自性裡頭這都沒有。我們迷了自性,一念不覺,從自性裡頭現出這三種現象,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整個宇宙,就是一念不覺變現出來的,變現出來障不障礙?不障礙。為什麼?這所有一切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裡頭沒有說哪一種例外,沒講,佛也是虛妄。所以《金剛經》上說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不是真的,執著佛法是真的就完了,那是什麼?變成世間法了。 這裡頭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什麼叫出世間法?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要是著了一念,佛法也是世間法,也錯了。哪來的佛?哪來的法?沒有,都是一些假名。佛是讓這些假名,讓我們從這個假名悟入真實,你怎麼執著假名?譬如指路牌一樣,這個路牌是指到北京,你走到路牌,這就是北京,死都不放,你怎麼能到達目的地?哪有這個道理!這個指路牌放在這裡它管用,指路,你往前面走,你可別執著它,你才能達到目的地。執著佛,成不了佛,執著法,悟不了法,最忌諱的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從起心動念來的。 一切明瞭,這是智慧,明瞭而不執著,這就是本事。世間聰明人明瞭,他執著,所以他不是聖人。你說今天科學家,量子力學家最近三十年的成就不得了,居然把佛經的奧祕,阿賴耶的三細相找到了。但是他是凡夫,他連須陀洹都不如。須陀洹是聖人,雖然沒有出離六道輪迴,但是他有期限,天上人間七次他就出六道輪迴,他在六道裡頭決定不墮三惡道。科學家做不到。科學家知道這是空,知道空是空,有也是空,這個東西他知道,就是分別執著放不下。我們學佛,把佛經上這些東西,分別執著也放不下,跟這些科學家一樣的。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放下,依舊搞六道輪迴。要知道搞六道輪迴,這一個輪迴,前生的事情全忘掉了,你前生研究這套東西沒有了,你要想學也得從頭再來,未必能達到前面那個成績。你考第一名,不可能生生世世都是第一名。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就真的會珍惜這一生,這一生可不能錯了,我要在這一生成就。這一生不成就,不曉得將來是哪一生哪一劫再遇到像今生這種緣分、這種機會,不容易得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們接著看下面的文,「蓋謂空、無相、無願喻如門,由此法門,契入諸法實相之涅槃城」,諸法實相就是涅槃城,涅槃城就是諸法實相。「若人從空門入,亦不見空相,便直入涅槃城。若得空相則不能入」。我今天現在已經證得空相,證得萬法皆空了,你只要有證、你只要有修就不行,你無修、無證也不行。到底怎麼辦?證而無證、無證而證,你就進去了。不能說有,不能說無,只是一個清淨心證得了,一個平等心證得了,覺心證得了,這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裡頭沒有染污,我動一個念頭就染污了;平等心裡頭沒有念頭,動一個念頭不平等了;覺裡頭,動個念頭就迷了、就不覺了。難,這是通途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走這個路子,我們想想這多難,所以叫難行道。我們今天幸運,我們遇到淨宗法門,只要把這一句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就成就了,這易行道。無量無邊法門,易行道就一個,就一條路,難行道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裡頭你碰到一個易行道,你就知道多難。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你怎麼有這麼好運,撞上了!撞上了你還要搞難行道裡頭那些把戲,就把這一生耽誤掉了,你就錯了。 佛在經上說這大三空三昧,讓你了解,淨宗法門業障不必消,自然消掉;煩惱習氣不要斷,自然沒有了。為什麼?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煩惱、沒有習氣,阿彌陀佛沒有業障。你要換一個最健全的心、最健全的念頭,那就是阿彌陀佛。讓我們在這一生短短的時間裡頭,穩穩當當取得西方淨土。我關心二0一二馬雅的災難預言,有這些通靈的人給了一個信息給我,很難得。我們用什麼樣心態來應對?不管災難有沒有,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有也好、沒有也好,不要去理它,只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就行了,什麼問題都解決。這個話講得好,這個不迷信。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對我們現前身心的利益,你身心健康、幸福快樂。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想太好了,世出世間所有的好心想,沒有超過阿彌陀佛的,你怎麼天天去想阿彌陀佛,這個太難得了。阿彌陀佛好到什麼程度?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上講透了,真講明白了,我們不讀這部經不知道,好到什麼程度不曉得。讀了這部經才明瞭,才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千經萬論都放下了。 難怪從前蓮池大師說,蓮池大師到晚年,功夫純了,他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哪個人想去研究三藏,你們去搞去,我不幹了,「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你們喜歡去行,你們去搞那個法門。我就是一心一意老實念佛,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晚年。對了,他往生淨土了,後人尊他為一代祖師,他的法相供在我們這邊。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要走徑路,要走易行道,這就是真正聰明、真正有智慧、真正有福德。沒有真實智慧、真實福德,他不會走這個路子!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的時候,認識暢懷法師,我們三十多年的老朋友。那個時候他不信淨土,他學天台的,他每天念佛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念阿彌陀佛的,現在念阿彌陀佛了。我們幸運,佛菩薩把我們的壽命延長了,讓我們有時間把佛的這些法門真的了解,才選擇淨土法門。年輕有個錯誤觀念,以為這個法門是佛教老太婆的。沒錯,現在我們知道,老太婆的善根福德了不起,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的。她們什麼都不懂,就這一個法門她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我們樣樣懂,還得搞六道輪迴,出不去,你怎麼能跟她比? 後面這幾句話很重要,若人從空門入,不見空相,這是入了,這進去了,沒有起心動念。若得空相,覺得我已經證得空相,障礙就來了;把空相除掉,除掉就叫無相門,從這邊入。「倘著於無相之相,即無相相」,無相的相,「亦不能入」。必須把無相相也除掉,那就叫「從無作門直入此城」,無作就是無願,「故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個地方教導我們,大乘教祖師大德常說的放下萬緣,佛氏門中一法不立,這大乘教。你立一法錯了,要想到真如自性那個裡頭什麼都沒有。六祖說得好,自性「本自清淨」,沒有雜念,一個念頭都沒有;「本不生滅」,它沒有生滅;「本自具足」,懂得這個道理,不向外求,心外求法這個念頭斷掉了,本自具足,心外沒有法;「本無動搖」,心常在定中。什麼叫定?不執著是小定,阿羅漢的定,不分別是權教菩薩的定,不起心不動念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定,都不在外頭。真正定功是放下,真正放下身心世界,也不離開身心世界,知道有是幻有,空是真空,心裡面痕跡都不落,這就對了。 夏老會集這個經會得好,天衣無縫。你看經題,經題是會集的,「清淨平等覺」漢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宋譯的,這兩個本子的經題合在一起,天衣無縫。五種原譯本經題的表法全在其中,一個都不漏。王龍舒沒發現,王龍舒這個本子看過,他只有一個本子沒有看到,唐譯的,唐譯是《大寶積經.如來會》,這個本子他沒看到。《清淨平等覺經》他看到了,宋朝譯的他也看到了,他都沒有想起來這個經題這樣連起來,他沒想到,會經沒有會題。夏老連題都會集的,妙! 這個科題裡頭「契入三昧」,契入三昧,空無相無願,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執著才能契入;有分別、有執著就不能契入,那就是搞的佛學。現在的名詞叫佛學,儒學、道學、佛學,他不是學佛。把佛法的典籍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看待,學術界把它當作哲學來看待,所以他不能契入。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這個只有大乘裡頭有。「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也叫便宜,兩個字合起來叫方便。什麼意思?我們現在講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沒有一定,不是定法。因人、因事、因時、因地不同,它統統能夠適應,在此時此地運用得恰到好處,這叫方便。『善立方便』,那是大智慧,有一點像現在人所講的機智。沒有預警、預先告訴你的,事情一來了當機立斷,處理得恰到好處,這叫方便法。所以方便是權智,就是智慧應用。「《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這解釋名詞。「《法華玄贊》曰: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為便」,這個講得稍微詳細一點。施為就是作為,這個作為可則,就是可以看成是示範、是典型,這個方法好。善逗機宜這叫便,所以便也叫善巧方便。為什麼?大家喜歡,沒有人反對,你進行非常順利。為什麼順利?一定大家都得利益,大家都得受用。這是什麼?稱性,如果不稱性做不到,它只有正面的作用,沒有負面的,這個才真正叫方便。 《法華義疏》裡頭說,「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是智慧的作用,智慧用在生活、用在工作、用在處事待人接物、用在辦事,這就叫善巧。不是煩惱習氣做主,真實智慧做主。真實智慧從哪裡來的?清淨心生的,平等心生的。我們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哪來的智慧?從煩惱、從分別執著,這個方法從這來的,這個方法都有問題。佛家講造孽,為什麼?他不順性德,他跟性德相違背。性德是智慧,你看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這些方便法,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方便法,與自性相應,它是性德。中國古人講本性本善,五倫五常善,四維八德善,與本性相應。違背了那就不善,現代的社會,五倫不要了,真的不要了。我早年在美國,美國人父子沒有親,君臣沒有義,夫婦沒有別,長幼沒有序。美國人告訴我什麼?他們的關係都是朋友,父母跟兒女是朋友的關係。朋友關係也沒做到,為什麼?朋友有信,他們互相猜疑,不相信,五倫都沒有了。五常也沒有,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他們只知道自私自利,只知道自己享受,不顧別人,這個社會能不出問題嗎?違背倫理道德肯定要出問題的。 今天的世界,美國是這樣的,現在哪一個國家不是這樣的?美國是世界第一個強國,大家都學它,美國麻煩大了,為什麼?這個頭帶得不好。如果別人都學好了,它的功德大,無量功德;它把人都帶壞了,把整個世界搞成這麼混亂,地球上搞這麼多的災難,人為的,不是自然的。諸位一定要曉得,自然是最健康的,自然是最圓滿的,自然是最美好的,違背自然的法則,麻煩就出來了。怎麼違背的?還是佛經上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錯了,完全想在負面上,正面的東西全丟掉了,統統在負面上。今年胡小林到美國去了一趟,大概住了一個月,在紐約做了一次講演,我聽了。好像時間不太長,大概好像只有八個小時的樣子,講得好,很值得一看,他能把這些弊端能看透、能說明。 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方法就是教育;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靠教育。這是外國專家學者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對中國佩服得五體投地,衷心的讚歎。中國古人真有智慧,他們重視教育,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小孩在家裡都教好了。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社會長治久安。人有愛心,「凡是人,皆須愛」,中國立國幾千年,你看歷史上,沒有侵略過鄰居,周邊這些國家,沒有用過武力。都能夠和睦相處,為什麼?凡是人,皆須愛。這些小國,關懷它、照顧它、幫助它,把它看作一家人,他們也歡喜。從哪個地方能看起?從學中國文字。所以我們要曉得,中國的文言文,在古時候周邊國家統統都學。為什麼要學?中國人有智慧,要想學中國的智慧就不能不讀中國書,中國書是文言文。所以我們講話不同,但是用寫字都通,可以筆談,像韓國、日本、越南,東南亞這些國家,語言不懂,寫字都懂。只是最近這半個世紀多一點,不學文言文,學外國文去了。雖然他們政府跟著外國人走,可是民間還有些老人知道中國典籍裡頭有智慧,這個不多,還有少數老人還教年輕人學文言文,真有道理。 「《大集經》曰: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調是調教,就是現在講的教學,能夠教導眾生。教什麼?教他趣向無上正等正覺,這叫方便。這個方便的意思就深了,不是普通的方便,是教人真正覺悟,教人真正能夠契入佛陀的知見,《法華經》上所說佛知佛見。無上正等正覺是佛知佛見,也就是說幫助眾生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這種善巧的方法叫方便。「又《會疏》曰:《維摩經》云」,這是引用《維摩經》,「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這是用比喻來形容,智度是菩薩之母,方便是菩薩之父。下面兩句有解釋,「達空無相是大智」,達是通達、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是空、是無相。現在我們看到的現象,都在眼前,都是事實,怎麼能說無相?真的是無相,我們看錯了。我們舉個比喻,我們今天看電視、看電影,你說有相還是沒有相?大家都說這個有相。真正有智慧的人告訴你這個無相,真的是無相。你所看到的是一種相續相,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真的你沒看到。我們用電影來舉例子,這個很容易明瞭。過去的電影用的是幻燈片,幻燈片在放映機裡面播放,一秒鐘二十四張。鏡頭打開,這一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它的時間只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看到的相是連續的相,不是一張,不是單張的,是連續的。電視畫面比它逼真,速度比它快。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現象是怎樣的一個相續?他告訴我們,每一秒鐘這個現象的生滅是一千六百兆次,一秒鐘。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你怎麼知道是假的?一般人不知道,覺悟的人知道。所以今天量子力學家,德國的普朗克說,這是上一個世紀的人,他說這個世間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我們換句話說,是他這個意思,我們看到電視上的畫面,電視上根本就沒有畫面存在,這同一個道理。電視上的畫面全是我們自己的錯覺,我們沒有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我們不知道。過去科學沒發現,佛經上講了,講了我們很不容易接受,明明現象在前,為什麼說沒有?佛在經上真的是把這個問題講透了,我們沒看懂,讀經沒懂,我們研究也沒懂,看古人的註解還是沒看懂。一直到現在科學家提出這些報告,我們一看原來佛經上有說,這兩個一對,我們相信了。為什麼?佛講這個經的時候是三千年前,這科學家最近三十年才發現的,他沒有看過佛經,怎麼說的是一樣的!證明佛真有智慧,佛沒看錯,而且佛經上比科學的報告還清楚,報告裡頭還有些疑問,佛經裡頭沒有疑問。譬如佛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講什麼現象?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生滅,那一個生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有沒有存在?沒有,念念不可得。 彌勒菩薩後面說了一句話說得好,「念識極微細,不可執持」,這句話說得好。你沒辦法執著,你無法保持,它才生就滅了。觀音菩薩看見了,五蘊皆空,每一個現象具足五蘊色受想行識,它沒有辦法存在。那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的,就是佛與法身菩薩的生活?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念不生,就是諸佛如來的生活,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外面境界可以欣賞,可以受用,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執著,不能夠控制,不能夠佔有。沒有這些念頭,你的生活多自在、多美滿!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沒有心想它就不生。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像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八十年,他有沒有心想?告訴諸位,他沒有心想,他要有心想他是凡夫,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不但起心動念沒有,連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沒有。他怎麼示現?他是隨順眾生念頭所示現的,不是他自己起心動念,「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說的,諸佛菩薩示現是這個。眾生有念頭他就存在,眾生念頭沒有了他就不存在,他不是自己的。所以他不造業,他沒有生死業,他沒有輪迴業,這個高,真的高明。他住根本智,他示現的是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善巧方便。我們前面讀過,根本智也叫如理智,後得智也叫如事智。 下面說,「方便有二種,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二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其德廣大,不二乘所能為,故言善立」。就是二乘人做不到這兩種方便。第一個是深解空,就是諸法實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空有是一,不能把它分開,分開就錯了。理在事中,事在理中,理事是一,因此空有二邊不著,就對了,你就能起作用。二邊不著,二邊不捨,所以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普度眾生沒有障礙,《華嚴》的十玄。十玄在一念之間,念念具足十玄,這個得大自在。天天度生,無生可度,天天說法,無法可說,妙極了!所以佛菩薩的示現永遠不衰不變,完全隨著眾生的念頭。隨他的念頭,幫助他認識念頭,幫助他釐清他的念頭,讓他的念頭有秩序、有條理,然後慢慢教他覺悟。放下念頭,學諸佛如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這才能幫助九界眾生,幫助大家都能夠通達實相,成就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只要破迷開悟,迷放下,自性智慧就現前。深解空而不取相,也不受、也沒有證,這些念頭都不能有。不取相、受、證,相而無相,受而無受,證而無證,這是真的。如果你說有相、有受、有證,全是假的,沒這回事情,為什麼?著相了。 第二,以實相理深,真的,事實真相的道理太深了,所以很多人說這個叫宇宙的奧祕,太深了。佛法也說,佛法說深密,佛法沒有祕密,理太深了,一般人不能懂。你說彌勒菩薩講這個一彈指,我們把它換算過來,三百二十兆個細念,誰能相信?不是今天科學家證實了,我們對佛這句話能不懷疑嗎?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佛不妄語,我們相信佛的話,但是不是我們的境界,這就太深了。我們能相信、能接受,那是憑釋迦牟尼佛的德行,這個人是說真話的,不是說妄語的。他怎麼證得的?是禪定當中他見到的,這個定功很深。 《華嚴經》上跟我們說菩薩五十一個階位,這個階位怎麼分的?可以說從定功淺深而分的,菩薩地位愈高定功愈深。這些事實真相,佛說了,八地以上那個定功才能夠見到,這修行差不多達到圓滿了。連前面十信位,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加上最後的果覺、妙覺,一共五十二個位次。八地這是頂尖,五十二個階級最上面的五個位次能看到,看到事實真相。也就是他們看到所有一切物質現象,說物質就包括精神,因為精神跟物質分不開,一秒鐘它的生滅,生滅就是波動,生滅一千六百兆次。你如何能掌握它?你沒有辦法控制它,你沒有辦法佔有它。所以,控制、佔有這些念頭自然就斷掉了。不可能的事情,誰都做不到,佛菩薩也做不到。所以這些叫妄念。妄念全都斷掉,全都放下,妄念沒有了叫正念現前。正念就是沒有妄念,正念是不生不滅的,妄念是有生有滅的。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事實真相就擺在面前,不需要用什麼儀器去觀察,禪定裡面見到了。禪定裡面沒有空間維次,時間、空間都不存在,無量劫前它就在眼前,無量劫以後的事情也在眼前,你同時能看到。所以佛經常講不思議解脫境界。 事實真相這個理太深,一般人不能接受,佛要幫助他,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釋迦牟尼佛示現確實是這樣做的,他從菩提樹下出定,到鹿野苑去把跟隨他的人,這是他父親派遣的,跟釋迦牟尼佛都有親戚關係,他把這五個人找到,給他們講經說法,說阿含。你看,開端教阿含,十二年,這是奠定基礎,就像辦學一樣,先辦小學,十二年。十二年之後辦中學,方等,方等講八年,二十年。二十年的基礎,才跟大家講諸法實相。前面二十年不講空,學了二十年之後才給你講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才給你講這個,你有這麼深的基礎了。般若講了二十二年,那我們就曉得,整個佛法它教學的中心就是般若。二十二年,教學四十九年幾乎佔一半的時間。最後的八年講法華,四十九年。最後講《大涅槃經》,那是遺囑,那是佛要離開世間了,示現滅度,是最後的遺教,一天一夜。這就是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其德廣大,佛有這樣大的耐心,有這樣的善巧方便,幫助大眾各個都趣向大乘。最初十二年是小乘,八年方等給他做個轉變,般若就是大乘,你看幫助這些迴小向大。不二乘所能為,這個「不」就是非的意思,這個事情不是二乘人所能做得到的,只有釋迦牟尼佛能做到,叫善立。 『顯示三乘』,這都是方便。「三乘者」,乘就是車,古音念「勝」,現在都念「乘」,我們就隨俗,不隨俗人家聽不懂。「《四教儀集註》曰:乘以運載為義」,這是車,車幹什麼的?運輸工具。「運出三界,歸於涅槃」,佛的教學也叫乘,教學是幫助你出離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幫助你離開六道輪迴,回到涅槃,歸於就是回到,我們回到涅槃。「又喻如運載工具」,車是個運載的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每個人善根福德不相同,欲望也不相同,有人願意:人在這個世間不錯,希望我來生比這一生過得更好一點。佛幫助他,教他得人身,比這一生過得更好,這叫人乘,來生還得人身。目標更高一點的,人還是很辛苦,天上快樂,天上沒有這麼多苦,他想生天,佛就教他生天的方法。志向更高的,說天也苦,天還有生死,不生不死多好!六道裡面都有生死,只是壽命長短不一樣。非想非非想天人,這是六道裡頭最高層的,壽命長,他們的壽命八萬大劫。可是再長他有到的時候,到了的時候他就苦了,為什麼?他知道他要死了。而且他在最高,死了之後一定要往下墜落,他不會往上升,他往下墜落。在這個時候怨天尤人,毀謗三寶,他自己以為他已經成佛了,以為他已經證得大般涅槃,不生不滅了,現在怎麼又有生滅?謗佛,佛欺騙了他。其實是自己誤會,佛沒有騙他,佛在經教上講得很清楚。這個怨天尤人、毀謗三寶,罪業是阿鼻地獄罪,所謂爬得高摔得重,爬到最高,死了之後墮無間地獄。諸位想想,從無間地獄慢慢修行,修多少輩子、多長的時間達到非想非非想天,談何容易?到那個地方又掉下來了,這錯了。 二乘人,三果聖人阿那含,他們居住修行的地方就是第四禪五不還天。從第四禪五不還天直接證阿羅漢的,這是利根。還有鈍根,鈍根怎麼辦?鈍根要通過四空天,從非想非非想天出去,這鈍根的。不錯,他出去了,他這一出去真的證得不生不滅了。如果不是依照佛法修行的出不去,為什麼?他不曉得放下見思煩惱,他那個功夫是把見思煩惱伏住,不起作用,沒斷。定功一失掉,伏不住了,又現行起來了,麻煩在此地。但是從佛法修到那裡他就伏住,伏到最後斷了就出去了。這些道理我們都搞清楚、搞明白,真是一個難行道,不是一生一世能做得到的。所以說來說去還是念佛好,還是我們這一生能成就,別搞這個麻煩事情。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都麻煩,為什麼?它要斷惑證真。淨宗這個法門,煩惱不要斷,業障不必消,一句阿彌陀佛自然把煩惱斷了,把業障消了,是在你不知不覺當中都消掉了,這個不得了。就在真信切願,念佛念多久?彌陀第十八願講的,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真不容易!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頭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換句話說,有信有願就具足往生的條件。這個信要真,純真,願要強烈,我這個世間可以丟掉,我再也不留戀,我再也不想了,真放得下!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注意,他講的功夫的淺深,不是念多少。功夫淺深說什麼?你是真念還是假念,真念裡面不夾雜,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六根已經把六塵放下,眼把色塵放下了,耳把聲塵放下了;也就是說不再把六塵放在心上,自己心裡頭的六塵全部把它拔掉了,這叫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心,我們用清淨心念佛,用平等心念佛,這個念佛功夫深。更深一層的,還有覺心,清淨平等覺念佛,這功夫深。如果說是清淨心還沒有得到,我們的功夫不夠,不夠怎麼辦?不夠就多念。真正有清淨平等覺,臨終一念十念就行了。臨終一念十念是不是具備清淨平等覺?非常可能。為什麼?他就那一口氣了,還能不放下嗎?全放下了!那一念太可貴了,那一念是阿彌陀佛,沒有雜念。所以念佛最怕的夾雜,有妄念夾雜在裡頭,把功夫全破壞了。 所以淨宗,古大德常常提醒我們,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口裡頭間斷沒有問題,心裡頭沒有間斷,口沒有關係,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是淨宗往生的三個因素,淨土法門裡稱之為三資糧,缺一不可,統統要具足。我們這一生非常幸運,為什麼?遇到這部《無量壽經》,這《無量壽經》新編成的,我們老一輩的人沒遇到,他們沒有我們這樣幸運。日本人在隋唐時候,把淨土法門傳到日本,他們在五種原譯本裡頭只有一個本子,康僧鎧的本子。其餘四種原譯本裡頭,還有非常精彩的經文,重要的經文,康僧鎧本子裡頭沒有的。但是日本人下的功夫不少,他們古大德的註解有三十多種,中國才兩種。隋唐時候傳過去的,他們傳到日本之後,講學、講經、註解,非常可觀,可是淨宗義理完整沒有超過現在這個本子。我們能得這個本子,這是多大的福報,這要感激夏蓮老。這樣完備的集註真不容易,這要感激黃念老,夏老會經用了十年時間,黃念老的集註用六年時間,我們要感恩。沒有這個本子,我們對淨宗的信心真的非常不容易建立,確確實實是難信之法,這不是假的,不是隨便說的。 我們再看下文,「《法華》以羊、鹿、牛之三車」,喻小乘、中乘、大乘,這古時候,大乘載人能載得多,小乘載人載得少,小車。羊車,羊的力氣不大了,那個車只能坐一個人;鹿的車,比羊大一點,大概可以坐兩個人;牛車就大了,可以坐七、八個人。古德解大白牛車,大白牛車不是牛車,是馬車,稱大白牛車。馬車載的人就多了,可以載十多個人。我記得,這六十多年前,抗戰剛剛勝利,我們從大後方回到南京,在南京第一中學讀書。家住在中山門外苜蓿園,距離很遠,我們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那個時候南京,馬車是主要交通工具,隨時可以停,你一招手它就停下來,坐滿它就走了。一輛馬車我們學生去坐,坐十四個人,一輛馬車,跑得也很快。以這個三車「喻小中大三乘。小者,聲聞乘。中者,緣覺乘。大者,菩薩乘」,《法華經》的三車比喻。「《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如來有無量智慧,有無量的能力,教化眾生有無量的法門。「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這個大乘是指一佛乘,「但不盡能受」,佛給人是一乘法,但是每個人接受多少不一樣。這個道理到現在沒變,一個老師上課,十幾個學生在聽課,每個學生得到的不一樣。這個原因在哪裡?程度不相等,在佛法裡面講,善根福德不一樣。還是印光法師這一句老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什麼道理?很簡單,學生對老師真佩服、真恭敬、真想學,他得的東西多;對老師不恭敬,對老師敷衍,他得的東西得不到。每個學生心態不相同,獲得的利益不一樣,我們看得清楚! 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三十八年,他建一個台中蓮社、建一個慈光圖書館,這是兩個教學的機構。台中蓮社的蓮友,我離開的時候,我跟他老人家十年,是蓮社十週紀念之後我去的。也就是說,我跟他認識的時候他在那裡教了十年,那個時候的蓮友都有名冊,大概有二十萬人。我在那裡十年,離開的時候蓮友增加到五十萬人,法緣真殊勝!他辦了個培訓班,訓練講演、講經的人才。最先是培養講演,女孩子比男生強,能言善道,培養她們。培養出來講個一次兩次,女孩子結婚了,生小孩了,就完了。老師經過這個慘痛的教訓,告訴我,不行,我們要換目標。以後女孩子跟他學,要答應他一個條件,不結婚,他才教妳,妳要結婚他不教妳,教妳白教了。所以辦這個經學班,經學班女同學還是有,大概男眾、女眾是一半一半,二十多人,培訓講經。他的方法是中國的老方法,就是講小座,我們才曉得,中國歷代講經的法師都是從講小座訓練成功的。這個方法的根源是從阿難尊者來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就是複講。把釋迦牟尼佛以前所講的,佛怎麼說的你就怎麼說,不能加一個字,漏掉可以,不能用你自己意思加進去。所以歷朝歷代的複講就用這個辦法,複講老師的。 所以這個必須具備兩個能力,第一個,記憶力好,你能夠記得住,聽了一遍能記得住,第二個,理解力要行。你能夠記住,你能夠懂、能夠理解,有這兩個條件就可以培養講經。有這兩個條件,那成敗關鍵全在恭敬心,印光大師講的誠敬,有誠敬心決定能夠學得出來。我參加了這個班,到台中剛剛好這個班才開班一個月,一個星期上一次課,三個小時,我只有前面五堂課沒聽到。這個班辦了兩年,培訓了二十多個講經的居士,那個時候全是居士,沒有出家人。我是從這個班裡頭,還沒有輪到我,我出家的緣成熟了。可是我旁聽,老師講經真正教的學生只有兩個,其他的旁聽。這兩個教完了之後再教另外兩個,他是這樣教法的,私塾教學法,但是同學都要來聽。我佔的便宜就是理解力跟記憶力很強,我聽老師講一遍,在一個星期之內,我複講完全照他的話,不增不減,我可以講到百分之九十五,有這個能力。一個星期之內強記,能理解,所以我學得特別快。我旁聽,旁聽了十三部經,十三部我都會講了,我出家了。 出家教佛學院,我沒有做過學生,出家就教佛學院。我在台中學了十三部經,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佛學院三年畢業,我才用六部,還有七部還沒用上。那個時候我就想,佛學院不行,培養不出人才。李老師老方法能培養人才,佛學院不行。你看我在那邊學的時候,差不多我住十五個月學十三部經,平均一個月學一部經,學得能上台講演。真有效,學得歡喜,有成就感。佛學院不行,念了三年,畢業的時候,一部經都不能講,那怎麼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87&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圓滿吉祥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